本報訊 蜘蛛因是可怕、驚悚的噩夢刺激物而出名。不過,在約1億年前,一隻幼小的昆蟲卻讓蛛形綱動物夜不能寐。一項日前發表於《當代生物學》雜誌的研究,對已變成化石的草蜻蛉幼蟲進行了描述。研究表明,特化的適應能力使這些處於幼年期的昆蟲成為殺死蜘蛛的機器。
科學家發現了一些被封存於琥珀中的現代草蜻蛉「前輩」。這些又長又瘦的飛行者擁有輕飄飄的紋理狀翅膀,生活在緬甸北部胡康河谷的森林中。該發現可追溯至約1億年前的中白堊紀時期,並且同時含有年幼和成年草蜻蛉。不過,年幼者脫穎而出。食蛛長足蛉(圖右)的幼蟲在整體體型上和蛆蟲類似,但擁有瘦長得驚人的腿。論文作者寫道:「它們的結構是如此精細,以至於似乎不可能支撐相對沉重的身體。」
這些腿的末端長有鋸齒狀爪子。儘管這在已知草蜻蛉幼蟲中是獨一無二的,但在能輕鬆滑過蜘蛛網的其他昆蟲中很常見。結合已知草蜻蛉幼蟲是非常活躍的捕食者這一知識,一幅針對這種微小的古代狩獵者的畫面浮現出來:一隻腿細長到令人難以置信的草蜻蛉幼蟲悄無聲息地抓住蜘蛛蛛絲,圍住其獵物,然後利用鋒利的鉗爪發起致命一擊。在琥珀中(圖左)發現的成年草蜻蛉在捕食其他動物方面也並非笨手笨腳。它們擁有長腿、強大的下頜骨以及類似於細長頸部的結構。不過,它們更有可能是一般性的狩獵者,而不是對付蜘蛛的專家。(徐徐)
《中國科學報》 (2016-07-05 第2版 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