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上午,中國科學團隊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了恐龍時代的新物種——齒胸波眼甲Notocupes denticollis。
這是一種前所未知的甲蟲,其種名意指該種前胸背板側緣具有4個明顯的大齒。
本次「原始」甲蟲類群的發現,為現今眼甲科的分類提供了新的證據,也對人類理解甲蟲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
15歲高中生「對話」9900萬年前的甲蟲
這項研究由北京林業大學本科生薑卓寅、李英鴿,史宏亮博士以及來自探月學院的高中生宋丞峻,石探記博物科學館館長劉曄,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陳睿博士和深圳世紀琥珀博物館館長孔繁利共同開展。而這枚琥珀的發現者,正是年僅15歲的高一學生宋丞峻。
發現新物種琥珀的15歲高中生宋丞峻
「這枚琥珀個頭不大,長寬均接近5釐米。剛拿到琥珀原石的時候,它完全是密不透光的,和櫥窗裡擺著的那些晶瑩剔透的琥珀成品不同,很難想像裡面竟藏著一種尚待發現的遠古昆蟲。」小宋說,自己從初一開始,每周都會在忙碌的學業之餘,抽出半天的時間,在石探記博物科學館跟隨科學家老師學習昆蟲學知識,隨著學習的深入和自身的提高,他開始和老師們一起參與野外科學考察及相關課題研究,琥珀打磨正是當時的一項課題內容。
「在用粗細不同的砂紙對原石進行打磨後,我發現其中似乎隱隱約約透出些什麼,強光手電照射下發現很像是書上學到的鞘翅目昆蟲。」經鑑定,這枚琥珀裡的「小蟲子」果真是一種非常原始的甲蟲——齒胸波眼甲。
基於對這種遠古新物種的了解,宋丞峻在中科院動物所陳睿博士的指導下,特別繪製了這隻齒胸背長扁甲的生態復原圖。「繪製它的生態復原圖時,為了能夠準確重現白堊紀時期的自然環境,我查閱了不少當時的植物資料,反反覆覆畫了很長時間才成型,總共用了一個多月才完成。」回憶起第一次學用軟體繪圖的經歷,宋丞峻介紹說,此次研究的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距今9900萬年前的白堊紀中期的諾曼森階地層。那裡曾經是一片繁茂的熱帶叢林,樹木粗壯。分泌的豐富樹脂,粘住了很多神秘生物,也為現代科學研究帶來了無數驚喜。
為現今眼甲科分類提供新證據
史宏亮博士介紹,緬甸琥珀此前已發現的眼甲科物種共有8屬10種,其中有4個屬為緬甸琥珀特有屬,這10個種的眼甲分屬於4個不同的族Ommatini,Tetraphalerini,Brochocoleini和Notocupedini,已涵蓋所有在白堊紀所存在的眼甲科的族,團隊發現的新種隸屬於Notocupedini族,為該族第二個在緬甸琥珀中發現的物種。
據悉,現生的眼甲並不常見,全世界已知的僅有2屬6種,分布於澳大利亞和南美洲南部,幼蟲和成蟲均生活在被真菌侵染的朽木內,成蟲偶爾訪花取食花粉。
劉曄老師認為,本次「原始」甲蟲類群的發現,為眼甲科的分類地位提供了新的證據,對人類理解甲蟲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通過相關研究,對揭示、比對其與現生類群生活習性的異同具有重要意義。
12月21日起,科學團隊將這枚標本存放在位於北京中關村圖書大廈的石探記博物館中,對公眾免費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