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琥珀中發現白堊紀中期龍蝨化石

2020-12-06 騰訊網

2019年5月18日,國際古生物學著名期刊《Cretaceous Research》在線刊登一篇來自緬甸的龍蝨科Dytiscidae成蟲琥珀化石論文,文章由中山大學生命科學院昆蟲研究所學者賈鳳龍先生楊強先生與昆蟲愛好者陳兆洋先生合作完成,這是白堊紀中期的緬甸琥珀中發現龍蝨化石的首次報導,也是龍蝨亞科Dytiscinae已知的最古老記錄。

圖片引自原文

龍蝨科隸屬於鞘翅目Coleoptera 肉食亞目Adephaga ,是最大的水生甲蟲類群,共包含10個亞科,全世界已知4300多種。由於龍蝨棲息於各種淡水環境,因此龍蝨的琥珀化石尤為少見。

現生龍蝨亞科成蟲Hydaticus為與Ambarticus最接近的現生屬

這枚來自緬甸的琥珀中包含了一隻雌性龍蝨成蟲化石,其體長5.8mm,寬2.9mm。儘管化石的周圍有許多雜質導致蟲體的刻點和網紋不容易被觀察,研究者還是通過對化石的形態學研究,發現這隻雌性龍蝨成蟲化石不僅具有明顯的小盾片,複眼前緣完整,並且後足跗節的背腹面邊緣均具有遊泳毛,確認了它是龍蝨亞科Dytiscinae下的一個新物種Ambarticus myanmaricusgen. et sp.nov.。屬名Ambarticus由「ambar」 與詞根 「-ticus」組成,表示其與現生的斑龍蝨屬Hydaticus較為相似,並且來自琥珀化石中。

通過與現生龍蝨亞科的已知族進行形態學對比,發現其不同於已知的任何一族,其後胸腹板側翼前緣中央明顯隆起與斑龍蝨族Hydaticini區分;鞘翅後側緣不具一列齒突區別於齒緣龍蝨族Eretini;其後足脛節刺尖銳、體瘦長區別於銳緣龍蝨族Acilini;與龍蝨族Dytiscini區別為其體型明顯小,且後足脛節刺明顯不等長 ;故建立了一個新族Ambraticini trib. nov.。新種的模式標本保存於廣州中山大學昆蟲研究所中。

新種Ambarticus myanmaricusgen. et sp. nov.的背面與腹面(引自原文)

新種Ambarticus myanmaricusgen. et sp. nov.的細節照(引自原文)

有趣的是,儘管該化石種與現生類群年代差距甚遠,但是Ambarticus myanmaricus在形態上卻與現生的斑龍蝨屬Hydaticus存在驚人的相似,表現出了長時間的形態滯留現象,現生的龍蝨科昆蟲和其他水生甲蟲也存在形態高度相似性的現象,水生甲蟲的種類數量也要少於許多陸生甲蟲種類。對於這種現象的解釋可能是在地質學史上水生昆蟲受全球環境的影響要小於陸生昆蟲,例如在溫度變化、大風和極端天氣的影響下,水生環境要比陸生環境更穩定,可以推斷已經滅絕的水生昆蟲多樣性也要少於陸生昆蟲。

已經滅絕的新族Ambraticini 的發現也為更準確的了解龍蝨亞科Dytiscinae的系統發育提供了更加可靠的基礎。

原文信息:Qiang Yang , Zhao-Yang Chen, Feng-Long Jia, 2019.Ambarticus myanmaricus gen. et sp. nov., the first diving beetle from mid-Cretaceous amber of northern Myanmar (Coleoptera, Dytiscidae,Dytiscinae). Cretaceous Research 102,1-6.

本期編輯:麥祖齊

*******************************

想了解有關昆蟲的一切?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平臺:巍巍昆蟲記

新浪微博:混世魔王張巍巍

相關焦點

  • 緬甸琥珀中發現苔類植物新類群—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近年來,白堊紀琥珀中的古生物研究取得積極進展,但是對其中的苔類植物的了解和報導較少。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棟、博士李亞,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員Harald Schneider以及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吳鵬程合作,對緬甸克欽邦白堊紀中期琥珀苔植物進行深入研究並取得了系列成果。 該研究團隊報導了一塊保存較為完整且具解剖構造的耳葉苔科耳葉苔屬營養枝琥珀化石,並建立了深裂耳葉苔新種。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地學刊物《白堊紀研究》。
  • 中國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最早鎧甲化石(圖)
    最早厚齧科囓蟲  本報訊(記者 劉歡)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員近期對緬甸琥珀內含白堊紀昆蟲進行研究時,首次發現中生代鎧甲化石、最古老筒形隱翅蟲化石及最早囓蟲化石等  琥珀被稱為「時間膠囊」,精美地保存了生物在地質歷史中精彩的演化片段。其中緬甸琥珀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白堊紀琥珀之一,蘊藏著目前已知最豐富的白堊紀生物群。近期,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黃迪穎研究員帶領的團隊及國內外合作者,首次找到了中生代鎧甲化石。  這裡的鎧甲是指一類小型甲蟲,為隱翅蟲科一個較小的亞科,以其體表具有複雜脊狀構造,形如「身披鎧甲」。
  • 科學家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一億年前「螢火蟲」
    在螢類分支中,除最基部的華光叩甲科外,螢科、光螢科與雌光螢科的物種身體均較為柔軟,部分類群的雌性還具有幼態持續現象,也正因此使得這一類群的物種很難被保存成為化石。除螢科於白堊紀緬甸琥珀及一些新生代地層中有化石記錄外,其他類群化石此前尚未被正式報導。
  •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琥珀化石內發現9500萬年前昆蟲!
    據了解,被封存在琥珀中的有今天蜘蛛、黃蜂、蕨類植物的祖先,不過最有價值的是一塊無翅螞蟻琥珀化石。這一化石對遍布全球的螞蟻是如何起源的傳統觀念提出了挑戰。無翅螞蟻黃蜂的祖先欏琥珀是數千萬年前的樹脂被埋藏於地下,經過一定的化學變化後形成的一種樹脂化石,是一種有機的似礦物。琥珀的形狀多種多樣,表面常保留著當初樹脂流動時產生的紋路,內部經常可見氣泡及古老昆蟲或植物碎屑。由於琥珀能完好地保存動植物的原始狀態,因此又被稱為時空膠囊。
  • 中國科學家發現白堊光螢科:緬甸琥珀中揭示發光甲蟲的早期演化
    在這一分支中,除最基部的華光叩甲科外,螢科、光螢科與雌光螢科的身體均較為柔軟,部分類群的雌性還具有幼態持續現象,這使得這一類群的物種很難保存為化石。除螢科於白堊紀緬甸琥珀及一些新生代地層中有化石記錄外,其他類群此前尚沒有化石被正式報導。
  • 世界最完整琥珀古鳥被發現:跨越億年時光,白堊紀「蜂鳥」琥珀重現
    緬甸7釐米琥珀中發現世界最完整古鳥此次新發現的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這也是現在世界上唯一能發現白堊紀古鳥琥珀的地區。據火山灰測定,此地的琥珀距今約一億年前,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該時期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溼的熱帶環境中的動植物,常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一直保存至今。2017年6月,中國古生物學家邢立達帶領的團隊曾經發布了琥珀中雛鳥,引起國內外媒體的關注。
  • 大新聞:古生物學家在琥珀中發現了一隻白堊紀的鳥
    大新聞:古生物學家在琥珀中發現了一隻白堊紀的鳥圖註:死亡後墜落地面腐化後被樹脂包裹的煎餅鳥。去年6月初,古生物學家也在琥珀中發現了鳥啊,這有什麼新鮮的?>圖註:包含有昆蟲的緬甸琥珀,供圖:江泓 胡康河谷位於緬甸的北部克欽邦,這裡可是著名的白堊紀琥珀產地,金黃色的琥珀當中經常能夠發現昆蟲、植物。
  • 古生物學家在白堊紀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鳥類?
    古生物學家在白堊紀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鳥類? 白堊紀的琥珀中發現古生物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事,古生物學家不僅在這些晶瑩的有機礦物中找到了被封印的植物、
  • 白堊紀的計程車?中外科學家發現琥珀中的偽蠍「搭車」鳥類
    12月20日,中國和加拿大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琥珀中發現了極為罕見的攜播現象,一類叫偽蠍的蛛形綱動物會「搭車」鳥類,該研究成果在專業學術刊物《地質學報(英文版)》在線發表。此次新發現的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據礦區的火山灰測定,此地的琥珀距今約一億年前,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該時期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溼的熱帶環境中的動植物,常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一直保存至今。偽蠍特寫偽蠍是一類非常小型的、體長還不到一釐米的蛛形綱動物,外形有點像蠍子,但沒有蠍子長長的尾巴。
  • 緬甸琥珀中新發現具櫛狀觸角的石蛾
    石蛾幼蟲生活在湖泊和溪流中,偏愛較冷而無汙染的水域。石蛾在緬甸琥珀中並不少見,但它們的基本形態與現代的石蛾類似。最近,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類非常罕見的具有櫛角狀觸角的石蛾,將其命名為夏氏櫛角石蛾,種名以收藏家夏方遠先生命名。該類石蛾屬於齒角石蛾科,體型極小,前翅長僅有2.5毫米,後翅長約2毫米。
  • 人類首次在琥珀中發現恐龍化石:一截長毛的尾巴
    這是有史以來,人類第一次在琥珀中發現恐龍。12月9日凌晨,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細胞》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雜誌)的論文《白堊紀中期琥珀中一個長著原始羽毛的恐龍尾》(A Feathered Dinosaur Tail with Primitive Plumage Trapped in
  • 古老緬甸琥珀解密鐵樹的甲蟲傳粉模式
    南古所 供圖中新網南京8月17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6日發布消息稱,該所研究團隊通過對緬甸琥珀中大量的甲蟲化石進行系統研究,發現了一類獨特的扁甲類昆蟲和它所取食的蘇鐵花粉。通過綜合對比,研究證明了甲蟲與蘇鐵之間傳粉關係的建立不晚於侏羅紀早期,遠早於被子植物及其傳粉者的起源和興盛。
  • 白堊紀琥珀中發現2個蜘蛛新物種
    25日,本報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處獲悉,科研人員從緬甸克欽琥珀中發現兩個蜘蛛新物種,並基於這兩個新種建立了兩個新科——氈蛛科和巨蛛科。    白堊紀是陸地生態系統進化的重要地質時期,也是蜘蛛進化的重要階段。緬甸的克欽琥珀是非常著名的化石寶庫,裡面蘊含大量保存完好的晚白堊紀無脊椎動物,包括多種多樣的蜘蛛種群。
  • 緬甸琥珀中的真雙子葉植物靜子花
    在140多年以前,被子植物在白堊紀中期突然大量令達爾文困惑與不解,他將其稱為難以解釋的「討厭之謎」。經過了上百年的研究,科學研究發現,早在早白堊世甚至侏羅紀就已經有被子植物,這比達爾文所關注的地質時代要早很多。很顯然,被子植物的起源時間應當更早。
  • 【蟲研捷報】白堊紀緬甸琥珀中首次發現脈翅目草蛉科
    草蛉科的化石記錄也相對豐富,己知21屬59種,分屬於3個亞科:Limaiinae、Chrysopinae、Nothochrysinae。其中5屬26種屬於Limaiinae亞科,且大多數記錄於中生代。此前緬甸琥珀中僅有中草蛉科以及草蛉總科未定科幼蟲的描述及記錄。
  • 科學家在白堊紀介形蟲化石中發現已知最早的動物精子
    地層中保存其雙瓣殼的化石非常豐富,但其軟體部分通常不易保存。最近,來自中、德、英的研究團隊,利用高解析度顯微斷層掃描技術對產於白堊紀緬甸琥珀中保存有軟軀體的介形蟲化石標本進行了研究,表明介形蟲利用巨型精子進行有性生殖的行為在一億年前就已存在,同時該結果也使已知最早的動物精子記錄提前了至少5000萬年。
  • 琥珀中首次發現雛鳥化石 金黃鳥足醒目
    6月8日消息,中加美等國的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發現了有史以來第一件琥珀中的雛鳥標本,此次發表的標本是一隻較為完整的反鳥類雛鳥,記錄了其生命最初幾周的骨學和羽毛特徵。2016年,邢立達團隊首次發現了世界上首例琥珀中的古鳥類翅膀和非鳥恐龍內容物,「我們在2015年便發現了數個更完整的古鳥類琥珀,儘管骨骼的三維重建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結果令人非常震撼。」
  • 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的恐龍化石
    來自緬甸的一個壯觀的新琥珀化石擁有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史前恐龍的頭骨:一種生活在9900萬年前的類鳥生物,並不比今天活著的最小的鳥大。今天在《自然》雜誌上描述的這具化石,從後腦勺到鼻尖只有1.5釐米長,大約是指甲的寬度。
  • 白堊紀琥珀中現傳粉花蚤,為解答達爾文「討厭之謎」提供關鍵證據
    中國科學家在白堊紀琥珀中發現蟲媒授粉花蚤,為達爾文「令人討厭的謎團」提供直接證據,將蟲媒授粉理論至少向前推進約5000萬年。琥珀告訴我們,會。前不久,一篇刊登在科學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的研究成果稱,中國科學家發現了一枚特殊的緬甸琥珀——這枚來自白堊紀中期的琥珀,包裹著一隻足以證明被子植物蟲媒授粉的花蚤。在此之前,人類能夠找到被子植物蟲媒授粉行為的最早證據,還只有出土於距今4800萬年德國梅塞爾化石坑的蜜蜂及花粉化石。
  • 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 早期蛇類化石則比較破碎
    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 早期蛇類化石則比較破碎時間:2018-07-20 06:38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 早期蛇類化石則比較破碎 新華社北京7月19日電(記者屈婷 喻菲)傳奇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再次傳出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