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時代昆蟲新物種亮相 發現者年僅15歲!

2021-01-10 新華網客戶端

12月21日上午,中國科學團隊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了恐龍時代的新物種——齒胸波眼甲Notocupes denticollis。

這是一種前所未知的甲蟲,其種名意指該種前胸背板側緣具有4個明顯的大齒。

本次「原始」甲蟲類群的發現,為現今眼甲科的分類提供了新的證據,也對人類理解甲蟲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

15歲高中生「對話」9900萬年前的甲蟲

這項研究由北京林業大學本科生薑卓寅、李英鴿,史宏亮博士以及來自探月學院的高中生宋丞峻,石探記博物科學館館長劉曄,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陳睿博士和深圳世紀琥珀博物館館長孔繁利共同開展。而這枚琥珀的發現者,正是年僅15歲的高一學生宋丞峻。

發現新物種琥珀的15歲高中生宋丞峻

「這枚琥珀個頭不大,長寬均接近5釐米。剛拿到琥珀原石的時候,它完全是密不透光的,和櫥窗裡擺著的那些晶瑩剔透的琥珀成品不同,很難想像裡面竟藏著一種尚待發現的遠古昆蟲。」小宋說,自己從初一開始,每周都會在忙碌的學業之餘,抽出半天的時間,在石探記博物科學館跟隨科學家老師學習昆蟲學知識,隨著學習的深入和自身的提高,他開始和老師們一起參與野外科學考察及相關課題研究,琥珀打磨正是當時的一項課題內容。

「在用粗細不同的砂紙對原石進行打磨後,我發現其中似乎隱隱約約透出些什麼,強光手電照射下發現很像是書上學到的鞘翅目昆蟲。」經鑑定,這枚琥珀裡的「小蟲子」果真是一種非常原始的甲蟲——齒胸波眼甲。

基於對這種遠古新物種的了解,宋丞峻在中科院動物所陳睿博士的指導下,特別繪製了這隻齒胸背長扁甲的生態復原圖。「繪製它的生態復原圖時,為了能夠準確重現白堊紀時期的自然環境,我查閱了不少當時的植物資料,反反覆覆畫了很長時間才成型,總共用了一個多月才完成。」回憶起第一次學用軟體繪圖的經歷,宋丞峻介紹說,此次研究的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距今9900萬年前的白堊紀中期的諾曼森階地層。那裡曾經是一片繁茂的熱帶叢林,樹木粗壯。分泌的豐富樹脂,粘住了很多神秘生物,也為現代科學研究帶來了無數驚喜。

為現今眼甲科分類提供新證據

史宏亮博士介紹,緬甸琥珀此前已發現的眼甲科物種共有8屬10種,其中有4個屬為緬甸琥珀特有屬,這10個種的眼甲分屬於4個不同的族Ommatini,Tetraphalerini,Brochocoleini和Notocupedini,已涵蓋所有在白堊紀所存在的眼甲科的族,團隊發現的新種隸屬於Notocupedini族,為該族第二個在緬甸琥珀中發現的物種。

據悉,現生的眼甲並不常見,全世界已知的僅有2屬6種,分布於澳大利亞和南美洲南部,幼蟲和成蟲均生活在被真菌侵染的朽木內,成蟲偶爾訪花取食花粉。

劉曄老師認為,本次「原始」甲蟲類群的發現,為眼甲科的分類地位提供了新的證據,對人類理解甲蟲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通過相關研究,對揭示、比對其與現生類群生活習性的異同具有重要意義。

12月21日起,科學團隊將這枚標本存放在位於北京中關村圖書大廈的石探記博物館中,對公眾免費開放。

相關焦點

  • 15歲少年發現琥珀中藏有恐龍新物種
    中國科學團隊,宣布發現了一枚琥珀中藏著個9900萬年前的,恐龍時代新物種—— 齒胸波眼甲。——年僅15歲的高一新生宋承俊,就讀於北京探月學院。那裡曾經是繁茂的熱帶叢林,樹木會分泌大量的樹脂,黏住很多那個時代的生物,這隻甲蟲就是其中之一。琥珀的形狀看上去,個頭不大,長和寬均接近5釐米,密不透風。甲蟲的前、後、側層面均有齒,所以起名叫齒胸波眼甲。很難想像裡面竟然藏著如此貴重的科研線索。15歲的宋丞俊,有這樣重大的發現,源於對科學的痴迷和父母的支持。
  • 新物種!15歲高一學生在琥珀中發現上億年甲蟲,師出名門!
    新物種現世,一聽這麼高大上的事情,我們一般都會將其與古生物學家、考古專家、地質學家等聯繫到一起,我們通常認為這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事情。然而,這次新物種的發現,確確實實與一個15歲的高中生有關。12月21日,中國科學團隊宣布,他們在琥珀化石中,發現了恐龍時代的新物種――齒胸波眼甲Notocupesdenticollis。
  • 1億歲琥珀中發現一種新昆蟲 以恐龍羽毛為食
    1億歲琥珀中發現一種新昆蟲與現代蝨類似,以恐龍羽毛為食科技日報北京12月11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通訊》雜誌11日公開的一項研究,中國科學家領導的小組新發現一種吃恐龍羽毛的昆蟲。這是帶羽毛的恐龍身上寄生的一種與現代蝨類似的昆蟲,該物種被命名為恩氏中生食毛蟲(Mesophthirus engeli),其與部分受損的恐龍羽毛同時保存在有著約1億年歷史的琥珀中。由於中生代化石記錄(2.5億年前至6500萬年前)存在空白,研究人員對昆蟲取食羽毛行為的起源和演化一直不甚了解。
  • 上海現昆蟲新物種 近些年發現的新物種刷新世界觀
    上海市綠化市容局說,雙斑粗角步甲家族的第26名新成員在上海濱江森林公園被發現。這種小甲蟲對生存環境要求極其嚴苛,只有在植被非常茂密的樹林裡才可以發現。近些年發現的新物種刷新世界觀。
  • 中國境內發現恐龍時代類似松鼠的新物種化石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考古學家在中國遼寧省發現3種類似松鼠的新物種哺乳動物化石,它們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表明類似松鼠的哺乳動物在地球上存活兩億多年。這項發現暗示哺乳動物出現的年代比之前預期的早4000萬年,它們的體型接近老鼠,提供更多關於早期哺乳動物多樣化進化的重要線索。
  • 《時代》:2010十大新發現物種
    美國《時代》周刊評選公布了2010年十大十大新發現物種名單,其中長著豬鼻子的蟾蜍、可以織出25米直徑蛛網的蜘蛛,用前腿戳人的紡織娘,以及全身透明的青蛙等新奇物種都是首次亮相。新發現物種的完整榜單如下: 1、長著豬鼻子的蟾蜍一支由「保護國際」基金會派出的科考隊日前深入到南美哥倫比亞的叢林中。
  • 1億歲琥珀中發現一種新昆蟲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1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通訊》雜誌11日公開的一項研究,中國科學家領導的小組新發現一種吃恐龍羽毛的昆蟲。這是帶羽毛的恐龍身上寄生的一種與現代蝨類似的昆蟲,該物種被命名為恩氏中生食毛蟲(Mesophthirus engeli),其與部分受損的恐龍羽毛同時保存在有著約1億年歷史的琥珀中。
  • 名字曾被用來命名昆蟲的男孩又發現了新物種
    不久前,國際著名動物分類學期刊《ZOOTAXA》上,紹興諸暨二中高二學生趙鐵雄和上海師範大學博士殷子為,美國芝加哥博物館研究員、博士生導師Alfred F.Newton共同署名發表科學論文,宣布發現了一個新的昆蟲物種
  • 日本科學家發現恐龍新物種,命名「日本龍神」
    【環球網報導 見習記者 李桐佑】據新加坡亞洲新聞臺(CNA)6日報導,日本科學家通過研究一具7200萬年前的恐龍全身骨骼後得出結論,該骨骼化石為鴨嘴龍科下的一個新物種,系生存於白堊紀後期的草食類恐龍。新加坡亞洲新聞臺報導截圖據北海道大學發布的一份聲明稱,該團隊將新物種起名為「Kamuysaurus japonicus」,意為「日本龍神」(Japanese dragon god)。研究顯示該骨骼屬於年齡為9歲的成年恐龍,長達8米,重約4噸(存活時重約5.3噸),是日本國內發現的最大恐龍全身骨骼化石。
  • 河北發現恐龍新物種:公雞大小 性情兇猛
    河北發現恐龍新物種:公雞大小 性情兇猛 2019-11-28 11:23:21 來源:北京日報  |  作者:李祺瑤 | 字號:A+ | A- 【發現恐龍新物種】中外科學家團隊昨天(11月26日)在北京宣布,在河北豐寧地區發現了一個美頜龍類新物種——英良迅猛龍,它是生活在距今大約1.2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的小型肉食恐龍
  • 福建發現天牛新物種,以發現者的名字來命名
    小時候因為好奇心比較強,大家都喜歡捉一些昆蟲來玩。有的人甚至還會和夥伴們比賽看誰抓得最大,其中天牛這個物種估計很多人都有見過。近日國際最權威的動物分類學期刊《Zootaxa》認可了一種在福建深山發現的新天牛物種,按照國際命名法則規定,新物種的發現者對該物種擁有命名權。
  • 獨家報導:研究者在澳大利亞蛋白石礦中發現恐龍新物種
    這些化石不僅屬於澳大利亞發現的第一個恐龍群,而且是迄今為止在蛋白石中發現的最完整的恐龍化石。這些恐龍化石共100多塊,發現於雪梨西北720公裡的閃電嶺鎮附近,呈現出罕見的藍灰色,偶爾還會閃現出寶石般的明亮色彩。閃電嶺以盛產用色彩鮮豔的蛋白石切割而成的化石而聞名。蛋白石是一種寶石,是地下的高矽溶液在長期濃縮後形成。不過,發現一個全新的恐龍物種的確非常令人矚目。
  • 中國高中生琥珀內發現1億年前甲蟲
    中國高中生琥珀內發現1億年前甲蟲時間:2019-12-21 22:35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厲害了少年! 中國高中生琥珀內發現1億年前甲蟲 今天(12月21日)上午,中國科學團隊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了恐龍時代的新物種齒胸波眼甲Notocupes denticollis。
  • 看法新聞對話天牛新物種發現者:為愛好投入500萬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 陳卿媛)2017年12月27日,北京二元昆蟲實驗室創始人劉彬和四川小寨子溝保護區工程師張濤合作,在捷克分類學雜誌《Folia Heyrovskyana》發表文章稱,在中國四川發現世界新物種——小寨子溝刺虎天牛。
  • 浙江沿海發現海洋昆蟲新物種「中華二叉搖蚊」
    圖為:在浙江沿海新發現的物種——中華二叉搖蚊(雄成蟲) 陳春棠 攝中新網台州4月12日電 (見習記者 範宇斌 通訊員 朱凌飛)12日記者獲悉,國際知名的動物學領域Top期刊《Zoologica Scripta》刊發了採集自浙江台州和舟山的海洋昆蟲新物種
  • 美猶他州發現新恐龍化石 可逆推恐龍家族史
    【環球網綜合報導】美國猶他州的科學家已經發現了霸王龍「叔祖父」,這種巨大的恐龍因有著厚厚的頭蓋骨和巨大的牙齒,而被稱為「血腥之王」。這一恐龍化石的發現將幫助科學家逆推恐龍家族的進化史。據美國僑報網11月7日報導,新發現的恐龍化石長7.3米,略小於霸王龍,但比霸王龍「年長」1000萬年。
  • 發現恐龍新物種!科學家首次在非洲發現翼龍化石,翼展長達4米
    隨著英國古生物學家發掘出一種會飛的翼龍新物種,恐龍的發現受到了極大的歡迎。這種有翼恐龍是自2月以來發現的第四種恐龍,也是在非洲土地上發現的第一種。翼龍是不太為人所知的恐龍的近親,其特徵是它們的飛行能力。據樸茨茅斯大學的古生物學家稱,翼龍化石通常在歐洲、中國和巴西被發現。
  • 廣東發現恐龍時代物種桫欏樹 被稱為「活化石」
    圖為在觀音山被發現的,樹幹一半躺在地上,象一把靠背椅,主杆長4米,直徑約25釐米,葉子長達2米的桫欏樹  中新網廣州3月24日電 (羅仰明陳煥瑞)記者今天從東莞市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獲悉,該園工作人員與東莞市樟木頭鎮林業工作站工作人員進行園區內名貴樹木普查時
  •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吃恐龍羽毛的昆蟲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吃恐龍羽毛的昆蟲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2019-12-13 12:59 來源:澎湃新聞
  • 英美學者發現恐龍新物種 被誤認為巨椎龍數十年
    海外網8月6日電 近日,英美研究員在對一具數十年前發掘的恐龍遺骸研究後對外公布,發現恐龍新物種,此前將該遺骸歸類為巨椎龍屬於誤判。然而,在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恐龍研究員保羅·巴雷特(Paul Barrett)和博士生金伯利·查佩爾(Kimberley Chapelle)在與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重新評估標本之後,他們意識到骨骼和頭骨屬於一個全新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