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堊紀早期的一種鳥類新物種擁有尾蹤骨

2020-11-26 騰訊網

本周《通訊-生物學》An unusual bird (Theropoda, Avialae)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Japan suggests complex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basal birds報告了一種在日本發現的此前未知鳥類物種的化石。這個物種生活在大約1.2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或能增進我們對於早期鳥類演化的理解。

Fukuipteryx prima復原圖 | 來源:Masanori Yoshida

在德國發現的晚侏羅紀(約1.6億-1.4億年前)始祖鳥(Archaeopteryx)一般被認為是已知最早的鳥類,但是與現代鳥類相關的特徵直到白堊紀才出現。已知最早的白堊紀鳥類化石是在中國東北地區發現的二維標本,它們缺少尾蹤骨——一塊位於脊椎末端的三角形骨頭,用來支持尾羽,是現代鳥類的一個重要特徵。

日本福井縣立大學恐龍學研究所、福井縣立博物館的今井拓哉及同事描述了一塊三維保存的鳥類化石,該化石與鴿子大小相當,發現於日本中部,可追溯至白堊紀早期。這塊標本被命名為「Fukuipteryx prima」,是在中國以外發現的這一時期的第一個原始鳥類標本。作者認為F. prima可能和始祖鳥有若干相同的特徵,包括結實的叉骨、未融合的骨盆和前肢,但是F. prima還擁有一個完全成形的尾蹤骨。過去的研究已經表明,尾蹤骨是鳥類在早期演化中關鍵的適應飛行的特徵之一。但是,作者提出F. prima存在尾蹤骨印證了一些新近的理論,即尾蹤骨只是尾巴退化的副產物,與飛行適應無關。

相關焦點

  • 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恐龍
    北票龍生活在早白堊紀,體長約2.2米,體重估計為85千克,北票龍的喙部沒有牙齒,但是有頰齒,內趾比較小,頭部較大,下頜的長度大約為股骨長度的2/3。從北票龍的化石標本上面的皮膚痕跡來看,北票龍的身體被類似絨羽的羽毛所覆蓋,就好像中華龍鳥一樣,只不過北票龍的羽毛稍微長一些,並且垂直於手臂,科研人員認為北票龍的絨羽代表著它是介於中華龍鳥與較高等鳥類中間的物種。
  • 鳥類起源於恐龍?科學家有新發現,白堊紀小恐龍竟然會「開屏」
    據報導,近日,在科學雜誌《白堊紀研究》上,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化石記錄,發現了一個全新的恐龍物種,這種恐龍生活在如今的巴西地區,它們的大小和雞差不多,兩足行走,主要的食物來源,是一些小型的脊椎動物和昆蟲。
  • 遠古南極區域發現白堊紀早期「怪異恐龍」殘骸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一處遺址發現1.1億年前外形怪異的恐龍物種,它被命名為「伊拉夫羅龍(elaphrosaur)」,遠古時期該地區位於南極區域。這是在澳大利亞境內首次發現蜥腳類恐龍的證據,也是迄今全球發現第二具白堊紀時期蜥腳類恐龍化石。
  • 神秘的白堊紀時代,恐龍並沒有完全滅絕,其中一部分進化成鳥類
    白堊紀是一個充滿神奇地球的時代,因為在物種第五次大滅絕之後,恐龍時代的結束被宣布,從那時起我們的地球已經成為哺乳動物的天堂,我們的祖先也開始在地球上繁衍生息。近年來,中國科學家在恐龍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特別是在恐龍進化方面,在白堊紀以後,他們對恐龍有了全新的認識,揭示了恐龍滅絕的一些秘密。中國科學家的研究已經證明,恐龍並沒有完全滅絕,但其中相當一部分已經變成了新的物種,本研究對恐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研究者在琥珀中找到恐龍時代的早期鳥類
    圖片來源:論文配圖「我從來沒有奢望過我們能在琥珀裡發現白堊紀的鳥類——獸腳類恐龍的後裔,」論文第一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博士說, 「但它們就真真切切地出現在你面前,我才意識到這是人類首次有機會看到真實的古鳥類。 」這兩件標本來自著名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包括兩個鳥類翅膀和部分軟組織,還保存了一些已滅絕的遠古昆蟲——後者也是化石真實性最為直接的證據。
  • 科學家發現白堊紀偽蠍可「搭車」鳥類
    科學家發現白堊紀偽蠍可「搭車」鳥類 原標題:   琥珀中的偽蠍 邢立達攝/光明圖片  【科技前沿】   本報北京12月21日電(記者張蕾)中國、加拿大古生物學家20日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琥珀中發現了極為罕見的攜播現象,一類叫偽蠍的蛛形綱動物會「搭車」鳥類
  • 稀有鳥類化石或許可以解釋遠古鳥類滅絕的秘密
    今天的鳥類是生活在恐龍滅絕之前的少數鳥類的後裔。一些滅絕的鳥類,渡渡鳥,實際上比現代鳥類的祖先更常見,也更有競爭力。對一具新發現的化石的分析也表明,對渡渡鳥和現代鳥類的祖先一樣敏捷、強壯。那麼,為什麼對渡渡鳥滅絕了,現代鳥類繁盛起來了呢?
  • 晚白堊紀鳥類揭示喙的獨特發育
    晚白堊紀鳥類揭示喙的獨特發育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33:56 美國俄亥俄州大學傳統骨科醫學院Patrick M. O』Connor研究組取得一項新突破。
  • 白堊紀早期的生態,生物多樣性,恐龍之謎
    湖泥和火山灰的大量沉積不僅形成了一個寶庫,其中有保存非常完好的帶羽毛恐龍和早期鳥類化石,而且還產生了包括其他古生物的化石組合,那些古生物包括魚類、兩棲動物、海龜、離龍類、有鱗類、翼龍類、鳥臀目恐龍、哺乳動物,以及昆蟲和植物遺骸。這些化石是白堊紀時期世界上最大、最多樣化的陸地脊椎動物資料庫之一,為進化史研究提供了許多寶貴的古生物標本。
  • 大型恐龍羽毛華麗或與白堊紀早期氣候相關
    中國氣象報記者郭起豪報導  科學家在我國遼寧省西部早白堊紀地層中發現一種新的暴龍類恐龍——華麗羽王龍,是我國迄今發現的體型最大的恐龍之一。這種恐龍之所以有華麗的羽毛,很可能與白堊紀早期的氣候有關。
  • 疑似「新物種」化石現身萊陽白堊紀研學現場
    這裡,是白堊紀科考隊伍剛「圈」給白堊紀研學基地的新實踐場地。在這裡,沉寂了億萬年的地層默默敞開懷抱,用自己豐富的蘊藏,迎接著前來科考的孩子們,送他們一場又一場驚喜。新物種? 這塊巴掌大小的化石上,幾枚印跡看起來像蒲公英種子,又像展開翅膀的小飛蟲。這樣又像植物又像動物的化石,從未在萊陽出現過。
  • 鳥類真的是恐龍的後裔嗎,科學家有全新發現,揭示鳥類為何是鳥類
    現在有一種科學推論,那就是有一部分恐龍演化成了鳥類,因此白堊紀的那一場浩劫,並沒有完全的將恐龍滅絕。這樣的科學發現,對於我們正確的認識白堊紀,有很好的促進作用,特別是這幾年中國科學家的研究,似乎在進一步的揭示鳥類之謎,不過現在依舊存在很多問題,科學家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確認,這樣才能夠真正的明白鳥類和恐龍的情況。
  • 完好的岡瓦納大陸鳥類化石現身巴西
    科技日報北京6月8日電 (記者王小龍)巴西裡約熱內盧聯邦大學的研究人員日前稱,他們在巴西東北部發現了一塊三維立體的鳥類化石。這塊化石極有可能是迄今為止人們發現的最完整的來自早白堊紀岡瓦納大陸的鳥類化石樣本(右圖下)。同時,這也是科學家第一次在南美洲發現此類化石。新發現對古代鳥類及其分布範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網站上。
  • 九千九百萬年前鳥類翅膀首次「現形」 白堊紀動物幼期發育情況或有...
    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28日發表的一項化石研究中,中加科學家描述了兩片9900萬年前的鳥類翅膀,它們被保存在緬甸的琥珀中。這是首次發現來自白堊紀的動物毛囊和羽毛排列,使人們對古代鳥類翅膀幼年期發育情況有了新的了解。
  • 科學家首次發現億萬年前新鳥類化石,蟲珀是穿越時光的精靈
    近日,中外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一億前古鳥類新物種,這是距去年首次發現蛇琥珀(蛇類標本)後,又一次發現新的物種。,從特性來判斷,這是一種新的物種,古生物學家將標本定義成新屬物種,屬名琥珀鳥,種名以發現化石的陳光先生來命名,為陳光琥珀鳥。
  • 早期鳥類長什麼樣子?四隻翅膀像雙翼飛機?
    【科技訊】11月29日消息,原始的鳥類有幾隻翅膀,長得像什麼樣子呢?中國的研究小組經過研究認為早期鳥類擁有四隻翅膀,更像一架雙翼飛機。        研究小組分析了1.5億至1億年前的11具鳥類遺骸。11具鳥類分別來自5個不同物種,它們相對非常強壯:體型比烏鴉大但略小於火雞。
  • 為進化成為鳥類,恐龍捨棄了一側卵巢,且為此遭受不少折磨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鳥類的祖先是誰呢?現代研究認為,恐龍演化成為鳥類,而且演化並不是從6600萬年前的生物大滅絕開始的,而是早在白堊紀早期就已經拉開序幕了。從恐龍到鳥類,它們放棄了許多提到恐龍,它們曾經在人類出現之前,是地球上的霸主,不僅物種豐富,而且分布也非常廣泛,從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晚期,它們可是足足在地球上生存了1.6億年的時間。如今雖然恐龍已經滅絕了,但是地球上仍然有生物是由它們演化而來的。答案就是鳥類。
  • 貪吃才會贏:白堊紀鳥類前齒骨研究取得新進展
    Martin)首次在白堊紀今鳥型類化石中觀察到了齒骨邊緣的一個小小骨茬。根據它所在的位置,馬丁將其命名為前齒骨。 今鳥型類是中生代最為進步的鳥類支系,現生鳥類就是從中演化而來。這個關節可以增加下頜的活動性,而這種增強的活動性顯然與鳥類的取食功能有關。顯然,可動的下頜使得鳥類在獵食的時候擁有了更高度的靈巧性,因此,這一隻馬氏燕鳥在捕食它生命中「最後的晚餐」——某條魚的時候,前齒骨無疑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 鳥類為什麼能夠躲過那場大災難而沒有滅絕?
    白堊紀早期古鳥類-會鳥的化石標本。 收藏於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黑色箭頭標示牙齒位置)。 由於鳥類與部分親緣關係相近恐龍的牙齒不再需要特殊的力學保護結構就造成了在鳥類演化過程中的牙齒的退化與丟失。 前不久,古生物學家命名了一種發現於比利時的白堊紀鳥類——馬斯特裡赫阿斯忒裡亞鳥(Asteriornis maastrichtensis)。 這種生活在恐龍時代最後時期的鳥類不僅體型小,而且嘴巴之中沒有牙齒,它們生活在海濱地帶,能夠找到各種各樣的食物食用,屬於雜食性動物。
  • 白堊紀琥珀中發現2個蜘蛛新物種
    25日,本報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處獲悉,科研人員從緬甸克欽琥珀中發現兩個蜘蛛新物種,並基於這兩個新種建立了兩個新科——氈蛛科和巨蛛科。    白堊紀是陸地生態系統進化的重要地質時期,也是蜘蛛進化的重要階段。緬甸的克欽琥珀是非常著名的化石寶庫,裡面蘊含大量保存完好的晚白堊紀無脊椎動物,包括多種多樣的蜘蛛種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