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題為The first green lacewing (Insecta: Neuroptera:Chrysopidae) from the mid-Cretaceous amber of Myanmar 的研究論文正式發表於國際動物分類學期刊 Zootaxa 上。
草蛉科是脈翅目中繼蟻蛉科的第二大類群,目前世界上已知80屬1200餘種,包括4個亞科:Limaiinae、Apochrysinae、Chrysopinae、Nothochrysinae,其中Limaiinae為中生代的滅絕亞科。草蛉幼蟲因具有捕食蚜蟲、蟎類等的習性,因而可用於生物防治。此外,一些草蛉幼蟲還具有背負雜物進行偽裝的習性。草蛉科成蟲主要鑑別特徵包括:具有由RP與M組成的偽中脈、以及由RP、M、CuA組成的偽肘脈,可明顯區別於脈翅目其它科。
草蛉科的化石記錄也相對豐富,己知21屬59種,分屬於3個亞科:Limaiinae、Chrysopinae、Nothochrysinae。其中5屬26種屬於Limaiinae亞科,且大多數記錄於中生代。此前緬甸琥珀中僅有中草蛉科以及草蛉總科未定科幼蟲的描述及記錄。該研究通過對大量的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的脈翅目進行分類鑑定,基於一塊成蟲標本發現描述了1新屬種,以中國草蛉科分類專家楊星科研究員命名,即星科準巴依薩草蛉Parabaisochrysa xingkei gen. et sp. nov.。這是緬甸琥珀中真正的草蛉科的首次發現,也代表了Limaiinae亞科的首次記錄。新屬具有3條完整的階脈,且後翅MP1與RP+MA連接,可明顯區別於Limaiinae亞科的其它屬。
(星科準巴依薩草蛉Parabaisochrysa xingkei gen. et sp. nov.,照片。標尺=1.0 mm)
新屬與此前發現於俄羅斯與哈薩克斯坦的Baisochrysa相似,二者均具有3條階脈,但新屬與後者的區別在於其階脈完整,而後者不完整;新屬後翅MP1與RP+MA連接,MP2簡單,但後者後翅MP深分叉,未與RP+MA連接。此外,本文還對後翅MP的分支狀態進行了討論,並基於後翅MP的分支狀態對Limaiinae亞科中一些屬種的歸屬問題提出質疑。
(星科準巴依薩草蛉Parabaisochrysa xingkei gen. et sp. nov.,翅脈圖。標尺=1.0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