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中來自白堊紀的昆蟲授粉者Scientific Reports論文

2021-02-23 Nature Portfolio

本周《科學報告》上一篇論文New long-proboscid lacewings of the mid-Cretaceous provide insights into ancient plantpollinator interactions發表了兩個脈翅目蝶蛉類昆蟲的新種,這些保存在琥珀中的昆蟲來自白堊紀中期。這項研究是詳細描述了保存在琥珀中的脈翅目特化延長的口器,有助於闡明白堊紀中期昆蟲與植物的相互作用。


脈翅目是完全變態類昆蟲中較早分化的一支,在昆蟲演化中具有重要系統地位。中國農業大學的劉星月和他的研究團隊描述了發現於緬甸白堊紀中期(大約九千九百萬年前)的琥珀中保存的三個蝶蛉類物種。根據與現代脈翅目昆蟲和部分化石傳粉昆蟲的形態及生活史,研究認為這些擁有特化的吸收式口器的昆蟲,很有可能以花蜜或者花粉為食,它們的長口器可能起到了臨時虹吸管的作用。


研究者的測量結果顯示這些昆蟲的口器長度在0.4毫米到1.0毫米之間,在目前已知的化石傳粉昆蟲中最為短小。這些昆蟲的授粉對象很可能是一些已經滅絕的裸子植物,然而也不能排除包括已存在於緬甸白堊紀中期的早期被子植物。

研究者認為,緬甸琥珀中的長口器蝶蛉類昆蟲對於理解白堊紀脈翅目的演化及早期的蟲媒授粉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點擊「閱讀原文」閱讀論文全文

nature.com 官方微信

中國及世界科技出版業有哪些最新動態?

如何在Nature及其子刊上發表論文?

自然出版集團針對中國研究人員有哪些新的產品及服務?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微信號:macmillan-nature

相關焦點

  • 琥珀中發現正在授粉的甲蟲,它來自於史前動物寶庫
    近日,南京科學院在一塊琥珀中發現了一隻保存完整的甲蟲遺骸,它的身旁攜帶著許多花粉顆粒,這塊琥珀以及甲蟲距今大約有9900萬年的歷史時間,甲蟲的完整程度相當驚人,甚至可以看到它的頜骨腔。甲蟲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昆蟲花粉傳播者,它當時可能是在花朵上尋找自己需的食物,可沒想到被一滴掉落的樹脂牢牢地包裹住。
  • 白堊紀琥珀中現傳粉花蚤,為解答達爾文「討厭之謎」提供關鍵證據
    中國科學家在白堊紀琥珀中發現蟲媒授粉花蚤,為達爾文「令人討厭的謎團」提供直接證據,將蟲媒授粉理論至少向前推進約5000萬年。琥珀告訴我們,會。前不久,一篇刊登在科學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的研究成果稱,中國科學家發現了一枚特殊的緬甸琥珀——這枚來自白堊紀中期的琥珀,包裹著一隻足以證明被子植物蟲媒授粉的花蚤。在此之前,人類能夠找到被子植物蟲媒授粉行為的最早證據,還只有出土於距今4800萬年德國梅塞爾化石坑的蜜蜂及花粉化石。
  • 白堊紀琥珀中驚現4釐米袖珍鳥
    古生物學家在白堊紀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鳥類?白堊紀的琥珀中發現古生物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事,古生物學家不僅在這些晶瑩的有機礦物中找到了被封印的植物、昆蟲、蜥蜴,甚至還有生活在9900萬年前的鳥類和恐龍尾巴!圖註:緬甸琥珀中保存的鳥類遺骸及復原,圖片來自邢立達圖註:緬甸琥珀中保存的鳥爪,圖片來自邢立達圖註:緬甸琥珀中保存的恐龍尾巴及復原,圖片來自邢立達
  • 科學家揭秘琥珀中白堊紀昆蟲真實顏色這些昆蟲為何穿越億年仍能...
    原標題:科學家揭秘琥珀中白堊紀昆蟲真實顏色這些昆蟲為何穿越億年仍能「自帶光芒」白堊紀緬甸琥珀中具金屬色彩結構色的昆蟲 受訪者供圖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南古所)科研團隊揭開了近1億年前的昆蟲真實色彩的秘密。他們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具有金屬色彩的昆蟲進行系統研究後發現,純淨而強烈的顏色可直接在昆蟲體表保存下來,奧秘就隱藏在昆蟲體表內一種特殊的納米結構中。相關研究於近日在線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上,這為了解白堊紀雨林中與恐龍共存的昆蟲提供了新的視角。
  • 古生物學家在白堊紀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鳥類?
    古生物學家在白堊紀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鳥類?昆蟲、蜥蜴,甚至還有生活在9900萬年前的鳥類和恐龍尾巴!這次古生物學家竟然在琥珀中發現一個完整的鳥頭,這隻鳥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小的鳥類! 被封印的鳥頭 緬甸琥珀產自緬甸北部的胡康谷地,這些琥珀形成於距今99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由於特殊的保存環境,胡康谷地中發現了大量的琥珀化石,琥珀之中的包含物成為我們探索恐龍時代的獨特途徑!
  • 緬甸琥珀中發現白堊紀中期龍蝨化石
    2019年5月18日,國際古生物學著名期刊《Cretaceous Research》在線刊登一篇來自緬甸的龍蝨科Dytiscidae成蟲琥珀化石論文,文章由中山大學生命科學院昆蟲研究所學者賈鳳龍先生、楊強先生
  • 大新聞:古生物學家在琥珀中發現了一隻白堊紀的鳥
    大新聞:古生物學家在琥珀中發現了一隻白堊紀的鳥圖註:死亡後墜落地面腐化後被樹脂包裹的煎餅鳥。圖片來源:邢立達 | 繪圖:張宗達 2月2日上午,由中國、美國和加拿大古生物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公布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一塊來自緬甸的琥珀中找到了一隻白堊紀的鳥。琥珀中的鳥?
  •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吃恐龍羽毛的昆蟲
    近日,中國首都師範大學、中國科學院、首都醫科大學以及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俄羅斯科學院的研究人員聯合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題為《白堊紀中期琥珀中取食恐龍羽毛的新昆蟲》(New insects feeding on dinosaur feathers in mid-Cretaceous amber)的研究論文。
  •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琥珀化石內發現9500萬年前昆蟲!
    據了解,被封存在琥珀中的有今天蜘蛛、黃蜂、蕨類植物的祖先,不過最有價值的是一塊無翅螞蟻琥珀化石。這一化石對遍布全球的螞蟻是如何起源的傳統觀念提出了挑戰。無翅螞蟻黃蜂的祖先欏琥珀是數千萬年前的樹脂被埋藏於地下,經過一定的化學變化後形成的一種樹脂化石,是一種有機的似礦物。琥珀的形狀多種多樣,表面常保留著當初樹脂流動時產生的紋路,內部經常可見氣泡及古老昆蟲或植物碎屑。由於琥珀能完好地保存動植物的原始狀態,因此又被稱為時空膠囊。
  • 白堊紀的計程車?中外科學家發現琥珀中的偽蠍「搭車」鳥類
    偽蠍與羽毛 本文圖片均為受訪者提供「攜播」是指某些小型動物具有附著在較大型、活動範圍大的動物身體上被攜運和擴散的現象。例如,某些蟎類或其他微小動物可以整個群落附著在金龜子或糞便體上,以實現整群落的遷移,金龜子起了飛行運載工具的作用。這一行為,常常被人們形象地稱為「搭車」。此次新發現的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
  • 新知|中國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吃恐龍羽毛的昆蟲 1億年前食毛類昆蟲...
    我們研究發現,有羽恐龍的生存環境可能很糟糕,時刻受到外寄生昆蟲的幹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首都師範大學高太平副教授幽默地表示。今年11月,首都師範大學的高太平和任東教授團隊在白堊紀中期琥珀中發現取食恐龍羽毛的新昆蟲,揭開了外寄生昆蟲新物種——恩氏中生食毛蟲的神秘面紗。該研究成果日前在《自然-通訊》上發表。
  • 琥珀化石揭秘一億年前昆蟲的真實色彩
    圖說:白堊紀緬甸琥珀中多樣的具金屬色彩結構色的昆蟲從孔雀羽毛的豔光四射,到毒箭蛙的明亮警告色,再到北極熊的白色偽裝,當今自然界中隨處可見色彩斑斕的生物。相關成果7月1日在線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為了解白堊紀雨林中與恐龍共存的昆蟲提供了新的視角。自然界中的顏色主要有三個方面的來源:即生物發光、色素色和結構色。色素色也稱為化學色,而結構色也叫物理色。
  • 一億年前琥珀中的「三叉戟」 揭示昆蟲長口器起源
    ——中生蠍蛉,它們具有特化(由一般到特殊的生物進化方式)的、明顯伸長的口器,被認為是裸子植物的重要傳粉者。近日,科研人員通過對約1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昆蟲化石的研究,揭示了這類生物的長口器的起源。相關研究成果於2020年3月4日在線發表於《科學》(Science)雜誌子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 世界最完整琥珀古鳥被發現:跨越億年時光,白堊紀「蜂鳥」琥珀重現
    緬甸7釐米琥珀中發現世界最完整古鳥此次新發現的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這也是現在世界上唯一能發現白堊紀古鳥琥珀的地區。據火山灰測定,此地的琥珀距今約一億年前,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該時期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溼的熱帶環境中的動植物,常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一直保存至今。2017年6月,中國古生物學家邢立達帶領的團隊曾經發布了琥珀中雛鳥,引起國內外媒體的關注。
  • 琥珀揭秘史前昆蟲真顏色
    7月1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 該所科研團隊通過研究,揭開了近1億年前的昆蟲真實色彩的秘密。相關研究論文1日在線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該論文為了解白堊紀雨林中與恐龍共存的昆蟲提供了新的視角。
  • 植保學院劉星月教授從緬甸琥珀中揭示一億年前昆蟲擬態行為
    本網訊 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昆蟲演化出不同的偽裝術。其中,昆蟲對植物的擬態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憑藉這類擬態,昆蟲可以藏匿在植物中,避免被捕食者發現,同時也讓獵物很難察覺自己,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
  • 中國研究者在琥珀中找到恐龍時代的早期鳥類
    圖片來源:論文配圖「我從來沒有奢望過我們能在琥珀裡發現白堊紀的鳥類——獸腳類恐龍的後裔,」論文第一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博士說, 「但它們就真真切切地出現在你面前,我才意識到這是人類首次有機會看到真實的古鳥類。 」這兩件標本來自著名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包括兩個鳥類翅膀和部分軟組織,還保存了一些已滅絕的遠古昆蟲——後者也是化石真實性最為直接的證據。
  • 琥珀化石揭秘一億年前昆蟲的真實色彩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蔡晨陽副研究員、泮燕紅研究員一起帶領研究團隊,通過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大量的具金屬色彩的昆蟲進行了系統研究,發現純淨而強烈的顏色可直接在多種昆蟲身體表面保存下來。通過琥珀超薄切片、掃描電子顯微鏡和透射電子顯微鏡等技術的分析發現,一種青蜂科昆蟲胸部表面的藍綠色是由多層重複出現的納米級構造組成,代表一種典型且常見的結構色類型,即多層反射膜(multilayer reflector),通過進一步的光學理論模型分析得到其反射波長與觀察到的昆蟲顏色波長接近,證實白堊紀琥珀昆蟲身體表面顯示的顏色可能是原始顏色。
  • 恐龍時代昆蟲新物種亮相 發現者年僅15歲!
    12月21日上午,中國科學團隊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了恐龍時代的新物種——齒胸波眼甲Notocupes denticollis。這是一種前所未知的甲蟲,其種名意指該種前胸背板側緣具有4個明顯的大齒。15歲高中生「對話」9900萬年前的甲蟲這項研究由北京林業大學本科生薑卓寅、李英鴿,史宏亮博士以及來自探月學院的高中生宋丞峻,石探記博物科學館館長劉曄,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陳睿博士和深圳世紀琥珀博物館館長孔繁利共同開展。而這枚琥珀的發現者,正是年僅15歲的高一學生宋丞峻。發現新物種琥珀的15歲高中生宋丞峻「這枚琥珀個頭不大,長寬均接近5釐米。
  • 琥珀中首次發現海洋動物菊石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聯合團隊報導了保存在一枚緬甸琥珀中的菊石、螺類、節肢動物等化石集群,表明該琥珀森林位於熱帶海濱地區,環境類似於當今的一些熱帶海岸森林。該研究為緬甸琥珀年齡提供了直接證據,並為琥珀埋藏學和白堊紀森林生態環境分析提供了新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