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的擬寄生行為是一種特殊的捕食行為,分為內擬寄生和外擬寄生。內擬寄生昆蟲一般會將卵產入寄主體內,卵在寄主體內孵化並在一定階段以寄主為食,並通常會導致寄主的死亡。擬寄生行為是昆蟲演化史上一個重要的創新,代表了陸地生態系統中一種新的取食模式。擬寄生昆蟲在生物鏈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被廣泛應用到害蟲防治工作中。早侏羅世的蜂類是被廣泛認可的最早的擬寄生性昆蟲。此外,一些白堊紀捻翅目和鞘翅目幼蟲也被認為是擬寄生性昆蟲。儘管現今雙翅目昆蟲的許多類群都具有擬寄生行為,但明確的中生代擬寄生性雙翅目化石非常罕見。
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碩士研究生張青青在副研究員王博和研究員張俊峰指導下,在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發現了擬寄生的虻類昆蟲,屬於雙翅目獨須虻科,將其命名為「夏氏針虻」。
針虻體長約1釐米,複眼極為發達,觸角退化;胸部短小且凸起,小盾片小,後足極長,跗節為特化的三趾狀結構;腹部細長,產卵器細長針狀。針虻複眼很大,約佔據頭部的整個面積,小眼瘤也較為發達,表明該類群的視力極為發達;其口器簡單,最可能取食植物蜜露;前、中、後足跗節均特化成三趾狀結構,用於抱握住寄主;腹部第八和第九腹節特化成細長的尾針,尾針長度約佔腹部長度的1/4,表明該類群為擬寄生性昆蟲。成蟲依靠視力發現並鎖定寄主,通過特化的三趾狀的爪抱握住寄主,將尾針插入寄主體內進行產卵。
獨須虻科先前在我國中生代地層已經多次報導,但其生態行為仍存在較大爭議。本次發現的針虻是獨須虻科最年輕的化石記錄,其高度發達的針筒狀產卵器和特化的三趾狀的爪為其擬寄生習性提供了堅實證據。該研究表明獨須虻科至少在侏羅紀就演化出了擬寄生行為和相應的形態適應。研究結果為中侏羅到晚白堊的擬寄生昆蟲的大分化假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研究成果於2015年12月30日發表於國際綜合性刊物The Science of Nature (原名Naturwissenschaften)。
該研究得到中國科學院、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資助。
相關論文:Qingqing Zhang, Junfeng Zhang, Yitao Feng, Haichun Zhang, Bo Wang (2015) An endoparasitoid Cretaceous fly and the evolution of parasitoidism. The Science of Nature, 103:2. doi: 10.1007/s00114-015-1327-y.
文章連結
圖1 a.針虻正模標本;b.副模標本;c.副模標本
圖2 針虻細節圖 a.頭部;b.爪;c.產卵器
圖3 針虻生態復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