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看法新聞對話天牛新物種發現者:為愛好投入500萬)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 陳卿媛)2017年12月27日,北京二元昆蟲實驗室創始人劉彬和四川小寨子溝保護區工程師張濤合作,在捷克分類學雜誌《Folia Heyrovskyana》發表文章稱,在中國四川發現世界新物種——小寨子溝刺虎天牛。
圖一:在四川發現世界新物種——小寨子溝刺虎天牛
劉彬稱,新物種小寨子溝刺虎天牛至今才被發現,是因為該種與屬內其他種類區別不明顯,容易混淆。
2016年7月、8月,2017年6、7月,經小寨子溝保護區管理處批准,劉彬與中科院昆蟲博士王成斌以及多名捷克甲蟲研究人員等人,在四川綿陽北川縣小寨子溝保護區採集了8794號天牛標本,分屬180多個種,較《四川小寨子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報告》中的12種天牛科昆蟲多了170餘種。
圖二:在四川發現世界新物種——小寨子溝刺虎天牛
而小寨子溝刺虎天牛新物種的發表,是「小寨子溝保護區天牛昆蟲多樣性研究」項目成果之一。
劉彬是個80後,他在接受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非科班出身的他研究昆蟲的動力源於真正的喜愛。十年間他至少在天牛研究中投入了500萬,曾經花100多萬元買了一個電子顯微鏡。對於劉彬的這個花費不菲的愛好,家裡人都很支持,「因為他們知道我在為自己喜歡的東西努力地做著一些事」。
新天牛物種易混淆 至今才被發現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你們是怎麼發現新物種小寨子溝刺虎天牛的?
劉彬:這種天牛是在後期對採集的標本進行研究的時候被發現的。新物種小寨子溝刺虎天牛採集於板慄樹的花上,屬於該地區同時期的優勢種類,因為該種與屬內其他種類區別不明顯,容易混淆,所以至今才發現。
圖三:劉彬正在採集標本
發現新物種的前提,是發現者必須要了解整個類群大致有多少種類,和每一種的樣子是什麼。新物種的發現就是一個對比的過程,分類找出不同,分類歸檔。
第二步,如果你懷疑這頭標本可能是一個未被描述過的種類,那麼你就要開始做細緻的對比工作了,比如我們有90%的這個類群的模式照片,那麼我們可以通過模式照片來確定這個種類是已知還是未知。
第三步,解剖,我們一般會解剖雄性標本的外生殖器,因為生殖器在鑑定上是十分重要的參照,每一個種類,他們的生殖器構造是不同的。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小寨子溝刺虎天牛屬於什麼物種,它有什麼特徵?
劉彬:我們發現的這種天牛屬於葉甲總科天牛科天牛亞科虎天牛族刺虎天牛屬。刺虎天牛屬體型中到小型,最小的種類4毫米,最大的種類也不過15毫米,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在觸角的第三或者第四節內側有刺狀突起,有的種類甚至從第三節到第六節都有。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它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性有什麼特點?這個物種數量多嗎?
劉彬:刺虎天牛一般生活在所有有樹木的地方,大致分為三個環境,人工林、次生林(含灌木叢)、原始林。經過十年的野外考察,我們發現,刺虎天牛屬的種類,最突出的習性就是訪花,大部分種類經常可以在盛開的殼鬥科植物或者其他灌木植物的花上捕獲到。有一些種類沒有訪花習性,一般是在人工砍伐或自然傾倒的樹木枝幹上發現的,只佔很少的比例。這個屬的類群,北方的種類少,從北向南呈種類遞增的趨勢,其原因是,越向南,樹木種類越多元化,種類自然就多。
兒時覺得天牛很神奇 長大後決定要用一生去研究它們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聽說你是出於興趣研究昆蟲的,非科班的研究者?
劉彬:我屬於愛好者,不是科班出身,研究昆蟲的動力其實就是真正的喜愛。我有自己的工作,與研究昆蟲無關。我們的款項來源都是自費,有人問你們做這個也不賺錢,為什麼要做,其實就是單純的喜歡,有人喜歡集郵,有人喜歡釣魚,我們就喜歡天牛。
每年從3月底到9月初,我們的團隊包括我自己就會去全國四處採集標本,然後秋天回來整理製作標本,利用業餘時間進行研究,這是一種樂趣。現在的社會是個包容的社會,以前只有科班出身的人才能研究這個,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我們有大量的渠道去獲得知識,自學,然後實踐。
在學習的過程中也非常感謝很多科班出身的老師和朋友幫助我們。我現在正在歐洲,來歐洲主要任務就是拍攝模式標本照片(物種定名所用的標本,所有的研究者在日後研究到這個種類的時候都需要參照這個標本),這次我要去四個國家,探訪四個博物館。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你為什麼愛好研究昆蟲,有什麼事情觸發嗎?
劉彬:我喜歡昆蟲主要是從小時候我父親帶我去公園抓蜻蜓開始的,我就覺得它們很有趣,從而開啟了我對昆蟲的喜愛。之後,有一次去山裡,無意中撿到一個天牛,現在看來就是普通的品種,但是對於一個孩子來講,那種對未知昆蟲的興奮我現在還記得。後來我父親幫我查了資料,我覺得它們好神奇,從一粒卵慢慢地經過幼蟲、蛹,再到成蟲,是一件多麼不可思議的事情。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我對天牛的了解逐漸系統化,我決定我要用一生去研究和了解它們。
每年要花70萬研究天牛 意義在於讓大家認識新物種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研究天牛多長時間了?
劉彬:正式研究昆蟲是從2014年開始的。不過,從2007年開始,我就一直很注重標本和知識的累積,做分類研究。你必須花很長的時間去積累,包括文獻資料、標本、經驗,就像採礦一樣,先期需要大量的準備工作,之後才可以切入主題。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這些年在研究天牛上投入了多少資金?家裡人支持你嗎?
劉彬:整個研究團隊的經費有七成資金是我出的,還有三成是來自於個人捐贈。從2014年起,我每年得花70萬元左右,如果從2007年算起,不算買設備的錢,我少說也花了500萬了。
研究昆蟲,首先要獲得標本,總體說來,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採集,採集所需要的裝備主要是網、振布、燈泡、發電機以及一些其他的處理標本的工具,比如鑷子、化妝棉、自封袋等等。第二部分就是研究設備,比如解剖鏡、相機、電子顯微鏡等等。我買過最昂貴的設備是一款電子顯微鏡,造價100多萬。
家裡人都很支持我的研究,因為他們知道我在為自己喜歡的東西努力地做著一些事。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除了這個物種,您之前還發現過其他物種嗎?
劉彬:發現過,因為標本基數太大了,裡面總會有新的物種,從2016年至今,我大概發現了10個新種天牛。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你認為這一愛好有什麼意義?
劉彬:經常有人問到這個問題,認為這就是燒錢的愛好。說它是,其實也不是。作為自然界的人類,如果連自己星球上有什麼物種都不知道,多麼可悲。我們工作的意義就是發現新物種,把它們帶到人們面前,讓大家認識它們。當然同時它也有經濟意義,天牛本身是蛀幹型害蟲,發現並了解他們對樹木的保護是也幫助的。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原創作品拒絕任何形式刪改,看法新聞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責任編輯:孟祥玉(EN009)(原標題:看法新聞對話天牛新物種發現者:為愛好投入5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