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中首次發現海洋動物菊石

2020-12-06 中國生物技術網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聯合團隊報導了保存在一枚緬甸琥珀中的菊石、螺類、節肢動物等化石集群,表明該琥珀森林位於熱帶海濱地區,環境類似於當今的一些熱帶海岸森林。該研究為緬甸琥珀年齡提供了直接證據,並為琥珀埋藏學和白堊紀森林生態環境分析提供了新見解。相關成果於5月14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PNAS)上。

據悉,該枚琥珀保存了異常豐富的化石類群,包括1個菊石、4個螺類、4個等足類、23個蟎蟲、1個蜘蛛、1個馬陸和至少12個昆蟲成蟲標本(蟑螂、甲蟲、蠓和蜂)。研究團隊囊括了菊石、腹足類等足類、蛛形綱和昆蟲化石的分類學者,歷時兩年對這些化石進行了詳細的鑑定工作。研究發現菊石、螺類和1個等足類屬於海相生物,其他節肢動物皆屬於陸棲類群。

其中,菊石是一類生存於泥盆紀至白堊紀的頭足類動物,與現在的鸚鵡螺、烏賊等是近親,在白堊紀末大滅絕時從地球上消失。研究團隊利用高解析度顯微斷層掃描技術(顯微CT)對該枚琥珀中的菊石進行分析,表明該菊石是一個幼體標本,屬於Puzosia亞屬。該菊石類群的分布時限為白堊紀晚阿爾必期到塞諾曼期(約105至93百萬年前),進一步支持了先前的同位素地質年代學研究結果。琥珀中保存的四個螺類,有兩個保存較好,屬於馬提爾特螺屬(Mathilda),該類群廣泛分布於特提斯洋地區(主要是北美和歐洲)。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研究員王博介紹,琥珀中的菊石和螺類的軟體都已經丟失,並且殼體都有破損,表明這些殼體在被琥珀包裹前經歷了一定的搬運作用。菊石內部充填細砂粒,而琥珀珀體也包裹了類似的砂粒,表明菊石可能在沙灘或靠近沙灘位置被樹脂包裹。因此,螺類和菊石在被包裹前已經死亡,並被海浪搬運到岸邊,與一些地棲生物遺體和砂粒混雜在一起。

研究團隊綜合化石生物群和埋藏學分析結果,做如下推斷:緬甸琥珀森林生長於海濱地帶,緊靠海灘;樹脂分泌後,在樹幹上包裹了一些樹棲的昆蟲,然後順著樹幹流到地面後包裹了菊石、螺類和地棲的一些動物;這枚樹脂很快被埋藏起來,經歷複雜的地質作用形成了琥珀。(沈春蕾 陳孝正)

圖1:琥珀標本

圖2:菊石標本。(A) 光學顯微鏡照片。(B) 顯微CT縫合線重建圖。(C) 顯微CT側面透視圖。(D) 顯微CT表面形態重建圖。(E) 顯微CT內部結構重建圖

圖3:螺類標本

圖4:緬甸琥珀礦的地質圖(A)和古地理圖(B)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臺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註:國內為原創研究成果或評論、綜述,國際為在線發表一個月內的最新成果或綜述,字數500字以上,並請提供至少一張圖片。投稿者,請將文章發送至weixin@im.ac.cn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近期熱文

直接點擊文字即可瀏覽!

1、補牙或將成為歷史?

2、科學你慢慢學,中醫我先治病去了

3、科學告訴你應該多久洗一次澡

4、新證據:喝咖啡能延長壽命!

5、據說,這是生物醫學碩士博士生的真實的生活寫照

6、一頓早餐到底有多重要?

7、情商也是把雙刃劍!高情商或讓你更脆弱

8、施一公: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鼓勵科學家創業!

9、「科學禁食法」真能降低重大疾病風險

10、睡眠科學家揭示出8種睡好覺的秘訣

11、有志者事竟成!2型糖尿病成功被逆轉

12、每周兩半小時,任何形式的鍛鍊都可以使你更長壽

13、喝醉以後,你以為睡一覺就沒事兒了?!

14、仰臥起坐等或將成為延壽運動?

15、冥想、瑜伽、太極等不僅能夠改善身心健康...

相關焦點

  • 中國古生物學家在琥珀中首次發現史前海洋動物菊石
    中國古生物學家在琥珀中首次發現史前海洋動物菊石 2019-05-14南古所 供圖   中新網南京5月14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4日發布消息,該所科研人員在一枚保存有豐富化石類群的緬甸琥珀中,發現罕見地史前海洋生物菊石。這是古生物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菊石,為揭秘1億年前熱帶海濱生態環境打開新的窗口。  該研究成果於當天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
  •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史前海洋動物「菊石」,有何研究意義
    這是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找到遠古生物「菊石」,從意義上來講,這一發現可以幫助科學家們更好的研究至少一億年前該地的生態系統(因為菊石的滅絕時間大約在白堊紀末期時候)。上圖就是這塊包含菊石的琥珀我們從照片中可看出,除了菊石之外,還有其餘很多種生物,研究人員表示,這塊琥珀裡面至少含有40個生物,諸如蜘蛛、螺類生物、蟎蟲等等大約在白堊紀中期,位於緬甸熱帶海濱處的森林,樹木分泌出的樹脂在流淌的途中包裹了一些動物,其中就包括了一隻菊石,最後在各種複雜長期的地質作用下變成了一塊琥珀
  • 琥珀中罕見發現菊石:菊石生活在距今1億年前
    原標題:一枚琥珀內包含40多個生物 琥珀中菊石生活在距今1億年前在今年6月的一期美國科學院院報的封面上,是一張菊石的圖片,而其所屬的論文作者,來自於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員王博,論文題目是《緬甸琥珀中的菊石》。
  • 南京古生物所發現菊石琥珀
    供圖: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億年前,緬甸熱帶海濱的某一角落,40多個生物個體「抱團」而聚,凝結成一個瞬間場景,最後以一枚琥珀的形式,留存至今。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在一枚緬甸琥珀中發現距今1億年的化石集群,其中的「菊石」是生活在白堊紀的頭足類動物,在白堊紀末期就已滅絕,與現在的保護動物鸚鵡螺、烏賊等是近親。該項研究成果5月14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
  • 南京古生物所發現首枚菊石琥珀 揭秘1億年前熱帶海濱生態環境
    5月14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日前,團隊在一枚緬甸琥珀中發現了距今一億年的化石集群,而其中的「菊石」更令科學家感到驚喜,這一生活在白堊紀的頭足類動物,在白堊紀末期就已滅絕,與現在的保護動物鸚鵡螺、烏賊等是近親。該研究於5月14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
  • 億萬年前的花蚤琥珀被發現,身藏60餘粒花粉!
    > 琥珀蝦 首次在琥珀中發現水生生物蝦類標本,琥珀蝦是目前世界上現存已知的唯一一枚真蝦類琥珀化石,該琥珀目前保存於北京中關村圖書大廈的石探記博物館內,對公眾開放。
  • 琥珀蝸居古老生物什麼情況 琥珀對考古有哪些意義
    琥珀是又樹脂經歷了數萬年時光所形成的化石,除了精美的外觀,琥珀還常常因為包含古老昆蟲、動物或植物碎屑等,而具有極高的考古價值。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一顆琥珀中發現了蝸居古老生物,這枚硬幣大小的琥珀中,包含40多個古老生物,這些物種均已滅絕。但是其中有一些卻和現在的蟑螂、蟎蟲、蚊子、蒼蠅等生物有一定的相似性。
  • 科學家首次發現蛇類琥珀
    、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類標本,並揭示出一個全新的物種。這一發現對研究晚中生代蛇類的演化與全球分布有著重要價值,相關論文於北京時間7月19日凌晨發表在《科學進展》(《科學》旗下子刊)上。與其他脊椎動物化石相比,蛇化石極為罕見,此前人們從未在琥珀中發現過蛇類。論文作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白明認為,這或許是因為大多數蛇類骨骼質地不堅硬,能形成化石並保存下來非常不易。
  • 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 早期蛇類化石則比較破碎
    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 早期蛇類化石則比較破碎時間:2018-07-20 06:38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 早期蛇類化石則比較破碎 新華社北京7月19日電(記者屈婷 喻菲)傳奇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再次傳出新知。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水生生物真蝦
    我國科學家團隊宣布,這是世界範圍內,首次在琥珀中發現水生生物蝦類標本,並揭示了一個前所未知的物種。研究團隊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陳睿博士,南開大學黃大衛教授、肖金花教授,卜文俊教授等人,以及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李新正研究員組成。有關這枚蝦琥珀的專業研究論文已於10月底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刊物《科學報導》上。
  • 史前「真龍血」琥珀被拍賣 裡面居然有一隻恐龍時代的有翼生物
    在這些琥珀中至少有5個樣本保存完好,其中一件被稱為「真龍血琥珀」的拍賣品,透明金黃,裡面有一隻以前不為人所知的白堊紀時期的有翼生物。它周身通紅,身體保存完好,預計將拍出15萬英鎊的高價。還有一個塊琥珀也極其吸引人的眼球,裡面的生物是一隻長著長脖子的動物,頭骨和爪子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怪異。
  • 萬綠湖畔發現菊石化石群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曾煥陽 通訊員黃志青、溫志軍發現現場明顯的菊花圖形。現場還發現其他門類古生物化石。現場發現的菊石化石。記者昨日從河源市博物館獲得獨家消息:東源縣雙江鎮增坑保護站建設過程中發現化石。
  •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一億年前的奇特甲殼類:體型特「巨大」
    他們在琥珀中發現一隻恐龍時代的雛鳥和一條「新鮮」的長著羽毛的恐龍尾巴之後,這次發現了來自恐龍時代的甲殼類動物。1月22日,中國、奧地利和加拿大等國家的古生物學家在維也納宣布,他們在一枚距今約一億年的琥珀中首次發現一種非常特別的甲殼動物——介形類。該標本來自白堊紀。該成果今日發表在學術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
  • X射線揭開恐龍時代菊石嘴中的最後一餐(圖)
    > 考古學家近日在恐龍時代的菊石嘴中發現了它死前食用的最後一頓食物3.7億年之後隨著恐龍的滅絕菊石也在地球上消失了。美國考古學家近日利用X射線在一隻菊石化石的口中發現了它臨死前含在嘴中的的最後一頓佳餚—一隻小蝸牛和其它三個微小的甲殼類動物。  研究小組負責人伊莎貝爾·克魯特(Isabelle Kruta)表示,雖然尚未研究出這隻菊石的死因。但能在已經滅絕很久的菊石化石中發現這樣的細節還是很令人興奮的。
  • 菊石:我就站在你面前,你看我有幾分像鸚鵡螺?
    菊石(學名:Ammonoidea),因它的表面通常具有類似菊花的線紋而得名,海生無脊椎動物,是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的一個亞綱。菊石亞綱約在志留紀晚期至泥盆紀初期第一次出現在地球上,繁盛於中生代(距今約2.25億年),分布於世界各地的三疊紀海洋中;最後與恐龍一起於白堊紀晚期(距今約6500萬年)滅絕。
  • 一億年前的琥珀中發現奇特甲殼動物
    1月22日,中國、奧地利和加拿大等國家的古生物學家在維也納宣布,他們在一枚距今約一億年的琥珀中首次發現一種非常特別的甲殼動物——介形類(屬於甲殼類動物,也被稱為種子蝦或介形蟲,體型非常微小,通常為0.5至2毫米長)。
  • 科學家在緬甸發現琥珀,在其中有了新發現!
    科學家在緬甸發現琥珀,在其中有了新發現!對於蛇這種爬行動物很多人都望而生畏,這樣的軟體動物是大多數人無法接受的,作為爬行動物它最為明顯的特徵就是沒有腳,身子不斷的蠕動向前爬行,就像是一團繩子一樣。關於蛇的祖先一直都比較具有爭議性,早在2018年的時候,由中國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的科學團隊首次在琥珀當中發現了蛇類的標本,才向我們揭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物種,讓我們對蛇的祖先有了初步的了解。那麼它們到底發現了什麼呢?緬甸一直是琥珀的高產區。
  • 首次發現蛇琥珀 對研究晚中生代蛇類的演化與全球分布有著重要價值
    本報北京7月19日凌晨電(記者張蕾)來自中國、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類標本,並揭示出一個全新的物種。這一發現對研究晚中生代蛇類的演化與全球分布有著重要價值,相關論文於北京時間7月19日凌晨發表在《科學進展》(《科學》旗下子刊)上。
  • 菊石是怎樣一步步被「掰彎」的
    菊石是軟體動物門頭足綱菊石亞綱Ammonoidea動物的統稱這類曾稱霸古生代和中生代海洋三億多年的生物,我們如今只能從殘存的化石中窺探它們曾經的風採。 菊石化石。
  • 【蟲研捷報】白堊紀緬甸琥珀中首次發現脈翅目草蛉科
    近日,一篇題為The first green lacewing (Insecta: Neuroptera:Chrysopidae) from the mid-Cretaceous amber of Myanmar 的研究論文正式發表於國際動物分類學期刊 Zootaxa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