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堊紀的計程車?中外科學家發現琥珀中的偽蠍「搭車」鳥類
12月20日,中國和加拿大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琥珀中發現了極為罕見的攜播現象,一類叫偽蠍的蛛形綱動物會「搭車」鳥類,該研究成果在專業學術刊物《地質學報(英文版)》在線發表。偽蠍與羽毛 本文圖片均為受訪者提供「攜播」是指某些小型動物具有附著在較大型、活動範圍大的動物身體上被攜運和擴散的現象。例如,某些蟎類或其他微小動物可以整個群落附著在金龜子或糞便體上,以實現整群落的遷移,金龜子起了飛行運載工具的作用。這一行為,常常被人們形象地稱為「搭車」。此次新發現的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
-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偽蠍「搭車」鳥類—新聞—科學網
,一類叫偽蠍的蛛形綱動物會「搭車」鳥類。這一行為,常常被人們形象地稱為「搭車」。 此次新發現的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根據礦區的火山灰測定,此地的琥珀距今約一億年前,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該時期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溼的熱帶環境中的動植物,常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一直保存至今。
-
[午間道]阿根廷科學家展示白堊紀鳥類化石
[午間道]阿根廷科學家展示白堊紀鳥類化石 阿根廷科學家展示白堊紀鳥類化石。
-
鳥類真的是恐龍的後裔嗎,科學家有全新發現,揭示鳥類為何是鳥類
不過,時至今日恐龍研究,還是存在很多的問題,人類沒有辦法得到科學的解答,特別是恐龍到底有沒有滅絕,這就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因為科學家目前還沒有找到比較有說服力的證據。朋友們喜歡最新的科學趣聞,記得加我粉絲和關注,美女小倩會給朋友們創作更多的科學類文章,歡迎朋友們和我一起探討。現在有一種科學推論,那就是有一部分恐龍演化成了鳥類,因此白堊紀的那一場浩劫,並沒有完全的將恐龍滅絕。
-
古生物學家在白堊紀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鳥類?
古生物學家在白堊紀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鳥類?這次古生物學家竟然在琥珀中發現一個完整的鳥頭,這隻鳥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小的鳥類! 被封印的鳥頭 緬甸琥珀產自緬甸北部的胡康谷地,這些琥珀形成於距今99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由於特殊的保存環境,胡康谷地中發現了大量的琥珀化石,琥珀之中的包含物成為我們探索恐龍時代的獨特途徑!
-
鳥類起源於恐龍?科學家有新發現,白堊紀小恐龍竟然會「開屏」
據報導,近日,在科學雜誌《白堊紀研究》上,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化石記錄,發現了一個全新的恐龍物種,這種恐龍生活在如今的巴西地區,它們的大小和雞差不多,兩足行走,主要的食物來源,是一些小型的脊椎動物和昆蟲。
-
日本首次發現白堊紀原始鳥類全身骨骼化石
圖為在日本福井縣勝山市發現的原始鳥類化石及其復原效果圖。(圖片來源:日本媒體) 中國日報網1月6日電(信蓮)據共同網1月6日報導,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5日宣布,在勝山市距今約1.2億年前的白堊紀前期的地層中發現一具原始鳥類全身骨骼化石,該化石將從6日起在館內展出。
-
白堊紀早期的一種鳥類新物種擁有尾蹤骨
本周《通訊-生物學》An unusual bird (Theropoda, Avialae)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Japan suggests complex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basal birds報告了一種在日本發現的此前未知鳥類物種的化石
-
神秘的白堊紀時代,恐龍並沒有完全滅絕,其中一部分進化成鳥類
從一點點的哭泣中,我們可以看到,如果沒有恐龍時代的終結,很可能哺乳動物就不會有大的發展,科學家們從歷代的生命演化模式中對此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舊的物種滅絕了,新的物種可以開始繁衍生息。那麼科學家們在恐龍研究方面取得了什麼進展呢?
-
九千九百萬年前鳥類翅膀首次「現形」 白堊紀動物幼期發育情況或有...
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28日發表的一項化石研究中,中加科學家描述了兩片9900萬年前的鳥類翅膀,它們被保存在緬甸的琥珀中。這是首次發現來自白堊紀的動物毛囊和羽毛排列,使人們對古代鳥類翅膀幼年期發育情況有了新的了解。
-
科學家首次發現億萬年前新鳥類化石,蟲珀是穿越時光的精靈
近日,中外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一億前古鳥類新物種,這是距去年首次發現蛇琥珀(蛇類標本)後,又一次發現新的物種。(科學家首次發現蛇琥珀,琥珀雖小卻凝結時光長河)這次發現的鳥類標本本體,琥珀內部包裹著古代鳥類的一條完整的腿部,長大約有3.5釐米,重才5.5克。
-
遠古南極區域發現白堊紀早期「怪異恐龍」殘骸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一處遺址發現1.1億年前外形怪異的恐龍物種,它被命名為「伊拉夫羅龍(elaphrosaur)」,遠古時期該地區位於南極區域。這是在澳大利亞境內首次發現蜥腳類恐龍的證據,也是迄今全球發現第二具白堊紀時期蜥腳類恐龍化石。
-
化石研究新發現 遠古鳥類發出類似鴨子叫聲
網易科技訊10月14日消息,據每日郵報報導,南極洲上發現的一塊鳥類鳴管化石證明早在68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就有鳥類存在,而且這種名叫維加鳥的生物還能發出類似鴨子的叫聲。科學家1992年在南極洲發現了目前已知最早的鳥類鳴管化石,這證明早在68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就已經有鳥類存在,而白堊紀晚期恰恰是恐龍活躍的最後舞臺。
-
晚白堊紀鳥類揭示喙的獨特發育
晚白堊紀鳥類揭示喙的獨特發育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33:56 美國俄亥俄州大學傳統骨科醫學院Patrick M. O』Connor研究組取得一項新突破。
-
大新聞:古生物學家在琥珀中發現了一隻白堊紀的鳥
大新聞:古生物學家在琥珀中發現了一隻白堊紀的鳥圖註:死亡後墜落地面腐化後被樹脂包裹的煎餅鳥。以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以代表的研究團隊正通過白堊紀琥珀打開了一扇通過1億年前那個神奇世界的大門,他們在琥珀中發現了恐龍尾巴和雛鳥化石,而這一次他們在琥珀中發現了更完整的鳥類化石。 包裹白堊紀鳥類化石的琥珀有7釐米長,這可是相當大的一塊琥珀了。我敢打賭,一般人拿到這塊琥珀肯定分不清裡面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
白堊紀大滅絕致森林盡毀 只餘極少數陸棲鳥類殘存
6,600 萬年前的白堊紀,巨型隕石撞擊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後,現代鳥類祖先成為唯一一支倖存的恐龍。部分當年的孢子樣本團隊分析鳥類家譜時發現,現今樹棲鳥類均來自陸棲祖先;再對比各化石時則發現撞擊事件前有大量腳較短的樹棲鳥類化石,但事件後短期內則只有腿較長、較壯的陸棲鳥類,完全沒有樹棲鳥類的跡象;同樣,花粉在撞擊事件後長時間消失,但有大量孢子出現,樹木亦有被燒過痕跡,顯示當時高大的樹木都被隕石波及燒毀,只有較低等的蕨類能存活,並在近千年時間內成為主要植被。
-
恐龍進化成鳥類有了實錘,科學家找到證據:它們丟了一側卵巢
鳥類的祖先是恐龍?鳥類究竟是怎麼出現在地球之上的?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古生物學家們。不過,目前比較普遍的一種觀點是,鳥類的祖先並不是來自於6500萬年前的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發生之後,而是來自於白堊紀早期,鳥類的祖先是一種小型的獸腳類恐龍。
-
鳥類祖先水中遊 甘肅發現1億年前鳥類化石(圖)
科學家們發掘出了生活在一億一千萬年前的鳥類化石,它的外形和生活在現代的水禽非常接近。其中一塊在中國西北城市甘肅新發現的化石甚至完整的保存了趾間的蹼。周日的《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這一新發現,科學家稱,現今生活的所有鳥類,大至鴕鳥,小至蜂鳥,全都來自於生活在水邊的祖先。首次發現這種最早的鳥類化石「甘肅鳥」是在25年前,甘肅省玉門市,就以發現地點給這種化石命了名。
-
日本首次發現恐龍時代「鴿」化石,比孔子鳥晚,或改寫鳥類進化史
據最新一期《生物學通訊》(Communications Biology)報導,日本科學家首次在該國發現1.2億年前恐龍時代的原始鳥類化石,這種原始鳥大小如鴿子,尾骨形態如同現代鳥類,因此可以擺動尾羽。這種原始鳥的發現,可能改寫鳥類進化史。
-
鳥類都是單純的?科學家發現它們不簡單,不僅聰明還具備自我意識
在最新研究中,科學家發現鳥類也具有新皮層,一種與哺乳動物相似的新皮層,可以幫助鳥類思考記憶、甚至是解決問題 鳥類,不同於靈長類生物,一直被人類認為是簡單不會思考的生物,更不會產生自我意識,畢竟鳥類的生存一般是基於肌肉動作進行的覓食和飛行。並且19世紀以來,科學家通過對鳥類大腦進行研究,發現它們的大腦看起來非常簡單,是一團團密集堆積起來的灰色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