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夜佇立在華農校園,他們是誰?

2021-01-07 澎湃新聞

原創 有很多雕像的 華南農業大學

雕像

是紀念先賢、激勵後人的載體

在千萬次雕刻之間鐫刻著永恆

他們巋然不動

但穩而持重,厚德載物

存在於舊的時光裡

卻能帶給華農新的感動

十四座雕像

靜默不語地佇立在校園裡

我們每天都能與他們相見

但你真的了解每座雕像背後的故事嗎

現在來跟小新玩個遊戲吧

我說你猜

看看你能猜對幾個

01

他曾以耒耨之利教天下,

為華夏大地帶來五榖農耕;

他曾嘗遍百草、留下曠世醫學經典,

不求流芳百代,

但求解治人間病痛,

強忍奇毒折磨,

只為窮盡中醫藥理;

薪火相傳,世代炎黃子孫尊他為藥神,

上古傳說,積澱永垂不朽的民族之魂!

神農

神農,上古傳說中三皇之一,即與黃帝齊名的炎帝神農氏。古籍記載"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神農制耒耜種五穀,教導民眾墾荒種植糧食作物,創造了中國的農業文化。《淮南子》記載神農氏"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正是這種以身實踐和探索的精神,奠定了中國中醫學的基礎,開創了中華民族的中醫學文化。後人為了紀念他,將中國的第一部醫學著作命名為《神農本草經》。華人自稱炎黃子孫,將炎帝與黃帝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是激勵華夏兒女不屈不撓、頑強拼搏、創新奉獻的精神之光。

神農雕像由90屆校友捐贈神農廣場建設工程並捐贈神農氏雕像,華農學子當繼承神農事事躬行的精神,在實踐中做學問。

上下滑動查看

點擊圖片查看答案哦

02

「德侔天地,道貫古今。」

直到今日,

他的倫理道德觀念仍不過時。

他曾因仕途不順而周遊列國,

最後選擇致力於教育和文化事業,

並作出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成就。

他有著山的沉穩,

將「如山」的仁作為最高的道德標準;

也如水般雋永,

發出了那句令古今智者為之共鳴的感嘆——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子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於魯國,名「丘」,字「仲尼」。壯年時因不滿於魯國現狀,不願出仕為官,之後潛心修詩書,定禮樂,課生徒。孔子周遊列國,歷時十四載,飽經磨難卻壯志難酬。作為偉大的教育家,他創辦私學,打破了「學在官府」的貴族教育。他十分注重教育的作用,提出了一系列寶貴的教育思想,其豐富的教育實踐和思想對後世儒學壯大發展影響深遠。

孔子育人觀以修身為中心,教育學生要努力學習成為君子,同時強調治學要「由博返約」,認為非「博大」無以至「精深」。華農校訓「修德、博學、求實、創新」的由來也受到了其思想的影響,只有博大和寬容,才能做到文理兼容、百科兼納,做一個專業領域遊刃有餘、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複合型人才。

孔子雕像位於鄱陽湖畔。

上下滑動查看

點擊圖片查看答案哦

03

《詠志》中曾讚揚他:

「頂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轉來。」

他曾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

推翻中國兩千年帝制。

他是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為改造中國耗盡畢生精力,

在歷史上創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在政治上也為後繼者留下珍貴遺產。

他因重視教育而成就了與華農的淵源,

其精神早已在百餘年進程中融於華農血脈。

孫中山

孫中山名文,字德明,號日新,後改逸仙,早年較系統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孫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振興中華,想要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和統一。孫中山先生有著強烈的革命意志,並且始終不動搖。即使其間多次革命,多次失敗,甚至使他流亡海外,但他依舊沒有放棄革命,始終堅持不懈,只為了改變中國的現狀。

華南農學院是華南農業大學的前身,由國立中山大學農學院、私立嶺南大學農學院和廣西大學畜牧獸醫系及病蟲害系的一部分「三源並流」而成。

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孫中山先生孫女孫穗芳博士向我校捐贈了孫中山先生銅像。銅像佇立於紅滿堂南面,孫中山先生還似當年,氣宇軒昂、目光如炬。

上下滑動查看

點擊圖片查看答案哦

04

他一生輾轉多地,

畢生致力於農業教學與科研

時代愈是動蕩,

他愈是潛心於研製實業,

以實幹抵禦強敵

「敬獻居」留下了先生無人能及的美譽

兒女在戰場上犧牲的身影

彰顯了他的民族大義

他把發展農業化學事業落實在祖國大地上

一片赤誠,終生奉獻!

利寅

利寅(1870—1954年),字壽峰,廣州花縣花山鎮新和村(古稱小㘵村)人。著名教育家、農業化學家,華南農業大學建校先驅之一,是國立中山大學及其農學院的創辦人之一,也是農學院的農業化學系及多門課程的創建者。曾主持創辦廣東農事試驗場附設農業講習所、廣東化學支會和《廣東化學會實業報》,寫過許多有關農業化學的著作,畢生學術成果豐碩。

他曾在中國化學會歐洲支會上發表了《中國化學會歐洲支會戊申年報告》,奠立化合物中文命名方法,讓國人更多地了解並學習化學。1936年農學院為利寅專門修建了教授樓叫「敬獻居」,鄒魯校長親筆石刻。前校長戴季陶為利寅住宅捐資3000元以賀其任職28年。利寅是廣東省唯一受校長贈予住宅的教授。

利寅雕像位於殺蟲植物標本園內。

上下滑動查看

點擊圖片查看答案哦

05

人敬稱之為竹銘先生,

一生樸素,治學嚴謹,

守望於稻田,桃李滿天下。

他是中國稻作科學之父,

一生學農、愛農、務農,

生前守衛稻田,

身後守護華農。

他曾經說過

「真誠的科學工作者,就是真誠的勞動者。」

君子如茶,

將苦澀留給自己,

卻將甘醇回味留給後人。

丁穎

華農無人不曉的丁穎院士,字君穎,號竹銘,廣東高州人,他是著名的農業科學家,教育家,「中國稻作科學之父」。

出生貧困農民家庭的丁穎院士曾為振興中華農業而立志學農,他深知農民的苦,因此一生致力於解決農民溫飽問題,紮根於稻田,奉獻於科研。他曾在戰火紛飛,國家動蕩的時代,臨危受命,肩負起興辦農學教育的責任。他曾對自己約法三章:不涉足官場,不積累財產,只當好教授。他曾深受農民兄弟的尊敬,他們親切地稱他為「谷種佬」。

他是一位背負重任而躊躇前行的開拓者,他心中最炙熱的底色是紅色,一生為國,終成「一門三院士」的佳話,讓「篤學明德、躬行踐履」的丁穎精神薪火相傳。

丁穎雕像有兩座,一座位於教一前面,一座位於昭陽湖畔的院士廣場。

上下滑動查看

點擊圖片查看答案哦

06

他曾遠赴美國求學,

因心繫祖國,毅然返回故土。

祖國海南五指山上的土地,

留下了他先行的足跡。

他手有乾坤,心有嘉勇,

不辭艱辛地收集上萬種動植物標本,

一字一句編就自然巨著。

他從不居功索取,但一生榮譽不朽。

五彩的標本,他是永不褪色的精神風骨!

陳煥鏞

陳煥鏞院士,字文農,號韶鍾,著名植物學家,近代植物分類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創建了中山大學農林植物研究所,建成南方第一個植物標本室,創辦我國第一份用英文出版的植物學專刊《中山專刊》,對華南植物進行大量的調查、採集、研究,主編了《中國植物志》《廣州植物志》《海南植物志》等專著,在農林植物研究所建設的過程中,把標本和書刊的交換作為重點工作,為研究所的世界植物標本的豐富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陳院士不僅好學博覽,精通植物專業,對西洋古典文學亦潛心研讀。他是一名愛國者、演說家、美食家、園藝家,畢生工作勤奮,治學嚴謹,為中國植物科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陳煥鏞院士雕像位於昭陽湖畔的院士廣場。

上下滑動查看

點擊圖片查看答案哦

07

他考察深山密林,

踏遍青山採標本。

揮手四十春,

創造「陳列輔導」法,

桃李吐芬芳。

編寫《中國植物志》,

留下一把綠色鑰匙。

國難日亟,

「謝卻黃金返璞真」,

恢復科學生命。

蔣英

蔣英,原名蔣積英,號菊川。他是著名植物學家,是我國現代植物分類學的奠基人之一,主要著作有《中國植物志》第63卷和第30卷第2分冊,並先後參與《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等專著的編寫,是夾竹桃科、番荔枝科等類群的世界權威,為我國植物分類學基礎研究和教學打下了堅實基礎,也為我國橡膠產業、麻產業和醫藥資源開發做出了卓越貢獻。

他在華農林學系任教多年,培養了一批卓有建樹的植物分類學家。他還參與了多本教材編寫,創造了「陳列輔導」教學法。蔣英先生一生鞠躬盡瘁,踏遍千山萬嶺,採集植物標本超過20萬份,木材標本上千份,發現我國植物新種230個、新屬10個,發表論文75篇。他曾與老師陳煥鏞教授一起創立了中山大學農學院植物實驗室,即現在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的前身。

蔣英雕像位於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院樓內。

上下滑動查看

點擊圖片查看答案哦

08

他出生名門,

良好的家風深深的影響著他

他視高官厚祿如敝屣,

卻與農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他是華南農業大學的重要開創者之一

秉持著「先學校,後自己」的信念

走過了「雙肩擔」的42年院長生涯

他治學嚴謹,基礎深厚,學識廣博

投身科學教育事業,培養了大批農業人才

他矢志不渝,紮根基層

見證華農百年歷史變遷

李沛文

李沛文生於廣西蒼梧農村,得益於父親「一切都要自食其力,不要站在我的肩膀上」的教育觀和愛國思想的影響,他遠涉重洋,赴美留學,選擇了「農業救國」。在國家局勢動蕩時,他放棄了美國優渥的工作條件,毅然歸國。學成歸國後,他在科研工作中想方設法克服種種困難,做出驚人的成績。在他和團隊的不懈努力下,成就了成熟期不同的龍眼、荔枝能同一時間上市的盛況,還創立了國內一流的「大唐香蕉」品牌。在農學院陷入困境時,他選擇了離開家庭,隻身奔赴粵北山區,主持農學院工作;利用晚上時間,在昏暗刺眼的煤油燈光下幫學生補課;帶領師生輾轉偏遠貧困山區。他因此辛勞過度,患上重病,幾至不起。縱觀他42年的院長生涯,受命於危難之際,與農學院共生死、同存亡,幾經沉浮,矢志不渝,見證華農百年歷史變遷。

李沛文雕像位於園藝學院院樓內。

上下滑動查看

點擊圖片查看答案哦

09

他與人民大眾血肉相連,

幼時當看到蟲災導致農作物連年歉收,

窮苦百姓食不飽腹,

便立志要掌握殺蟲本領,為民除害。

在戰火不斷的動蕩時期,

他放棄了國外優渥的生活條件,

帶著一顆赤子之心投身於祖國的農業建設。

研究需要堅守,治學需要傳承。

他不喜歡被稱呼為「院士」、「院長」或「專家」,

一聲「趙老師」

足以道盡我國農業發展的冉冉希望。

趙善歡

1933年中山大學農學院畢業留校任教,後被選送赴美國深造。1939年回國後歷任中山大學農學院教授、華南農學院副院長、院長等職。

在水稻主要害蟲綜合防治、有機合成殺蟲劑、植物質殺蟲劑、昆蟲毒理學、害蟲不育與昆蟲激素等方面,成果斐然,造詣殊深。他與王鑑明等提出水稻田三化螟集團分布的學術觀點;率先提出昆蟲毒理學與生態學緊密結合的「殺蟲劑田間毒理學」;他提出以昆蟲生長發育抑制劑作為第三代殺蟲劑的新概念。

趙善歡先生曾在華南農業大學一號樓建立了昆蟲毒理研究室,開創了殺蟲植物標本園。「一號樓精神」即為趙善歡精神,這種精神猶如一座燈塔,照射在一批又一批的華農學子身上,也照亮了我國昆蟲毒理學、農業昆蟲學和植物化學保護領域的前途。

趙善歡院士有兩座雕像,一座位於昭陽湖畔的院士廣場,另一座位於殺蟲植物園。

上下滑動查看

點擊圖片查看答案哦

10

為人民立志,為祖國奮發,

國外舒適的條件留不住他,

只為傾盡畢生所學為祖國奮鬥終生,

最終成為「華南生物防治之父」

「蟄,藏也。」

一生「深耕」於農田,

無悔「蟄伏」於民間

他像一塊肥沃的土地,

以自身心血培得桃李繁茂。

其樸素的名字紮根於大地,

如豐碑般銘記在人民的心中。

蒲蟄龍

蒲蟄龍先生1935年中山大學農學院畢業,先後到燕京大學和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深造,1949年回國後歷任中山大學農學院和華南農學院教授、系主任,後調中山大學任教授、副校長等職。

他是傑出昆蟲學家與教育家,早年研究和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蟲,獲得成功在生產中廣泛應用。畢生從事害蟲生物防治和綜合防治以及微生物防治與昆蟲病理學的研究,在諸多研究領域做了許多開創性工作。他在昆蟲學方面基礎厚實,造詣精深,碩果纍纍,獲得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評價。

在華南農學院期間,他是昆蟲毒理研究室的一員,與趙善歡等傑出的學者一起在害蟲防治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培育出一批批優秀的學生。這些都為今日華南農業大學的昆蟲生態毒理重點實驗室能夠被評為廣東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打下了堅實基礎。

蒲蟄龍院士雕像位於昭陽湖畔的院士廣場。

上下滑動查看

點擊圖片查看答案哦

11

他曾踏遍廣東、海南和江西的土地,

只為找到水稻之祖——

「野生水稻」,

年逾古稀的他握著稻種笑得像個孩子。

他曾在生命蠟炬燃盡之際,

捐出畢生積蓄880多萬給華南農業大學,

以支持教學事業。

他曾因生活節儉,

而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布衣院士」,

銜接著清貧樸素與慷慨無私的橋梁

是大愛無疆。

盧永根

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出生於香港,從小接受中西方綜合教育。他於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3年畢業於華南農學院農學系並留校任教。他曾三拒親人讓他留在美國的建議,他熱愛祖國,堅信祖國是他安身立命的地方。

盧永根是稻作科學家丁穎院士的學生,他跟隨老師跑遍全國的稻區收集稻種,老師逝世後,他繼續帶著學生,悉心保護著1萬多份水稻種質資源並加以研究。盧永根一生從事水稻遺傳育種研究, 在水稻遺傳資源、雄性不育性與親和性等方面的遺傳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他一心愛國、一身正氣、一生恭儉,與祖國和人民共奮進、同成長。

2019年8月12日4時41分,盧永根院士在廣州逝世,享年89歲。

2019年11月15日,中央宣傳部追授盧永根同志「時代楷模」稱號。

2020年12月3日,中共中央追授盧永根同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盧永根雕像位於昭陽湖畔院士雕塑廣場。

上下滑動查看

點擊圖片查看答案哦

12

他把根深深地扎在了祖國的稻田上,

以農報國,是他一生的執念。

除了水稻,他眼中沒想過其他事。

他固執,

就為了老百姓一碗握得住的米飯

他堅定,

不為權貴,只為真理,唯信「兩論」。

一聲「祥叔」、一聲「恩師」,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廣場矮」、「珍珠矮」、「廣陸矮四號」,

在田間飄著稻香,為他送去永恆的敬意!

黃耀祥

黃耀祥院士,水稻遺傳育種及其應用理論基礎理論研究專家。廣東省開平人。1939年畢業於中山大學農學院。歷任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華南農業大學教授。

少時家境貧困,但立志發奮讀書,在目睹家鄉貧困落後、農民終年辛勤不得溫飽的境況後,他決心從物理系轉專業到農業,主攻作物遺傳育種學,師從丁穎院士,獲得老師的器重。

他總結出作物生態育種決策,開創水稻矮化育種,促進我國秈稻矮杆化,居國際領先地位,他也按照自己設計的技術路線,以「生態育種」為導向,從「株型育種」進發,沿著「矮化」、「叢生」、「早發快長」、「穗大粒多」等目標,逐步將矮化育種推向前進,被譽為「中國半矮杆水稻之父」。

黃耀祥院士的雕像位於昭陽湖畔的院士廣場。

上下滑動查看

點擊圖片查看答案哦

13

他曾於動蕩年代

一邊教書上課,一邊報考大學,

時代的困境淬鍊了他頑強拼搏的品格;

他曾遠行千裡,

求學於異國他鄉,

與志同道合的知己

攜手引進昆蟲學科的前沿技術;

他曾抓住1978年的春天,

帶領華南農業大學昆蟲學科邁上新臺階。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他的精神激勵著一代代的昆蟲學家奮發向上。

龐雄飛

龐雄飛,廣東佛山人,昆蟲學家。1953年畢業於華南農學院植物保護系,1959年獲莫斯科農學院農學副博士學位,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異國留學期間,他與同為昆蟲學研究生的李麗英相愛,倆人學成歸國後結為夫妻。龐雄飛的女兒龐虹也繼承了父母的事業,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昆蟲學家。

回到華南農學院後,龐雄飛同時開展昆蟲學的教學工作、害蟲防治中的生態學和天敵昆蟲的分類利用問題的系統研究工作。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和條件,參與組織教學小分隊,帶領學生在生產實踐中傳授昆蟲學和害蟲防治知識,開展天敵昆蟲分類研究工作。

改革開放後,龐雄飛教授與其他骨幹力量一道抓住學科隊伍建設這個關鍵環節,制定了學科穩定而先進的研究方向,帶領我國昆蟲學科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龐雄飛院士的雕像位於昭陽湖畔的院士廣場。

上下滑動查看

點擊圖片查看答案哦

14

她巾幗不讓鬚眉,

身出名門,心系科學。

以顯微鏡為窗口,

窺探微生物世界,

畢生致力於真菌分類系統。

身背九顆鋼釘,

拖著病體,

仍然堅挺科學一線。

晚年捐贈畢生所得,

匯一條奔騰不息的科研長河。

鄭儒永

鄭儒永院士,是我國著名的真菌學家,她出生金融世家,背倚金山銀海,卻選擇了兩袖清風加入中科院。她曾首次發現高等植物中的內生毛黴,她曾首次報導了我國特有的人體病原毛黴新種和新變種;她曾在1987年主編完成《中國真菌志—白粉菌目》,成為國際公認的白粉菌目檢索書。時至今日,鄭儒永院士關於白粉菌科的屬級分類系統,仍保持國際領先水平。

她即使身患骨質疏鬆和腰椎半滑脫症,身背2根鋼柱和9根鋼釘,仍然選擇了為科研奉獻自我,以釘子般的精神堅挺在科學一線。她常說:「國家培養了我,中科院培養了我,我要為國家再做一點貢獻。」於是在耄耋之年,鄭儒永院士向國家捐贈了150萬元。

鄭儒永院士雕像位於昭陽湖畔的院士廣場。

上下滑動查看

大家猜對了幾個呢?

快在下方評論區告訴小新吧!

十四座雕像是凝固的記憶

在流年中守住最初的感動

以緘默無言

講述著自己的故事

也講述著華農的故事

他們睿智的目光,昂揚的姿態

仿佛在對經過的學子們說

年輕人,奮鬥吧!

華農的明天是你們的!

參考資料(上下滑動查看):

華南農業大學公眾號:

《新華社、新聞聯播等中央媒體報導「布衣院士」盧永根》

《讓學習永不枯竭的動力,究竟在哪裡?》

《校長寄語|「五湖四海一片林的紫荊校園」歡迎來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學子》

《原來,孫中山先生與華農有那麼深的淵源!》

《大學精神大家談|「華南農大精神」詮釋,哪種說法更貼切?》

《華農史上最牛學霸:4年讀完本碩博,26歲當教授》

《悠悠百年 | 你見過華農十大院士的學籍卡嗎?》

《4000萬元擴建校醫院,「神農廣場」落成……只因有他們!》

《華農大師真不少!他定名植物新種200多個,是三個植物分科的世界權威》

《他出身名門,卻選擇農業報國,開創了多個華農第一》

華南農大校史館公眾號:

《昆蟲科學泰鬥,立德樹人良師——記中國科學院院士龐雄飛》

《華農這位院士終生與昆蟲打交道,一家三口都是昆蟲學家!》

《煥鏞木長青,韶鍾風骨存—記我國近代植物學的開拓者陳煥鏞院士》

《26歲任教授!他是一代昆蟲學大師!》

《記華南生物防治之父蒲蟄龍院士》

華南農業大學官網:《華農名人》

學習強國公眾號《[紀念孔子誕辰]九幅畫回顧孔子的一生》

中國科學院科苑黨建公眾號:《[年度感動人物提名]鄭儒永:科學一生獻給祖國》

華農檔案公眾號《校園記憶|百年人物——鄭儒永》

人民網《投身民主革命,孫中山生平簡介》

南方日報 《「布衣院士」盧永根》

廣州日報《赤誠書寫我和我的祖國》

廣州農業信息網《黃耀祥院士夫人回憶丈夫:「除了水稻,他沒想過其他事」》

中國知網:廣東省科協 周新宇:《民以食為天—訪著名育種專家黃耀祥院士》

文字 | 融媒體工作室 鮑穎婕 鍾宙伶 吳希怡 陳欣梅 李碧月

圖片 | 融媒體工作室 陳昕杭 任芷欣 劉怡君 鄭採青

設計 | 融媒體工作室 邱思敏

原標題:《日夜佇立在華農校園,他們是誰?》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華農人:習慣了!
    原本溫暖的華農校園搖身一變  回歸又溼又冷的「冰窟」  快要把髮際線吹禿的冷風  還伴隨著深入骨髓的溼氣  這一「速凍模式」  讓不少華農er直呼「脫單」成功  裹上厚衣服,甚至直呼「棉襖都不夠用」
  • 四個動物梗,都在華農兄弟視頻中刷膩了,小白網友:送終雞是啥?
    華農兄弟視頻中,有四個關於動物的梗被網友玩壞了,基本上每次出現都會有滿屏的彈幕飛過。而且寓意極為豐富,不懂這些梗看華農視頻會少一半的快樂。華農評價:吃起來很香。絕魔神犬——狗管理源起:在華農視頻中出現的動物,只有狗子沒有遭過華農的毒手。因為,狗子負責看家護院,所以網友賜名「狗管理」,寓意豐富,既說明了狗子的職能,又調侃了一些管理者。
  • 華農兄弟:我燒的竹鼠比王剛好吃,因為他沒有感情
    【文/觀察者網 阮佳琪】 最近,觀察者網對今年下半年人氣爆漲的西瓜視頻創作人「華農兄弟」進行了專訪,本想代表廣大網友嚴厲「譴責」一番他們「吃鼠鼠」的行為,沒想到竟然被他們安利得有些蠢蠢欲動。 與流量網紅聯動直播、接廣告開電商、為漫展站臺……爆火後,華農兄弟在網紅版圖上不斷擴張,影響力越來越大,甚至以他們為原型還有一個名為《竹鼠,活下去》的遊戲被開發。 最近,華農兄弟先後與網絡紅人@美食作家王剛 和@我是郭傑瑞 展開合作。網友笑稱這簡直就是個夢幻組合:食客(華農兄弟)、原材料(傑瑞)、廚師(王剛)一條龍全齊。
  • 含淚告別竹鼠,村霸華農再出發
    編者按在流量變現實屬必然的年代裡,華農兄弟「恰飯」的頻率遠不及他們視頻更新的頻率。除了與KEEP、天貓618、墨跡天氣等大廠商合作,相比之下,華農的視頻裡更多會推銷自己淘寶店裡的助農產品。與其他努力希望廣告柔和、不露痕跡的其他自媒體人相比,華農的廣告總是直接而生硬。
  • 收下這份華農學霸筆記,期末高分過!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少年讀書時從古到今華農人的刻苦一脈相承穿越回百年前的華農一起來看看以前的華農人是怎麼複習考試的細心地採摘標本認真地拓印記錄在沒有手機相冊的時候他們這樣描繪植物的脈絡在艱難困苦的生活條件下他們攤紙落墨將青春歲月書寫在流芳的學術論著上
  • 網友:華農兄弟難了,500W粉絲怎麼辦?
    新冠肺炎爆發後,華農兄弟的日子並不好過。1月23日,國家林草局發布通知:對竹鼠等可能攜帶冠狀病毒的野生動物進行禁售隔離,嚴禁運輸與進入市場。所以華農兄弟將要徹底的告別竹鼠這種動物,而竹鼠卻是他吸引粉絲的關鍵!所以這對於華農兄弟來說,打擊是相當大的!
  • 華農兄弟與竹鼠的告別式,看哭了上百萬網友
    這則視頻看起來像華農兄弟與竹鼠的告別式,一曲帶著苦笑的田園牧歌。竹鼠沒了,華農兄弟變了嗎在失去竹鼠的243天裡,華農兄弟並沒有停止視頻的更新,反而做得風生水起。打開B站,不僅有村霸的小號,攝影小哥的小號,還有華農弟弟的號金洋兄弟,視頻中出現的人也不再只是村霸劉蘇良,他們的女兒家人也成為視頻中的熟臉,不誇張地說:一個華農宇宙正在形成。竹鼠消失後,華農兄弟的內容也仿佛打開了另一扇門。
  • 華農發現新物種:雙河盲步甲
    十來年,他們相繼在洞內發現洞穴步甲、馬陸、跳蟲、幽簾蟲、擬蠍、鉤蝦和蛙類等多種真洞穴生物的代表類群。2019年3月24日,雙河洞國際科考項目新聞發布會於貴州遵義市綏陽舉行。華農洞穴生物多樣性研究團隊領頭人、農學院教授田明義應邀出席該發布會,展示了他的團隊在雙河洞研究取得的最新成就。截至目前,該團隊發現真洞穴動物40多種。
  • 爆紅後的華農兄弟:國慶有100多人來看竹鼠
    憑藉著略帶喜感的語言和真實的農村風景,華農兄弟成為如今社交網絡上最受關注的自媒體之一。他們平時的拍攝是什麼狀態?爆紅幾個月後,他們現在的生活如何?  近日,華農兄弟接受了中新網記者獨家專訪。  火了之後:國慶來了100多人看竹鼠  爆紅後的華農兄弟,最大的感受就是——「竹鼠供不應求了」。  每天的微博私信裡,八成都是詢問他們買竹鼠的消息,還有很多粉絲找到他們。國慶幾天,慕名前來的粉絲甚至達到了100多人。  「沒告訴地址,他們開著導航就找過來了。」山東的、廣東的、湖南的……「前一會兒剛來一批,十幾分鐘後又來一批,都招待不過來。」
  • 最近來自農村的「華農兄弟」火了,論吃竹鼠的一百種理由
    有對江西贛州的自媒體博主,自稱「華農兄弟」。自己養殖了不少竹鼠,拍了很多視頻放到網上,萬萬沒想到因為每次吃竹鼠都要「編」稀奇古怪的理由就此火了!全程笑到淚奔!網友們紛紛因為「華農兄弟」的視頻對竹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竹鼠殺手」華農兄弟,為何成為網友們的快樂源泉?
    華農兄弟由兩位非親兄弟的小哥組成,他們來自江西省贛州市全南縣,初中學歷,主業是養殖竹鼠。就是這個萌萌的,在鬥魚直播裡「三元一隻十元三隻」的小東西↓↓↓ 相比之下,華農兄弟的作品採用的是一種另闢蹊徑的樸素,憑藉真實的力量打動人心。他們的拍攝手法是樸素的。一人出鏡,一人掌機,鏡頭的使用簡單直接,剪輯略顯粗糙卻很流暢,畫面顏色也看不出後期的痕跡,更接近現實生活的本真。
  • 同樣是竹鼠,為啥白的和黑的待遇差距這麼大,華農兄弟:它中暑了
    有些動物自己確實養不了,難就只能通過看視頻來滿足一下願望,而網上關於動物的視頻可是五花八門,相信有人都看過兩名農村青年,家裡養著許多竹鼠,雖然竹鼠萌萌的很可愛,但他們還是用各種理由把它們吃掉。沒錯,他們就是華農兄弟。竹鼠是一種比較可愛比較萌的動物,長得也比較呆萌,有點像網上爆紅的「土撥鼠」,又有點像「荷蘭豬」。
  • 華農兄弟的自白:一百種吃竹鼠的理由,都是認真的!
    如果你沒能從以上get到笑點,那麼可以斷定,你並不知道竹鼠這個「新物種」,也不知道這兩個在鄉村小河邊插科打諢的農村青年,就是近來爆紅網絡的「華農兄弟」。如果非要科普,只能說他們用「致命診斷」的一百種理由和「土味吃播」的鄉間烹飪方式,把一群胖乎乎、惹人憐愛但看上去很好吃的竹鼠,活脫脫吃成了網紅。從此,一個個蠢萌可愛的表情包,讓網友們在屏幕前傷心地流下了口水。
  • 華農兄弟:竹鼠的一百種死法,殘酷又美味
    因為一系列用盡各種理由向一群圓滾滾的竹鼠痛下殺手的短視頻,華農兄弟打破了次元壁,意外的走紅了。視頻裡那個總是鬧著要吃竹鼠的是養竹鼠的劉蘇良,旁邊帶著帽子比較羞澀的是拍竹鼠的胡躍清,他們並不是真正的親兄弟,但作為古家營村二十多戶人家中唯二的青壯年,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們做了相同的選擇——結束打工,回鄉創業。
  • 華農兄弟這次抓白竹鼠,居然差點被咬,他卻發出寵溺的笑聲!
    華農兄弟,大家都知道吧,他們可是最近的大網紅了。在各大網站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創作的"吃竹鼠的一百個理由"系列視頻也帶給了我們很多歡樂,第一次看他們的時候,大家都會覺得他們的視頻很無聊,但是看到了之後,才會發現他們的魅力。
  • 華農專家:螢火蟲正在滅絕式消亡
    那時,付新華在華農校園內有5個觀測點,但現在一個都沒有了,因為幾乎看不到螢火蟲。光汙染危害螢火蟲生存「你看,這是晚上11點的照片,在華農附近的先建村。放在路燈下的螢火蟲雌蟲停止發光了。」付新華指著照片對記者說。照片中,一旁的雄蟲在距離雌蟲五米的黑暗處持續盤旋飛行,始終不敢飛近燈光下的雌蟲,無法完成交配。
  • 校園異寵之家 三年繁殖爬寵數千
    11月17日,在一次校園展示交流中,李軼群(左)將四隻爬寵蜥蜴疊在一起作講解。    10月20日中午,華農寵物學實驗室。學生用燈光檢查未孵化的蜥蜴蛋,爬寵的孵化季節通常集中在春夏。    11月2日晚,華農寵物學實驗室。一名大五的學生進行蜥蜴解剖實驗,吸引眾多學生前來聽講。
  • 這個廣東省實驗室核心實驗室(總部)落戶華農
    核心實驗室擬設在華南農業大學校園內,3年啟動建設期總投入約15億;深圳分中心三年啟動期擬投入9億元,其他地市分中心按規劃聚焦特定農業科技領域分別予以專項投入。文圖 | 方瑋 夏斌微信編輯 | 謝韓責任編輯 | 方瑋 謝韓點「在看」為華農加油!
  • PBA微電影《誰是校園女神》熱播
    清純女主角秒殺各路校花 廈門2013年10月11日電 /美通社/ -- 近日在優酷熱播的大學生搞笑題材微電影《誰是校園女神?》 女主角齊容榕秒殺各路校花女神 微電影實為企業營銷力作 微電影《誰是校園女神?》
  • 日夜顛倒,他們為您精選魚蝦蟹貝
    記者 陳理傑 攝 他們會在吃完簡單的夜宵後,繼續投入工作。但在盛夏的後半夜,有這麼一些群體:他們要顛倒生物鐘,熬夜為這座已入睡的城市服務。今起,晨報推出《後半夜的廈門》專欄,帶您走近他們,聽聽夜幕下這座城市不一樣的故事。 晨報記者 郭欽轉 凌晨1點左右,多數人已進入夢鄉。而位於高崎的夏商水產品批發市場正燈火通明,車來人往,迎來一天中最熱鬧的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