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生物所發現首枚菊石琥珀 揭秘1億年前熱帶海濱生態環境

2021-01-08 新華報業網

  交匯點訊 一億年前,緬甸熱帶海濱的某一角落,40多個生物個體「抱團」而聚,凝結成一個瞬間場景,最後以一枚琥珀的形式,留存至今。5月14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日前,團隊在一枚緬甸琥珀中發現了距今一億年的化石集群,而其中的「菊石」更令科學家感到驚喜,這一生活在白堊紀的頭足類動物,在白堊紀末期就已滅絕,與現在的保護動物鸚鵡螺、烏賊等是近親。該研究於5月14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

  

  40多個生物個體「抱團」。照片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提供

  

  研究員向記者展示,模擬出的一億年前琥珀成形地的周邊環境。

  「綜合化石生物群和埋藏學分析結果。表明這一琥珀森林位於熱帶濱海地區,環境就類似於當今的一些熱帶海岸森林。」研究所研究員王博以一張張現代熱帶森林照片向記者描述這一琥珀的形成,並試圖還原「場景」。他說,這是片生長於海濱地段的森林,緊靠著海灘,樹脂分泌後,在樹幹上首先包裹了些樹棲的昆蟲,然後順著樹幹流到了地面,包裹了從海灘「漂」來的菊石、螺類以及一些地棲動物。經過埋藏,以及複雜地質作用,這塊樹脂變成了眼前的這塊琥珀。

  

琥珀中的菊石。照片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提供

  

研究員向記者還原在白堊期末期滅絕的菊石原貌。

  這枚琥珀「凝聚」了至少40個動物個體。研究者介紹,它們分別是,1個菊石、4個螺類、4個等足類、23個蟎蟲、1個蜘蛛、1個馬陸和至少12個昆蟲成蟲標本(蟑螂、甲蟲、蠓和蜂)。這枚琥珀還記錄了菊石的「最後時刻」,通過顯微CT,研究者看到菊石的體內充滿了細砂粒,可以推斷這一菊石是在沙灘被樹脂包裹的,說明它在此之前已經死亡,並被海浪「帶上」岸邊,並與一些地棲生物遺體及砂礫混雜在一起。

  除了首次發現石菊琥珀外,王博告訴記者,此次「發現」的可貴之處還在於,集合了海相、陸棲、樹棲等多群類動物。該研究為緬甸琥珀年齡提供了直接證據,並為琥珀埋藏學和白堊紀森林生態環境分析提供了新見解。

  交匯點記者 王夢然

版權和免責聲明

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新華報業網",並保留"新華報業網"的電頭。

免責聲明:本站轉載稿件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華報業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者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南京古生物所發現菊石琥珀
    供圖: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億年前,緬甸熱帶海濱的某一角落,40多個生物個體「抱團」而聚,凝結成一個瞬間場景,最後以一枚琥珀的形式,留存至今。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在一枚緬甸琥珀中發現距今1億年的化石集群,其中的「菊石」是生活在白堊紀的頭足類動物,在白堊紀末期就已滅絕,與現在的保護動物鸚鵡螺、烏賊等是近親。該項研究成果5月14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
  • 中國古生物學家在琥珀中首次發現史前海洋動物菊石
    南古所 供圖   中新網南京5月14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4日發布消息,該所科研人員在一枚保存有豐富化石類群的緬甸琥珀中,發現罕見地史前海洋生物菊石。這是古生物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菊石,為揭秘1億年前熱帶海濱生態環境打開新的窗口。  該研究成果於當天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
  • 琥珀中罕見發現菊石:菊石生活在距今1億年前
    原標題:一枚琥珀內包含40多個生物 琥珀中菊石生活在距今1億年前在今年6月的一期美國科學院院報的封面上,是一張菊石的圖片,而其所屬的論文作者,來自於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員王博,論文題目是《緬甸琥珀中的菊石》。
  • 琥珀中首次發現海洋動物菊石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聯合團隊報導了保存在一枚緬甸琥珀中的菊石、螺類、節肢動物等化石集群,表明該琥珀森林位於熱帶海濱地區,環境類似於當今的一些熱帶海岸森林。該研究為緬甸琥珀年齡提供了直接證據,並為琥珀埋藏學和白堊紀森林生態環境分析提供了新見解。
  • 南京古生物學家從琥珀中發現1億年前昆蟲結構色:這是恐龍見過的顏色
    「這些帶有金屬色澤的顏色,是我們首次用肉眼看到大約1億年前恐龍看到過的顏色。」6日上午,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蔡晨陽,其所帶領的團隊在距今約1億年的35枚琥珀中發現了保存較為完好的昆蟲結構色,這些顏色經過了1億年,仍舊呈現出閃亮的金屬光澤。
  •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秘一億年前介形蟲的有性生殖行為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秘一億年前介形蟲的有性生殖行為 2020-09-30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琥珀蝸居古老生物什麼情況 琥珀對考古有哪些意義
    琥珀是又樹脂經歷了數萬年時光所形成的化石,除了精美的外觀,琥珀還常常因為包含古老昆蟲、動物或植物碎屑等,而具有極高的考古價值。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一顆琥珀中發現了蝸居古老生物,這枚硬幣大小的琥珀中,包含40多個古老生物,這些物種均已滅絕。但是其中有一些卻和現在的蟑螂、蟎蟲、蚊子、蒼蠅等生物有一定的相似性。
  • 億萬年前的花蚤琥珀被發現,身藏60餘粒花粉!
    除了發現蟲媒傳粉機制的證據外,也解答了達爾文的「討厭之謎」——被子植物1.1億年前為何大量出現。、花蚤琥珀外,琥珀圈還有一些揚名世界的蟲珀,每一種蟲珀都價值連城,早年撫順蟲珀無人不知,但隨著資源枯竭,撫順蟲珀已經不常出現在市面上,反而緬甸琥珀後來居上,發現了多種距今上億年的蟲珀,可以說每幾年都有關於琥珀的大新聞。
  • 研究發現1億年前琥珀化石「撞臉」現代甲蟲
    新華社南京2月19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中國、澳大利亞、日本、紐西蘭、美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在1億年前的緬甸琥珀化石中,發現5枚與現代甲蟲「撞臉」的遠古昆蟲標本。
  • 萬綠湖畔發現2億年前侏羅紀的菊石化石!
    記者從河源市博物館獲悉 東源縣雙江鎮增坑保護站 建設過程中發現大量菊石化石 市博物館技術人員 和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牟林博士針對增坑地區發現的
  • 南京「科學俠」揭秘:1億年前「怪物蜘蛛」長尾巴
    交匯點訊 美國大片裡的「蜘蛛俠」不僅滿腔正義,更是身手利索,無懼於各種高難度攀爬,但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一項最新研究卻發現,「古老蜘蛛」或許並沒有想像的「敏捷」,它曾帶有長長的尾巴,是在不斷地進化中才將尾巴「甩」掉的。
  •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史前海洋動物「菊石」,有何研究意義
    這是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找到遠古生物「菊石」,從意義上來講,這一發現可以幫助科學家們更好的研究至少一億年前該地的生態系統(因為菊石的滅絕時間大約在白堊紀末期時候)。上圖就是這塊包含菊石的琥珀我們從照片中可看出,除了菊石之外,還有其餘很多種生物,研究人員表示,這塊琥珀裡面至少含有40個生物,諸如蜘蛛、螺類生物、蟎蟲等等大約在白堊紀中期,位於緬甸熱帶海濱處的森林,樹木分泌出的樹脂在流淌的途中包裹了一些動物,其中就包括了一隻菊石,最後在各種複雜長期的地質作用下變成了一塊琥珀
  •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一億年前專性捕食跳蟲的苔甲化石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蔡晨陽、研究員黃迪穎和上海師範大學副教授殷子為、教授李利珍,在白堊紀中期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類形態極其特化、專性捕食跳蟲的苔甲化石,並且揭示了早期苔甲特化的形態特徵與專性捕食跳蟲的行為適應,深化了對早期陸地生態系統中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之間演化關係的認識。
  • 琥珀中發現5.4億年前介形蟲的巨型精子化石
    5.4億年前生活在地球上的介形蟲的巨型精子化石,這是地球上已知最古老生物的生殖細胞。生物的軟體組織經過數百萬年的時間通常不易保存。但這次研究人員很幸運,他們發現的化石以貝殼的形狀,保存在一塊琥珀中。樹脂本身也成為化石,但研究人員成功將琥珀熔化。研究發現,這塊琥珀中包含39個幾乎完整的介形蟲。據科學家在《皇家學會會刊》上發表的一篇文章,這些介形蟲中包括雄性、雌性和幼蟲。軟體組織和精子都被保存下來,年代可以追溯到1億年前。
  • 1億年前動物怎麼「造娃」? 琥珀中巨型精子告訴你答案
    原標題:1億年前動物怎麼「造娃」? 琥珀中巨型精子告訴你答案 中、德、英三國古生物學者在1億年前的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發現了迄今最早的動物精子,將相關化石記錄時間提前了約5000萬年。 動物最早的精子什麼樣?
  • 科學家揭秘琥珀中白堊紀昆蟲真實顏色這些昆蟲為何穿越億年仍能...
    原標題:科學家揭秘琥珀中白堊紀昆蟲真實顏色這些昆蟲為何穿越億年仍能「自帶光芒」目前,化石中很少保有生物的色彩細節,地質歷史中原始的結構色的證據極其罕見,大多數古生物復原圖都是根據藝術家的想像重建。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南古所)科研團隊揭開了近1億年前的昆蟲真實色彩的秘密。他們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具有金屬色彩的昆蟲進行系統研究後發現,純淨而強烈的顏色可直接在昆蟲體表保存下來,奧秘就隱藏在昆蟲體表內一種特殊的納米結構中。
  • 1億年前動物怎麼「造娃」?琥珀中巨型精子告訴你答案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中、德、英三國古生物學者在1億年前的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發現了迄今最早的動物精子,將相關化石記錄時間提前了約5000萬年。 動物最早的精子什麼樣?一種動物為何上億年來保持同一種交配方式?看起來小不點的傢伙,為何擁有巨型精子?
  • 超微納米光學元件如何能保存一億年?琥珀揭秘史前昆蟲真顏色
    琥珀化石裡一億年前的昆蟲。受訪者供圖。從孔雀羽毛的豔光四射,到毒箭蛙的明亮警告色,再到北極熊的白色偽裝,大自然色彩斑斕。然而,化石很少保存有生物的色彩細節,大多數古生物復原圖都是根據藝術家的想像重建。7月1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 該所科研團隊通過研究,揭開了近1億年前的昆蟲真實色彩的秘密。相關研究論文1日在線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該論文為了解白堊紀雨林中與恐龍共存的昆蟲提供了新的視角。
  • 科學家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一億年前「螢火蟲」
    除螢科於白堊紀緬甸琥珀及一些新生代地層中有化石記錄外,其他類群化石此前尚未被正式報導。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助理李言達、副研究員蔡晨陽等,與捷克帕拉茨基大學、英國布裡斯託大學、中山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了叩甲總科的新科——白堊光螢科(Cretophengodidae)。這一新類群的發現對於研究叩甲總科中生物發光的起源與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 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元旦全新亮相,市民紛紛打卡點讚
    現代快報訊(實習生張珊記者阿里亞)新年第一天,南京雞鳴寺路人流絡繹不絕,位於這條路上的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同樣熱鬧非凡。大量精美化石標本首次展出、定製化石圖紋地磚、古生物主題的科學咖啡廳……經過近一年的閉館升級改造,該博物館於1月1日起重新開館,前來打卡的首批觀眾紛紛點讚煥然一新的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