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00萬年前的鳥類翅膀首次「現形」:被保存緬甸琥珀中
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28日發表的一項化石研究中,中加科學家描述了兩片9900萬年前的鳥類翅膀,它們被保存在緬甸的琥珀中。雖然這些化石也很珍貴,但無法提供本研究中三維樣本那樣豐富的信息。 此次,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恩·麥克凱勒及其研究團隊,於緬甸克欽邦發現了兩塊化石樣本。據認為,發現樣本的地點有9900萬年歷史。團隊成員使用同步加速器X射線顯微CT掃描,研究了化石中的骨骼、羽毛結構及排列方式。通過與其他化石物種比較表明,這些翅膀屬於反鳥亞綱的鳥類。
-
人類首次有緣一睹恐龍時代古鳥類真面目—新聞—科學網
這也是人類首次有緣一睹恐龍時代古鳥類的真面目。 相關論文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邢立達與加拿大薩省皇家博物館教授瑞安·麥凱勒領銜研究。 「不可能吧?」 2015年夏日深夜,中科院動物所副研究員白明收到一條來自同行的微信:「這批琥珀裡發現了1億年前的鳥或恐龍的翅膀。」 「不可能吧?」這是白明的第一反應。他可不是唯一一個「大驚小怪」的科學家。邢立達說,大家聽到這個消息後,都是先問「真的嗎」,再問「是不是假的標本」。 在此之前,人們對白堊紀鳥類的了解僅限於化石記錄。
-
晚白堊紀鳥類揭示喙的獨特發育
晚白堊紀鳥類揭示喙的獨特發育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33:56 美國俄亥俄州大學傳統骨科醫學院Patrick M. O』Connor研究組取得一項新突破。
-
人類首窺恐龍時代鳥類真面目 翅膀保存在琥珀中
雖然這兩件標本非常小,只保留了幼鳥的翅膀,不過其保存完好的細節,讓人類第一次能夠窺到恐龍時代鳥類的真面目。 距今約9900萬年 這項研究的領導者之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博士介紹,此次標本包括兩個鳥類的翅膀和部分軟組織,發現自著名的琥珀產區之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
-
日本首次發現白堊紀原始鳥類全身骨骼化石
圖為在日本福井縣勝山市發現的原始鳥類化石及其復原效果圖。(圖片來源:日本媒體) 中國日報網1月6日電(信蓮)據共同網1月6日報導,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5日宣布,在勝山市距今約1.2億年前的白堊紀前期的地層中發現一具原始鳥類全身骨骼化石,該化石將從6日起在館內展出。
-
古生物學家在白堊紀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鳥類?
古生物學家在白堊紀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鳥類?當古生物學家觀察3D頭骨的結構時,發現其看似是鳥的頭骨,但是嘴中卻長滿了牙齒,其中上頜每側有18至23枚牙齒,下頜每側有29至30枚牙齒,加在一起有100多顆牙齒!即便是已經滅絕的長有牙齒的鳥類,也沒有哪種有如此多的牙齒。
-
中國研究者在琥珀中找到恐龍時代的早期鳥類
圖片來源:論文配圖「我從來沒有奢望過我們能在琥珀裡發現白堊紀的鳥類——獸腳類恐龍的後裔,」論文第一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博士說, 「但它們就真真切切地出現在你面前,我才意識到這是人類首次有機會看到真實的古鳥類。 」這兩件標本來自著名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包括兩個鳥類翅膀和部分軟組織,還保存了一些已滅絕的遠古昆蟲——後者也是化石真實性最為直接的證據。
-
我國學者首次揭示早期鳥類曾有四個翅膀
山東省臨沂大學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及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鄭曉廷、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與徐星研究員等通過分析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的化石,發現11件早期原始鳥類標本後肢上長有羽毛的明顯跡象,經過深入對比研究,認為早期鳥類曾有四個翅膀,並且後肢羽翼也具備協助飛翔的氣動功能。3月15日《科學》雜誌在線刊登了該項研究成果。
-
在這塊琥珀裡,我們終於看見了遠古鳥類
「我從來沒有奢望過我們能在琥珀裡發現白堊紀的鳥類——獸腳類恐龍的後裔,」論文第一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博士說,「但它們就真真切切地出現在你面前,我才意識到這是人類首次有機會看到真實的古鳥類。 」這兩件標本來自著名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包括兩個鳥類翅膀和部分軟組織,還保存了一些已滅絕的遠古昆蟲——後者也是化石真實性最為直接的證據。
-
貪吃才會贏:白堊紀鳥類前齒骨研究取得新進展
Martin)首次在白堊紀今鳥型類化石中觀察到了齒骨邊緣的一個小小骨茬。根據它所在的位置,馬丁將其命名為前齒骨。 今鳥型類是中生代最為進步的鳥類支系,現生鳥類就是從中演化而來。 本次研究的材料——熱河生物群的馬氏燕鳥(Yanornis martini)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西部朝陽市的九佛堂組,種名「馬氏」就是為了紀念首次命名前齒骨的古生物學家馬丁。燕鳥的大小與白鴿接近,頭骨很長,嘴裡約有30顆牙齒。從燕鳥胃部殘留的魚類骨骸推測,魚類可能是燕鳥的主要食物來源。
-
揭秘恐龍向鳥類演化:飛行器官不僅有羽毛還有膜質翅膀
中新網北京5月9日電(記者 孫自法)記者9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團隊通過對一件採集於遼寧、距今1.63億年並命名為「長臂渾元龍」的善攀鳥龍類帶羽毛恐龍化石的最新研究發現:在恐龍向鳥類演化時,飛行器官除了羽毛外,還有像蝙蝠一樣的膜質翅膀。
-
中國發現1.6億年前侏羅紀具膜質翅膀恐龍
孫自法 攝 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王敏說,長臂渾元龍屬於迄今僅僅出現在中國的善攀鳥龍類,它的發現及研究成果最重要的意義,就是表明在恐龍向鳥類的演化特別是在飛行起源時,並不僅僅有羽毛這樣單一飛行器官的構成方式,另一種以膜質翅膀為代表結構的飛行器官也已經出現。
-
科學家發現白堊紀偽蠍可「搭車」鳥類
科學家發現白堊紀偽蠍可「搭車」鳥類 原標題: 「搭車」鳥類。部分偽蠍有攜播的習性,能附著在雙翅目、膜翅目、鞘翅目、直翅目等昆蟲和盲蛛、鳥類、哺乳類動物的身上,隨之遷移到別處。論文作者之一、山西忻州師範學院博士高志忠介紹,此次發現的偽蠍從形態學上可歸入地偽蠍科,其觸肢細長,背甲近三角形,具有明顯的兜帽結構,腹部為典型的卵圓形且全身存在顆粒。 「緬甸琥珀中,偽蠍並不算罕見,有昆蟲學家曾經描述過偽蠍在虻類和金龜子身上的『搭車』行為。」
-
奇翼龍:蝙蝠翅膀的鳥類祖先
中生代中期,在恐龍類統治大地的過程中,出現了一支不拘常規、極富勇氣的飛行軍——披羽恐龍。它們與翼龍一樣,也飛上了藍天,各自獨立發展出飛行技法,翱翔於空際;但更重要的是,這些恐龍的後裔一直存活到了今天,那就是我們每天所見到的鳥類。以演化樹的觀點來看,我們身邊飛行的這些小動物,都是恐龍。這些多姿多彩的披羽恐龍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遼寧西部及周邊地區大量發現的似鳥恐龍化石。
-
中國發現1.6億年前侏羅紀具膜質翅膀恐龍「長臂渾元龍」
孫自法 攝 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王敏說,長臂渾元龍屬於迄今僅僅出現在中國的善攀鳥龍類,它的發現及研究成果最重要的意義,就是表明在恐龍向鳥類的演化特別是在飛行起源時,並不僅僅有羽毛這樣單一飛行器官的構成方式,另一種以膜質翅膀為代表結構的飛行器官也已經出現。
-
西藏首次發現鳥類足跡化石
封面新聞記者 楊雪 圖據受訪者2017年12月29日,中美古生物學者宣稱他們在西藏首次發現了鳥類足跡化石,這意味著在白堊紀晚期,發現區的古環境與如今大相逕庭,大量水鳥曾活動在淡水湖泊周遭。至侏羅-白堊紀時期,我國西藏東南部的部分地區逐漸脫離海洋環境,在昌都盆地形成了與當時四川盆地相似的淡水湖泊,恐龍等動物生活在湖岸邊,如在芒康發現的拉烏拉芒康龍和酋龍等。但是,在隨後的白堊紀中,西藏的脊椎動物化石記錄幾近為零,在過去幾年中,古生學家陸續進入西藏考察,但所獲不多。
-
飛行動物中昆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對比
昆蟲屬於無脊椎動物中的節肢動物,也是無脊椎動物中唯一長有翅膀、會飛行的一類動物。昆蟲的種類佔所有動物種類的70%以上,超過100萬種。科學家估計,現存的昆蟲種類可能高達200萬-500萬種。與鳥類類似,除少數昆蟲不會飛行外,絕大多數昆蟲能夠飛行。
-
美國每日科學:鳥類是如何獲得翅膀的
參考消息網9月22日報導 鳥類是在大約1.5億年前的某個時期從名叫手盜龍的一類小型獸腳類食肉恐龍進化來的。最近在世界各地獲得的發現顯示,許多手盜龍類恐龍與鳥類十分相似,它們有羽毛、中空的骨骼、較小的身材以及很高的新陳代謝率。但問題依然存在:它們的前肢究竟是在什麼時候進化成為翅膀,從而使飛行成為可能的?
-
恐龍時代的古鳥類耳朵、眼瞼和膚色什麼樣,來看看這隻琥珀!
其整體姿態酷似正在捕獵的姿態,身體揚起,爪子和嘴巴張開,翅膀後掠,非常的生動。該標本被命名為「比龍」。比龍標本,蘊藏著幾乎完整的雛鳥青年古鳥類學家鄒晶梅表示,比龍標本的頭骨有明顯的牙齒,其椎體等其它骨骼形態一致表明,它屬於典型的反鳥類。
-
稀有鳥類化石或許可以解釋遠古鳥類滅絕的秘密
叉骨或叉骨是靈活的,並儲存能量釋放在翅膀打擊。如果渡渡鳥在白堊紀晚期和現代鳥類一樣先進,那麼為什麼它們和恐龍一起滅絕而現代鳥類的祖先沒有呢?因為這種特殊的鳥大約有7500萬年的歷史,大約在滅絕前1000萬年。關於對渡渡鳥,有一件非常有趣和神秘的事情,那就是我們在整個白堊紀都發現了它們,大約有1億年的歷史,它們非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