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琥珀中新發現具櫛狀觸角的石蛾

2021-02-22 靈珀閣

   昆蟲綱毛翅目的成蟲稱為石蛾,幼蟲叫石蠶。石蛾幼蟲生活在湖泊和溪流中,偏愛較冷而無汙染的水域。石蛾在緬甸琥珀中並不少見,但它們的基本形態與現代的石蛾類似。最近,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類非常罕見的具有櫛角狀觸角的石蛾,將其命名為夏氏櫛角石蛾,種名以收藏家夏方遠先生命名。該類石蛾屬於齒角石蛾科,體型極小,前翅長僅有2.5毫米,後翅長約2毫米。

   現生石蛾中僅有幾個種具有類似的觸角,其分類位置與夏氏櫛角化石也不同。表明這些櫛狀觸角是各自獨立演化出來的。巧合的是,最近首師大任東團隊在我國早白堊石巖石中也發現了櫛角狀觸角的石蛾。這些化石表明遠古的石蛾具有更加複雜的形態,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去發現和探究。

該化石是齒角石蛾科首次在中生代發現,也代表了該科最古老的化石記錄。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著名刊物《Cretaceous Research》(白堊紀研究)。

緬甸琥珀中發現的夏氏櫛角石蛾

緬甸琥珀中發現的夏氏櫛角石蛾

夏氏櫛角石蛾的翅脈

任東團隊在我國早白堊石巖石中發現的櫛角石蛾

相關論文:Wichard W., WangBo (2017) A remarkable caddisfly with bipectinateantennae in Cretaceous Burmese amber (Insecta, Trichoptera). CretaceousResearch, 69: 198–203


相關焦點

  • 緬甸琥珀中發現苔類植物新類群—新聞—科學網
    緬甸克欽邦白堊紀琥珀中的深裂耳葉苔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近年來,白堊紀琥珀中的古生物研究取得積極進展,但是對其中的苔類植物的了解和報導較少。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棟、博士李亞,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員Harald Schneider以及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吳鵬程合作,對緬甸克欽邦白堊紀中期琥珀苔植物進行深入研究並取得了系列成果。 該研究團隊報導了一塊保存較為完整且具解剖構造的耳葉苔科耳葉苔屬營養枝琥珀化石,並建立了深裂耳葉苔新種。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地學刊物《白堊紀研究》。
  • 緬甸琥珀中發現白堊紀中期龍蝨化石
    與昆蟲愛好者陳兆洋先生合作完成,這是白堊紀中期的緬甸琥珀中發現龍蝨化石的首次報導,也是龍蝨亞科Dytiscinae已知的最古老記錄。 現生龍蝨亞科成蟲Hydaticus為與Ambarticus最接近的現生屬 這枚來自緬甸的琥珀中包含了一隻雌性龍蝨成蟲化石
  • 科學家在緬甸發現琥珀,在其中有了新發現!
    科學家在緬甸發現琥珀,在其中有了新發現!對於蛇這種爬行動物很多人都望而生畏,這樣的軟體動物是大多數人無法接受的,作為爬行動物它最為明顯的特徵就是沒有腳,身子不斷的蠕動向前爬行,就像是一團繩子一樣。關於蛇的祖先一直都比較具有爭議性,早在2018年的時候,由中國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的科學團隊首次在琥珀當中發現了蛇類的標本,才向我們揭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物種,讓我們對蛇的祖先有了初步的了解。那麼它們到底發現了什麼呢?緬甸一直是琥珀的高產區。
  • 白堊紀琥珀中發現2個蜘蛛新物種
    25日,本報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處獲悉,科研人員從緬甸克欽琥珀中發現兩個蜘蛛新物種,並基於這兩個新種建立了兩個新科——氈蛛科和巨蛛科。    白堊紀是陸地生態系統進化的重要地質時期,也是蜘蛛進化的重要階段。緬甸的克欽琥珀是非常著名的化石寶庫,裡面蘊含大量保存完好的晚白堊紀無脊椎動物,包括多種多樣的蜘蛛種群。
  • 緬甸琥珀中的真雙子葉植物靜子花
    11月13日,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鑫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報導了一件在9900萬年前的緬甸琥珀中發現的靜子花(Lijinganthus revoluta)化石,為人們了解達爾文的「討厭之謎」提供了一個新的見解。
  • 現億年前遠古蜘蛛 保存在琥珀中的十大神秘史前發現
    現億年前遠古蜘蛛 保存在琥珀中的十大神秘史前發現 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王博、黃迪穎研究員分別領銜的兩個團隊,各自對一種1億年前的奇特遠古蜘蛛:應氏奇美拉蛛展開研究。這種新發現的遠古蜘蛛讓人類發現,蜘蛛的古老祖先長著尾巴,這為了解蜘蛛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關鍵證據。
  • 石探紀科學團隊於緬甸琥珀中發現兩個缺翅蟲目新種【每日珠寶新聞】
    人們經常會在蟲珀中有驚喜的發現,比如保存完整的古代昆蟲,以及還沒有被大家所見過的新物種。不管是對於珠寶還是對於歷史、對於生物學,蟲珀都有很高的價值。近日,石探紀科學團隊殷子為(上海師大)、蔡晨陽和黃迪穎(南古所)等描述了兩個產自緬甸胡康河谷的缺翅蟲化石新種,並將它們分別命名為『森諾曼缺翅蟲Zorotypus (Octozoros) cenomanianus Yin, Cai
  •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保存完好的史前螳螂
    網易探索4月29日訊,最近,日本科學家在一塊琥珀中發現保存完好的8700萬年前的史前螳螂屍體,這一發現推翻了美國科學家有關史前螳螂沒有刺的論斷,在這個螳螂身體科學家發現了有2個突刺,據日本科學家介紹這隻螳螂屬於白堊紀時期螳螂和現代螳螂的中間過渡種類,很可能是一個新種類。
  • 科研團隊發現白堊紀緬甸琥珀昆蟲新屬新種——卓德曲雙翅螳蛉
    近日中國科研團隊基於三枚晚白堊世Cenomanian 期早期緬甸琥珀化石標本, 記述了脈翅目雙翅螳蛉科Dipteromantispidae
  • 科學家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一億年前「螢火蟲」
    在陸生動物中,能進行生物發光的物種多都屬於鞘翅目昆蟲(俗稱甲蟲),其中又以叩甲總科(螢火蟲及其近親)的物種最多。能夠生物發光的叩甲總科的物種大部分歸屬於「螢類」(lampyroid),包括螢科(Lampyridae)、光螢科(Phengodidae)、雌光螢科(Rhagophthalmidae),以及於2020年新建立的華光叩甲科(Sinopyrophoridae)。
  • 科研人員從琥珀中發現兩蜘蛛新科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了解到,科研人員從緬甸克欽琥珀中發現兩個蜘蛛新物種鋸氈蛛和扁巨蛛,並基於新物種建立兩個新科,研究結果已在學術期刊《動物分類學報》英文版發表。據了解,白堊紀是陸地生態系統進化的重要地質時期,也是蜘蛛進化的重要階段。緬甸克欽琥珀蘊含大量保存完好的晚白堊紀無脊椎動物,包括多種多樣的蜘蛛種群。
  • 【新華網】科研人員從琥珀中發現兩蜘蛛新科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了解到,科研人員從緬甸克欽琥珀中發現兩個蜘蛛新物種鋸氈蛛和扁巨蛛,並基於新物種建立兩個新科,研究結果已在學術期刊《動物分類學報》英文版發表。緬甸克欽琥珀蘊含大量保存完好的晚白堊紀無脊椎動物,包括多種多樣的蜘蛛種群。迄今在克欽琥珀中已知44科250種蜘蛛,其中26個科已滅絕,18個科為現生科,在已滅絕的26個科中,有9個科無法歸入現生蜘蛛的任何主要支系中。
  • 植保學院劉星月教授從緬甸琥珀中揭示一億年前昆蟲擬態行為
    本網訊 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昆蟲演化出不同的偽裝術。其中,昆蟲對植物的擬態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憑藉這類擬態,昆蟲可以藏匿在植物中,避免被捕食者發現,同時也讓獵物很難察覺自己,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
  • 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的恐龍化石
    來自緬甸的一個壯觀的新琥珀化石擁有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史前恐龍的頭骨:一種生活在9900萬年前的類鳥生物,並不比今天活著的最小的鳥大。今天在《自然》雜誌上描述的這具化石,從後腦勺到鼻尖只有1.5釐米長,大約是指甲的寬度。
  • 中國科學家,在瘋狂的緬甸琥珀江湖淘寶
    發於2019.7.8總第906期《中國新聞周刊》今年5月,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公布了一項新發現:一枚比硬幣大不了多少的緬甸琥珀,裡面竟「蝸居」著40多種生物:除了甲蟲、蟑螂、蜘蛛等,還有一種在年代久遠、內含物豐富是緬甸琥珀的特別之處。37歲的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古生物學者邢立達在緬甸琥珀中屢屢發現寶藏:他不僅於全球範圍內首次在琥珀裡找到了恐龍尾巴,還有琥珀中第一隻古鳥、蛇、青蛙等一系列動物,在學界引發轟動效應。 2011年以來,隨著緬甸國內戰事走向平穩,緬甸琥珀得以恢復開採。
  • 緬甸琥珀中發現新恐龍,比蜂鳥還小,但還有比它更奇怪的恐龍
    3月12日,中美加三國科學家在緬甸白堊紀地層的琥珀中發現一種新的恐龍品種,大約生活在9900萬年前。新發現琥珀中的恐龍頭骨記得小學有篇課文曾講過,琥珀裡為啥會有小蟲子,但有恐龍還真是沒想到。其實這並非首次在琥珀裡發現恐龍,參與本次研究的古生物學者邢立達,早在2016年,就發現了全球首例琥珀中的恐龍。曾在琥珀中發現恐龍尾巴這次發現的恐龍新品種,雖然僅保留頭部,但卻透露出許多重要信息,並且有3個非常神奇的地方。
  • 【蟲研捷報】白堊紀緬甸琥珀中首次發現脈翅目草蛉科
    此前緬甸琥珀中僅有中草蛉科以及草蛉總科未定科幼蟲的描述及記錄。該研究通過對大量的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的脈翅目進行分類鑑定,基於一塊成蟲標本發現描述了1新屬種,以中國草蛉科分類專家楊星科研究員命名,即星科準巴依薩草蛉Parabaisochrysa xingkei gen. et sp. nov.。這是緬甸琥珀中真正的草蛉科的首次發現,也代表了Limaiinae亞科的首次記錄。
  • 南京古生物所在緬甸琥珀中發現擬寄生性虻類
    擬寄生行為是昆蟲演化史上一個重要的創新,代表了陸地生態系統中一種新的取食模式。擬寄生昆蟲在生物鏈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被廣泛應用到害蟲防治工作中。早侏羅世的蜂類是被廣泛認可的最早的擬寄生性昆蟲。此外,一些白堊紀捻翅目和鞘翅目幼蟲也被認為是擬寄生性昆蟲。儘管現今雙翅目昆蟲的許多類群都具有擬寄生行為,但明確的中生代擬寄生性雙翅目化石非常罕見。
  • 中國科學家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一億年前昆蟲擬態行為
    圖為緬甸琥珀中黃氏擬苔草蛉。 南古所 楊定華 攝中新網南京5月8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8日發布消息,該所王博研究員、史恭樂副研究員與中國農業大學劉星月教授研究團隊合作,從一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類奇特的昆蟲幼蟲擬態苔蘚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