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一個新物種有多難?
首先它必須是未被發現記錄過的物種,其次你需要捕獲一雄一雌作為標本,再寫論文並在國際上獲得認可。
7月初,國際最權威動物分類學期刊《Zootaxa》就認可了一種發現於福建深山,發現者為福建人,並且以這位福建人命名的新物種天牛!!
全英文論文(劉鵬宇提供)
因國際命名法則規定,新物種的發現者對此物種有命名權,因此新物種被命名為黃劍斌糙天牛,其中黃劍斌為人名,糙天牛為天牛的一個屬。
黃劍斌糙天牛
蟲林野趣工作室的昆蟲專家劉鵬宇告訴記者,新種是他工作室內的兩名隊員,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分別於傍晚和清晨發現的。記者也採訪到了黃劍斌本人,談到這次以他命名的天牛,黃劍斌滿是自豪。
黃劍斌:
我是在南平芒碭山上發現的,那天是下雨,我躲在一個廟宇裡躲雨。對天牛頗有研究的我注意到,一隻不尋常的天牛正往廟的牆邊上爬,腦袋裡快速分析了一遍確定我從沒見過這種天牛,像被槍打中了一樣,我整個人「豁」的一下興奮起來。
地圖上的粉色點就是黃劍斌糙天牛的發現地
黃劍斌(左),黃貴強(右)
黃劍斌採到物種之後,經貴州六盤水師範學院的黃貴強教授對它的解剖,確定了它是一個新的物種,但由於黃劍斌抓到的是雄蟲,沒有找到雌蟲,無法發表新種文章。
或許是冥冥中自有安排,很快,工作室的另一名隊員陳朝明(臺灣)在福建尤溪中仙鎮的考察中記錄到了一隻同種雌性天牛!
陳朝明(右)(臺灣),黃貴強(左)
新物種的論文經過修訂投稿,最終被國際最權威動物分類學期刊《Zootaxa》確定為新物種並刊登,至此,糙天牛屬已經包含3種,中國已經分布2種。
劉鵬宇:
黃劍斌糙天牛是一種不是很善於飛行的天牛,大概5公分長,大多是在地面上進行爬行,由於適應了地面爬行,它的內翅逐漸退化,所以它偏向於地棲形,平時以啃食枯枝落葉為生,一定程度上有利於自然界的自我清理。它不是所謂的害蟲,因為它的生活環境離人太遙遠。
福建省森林覆蓋率全國最高,其中有很多隱藏物種都還沒有被發現被記錄。這次黃劍斌糙天牛的發現,對福建省來說是值得慶祝的,加上以福建省本省的人名命名,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福建在昆蟲科研方面的國際地位。
劍斌佩虎天牛(左),劍斌側溝天牛(右)
黃劍斌發現的另外兩種福建本省天牛
皆以黃劍斌本人命名
發現新物種是喜悅的,但轉念一想也是悲傷的...
劉鵬宇:
在不斷發現新物種的同時,我們也要關注不斷消亡的物種,現在環境破壞的越來越厲害,很多物種在沒有被人類描述的時候就已經滅絕了,物種的消亡速度遠遠超過被發現的速度,很多物種連影像連資料都沒有就已經消失了,這是一個很大的損失,我們希望儘快的記錄這些生命,最起碼,我們要證明它們曾來過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