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發現恐龍新物種:公雞大小 性情兇猛

2021-01-09 中國網
河北發現恐龍新物種:公雞大小 性情兇猛

2019-11-28 11:23:21

來源:北京日報

  |  

作者:李祺瑤

| 字號:

A+

A-

【發現恐龍新物種】中外科學家團隊昨天(11月26日)在北京宣布,在河北豐寧地區發現了一個美頜龍類新物種——英良迅猛龍,它是生活在距今大約1.2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的小型肉食恐龍,體長只有30釐米,體型近似一隻公雞,不僅是亞洲美頜龍類中最早出現的,也是該類群中最小的物種。這一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論文發表於Elsevier出版集團的《白堊紀研究》,對於研究美頜龍類恐龍的棲息地偏好和多樣性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這是個介於主要化石產出地層年代之間的新物種

「我們知道,恐龍家族的成員們並不都是些大個子,美頜龍就是很小的一種。如果給一隻沒有羽毛的雞加上一條長尾巴,再給它的口中添上牙齒,把翅膀的前端改成細小的指爪,就變成美頜龍的模樣了。因為它的身體結構太像鳥,以至於最初發現始祖鳥骨骼化石時,人們還以為是美頜龍呢。」

邢立達介紹,美頜龍類——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典型」的小型獸腳類恐龍的集合,包括具有歷史意義的美頜龍和中華鳥龍——分布比較零散。該分支的絕大多數已經確定的成員發現於德國索爾恩霍芬群島的上侏羅統地層的和中國遼西下白堊統義縣組地層。前者最典型的代表是美頜龍,發現於1859年,屬於較原始的小型獸腳類,不過母雞般大小,而其身後一條長長就佔去了身長的一半。它們體形纖瘦,狹頜細頸。

除了歐洲,在中國的遼寧西部熱河生物群中也發現過大量的美頜龍類,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96年發現的中華龍鳥,它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身上長有毛髮的恐龍,它的發現有力地證明了鳥類是由恐龍進化而來的假說。

邢立達團隊在中國華北地區的花吉營組的化石樣本中發現了一個特別的恐龍化石,這是一個從年代上介於上述兩個主要的化石產出地層年代之間的新物種,他們將它命名為英良迅猛龍(Xunmenglongyingliangis)。屬名「迅猛」表達的是這種小恐龍行動迅速,性情兇猛,種名「英良」是向收藏標本的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致敬。

英良迅猛龍化石「原身」只有後半部

很多人都對「迅猛龍」這個名字很熟悉,恐龍電影《侏羅紀公園》不就有這個「迅猛龍」嗎?邢立達解釋說,電影中的這種恐龍其實應該叫伶盜龍,它拉丁文學名是Velociraptor,意為「敏捷的強盜/猛禽」,在中文裡,「聰明伶俐」的「伶」就有靈活、敏捷的意思,所以中文名「伶盜龍」是很適合它的,目前已經得到了科學界和科普界的廣泛認可。如果叫它「迅猛龍」,那就只翻譯出了「敏捷」的意思,把「強盜/猛禽」這個點給漏掉了。「既然『迅猛龍』這個名字還沒被用過,我們就可以用它來命名新的恐龍。」

「很有意思的是,最開始發現這個標本時,它是一個比較完整的化石,在後續的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它的頭部和手部其實來自其他恐龍,是被拼湊上去的,從嚴謹的科學精神出發,我們又對它做了X射線分析,剔除了不屬於它的部分,所以現在這隻小恐龍只剩下後半個身子。我們根據這後半個身子的骨骼,命名了這隻恐龍。」

邢立達介紹,團隊發現的英良迅猛龍與其他的美頜龍類的區別為,它有一種獨特的骨骼形態,趾骨IV-4比IV-3長,和獨特的顱後骨骼特徵組合,包括超長的小腿等。在系統發育分析中,英良迅猛龍嵌套在熱河和索爾恩霍芬的類群之間,對於已知的分支範圍和類群多樣性都是一個重要的補充。在地層學上,英良迅猛龍是亞洲美頜龍類中最早出現的,也是該類群中最小的物種。

為研究美頜龍類恐龍棲息地偏好和多樣性提供依據

英良迅猛龍是一種生活在早白堊世的小型肉食性恐龍,雖然它的化石並不完整,缺失頭部等位置,但從同類恐龍可以推斷,其全長約30釐米,有修長而靈活的脖子,上面長有一個輕巧的頭骨,嘴巴裡的牙齒小巧但非常尖銳,邊緣彎曲,對於比它小的動物來說是致命的武器。

同時,得益於大大的眼眶,英良迅猛龍具有敏銳的目光,更加增強了它的捕獵能力。另外,英良迅猛龍的後肢強健修長,這使它能夠突然加速去捕捉奔跑中的小動物,速度驚人。當英良迅猛龍捕捉獵物時,連那些飛行昆蟲或奔跑的蜥蜴都有危險,美頜龍伸出它長長的脖頸就可以抓住它們,並用牙齒將它們碾碎。「希望隨著團隊工作的繼續開展,能夠找到迅猛龍身體的其他部分,為大家呈現一隻更完整的迅猛龍。」邢立達說。

「目前,科學界關於美頜龍類恐龍的棲息地偏好和多樣性模式仍然存在疑問,但英良迅猛龍為我們提供了兩個更廣泛的可能或依據。」邢立達介紹說,首先,根據之前提出的反鳥類組合的多樣性,花吉營組可能保存了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中最古老的動物群,該動物群與晚侏羅世道虎溝生物群和產出其他美頜龍類的義縣組的生物組合都不同。此外,英良迅猛龍可以成為重建生物地理和地層模式的一個有用的校準點,並估計美頜龍分支的異速生長趨勢。

責任編輯:程雪

相關焦點

  • 河北發現小恐龍新物種 體型如雞
    恐龍復原圖 劉毅/繪11月26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在河北豐寧地區發現一個美頜龍類新物種——英良迅猛龍,它是生活在距今大約1.2億年前的小型肉食恐龍,體型近似一隻公雞,不僅是亞洲美頜龍類中最早出現的,也是該類群中最小的物種。
  • 河北發現恐龍化石,個頭和雞差不多,亞洲最小,性情兇猛只愛吃肉
    在河北地區就曾經出土過一種與我們常規認識中有所不同的恐龍,它甚至可以被稱為是亞洲最小的恐龍物種。 一個由中國人和外國人組建的團隊,在北京一個發布會上,宣稱他們找到了亞洲最小的恐龍物種,在河北地區發現的恐龍化石,驗證了恐龍可以很小,這個雞一樣大小的恐龍也因此得了一個全新的名字
  • 重大發現!中國境內又發現了一種新恐龍 大小和一隻雞差不多
    今天上午,中國境內又發現了一種新恐龍。有中國地質大學的網紅教授邢立達領銜的中外科學家團隊在河北豐寧地區發現了美頜龍類新物種。美頜龍是一種很小的恐龍,忽略骨骼形態只看大小,和一隻雞差不多。這種恐龍發現最多的地方在德國索爾恩霍芬群島和中國遼西。
  • 為什麼公雞吃了有毒的蜈蚣不僅沒事?性情還會變兇猛,甚至啄人
    從農村長大的朋友小時候家裡多多少少都養過雞,無論是公雞還是母雞它們都被家裡人視為寶貝,因為有雞蛋吃啊。雖然母雞離開了公雞照常會下蛋,但是有些人家裡還是會養一隻公雞,因為有了公雞母雞下的蛋就可以孵化出小雞,小雞可以拿到市場上去賣。
  • 發現恐龍新物種英良迅猛龍 是一種小型肉食性恐龍 網友:能當寵物養...
    原標題:科學家發現恐龍新物種 網友:那麼小,能當寵物養嗎?  11月26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北京發表聲明,他們在河北豐寧看到了一個美頜龍類新物種——英良迅猛龍。  這是生活在早白堊世的中小型肉食動物恐龍。不僅是亞洲地區美頜龍類中最開始出現的,也是該種群中最少的種群。  該發現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市)@邢立達副教授領銜研究,論文發表於Elsevier出版集團的《白堊紀研究》。這對於研究美頜龍類恐龍的棲息的地方偏好和多樣性方式具有關鍵實際意義。
  • 亞洲最小的恐龍被發現,如同一隻雞大小,性格卻殘暴酷愛吃肉
    19世紀中葉,英國科學家歐文在野外勘探的時候,偶然發現了幾塊很大的動物骨頭,研究發現很像是蜥蜴的骨頭化石,不過年代非常久遠了,應該是屬於某一種未知的史前動物。此後,伴隨著研究的深入,以及越來越多的化石被找到,歐文正式將這種動物命名為「恐龍」,從字面的意思來看,是「恐怖的蜥蜴」。
  • 河北承德發現大量恐龍足跡!為什麼恐龍感覺人類樣子沒變化呢
    央視網消息:中美澳科學家宣布,研究團隊完成了河北承德地區恐龍足跡研究,絕大部分足跡分布在承德避暑山莊。據介紹,經過詳細考察,承德地區發現多種類型的恐龍足跡:實雷龍足跡、蹺腳龍足跡、韓國鳥足跡等。承德地區豐富的足跡記錄表明,華北的恐龍演化記錄基本上是連續的。
  • 美猶他州發現三角龍新物種 系草食性恐龍
    三角龍新型物種假想圖三角龍新型物種假想圖【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產經新聞》7月18日報導,美國猶他州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小組17日發布消息稱,發現了一種新品種三角龍的化石,三角龍在恐龍迷中的人氣一直都很高,而此次發現的草食性三角龍長得卻與眾不同,擁有巨大的鼻子和牛角一般彎曲的長角。
  • 30釐米的恐龍長啥樣?中國科學家發現美頜龍類新物種
    11月26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的中外科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在河北豐寧地區發現了一個美頜龍類新物種,對我們理解恐龍的演化有重要意義。 相關研究論文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白堊紀研究》上。 美頜龍是恐龍家族的成員中很小的一種。
  • 「鷹子」闖進雞圈將一隻公雞咬死 村民將其活捉後發現竟是保護動物
    1月9日,家住後河保護區附近的村民發現一隻「鷹子」闖進他家的雞圈內,將一隻公雞咬死。在「鷹子」準備食用公雞時,村民將其活捉。村民知道「鷹子」屬於野生動物,於是向後河保護區保護科及後河管理站負責人進行了報告。
  • 恐龍之前的地球霸主,滿嘴尖牙性情兇猛,打敗它的只有地殼運動
    恐龍一直被認為是地球生物史上最為兇猛的物種,這在很大程度上與它們的體型相關。而且恐龍在地球上存活了將近一億多年,這是很多物種無法比擬的,即使是人類也是這樣。然而古生物學家在一些地質中發現了神秘的化石,這些化石似乎說明了恐龍並非是最強的史前動物。
  • 獨家報導:研究者在澳大利亞蛋白石礦中發現恐龍新物種
    這些化石不僅屬於澳大利亞發現的第一個恐龍群,而且是迄今為止在蛋白石中發現的最完整的恐龍化石。這些恐龍化石共100多塊,發現於雪梨西北720公裡的閃電嶺鎮附近,呈現出罕見的藍灰色,偶爾還會閃現出寶石般的明亮色彩。閃電嶺以盛產用色彩鮮豔的蛋白石切割而成的化石而聞名。蛋白石是一種寶石,是地下的高矽溶液在長期濃縮後形成。不過,發現一個全新的恐龍物種的確非常令人矚目。
  • 泰國科學家發現擁有像鯊魚一樣牙齒的新肉食恐龍物種
    據外媒報導,近日,來自泰國的一群科學家通過22塊骨頭發現了一種全新的肉食動物,其正式名字叫Siamraptor suwati。
  • 河北博物院裡漫遊恐龍的世界
    圖為在河北博物院舉行的四川自貢恐龍科普展。楊文娟攝  人民網石家莊7月22日電(楊文娟)「好大的恐龍!」昨日,一走進河北博物院《恐龍來啦》四川自貢恐龍科普展展區,前來參觀的孩子就被眼前巨型的恐龍化石所震撼。
  • 路邊售「鱷龜」系外來物種 性情兇猛會咬人手指
    根據體貌特徵,記者用百度網搜索了解到,路邊售賣的烏龜學名「鱷龜」,不屬於國家保護動物,而是一種外來物種。和其他龜類不一樣的是,鱷龜屬於食肉動物,而且性情兇猛,成年龜一口可咬掉一個成年人的手指,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如果隨意放生,還會對當地水域生物造成威脅,破壞生態環境。
  • 河北發現新恐龍:翅膀結構獨一無二
    外媒稱,中國科學院古嵴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4月30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徐星研究員和臨沂大學鄭曉廷教授帶領的一個科研團隊,從一件來自中國河北青龍縣侏羅系地層的化石中,發現一種生活於約1.6億年前的具有類似蝙蝠翅膀的小型恐龍。
  • 世界最小貓咪手掌大小,體型僅為獅子1/200,卻性情兇猛不輸獅子
    世界上最小的貓咪,僅有手掌大小,體型為獅子的1/200,卻性情兇猛,不輸獅子,你知道它是誰嗎?它就是鏽斑豹貓,雌貓體重僅有1千克,與黑足貓並列為世界上最小的野貓。你能想像到長著世界上最嬌小的身材,卻性格兇猛的貓咪是什麼樣的存在嗎?
  • 日本科學家發現恐龍新物種,命名「日本龍神」
    【環球網報導 見習記者 李桐佑】據新加坡亞洲新聞臺(CNA)6日報導,日本科學家通過研究一具7200萬年前的恐龍全身骨骼後得出結論,該骨骼化石為鴨嘴龍科下的一個新物種,系生存於白堊紀後期的草食類恐龍。新加坡亞洲新聞臺報導截圖據北海道大學發布的一份聲明稱,該團隊將新物種起名為「Kamuysaurus japonicus」,意為「日本龍神」(Japanese dragon god)。研究顯示該骨骼屬於年齡為9歲的成年恐龍,長達8米,重約4噸(存活時重約5.3噸),是日本國內發現的最大恐龍全身骨骼化石。
  • 考古學家新發現的恐龍物種 - 一種可愛的小型猛禽
    考古學家新發現的恐龍物種 - 一種可愛的小型猛禽2019-02-07 16:33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小小鹿責任編輯:luocaixia1 考古學家在在蒙古戈壁沙漠的Nemegt地質構造中新發現了一種虎尾龍Gobiraptor minutus,這一片遺址富含大約7000
  • 發現恐龍新物種!科學家首次在非洲發現翼龍化石,翼展長達4米
    隨著英國古生物學家發掘出一種會飛的翼龍新物種,恐龍的發現受到了極大的歡迎。這種有翼恐龍是自2月以來發現的第四種恐龍,也是在非洲土地上發現的第一種。翼龍是不太為人所知的恐龍的近親,其特徵是它們的飛行能力。據樸茨茅斯大學的古生物學家稱,翼龍化石通常在歐洲、中國和巴西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