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發現白堊光螢科:緬甸琥珀中揭示發光甲蟲的早期演化

2021-02-15 中國生物技術網

白堊光螢(Cretophengodes azari)及其現生近緣類群光螢科與雌光螢科 受訪者供圖

生物發光現象廣泛地存在於各類生物中。在陸生動物中,能進行生物發光的物種大多數都屬於鞘翅目昆蟲(俗稱甲蟲),而其中又以叩甲總科(螢火蟲及其近親)的物種最多。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相關負責人向澎湃新聞介紹,大部分發光的叩甲總科的物種都屬於「螢類」(lampyroid),包括螢科(Lampyridae)、光螢科(Phengodidae)、雌光螢科(Rhagophthalmidae),以及一個於2020年新建立的華光叩甲科(Sinopyrophoridae)。在這一分支中,除最基部的華光叩甲科外,螢科、光螢科與雌光螢科的身體均較為柔軟,部分類群的雌性還具有幼態持續現象,這使得這一類群的物種很難保存為化石。除螢科於白堊紀緬甸琥珀及一些新生代地層中有化石記錄外,其他類群此前尚沒有化石被正式報導。
而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科研助理李言達、蔡晨陽副研究員等人與捷克帕拉茨基大學、英國布裡斯託大學,及國內中山大學的同行合作,從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個叩甲總科的新科:白堊光螢科(Cretophengodidae)。
這一新類群的發現對於研究叩甲總科中生物發光的起源與演化具有重要意義。該項研究成果已於2021年1月20日在線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
相關人員介紹,此次,研究人員在白堊紀中期緬甸琥珀(約1億年前)中發現了一枚保存較完好的阿扎白堊光螢(Cretophengodes azari Li, Kundrata, Tihelka & Cai, 2021)雄性標本(圖1)。白堊光螢的觸角具12節,呈雙櫛狀,與現生的光螢科相似。然而白堊光螢的前胸腹板較發達,鞘翅完全覆蓋腹部,腹部可見腹板6節,與光螢科及近緣的雌光螢科不同。根據其形態特徵,研究人員推測白堊光螢可能屬於光螢科+雌光螢科進化枝的基幹類群(圖2)。
白堊光螢的第1–3節可見腹板上具有一個淺色明亮區域,這可解釋為它的發光器官,其位置與雌光螢科中的一些物種十分相似。這一發現表明發光的螢類進化枝至少在白堊紀中期就已經發生了多樣化。在白堊紀,包括螞蟻、青蛙、早期鳥類在內的軟軀體叩甲的潛在捕食者發生了快速分化。研究人員推測,白堊光螢中的發光器官或許與抵禦這些捕食者有關(圖3)。
白堊光螢的發現也為這一類群的軟軀體化及生物地理提供了新的見解。華光叩甲科昆蟲的身體完全硬化,而螢類進化枝中的其餘類群身體都發生了強烈的軟化。
白堊光螢的身體介於二者之間,處於中間過渡狀態,填補了這一演化上的缺環。附:南京古生物所方豔高級工程師提供了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技術支持,畫師楊定華繪製了復原圖。

阿扎白堊光螢(Cretophengodes azari)的生態復原圖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一億年前「螢火蟲」
    在螢類分支中,除最基部的華光叩甲科外,螢科、光螢科與雌光螢科的物種身體均較為柔軟,部分類群的雌性還具有幼態持續現象,也正因此使得這一類群的物種很難被保存成為化石。除螢科於白堊紀緬甸琥珀及一些新生代地層中有化石記錄外,其他類群化石此前尚未被正式報導。
  • 中國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最早鎧甲化石(圖)
    琥珀被稱為「時間膠囊」,精美地保存了生物在地質歷史中精彩的演化片段。其中緬甸琥珀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白堊紀琥珀之一,蘊藏著目前已知最豐富的白堊紀生物群。近期,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黃迪穎研究員帶領的團隊及國內外合作者,首次找到了中生代鎧甲化石。  這裡的鎧甲是指一類小型甲蟲,為隱翅蟲科一個較小的亞科,以其體表具有複雜脊狀構造,形如「身披鎧甲」。
  • 了不起的緬甸琥珀!揭示蛉類幼蟲的「偽裝行為」
    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昆蟲演化出不同的「偽裝術」。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2日發布消息稱,通過中、意、美三國科研人員對緬甸琥珀中蛉類幼蟲的合作研究,揭示了蛉類幼蟲的偽裝、掘穴行為以及相關捕食行為的演化歷史。  研究團隊共描述了緬甸琥珀中蛉類幼蟲11新屬11新種,這些新類群都屬於脈翅目蟻蛉亞目。
  • 古老緬甸琥珀解密鐵樹的甲蟲傳粉模式
    南古所 供圖中新網南京8月17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6日發布消息稱,該所研究團隊通過對緬甸琥珀中大量的甲蟲化石進行系統研究,發現了一類獨特的扁甲類昆蟲和它所取食的蘇鐵花粉。通過綜合對比,研究證明了甲蟲與蘇鐵之間傳粉關係的建立不晚於侏羅紀早期,遠早於被子植物及其傳粉者的起源和興盛。
  • 緬甸琥珀揭示甲蟲高度特化的捕食行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蔡晨陽團隊通過對緬甸琥珀中大量的隱翅蟲化石進行系統研究,發現了兩種突眼隱翅蟲化石。
  • 【中國新聞網】緬甸琥珀揭示蛉類幼蟲的「偽裝行為」演化史
    【中國新聞網】緬甸琥珀揭示蛉類幼蟲的「偽裝行為」演化史 2018-08-23 中國新聞網 楊顏慈 【字體:大 中 小】
  • 緬甸琥珀揭示蛉類幼蟲的「偽裝行為」演化史
    楊定華 繪製 中新網南京8月22日電 (楊顏慈)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昆蟲演化出不同的「偽裝術」。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2日發布消息稱,通過中、意、美三國科研人員對緬甸琥珀中蛉類幼蟲的合作研究,揭示了蛉類幼蟲的偽裝、掘穴行為以及相關捕食行為的演化歷史。研究成果當天在線發表於英國《自然》雜誌子刊《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
  • 中國高中生琥珀內發現1億年前甲蟲
    中國高中生琥珀內發現1億年前甲蟲時間:2019-12-21 22:35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厲害了少年! 中國高中生琥珀內發現1億年前甲蟲 今天(12月21日)上午,中國科學團隊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了恐龍時代的新物種齒胸波眼甲Notocupes denticollis。
  • 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 早期蛇類化石則比較破碎
    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 早期蛇類化石則比較破碎時間:2018-07-20 06:38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 早期蛇類化石則比較破碎 新華社北京7月19日電(記者屈婷 喻菲)傳奇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再次傳出新知。
  • 中國科學家,在瘋狂的緬甸琥珀江湖淘寶
    發於2019.7.8總第906期《中國新聞周刊》今年5月,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公布了一項新發現:一枚比硬幣大不了多少的緬甸琥珀,裡面竟「蝸居」著40多種生物:除了甲蟲、蟑螂、蜘蛛等,還有一種在年代久遠、內含物豐富是緬甸琥珀的特別之處。37歲的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古生物學者邢立達在緬甸琥珀中屢屢發現寶藏:他不僅於全球範圍內首次在琥珀裡找到了恐龍尾巴,還有琥珀中第一隻古鳥、蛇、青蛙等一系列動物,在學界引發轟動效應。 2011年以來,隨著緬甸國內戰事走向平穩,緬甸琥珀得以恢復開採。
  • 研究發現1億年前琥珀化石「撞臉」現代甲蟲
    新華社南京2月19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中國、澳大利亞、日本、紐西蘭、美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在1億年前的緬甸琥珀化石中,發現5枚與現代甲蟲「撞臉」的遠古昆蟲標本。
  • 緬甸琥珀中發現白堊紀中期龍蝨化石
    與昆蟲愛好者陳兆洋先生合作完成,這是白堊紀中期的緬甸琥珀中發現龍蝨化石的首次報導,也是龍蝨亞科Dytiscinae已知的最古老記錄。 現生龍蝨亞科成蟲Hydaticus為與Ambarticus最接近的現生屬 這枚來自緬甸的琥珀中包含了一隻雌性龍蝨成蟲化石
  • 中國科學家揭秘9900萬年前隱翅蟲的「舌頭」捕食行為
    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的兩種嘉年華突眼隱翅蟲以及極為罕見的捕食器官。 南古所 供圖中新網南京2月20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0日消息,該所蔡晨陽研究團隊通過對緬甸琥珀中隱翅蟲化石進行研究,發現兩種突眼隱翅蟲化石。
  • 科學家在緬甸發現琥珀,在其中有了新發現!
    科學家在緬甸發現琥珀,在其中有了新發現!對於蛇這種爬行動物很多人都望而生畏,這樣的軟體動物是大多數人無法接受的,作為爬行動物它最為明顯的特徵就是沒有腳,身子不斷的蠕動向前爬行,就像是一團繩子一樣。關於蛇的祖先一直都比較具有爭議性,早在2018年的時候,由中國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的科學團隊首次在琥珀當中發現了蛇類的標本,才向我們揭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物種,讓我們對蛇的祖先有了初步的了解。那麼它們到底發現了什麼呢?緬甸一直是琥珀的高產區。
  • 首次發現蛇琥珀 對研究晚中生代蛇類的演化與全球分布有著重要價值
    本報北京7月19日凌晨電(記者張蕾)來自中國、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類標本,並揭示出一個全新的物種。這一發現對研究晚中生代蛇類的演化與全球分布有著重要價值,相關論文於北京時間7月19日凌晨發表在《科學進展》(《科學》旗下子刊)上。
  • 中國科學家發現已知最早的昆蟲顏色
    中國搜索訊中國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從歐亞大陸中生代蛾類標本中發現了兩億年前昆蟲結構色的確切證據,這是已知最早的昆蟲顏色,為昆蟲鱗片和顏色演化提供了新證據結構色是自然界中最常見的顏色,包括鳥類身上的羽毛、甲蟲等。不同於色素色,結構色是光照射在蟲體表面複雜的微觀結構上產生折射、衍射及幹擾而形成的,具有種內性信號傳導、警戒和保護等重要功能。
  • 中國科學家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一億年前昆蟲擬態行為
    圖為緬甸琥珀中黃氏擬苔草蛉。 南古所 楊定華 攝中新網南京5月8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8日發布消息,該所王博研究員、史恭樂副研究員與中國農業大學劉星月教授研究團隊合作,從一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類奇特的昆蟲幼蟲擬態苔蘚植物。
  • 緬甸琥珀中的真雙子葉植物靜子花
    11月13日,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鑫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報導了一件在9900萬年前的緬甸琥珀中發現的靜子花(Lijinganthus revoluta)化石,為人們了解達爾文的「討厭之謎」提供了一個新的見解。
  • 科研團隊發現白堊紀緬甸琥珀昆蟲新屬新種——卓德曲雙翅螳蛉
    近日中國科研團隊基於三枚晚白堊世Cenomanian 期早期緬甸琥珀化石標本, 記述了脈翅目雙翅螳蛉科Dipteromantispidae
  • 科學網—琥珀揭示蛉類幼蟲偽裝行為演化史
    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等琥珀揭示蛉類幼蟲偽裝行為演化史   蛉類幼蟲復原圖 楊定華繪 本報訊(記者沈春蕾)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昆蟲演化出不同的偽裝術。近日,中、意、美三國科研人員對緬甸琥珀中的蛉類幼蟲進行了合作研究,揭示了蛉類幼蟲的偽裝、掘穴行為以及相關捕食行為的演化歷史。論文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覆物行為(主動利用環境中的各種材料遮蓋軀體)是昆蟲偽裝術中最奇特、最複雜的一類。該行為的化石證據極其稀少,因此學術界對該行為的早期演化了解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