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一億年前,緬甸熱帶海濱的某一角落,40多個生物個體「抱團」而聚,凝結成一個瞬間場景,最後以一枚琥珀的形式,留存至今。5月14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日前,團隊在一枚緬甸琥珀中發現了距今一億年的化石集群,而其中的「菊石」更令科學家感到驚喜,這一生活在白堊紀的頭足類動物,在白堊紀末期就已滅絕,與現在的保護動物鸚鵡螺、烏賊等是近親。該研究於5月14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
40多個生物個體「抱團」。照片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提供
研究員向記者展示,模擬出的一億年前琥珀成形地的周邊環境。
「綜合化石生物群和埋藏學分析結果。表明這一琥珀森林位於熱帶濱海地區,環境就類似於當今的一些熱帶海岸森林。」研究所研究員王博以一張張現代熱帶森林照片向記者描述這一琥珀的形成,並試圖還原「場景」。他說,這是片生長於海濱地段的森林,緊靠著海灘,樹脂分泌後,在樹幹上首先包裹了些樹棲的昆蟲,然後順著樹幹流到了地面,包裹了從海灘「漂」來的菊石、螺類以及一些地棲動物。經過埋藏,以及複雜地質作用,這塊樹脂變成了眼前的這塊琥珀。
琥珀中的菊石。照片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提供
研究員向記者還原在白堊期末期滅絕的菊石原貌。
這枚琥珀「凝聚」了至少40個動物個體。研究者介紹,它們分別是,1個菊石、4個螺類、4個等足類、23個蟎蟲、1個蜘蛛、1個馬陸和至少12個昆蟲成蟲標本(蟑螂、甲蟲、蠓和蜂)。這枚琥珀還記錄了菊石的「最後時刻」,通過顯微CT,研究者看到菊石的體內充滿了細砂粒,可以推斷這一菊石是在沙灘被樹脂包裹的,說明它在此之前已經死亡,並被海浪「帶上」岸邊,並與一些地棲生物遺體及砂礫混雜在一起。
除了首次發現石菊琥珀外,王博告訴記者,此次「發現」的可貴之處還在於,集合了海相、陸棲、樹棲等多群類動物。該研究為緬甸琥珀年齡提供了直接證據,並為琥珀埋藏學和白堊紀森林生態環境分析提供了新見解。
交匯點記者 王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