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8日,國際古生物學著名期刊《Cretaceous Research》在線刊登一篇來自緬甸的龍蝨科Dytiscidae成蟲琥珀化石論文,文章由中山大學生命科學院昆蟲研究所學者賈鳳龍先生、楊強先生與昆蟲愛好者陳兆洋先生合作完成,這是白堊紀中期的緬甸琥珀中發現龍蝨化石的首次報導,也是龍蝨亞科Dytiscinae已知的最古老記錄。
圖片引自原文
龍蝨科隸屬於鞘翅目Coleoptera 肉食亞目Adephaga ,是最大的水生甲蟲類群,共包含10個亞科,全世界已知4300多種。由於龍蝨棲息於各種淡水環境,因此龍蝨的琥珀化石尤為少見。
現生龍蝨亞科成蟲Hydaticus為與Ambarticus最接近的現生屬
這枚來自緬甸的琥珀中包含了一隻雌性龍蝨成蟲化石,其體長5.8mm,寬2.9mm。儘管化石的周圍有許多雜質導致蟲體的刻點和網紋不容易被觀察,研究者還是通過對化石的形態學研究,發現這隻雌性龍蝨成蟲化石不僅具有明顯的小盾片,複眼前緣完整,並且後足跗節的背腹面邊緣均具有遊泳毛,確認了它是龍蝨亞科Dytiscinae下的一個新物種Ambarticus myanmaricusgen. et sp.nov.。屬名Ambarticus由「ambar」 與詞根 「-ticus」組成,表示其與現生的斑龍蝨屬Hydaticus較為相似,並且來自琥珀化石中。
通過與現生龍蝨亞科的已知族進行形態學對比,發現其不同於已知的任何一族,其後胸腹板側翼前緣中央明顯隆起與斑龍蝨族Hydaticini區分;鞘翅後側緣不具一列齒突區別於齒緣龍蝨族Eretini;其後足脛節刺尖銳、體瘦長區別於銳緣龍蝨族Acilini;與龍蝨族Dytiscini區別為其體型明顯小,且後足脛節刺明顯不等長 ;故建立了一個新族Ambraticini trib. nov.。新種的模式標本保存於廣州中山大學昆蟲研究所中。
新種Ambarticus myanmaricusgen. et sp. nov.的背面與腹面(引自原文)
新種Ambarticus myanmaricusgen. et sp. nov.的細節照(引自原文)
有趣的是,儘管該化石種與現生類群年代差距甚遠,但是Ambarticus myanmaricus在形態上卻與現生的斑龍蝨屬Hydaticus存在驚人的相似,表現出了長時間的形態滯留現象,現生的龍蝨科昆蟲和其他水生甲蟲也存在形態高度相似性的現象,水生甲蟲的種類數量也要少於許多陸生甲蟲種類。對於這種現象的解釋可能是在地質學史上水生昆蟲受全球環境的影響要小於陸生昆蟲,例如在溫度變化、大風和極端天氣的影響下,水生環境要比陸生環境更穩定,可以推斷已經滅絕的水生昆蟲多樣性也要少於陸生昆蟲。
已經滅絕的新族Ambraticini 的發現也為更準確的了解龍蝨亞科Dytiscinae的系統發育提供了更加可靠的基礎。
原文信息:Qiang Yang , Zhao-Yang Chen, Feng-Long Jia, 2019.Ambarticus myanmaricus gen. et sp. nov., the first diving beetle from mid-Cretaceous amber of northern Myanmar (Coleoptera, Dytiscidae,Dytiscinae). Cretaceous Research 102,1-6.
本期編輯:麥祖齊
*******************************
想了解有關昆蟲的一切?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平臺:巍巍昆蟲記
新浪微博:混世魔王張巍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