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在河北博物院舉行的四川自貢恐龍科普展。楊文娟攝
人民網石家莊7月22日電(楊文娟)「好大的恐龍!」昨日,一走進河北博物院《恐龍來啦》四川自貢恐龍科普展展區,前來參觀的孩子就被眼前巨型的恐龍化石所震撼。自7月10日開展以來,每天帶孩子來參觀的家長源源不斷。
四川自貢是我國重要的恐龍化石產地。自1915年首次發現恐龍化石以來,已發現200多個脊椎動物化石產出地點,其中恐龍化石點140餘處。產出的化石不僅數量多、門類齊、而且保存好,完整率高,並且有幾個規模宏大的恐龍化石埋藏群,使自貢成為世界上探索侏羅紀恐龍及其相關生物最理想的地區。迄今為止,自貢地區出土的恐龍化石多達21屬26種,佔四川盆地恐龍種類的一半以上,約為中國恐龍種類的六分之一。
今年正逢自貢恐龍發現100周年,四川自貢恐龍首次登陸石家莊。《恐龍來啦》自貢恐龍科普展展出了來自四川自貢的30組珍貴、罕見的恐龍化石及仿真龍,展品中既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小型鳥腳類恐龍——勞氏靈龍,又有世界上首次發現的蜥腳類恐龍尾錘化石等。本次恐龍科普展將持續到10月9日結束。讓我們一起「漫遊恐龍的世界」吧!
重點展品:
1、楊氏璧山上龍 中侏羅世
中等大小的短頸型蛇頸龍類。頭相對較大,牙齒細長而尖銳,頸部短;四肢呈槳狀,生活在淡水河流或湖泊中,以捕食魚類為生,是恐龍時代水中霸王。蛇頸龍類主要生存於海洋環境,而它的發現為研究蛇頸龍類入侵淡水環境提供了很好的化石材料。
2、巴山酋龍 中侏羅世
個體中等的蜥腳類恐龍,頸椎中等長度,體長12米。頭大而笨重,常被稱為大頭龍;牙齒粗大呈勺狀,以柔嫩多汁的植物為食,通常在河畔湖濱地帶生活,體重約6噸。
3、自貢四川龍 中侏羅世
一種中等大小的兇猛肉食性恐龍,體長6.5米。它的頭骨大,但結構輕巧,牙齒尖銳呈匕首狀,邊緣有小鋸齒,很適合剔食肉類。它的頸部和軀幹短,而尾部較長,活動極為迅速靈活。前肢退化,後肢強壯,趾端具有利爪,適合抓捕獵物。
4、和平永川龍 晚侏羅世
體長超過9米,是目前亞洲所知的最完整的肉食龍類。頭骨粗大,長度超過1米,保存極為完整;牙齒尖銳呈匕首狀,後緣有小鋸齒,頸部較短但很粗壯,非常適合撕扯獵物。前肢退化,強壯的後肢腳趾末端具尖銳粗壯的腳爪,用來抓捕獵物或劃破動物的皮肉,是一種非常兇猛而恐怖的獵手,通常單獨捕食其它恐龍或動物。
5、勞氏靈龍 中侏羅世
小型原始鳥腳類恐龍。它身體嬌小靈巧,前肢短小,後肢細長,善於快速奔跑。它常生活在河灘、平原等開闊地帶,以幼嫩的樹葉和昆蟲為食。展覽展示的這具長約2米的成年骨架保存非常完整,90%的骨骼關聯保存,是目前中國乃至世界上所發現的最完整的小型鳥腳類恐龍。
6、李氏蜀龍 中侏羅世
展覽中所見的這隻李氏蜀龍是中等大小的短頸型蜥腳類恐龍,體長9米,根據其骨骼癒合情況表明它是一剛步入成年的個體。頭骨保存非常完整,牙齒細長呈勺狀,頸部較短,後肢比前肢長,尾端有一個骨質的尾錘,起防衛作用。通常成群生活在河畔湖濱地帶,以柔嫩多汁的植物為食。它是自貢大山鋪蜀龍動物群的最主要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