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虻生態復原圖
本報訊(記者李瑜)日前,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研究員張俊峰團隊在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發現了擬寄生的虻類昆蟲,屬雙翅目獨須虻科,研究人員將其命名為「夏氏針虻」。這一發現為中侏羅到晚白堊的擬寄生昆蟲的大分化假說提供了有力證據。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科學》。
本次發現的針虻是獨須虻科最年輕的化石記錄,其高度發達的針筒狀產卵器和特化的三趾狀的爪為其擬寄生習性提供了堅實證據,該研究表明獨須虻科至少在侏羅紀就演化出了擬寄生行為和相應的形態適應。
昆蟲的擬寄生行為是一種特殊的捕食行為,也是昆蟲演化史上一個重要創新,代表了陸地生態系統中一種新的取食模式。早侏羅世的蜂類是被廣泛認可的最早的擬寄生性昆蟲。此外,一些白堊紀捻翅目和鞘翅目幼蟲也被認為是擬寄生性昆蟲。儘管現今雙翅目昆蟲的許多類群都具有擬寄生行為,但明確的中生代擬寄生性雙翅目化石非常罕見。
《中國科學報》 (2016-01-07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