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從農村長大的朋友小時候家裡多多少少都養過雞,無論是公雞還是母雞它們都被家裡人視為寶貝,因為有雞蛋吃啊。
雖然母雞離開了公雞照常會下蛋,但是有些人家裡還是會養一隻公雞,因為有了公雞母雞下的蛋就可以孵化出小雞,小雞可以拿到市場上去賣。
而且公雞在那個沒有鐘錶的年代,它早晨的打鳴也是很好的天然鬧鐘,其次公雞不同母雞的地方在於,公雞的戰鬥力很強;
它們經常走起路來雄赳赳氣昂昂,生怕別人看不見它的胸脯,因此公雞可以起到保護母雞和小雞的作用。
要是有人或者其他動物欺負它倆,公雞會毫不猶豫地衝上去,連抓帶啄,擊敗對手。一個好公雞,那真是用處很大,它的性情也不愧是恐龍的後代。
公雞的飲食也很簡單和廉價,隨便撩幾把穀物、麥麩就打發了,而且公雞自己也會覓食,土地裡的昆蟲就是它們加餐的方式,也是公雞蛋白質的來源。
我們知道在陰暗潮溼的角落裡、磚堆、石板底下常會隱藏著一種可怕的昆蟲:蜈蚣,它們不僅僅是外表可怕,更是因為他們在昆蟲界的戰鬥力也很強、背上堅硬的角質防禦力也很好,而且它們有毒。
在受到攻擊的時候蜈蚣利用自己的尖牙咬傷敵人釋放毒素,並且儘量蜷縮起來保護自己腹部柔軟的腹部,在危機時刻蜈蚣還會自斷自己腿來逃命,因為這些腿後面還會長出來。
蜈蚣不僅在昆蟲界厲害,它受到人類的侵擾以後也會反擊,我們手上的皮膚裸露在外,很容易會被蜈蚣像鉗子一樣的上肢咬傷。
雖然不會致命,但是疼痛、腫脹是避免不了的,所以我們一般見到蜈蚣都不會用手招惹它。
但是蜈蚣再厲害,面對攻擊就是渣渣,公雞全身覆蓋的羽毛,腿和腳上厚厚的角質層,蜈蚣是無法突破的,所以靠撕咬根本沒辦法傷到公雞分毫。
所以蜈蚣被公雞按在腳下的時候,是無翻身之力的,緊接著就是公雞用自己尖銳的嘴會把蜈蚣幾下啄死吃掉。
沒錯,天敵就是這樣蔑視底層生物的。
但是我們也常會聽長輩說,不要餵食公雞蜈蚣,這是為什麼?害怕它們會中毒嗎?
其實不是的,蜈蚣釋放毒素必須依靠自己的嘴巴撕咬,它死亡以後就沒有攻擊力了,而且公雞胃裡的消化酶是可以很好的分解蜈蚣儲存的毒液。
這就是為什麼在民間有一篇偏方,要是被蜈蚣咬了以後沒辦法及時就醫,就用棉花在塞進公雞的嘴裡沾點人家的唾液,然後塗抹在咬傷的部位,會緩解一些。
其實公雞本身也怕蜈蚣咬,曾經有人做過實驗就是把公雞的部分羽毛去除,讓蜈蚣直接咬到公雞的皮膚上,結果公雞同樣中毒,無法站立,第二天才恢復了過來。
但在公雞有羽毛和吃下蜈蚣以後,對公雞來說是沒有傷害的。但確實會產生一些不可思議的影響。
曾有人講述過自己看見公雞吃了蜈蚣以後發生的變化,他們家裡養了幾年的大公雞在吃了蜈蚣以後性情大變,變得更加的兇猛,喜歡打架,總是追著陌生人,尤其是村裡的小孩子,甚至連自己都不認了。
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蜈蚣對雞來說是個大補,它在被公雞吃進去以後,蜈蚣體內的某些成分可以影響到公雞的激素分泌,刺激公雞,使他表現得更加具有雄性魅力,所以公雞就變得更加強大好鬥了。
不過這只是特例,大部分公雞再吃了蜈蚣以後也會出現太明顯得變化,除非你天天抓蜈蚣給公雞喂。
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家裡已經不養雞了,由於公雞不下蛋,所以現在更難見到公雞的身影了。
它們現在只有在特定的養殖場才能看到,這些養殖場專門是用來培養孵化雞幼仔的,而公雞存在的目的就是給母雞的雞蛋受精。
我們知道大部分的鳥類都沒有丁,公雞也一樣,它們只有一個洩殖腔,這個器官可以同時完成三件事:排洩、繁殖、下蛋(母雞)。
公雞和母雞在交配的時候,公雞會跳到母雞的背上,啄母雞的雞冠,然後它們的洩殖腔就簡單地對一下,就像是杯子倒水一樣,公雞會將自己的遺傳物質倒進去。
然後母雞會把這部分遺傳物質保存在體內數天的時間,當蛋黃形成以後,並稱卵泡膜來到傘狀部的時候,就會給蛋黃受精,然後在層層裹上蛋白和蛋殼,一顆受精的可以孵化小雞的雞蛋就形成了。
不過這種蛋的營養價值跟沒有受精的雞蛋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平時買到的雞蛋都是未受精的雞蛋,是無法孵化小雞的。
從某種程度上說,吃雞蛋其實也是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