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研捷報】白堊紀緬甸琥珀中首次發現脈翅目草蛉科

2021-01-08 舊事回首站

近日,一篇題為The first green lacewing (Insecta: Neuroptera:Chrysopidae) from the mid-Cretaceous amber of Myanmar 的研究論文正式發表於國際動物分類學期刊 Zootaxa 上。

草蛉科是脈翅目中繼蟻蛉科的第二大類群,目前世界上已知80屬1200餘種,包括4個亞科:Limaiinae、Apochrysinae、Chrysopinae、Nothochrysinae,其中Limaiinae為中生代的滅絕亞科。草蛉幼蟲因具有捕食蚜蟲、蟎類等的習性,因而可用於生物防治。此外,一些草蛉幼蟲還具有背負雜物進行偽裝的習性。草蛉科成蟲主要鑑別特徵包括:具有由RP與M組成的偽中脈、以及由RP、M、CuA組成的偽肘脈,可明顯區別於脈翅目其它科。

草蛉科的化石記錄也相對豐富,己知21屬59種,分屬於3個亞科:Limaiinae、Chrysopinae、Nothochrysinae。其中5屬26種屬於Limaiinae亞科,且大多數記錄於中生代。此前緬甸琥珀中僅有中草蛉科以及草蛉總科未定科幼蟲的描述及記錄。該研究通過對大量的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的脈翅目進行分類鑑定,基於一塊成蟲標本發現描述了1新屬種,以中國草蛉科分類專家楊星科研究員命名,即星科準巴依薩草蛉Parabaisochrysa xingkei gen. et sp. nov.。這是緬甸琥珀中真正的草蛉科的首次發現,也代表了Limaiinae亞科的首次記錄。新屬具有3條完整的階脈,且後翅MP1與RP+MA連接,可明顯區別於Limaiinae亞科的其它屬。

(星科準巴依薩草蛉Parabaisochrysa xingkei gen. et sp. nov.,照片。標尺=1.0 mm)

新屬與此前發現於俄羅斯與哈薩克斯坦的Baisochrysa相似,二者均具有3條階脈,但新屬與後者的區別在於其階脈完整,而後者不完整;新屬後翅MP1與RP+MA連接,MP2簡單,但後者後翅MP深分叉,未與RP+MA連接。此外,本文還對後翅MP的分支狀態進行了討論,並基於後翅MP的分支狀態對Limaiinae亞科中一些屬種的歸屬問題提出質疑。

(星科準巴依薩草蛉Parabaisochrysa xingkei gen. et sp. nov.,翅脈圖。標尺=1.0 mm)

相關焦點

  • 白堊紀緬甸琥珀脈翅目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昆蟲學系副教授劉星月關於白堊紀緬甸琥珀脈翅目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在線發表。 緬甸琥珀形成於距今約1億年前白堊紀中期,因其保存精美且豐富多樣的生物內含物,在古生物學及進化生物學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劉星月通過對大量緬甸琥珀中脈翅目昆蟲的分類研究,發現了一個形態高度特化的物種。經過深入的分類學及比較形態學研究,發現該物種為中生代脈翅目的一個滅絕科——中草蛉科Mesochrysopidae的新屬種。研究發現,該物種幼蟲足前跗節形態與近緣的草蛉科具有明顯差異。
  • 白堊紀昆蟲會「偽裝術」!擬苔草蛉幼蟲會變身苔蘚
    2018-05-03 08:30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由中美兩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團隊,最近在1億年前的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新發現一種會偽裝成苔蘚植物的昆蟲幼蟲。
  • 中國科學家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一億年前昆蟲擬態行為
    圖為緬甸琥珀中黃氏擬苔草蛉。 南古所 楊定華 攝中新網南京5月8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8日發布消息,該所王博研究員、史恭樂副研究員與中國農業大學劉星月教授研究團隊合作,從一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類奇特的昆蟲幼蟲擬態苔蘚植物。
  • 植保學院劉星月教授從緬甸琥珀中揭示一億年前昆蟲擬態行為
    緬甸琥珀中黃氏擬苔草蛉近期,我校植保學院昆蟲學系劉星月教授與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博研究員Engel教授合作組成的研究團隊,從一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類奇特的昆蟲幼蟲擬態苔蘚植物。該結果是首次在化石昆蟲中發現擬態苔蘚的行為,為重建遠古昆蟲和植物的生態關係提供了新證據。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細胞》出版集團《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上。
  • 白堊紀昆蟲就會"偽裝術" 這種擬苔草蛉幼蟲會變身苔蘚
    本報訊(記者 毛慶)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昆蟲演化出不同的偽裝術。其中,昆蟲對植物的擬態是最為常見的一種。記者昨天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中美兩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團隊,最近在1億年前的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新發現一種會偽裝成苔蘚植物的昆蟲幼蟲。
  • 【蟲研捷報】緬甸琥珀揭示天鵝絨蟲擴散的奧秘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楊星科研究組白明博士與德國科學家合作,通過研究產自緬甸白堊紀(約一億年前)的有爪動物門琥珀,對岡瓦納古陸起源的生物類群如何擴散到勞亞古陸這一古生物地理學問題進行了詳盡詮釋
  • 【蟲研捷報】蚊蠍蛉屬首次現身白堊紀
    長翅目是昆蟲綱中的孑遺類群,滅絕種類遠較現生種類為多,因此受到昆蟲學者的廣泛關注。近日,一篇題為 A new species of hangingfly (Insecta: Mecoptera: Bittacidae) from the mid-Cretaceous Myanmar amber [白堊紀中期緬甸琥珀蚊蠍蛉(昆蟲綱:長翅目:蚊蠍蛉科)一新種] 的研究論文在線發表於《白堊紀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 上。
  • 琥珀中來自白堊紀的昆蟲授粉者Scientific Reports論文
    本周《科學報告》上一篇論文New long-proboscid lacewings of the
  • 緬甸琥珀中發現擬寄生性虻類
    針虻生態復原圖 本報訊(記者李瑜)日前,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研究員張俊峰團隊在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發現了擬寄生的虻類昆蟲,屬雙翅目獨須虻科,研究人員將其命名為「夏氏針虻」。這一發現為中侏羅到晚白堊的擬寄生昆蟲的大分化假說提供了有力證據。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科學》。 本次發現的針虻是獨須虻科最年輕的化石記錄,其高度發達的針筒狀產卵器和特化的三趾狀的爪為其擬寄生習性提供了堅實證據,該研究表明獨須虻科至少在侏羅紀就演化出了擬寄生行為和相應的形態適應。
  • 緬甸琥珀中發現白堊紀中期龍蝨化石
    與昆蟲愛好者陳兆洋先生合作完成,這是白堊紀中期的緬甸琥珀中發現龍蝨化石的首次報導,也是龍蝨亞科Dytiscinae已知的最古老記錄。 現生龍蝨亞科成蟲Hydaticus為與Ambarticus最接近的現生屬 這枚來自緬甸的琥珀中包含了一隻雌性龍蝨成蟲化石
  • 中國科學家發現白堊紀滅絕生物
    本文作者與中國農業大學科研團隊近期發現白堊紀滅絕生物,雙翅螳蛉科一個新屬兩個新種。
  • 科學家發現1億年前昆蟲會「偽裝」成苔蘚—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南京5月2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中美兩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團隊,最近在1億年前的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新發現一種會偽裝成苔蘚植物的昆蟲幼蟲
  • 古老緬甸琥珀解密鐵樹的甲蟲傳粉模式
    南古所 供圖中新網南京8月17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6日發布消息稱,該所研究團隊通過對緬甸琥珀中大量的甲蟲化石進行系統研究,發現了一類獨特的扁甲類昆蟲和它所取食的蘇鐵花粉。通過綜合對比,研究證明了甲蟲與蘇鐵之間傳粉關係的建立不晚於侏羅紀早期,遠早於被子植物及其傳粉者的起源和興盛。
  • 南京專家發現傳粉吸血昆蟲演化新證據
    日前,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專家通過對約1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昆蟲化石的研究,揭示了這類生物長口器的起源,對我們了解歷史時期昆蟲植物的協同演化也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成果於3月4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中生代存在著一類特殊的長翅目昆蟲——中生蠍蛉,它們具有特化的、明顯伸長的口器,被認為是被子植物大輻射之前的裸子植物的重要傳粉者。」
  • 了不起的緬甸琥珀!揭示蛉類幼蟲的「偽裝行為」
    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昆蟲演化出不同的「偽裝術」。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2日發布消息稱,通過中、意、美三國科研人員對緬甸琥珀中蛉類幼蟲的合作研究,揭示了蛉類幼蟲的偽裝、掘穴行為以及相關捕食行為的演化歷史。  研究團隊共描述了緬甸琥珀中蛉類幼蟲11新屬11新種,這些新類群都屬於脈翅目蟻蛉亞目。
  • 緬甸琥珀中發現苔類植物新類群—新聞—科學網
    緬甸克欽邦白堊紀琥珀中的深裂耳葉苔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近年來,白堊紀琥珀中的古生物研究取得積極進展,但是對其中的苔類植物的了解和報導較少。在化石記錄中,發現於烏克蘭始新世琥珀中的F. riclefgrollei營養枝也具有深裂的腹葉,但其側葉背瓣是圓形的,葉尖圓形,附體較小,與當前化石區別較大。 深裂耳葉苔重建圖(楊定華繪)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光萼苔目大多數種類為附生植物,包括光萼苔科、耳葉苔科、毛耳苔科等7個科。
  • 緬甸琥珀中新發現具櫛狀觸角的石蛾
    石蛾幼蟲生活在湖泊和溪流中,偏愛較冷而無汙染的水域。石蛾在緬甸琥珀中並不少見,但它們的基本形態與現代的石蛾類似。最近,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類非常罕見的具有櫛角狀觸角的石蛾,將其命名為夏氏櫛角石蛾,種名以收藏家夏方遠先生命名。該類石蛾屬於齒角石蛾科,體型極小,前翅長僅有2.5毫米,後翅長約2毫米。
  • 白堊紀琥珀中發現2個蜘蛛新物種
    25日,本報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處獲悉,科研人員從緬甸克欽琥珀中發現兩個蜘蛛新物種,並基於這兩個新種建立了兩個新科——氈蛛科和巨蛛科。    白堊紀是陸地生態系統進化的重要地質時期,也是蜘蛛進化的重要階段。緬甸的克欽琥珀是非常著名的化石寶庫,裡面蘊含大量保存完好的晚白堊紀無脊椎動物,包括多種多樣的蜘蛛種群。
  • 科研團隊發現白堊紀緬甸琥珀昆蟲新屬新種——卓德曲雙翅螳蛉
    近日中國科研團隊基於三枚晚白堊世Cenomanian 期早期緬甸琥珀化石標本, 記述了脈翅目雙翅螳蛉科Dipteromantispidae
  • 【蟲趣點滴】地獄中的精靈,脈翅目的怪咖
    脈翅目(Neuroptera)是大家熟知的一類昆蟲,它們都被以「蛉」為稱呼。顧名思義,這是一類成蟲具兩對複雜翅脈的翅的昆蟲,那麼大家對他們成體的直觀印象很自然就是一類飛蟲。意草蛉Italochrysa 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