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農發現新物種:雙河盲步甲

2021-01-10 中國經濟網

華農師生「洞穴找蟲」發現新物種!

記者 張璐瑤

通訊員 方瑋 謝韓

257.4公裡有多長?這是從廣州南站到韶關東站的距離,也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五的長洞——貴州遵義雙河洞的長度。從2009年開始,華南農業大學洞穴生物多樣性研究團隊的師生們就深入雙河洞研究洞內生物。十來年,他們相繼在洞內發現洞穴步甲、馬陸、跳蟲、幽簾蟲、擬蠍、鉤蝦和蛙類等多種真洞穴生物的代表類群。

2019年3月24日,雙河洞國際科考項目新聞發布會於貴州遵義市綏陽舉行。華農洞穴生物多樣性研究團隊領頭人、農學院教授田明義應邀出席該發布會,展示了他的團隊在雙河洞研究取得的最新成就。截至目前,該團隊發現真洞穴動物40多種。

新物種:發現「特化」後的「雙河盲步甲」

亞洲第一長洞是什麼樣子的?中國目前已知最長的喀斯特洞穴——雙河洞,就在貴州遵義綏陽縣裡的一個叫「溫泉」的小鎮範圍內形成。由於水長年累月的衝刷,聚沙成塔,滴水穿石,洞中有天然形成的洞穴大廳,有因碳酸鹽不斷溶解又沉澱析出而形成的鐘乳石。

在這座神奇的洞穴中,也留下了華農師生的腳印。

華農洞穴生物多樣性研究團隊由以田明義為首的教師和研究生組成,致力於研究洞穴生物物種多樣性,鑑別新物種,是國內相關領域內最活躍的團隊之一,現有4名老師和6位研究生。

自2009年起,該團隊深入雙河洞研究洞內生物,至今已有十餘年,相繼在洞中發現真洞穴生物的代表類群有洞穴步甲、馬陸、跳蟲、幽簾蟲、擬蠍、鉤蝦和蛙類等當地的特有物種,共發現真洞穴動物40多種。這些物種十分稀有,只能在洞穴中生存,有著極高的科學研究和保護價值。

「雙河盲步甲」這個新物種(也是一個新屬的模式種)的發現,讓田明義尤其興奮。它是一種身體很「特化」(物種為了適應黑暗的洞穴環境在形態上發生一定的變化)的盲步甲,它的眼睛完全退化,不用防紫外線,所以沒有色素,體壁變薄,身體變得更加修長,感覺器官發揮作用,感應的地方面積變大,對氣流、溫溼度、危險信息等更加敏感。由於在雙河洞內發現,田明義將其命名為「雙河盲步甲」。

在雙河洞中,他們還發現了細頸盲步甲、隱毛帶雙馬陸、長角跳蟲、斑灶馬、幽簾蟲、龍馬陸等多種洞穴生物。他和團隊發現的田氏鱗跳,就是一個以田明義教授姓氏命名的跳蟲。

洞穴探秘:黑暗中找蟲,有時還要「飛簷走壁」

洞穴探秘、尋蟲好玩嗎?危險嗎?田明義告訴記者,洞穴中往往是暗無天日的,不過對於他們來說,洞穴卻意味著無窮的新奇和奧秘。

穿上紅色探洞服,頭戴安全帽,後背的背包上裝滿了各種工作設備,胸前掛著採蟲的小瓶子,深入洞穴中,目之所及的地方都是漆黑,頭燈和手電筒是唯一光源,一點細微的聲音都會被無限放大。他們一邊行走一邊仔細搜尋,連一條石縫都不放過。

「我們一定是帶著目標去洞裡找蟲子的。」田明義介紹,在進入團隊之前,團隊都會先做足功課,充分了解洞穴環境以及洞穴中可能存在昆蟲種類。

一看到有流水或比較潮溼的地方,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這裡可能有蟲子!」一旦有發現,所有人都會興奮地圍過去,觀察、拍照、討論。即便是一些藏在縫隙裡的蟲子,他們也會想方設法用水「澆」出來。

黑暗幽深的洞穴意味著許多未知的風險,他們踏出的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為了維持平衡,雙手必須騰出來,以防在滑倒時撐住自己。有時他們還要攀爬陡峭的石壁,如果遇到縱向的深洞,就必須在洞口找一個穩定的支點打鉚固定,然後用堅固的繩子綁在腰間,抓著繩索緩緩下降進入洞中。「累呀,但是我們很快樂。」田明義笑道。

研究洞穴: 調查超過720個洞穴,發現全球十大新物種

「探索洞穴生物只是第一步。我們首先要弄清楚有什麼物種在洞裡生活,它們生存的狀況怎麼樣,才能對它們做出一個瀕危等級的評估,然後再制定保護的對策。」田明義說,「洞穴生態系統十分脆弱,對洞穴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在我國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從2000年開始研究至今,團隊已經走遍全國16個省(區、市),調查超過720個洞穴,追蹤「洞穴精靈」。他們從零開始,在一次次的「洞穴探秘」中逐漸成長。

目前,在洞穴生物研究領域裡,華農對洞穴步甲和馬陸這兩個類群的研究已在國內外處於領先的位置。團隊已發現的洞穴生物有馬陸40多種,盲步甲80多種。其中,首次發現的麗穴盲步甲被評為2018年度全球十大新物種。他們還主編出版了學術專著1部,發表SCI學術論文55篇。

一個新物種的發現並不容易,田明義和團隊不僅要找洞、進洞找蟲、捕捉昆蟲,還要研究鑑定昆蟲,有時要歷時幾年甚至十幾年。

田明義與洞穴結緣已經15年,一類眼睛缺失的步甲勾起了他「鑽洞」的最初興趣。他的辦公室裡有一排約2米高的柜子,裡面層層疊疊放了許多個標本盒,保存著各式各樣的步甲蟲標本,包括100多種的模式標本。「這可都是寶貝呀!」他笑著說。

「對昆蟲感興趣,能吃苦,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初心。」常年翻山、「鑽洞」、找蟲,頭髮已經花白的田明義依然樂此不疲,帶著研究生走出野外、深入洞穴、採標本,進行物種鑑定。他告訴記者,退休後他還要繼續鑽洞找蟲,「一直要幹到70歲!」

來源:羊城晚報

相關焦點

  • 在金寨雙河公交車站附近,發現了一隻在全中國都很罕見的它...
    --以上為贊助商信息--昨天晚上,在金寨雙河公交車站,有網友發現了一隻被雨水打溼翅膀落到地上的昆蟲,細看發現是一隻被國外專家稱為「水質指標昆蟲」的巨齒蛉! 發現於金寨雙河公交站  據介紹,在中國,很多省區已連續多年沒能在野外觀察到巨齒蛉。
  • 當年徐霞客考察過的洞裡 昆蟲學教授和學生又發現了新物種
    3月27日,華南農業大學昆蟲學教授田明義收到好友發來的文章,這篇發表在最新一期《洞穴生物學》上的文章,描述了4個偽蠍新種,其中一個是以田明義的姓命名:田氏等偽蠍。田明義告訴紅星新聞,這4個新種均發現於貴州省內的洞穴。
  • 含淚告別竹鼠,村霸華農再出發
    編者按在流量變現實屬必然的年代裡,華農兄弟「恰飯」的頻率遠不及他們視頻更新的頻率。除了與KEEP、天貓618、墨跡天氣等大廠商合作,相比之下,華農的視頻裡更多會推銷自己淘寶店裡的助農產品。與其他努力希望廣告柔和、不露痕跡的其他自媒體人相比,華農的廣告總是直接而生硬。
  • 日夜佇立在華農校園,他們是誰?
    他因重視教育而成就了與華農的淵源,其精神早已在百餘年進程中融於華農血脈。他在華農林學系任教多年,培養了一批卓有建樹的植物分類學家。他還參與了多本教材編寫,創造了「陳列輔導」教學法。蔣英先生一生鞠躬盡瘁,踏遍千山萬嶺,採集植物標本超過20萬份,木材標本上千份,發現我國植物新種230個、新屬10個,發表論文75篇。他曾與老師陳煥鏞教授一起創立了中山大學農學院植物實驗室,即現在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的前身。
  • 華農柑橘團隊基因組解碼「多胚」機理獲新進展
    在4月11日,《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刊物在線發表了華農鄧秀新院士領銜的柑橘團隊在無性生殖領域取得的研究進展(Genomic analyses of primitive, wild and cultivated citrus provide insights into asexual reproduction
  • 華農人:習慣了!
    果然  不出半個月  新!降!溫!預!警!  原本溫暖的華農校園搖身一變  回歸又溼又冷的「冰窟」  快要把髮際線吹禿的冷風  還伴隨著深入骨髓的溼氣  這一「速凍模式」  讓不少華農er直呼「脫單」成功  裹上厚衣服,甚至直呼「棉襖都不夠用」
  • 華農兄弟與竹鼠的告別式,看哭了上百萬網友
    這隻竹鼠吃的太多了,我養不起它,還不如把它做成烤竹鼠……」靠「吃竹鼠的100種理由」兩位農村小夥組成的華農兄弟在2018年全網爆紅,但在2020年1月17日,春節前最後一餐竹鼠全宴之後,竹鼠便在華農兄弟的鏡頭中消失了……2020年9月16日,竹鼠消失243天後,華農兄弟再次走入竹鼠棚,只不過這次棚裡沒有「中暑的竹鼠」,只有劉蘇良拿著的一大兜竹鼠公仔和滿屏的
  • 福建省發現新物種
    發現一個新物種有多難?首先它必須是未被發現記錄過的物種,其次你需要捕獲一雄一雌作為標本,再寫論文並在國際上獲得認可。7月初,國際最權威動物分類學期刊《Zootaxa》就認可了一種發現於福建深山,發現者為福建人,並且以這位福建人命名的新物種天牛!!
  • 網友:華農兄弟難了,500W粉絲怎麼辦?
    新冠肺炎爆發後,華農兄弟的日子並不好過。1月23日,國家林草局發布通知:對竹鼠等可能攜帶冠狀病毒的野生動物進行禁售隔離,嚴禁運輸與進入市場。所以華農兄弟將要徹底的告別竹鼠這種動物,而竹鼠卻是他吸引粉絲的關鍵!所以這對於華農兄弟來說,打擊是相當大的!
  • 最近來自農村的「華農兄弟」火了,論吃竹鼠的一百種理由
    有對江西贛州的自媒體博主,自稱「華農兄弟」。自己養殖了不少竹鼠,拍了很多視頻放到網上,萬萬沒想到因為每次吃竹鼠都要「編」稀奇古怪的理由就此火了!全程笑到淚奔!網友們紛紛因為「華農兄弟」的視頻對竹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大乘實業公司和太平洋建設集團共同籤署遼陽雙河旅遊研學開發項目...
    年終歲尾,太平洋建設集團和大乘實業公司共同舉辦遼陽雙河示範區旅遊研學開發項目戰略協議的籤約儀式。  雙河生態示範區項目是古城遼陽旅遊開發的大項目,也是惠及市民的好項目。     本次雙方對雙河示範區旅遊研學項目的合作,標誌著合作邁上了一個新臺階,是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的合作發展,將為雙河示範區的遊客提供全方位、高品質的出行服務。
  • 華農專家:螢火蟲正在滅絕式消亡
    8月的一天晚上,他偶然看到草叢中的明亮光點,走過去細看,結果發現了一條5釐米長的發光蟲子。這是付新華第一次與螢火蟲結緣。在北方長大的他,此前從未見過這種蟲子。從這時起,他迷上了螢火蟲。近十年來,他的考察足跡踏遍湖北、四川、山東等地,成為國內首個研究螢火蟲的博士。但他的目標不止這些,他還要「走遍全國」。因為他擔心,有些螢火蟲品種還沒被發現,就已經滅絕了。
  • 華農兄弟的自白:一百種吃竹鼠的理由,都是認真的!
    如果你沒能從以上get到笑點,那麼可以斷定,你並不知道竹鼠這個「新物種」,也不知道這兩個在鄉村小河邊插科打諢的農村青年,就是近來爆紅網絡的「華農兄弟」。如果非要科普,只能說他們用「致命診斷」的一百種理由和「土味吃播」的鄉間烹飪方式,把一群胖乎乎、惹人憐愛但看上去很好吃的竹鼠,活脫脫吃成了網紅。從此,一個個蠢萌可愛的表情包,讓網友們在屏幕前傷心地流下了口水。
  • 穿山甲是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華農這一最新發現意味著什麼?
    華南農業大學教授肖立華表示,團隊的發現,首次表明穿山甲是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研究結果有利於阻斷病毒動物源,避免病原的長期傳播,也可能促進新型冠狀病毒的源頭防控。視頻:華農團隊確定穿山甲為新冠病毒潛在宿主,高清電鏡照片曝光,時長約2分25秒華南農業大學發現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是如何發現的?有何意義?
  • 厄蘭代特市發現新物種
    如果不是潛水者和水下攝影師Viktor VasskogGrøtan和Kjetil Breivik Johnson,新物種可能對科學來說仍然是未知的當很明顯他們發現了一個新物種時,兩個人也提出了這個名字。
  • 澳大利亞發現豆娘新物種
    原標題:澳大利亞發現豆娘新物種   新華社雪梨10月23日電 澳大利亞昆士蘭博物館23日發布新聞公告說,該博物館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豆娘物種,對評估特定生態系統變化有重要意義。
  • 福建發現新物種!
    發現一個新物種有多難?首先它必須是未被發現記錄過的物種其次你需要捕獲一雄一雌作為標本再寫論文並在國際上獲得認可7月初,國際最權威動物分類學期刊《Zootaxa》就認可了一種發現於福建深山,發現者為福建人,並且以這位福建人命名的新物種天牛!!
  • 四川發現新物種!
    四川發現新物種! 11月30日,紅星新聞記者從四川省林草局獲悉,第二次全國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資源調查取得階段性進展,四川省蘭科植物資源專項調查任務過半,在大巴山區調查過程中發現了植物新物種
  • 華農兄弟:我燒的竹鼠比王剛好吃,因為他沒有感情
    然而華農兄弟並沒有就此收手,而是將目標轉向了其他雞鴨魚蟲、鄰居家的番薯甘蔗,就連竹鼠窩裡的蜈蚣都不放過,拿去泡藥酒。 採訪時,小劉還一個勁地安利這瓶土製藥酒:「這是我們村的習俗,別小看這瓶藥酒,可以解百毒的咧!」 在網友心目中,華農兄弟一直都是「看到什麼吃什麼」的形象,被問到有沒有不吃的東西時,小劉思考了好一會兒,非常「艱難」地回答道:「……沒有。
  • 「竹鼠殺手」華農兄弟,為何成為網友們的快樂源泉?
    這種田園牧歌式的想像,一方面會勾起離開鄉村者的往昔回憶,產生久別重逢的共鳴感,另一方面給久居城市的人們打開了一扇窗,帶來探索和了解新世界的新鮮感。在房租上漲、「通勤殺死青年」的繁華都市裡,在高壓力快節奏的生活環境下,看看華農兄弟的「神仙日子」不失為匆碌中的一種補償,彷徨下的一種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