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故事
請掃描二維碼
11月17日,在一次校園展示交流中,李軼群(左)將四隻爬寵蜥蜴疊在一起作講解。
10月20日中午,華農寵物學實驗室。學生用燈光檢查未孵化的蜥蜴蛋,爬寵的孵化季節通常集中在春夏。
11月2日晚,華農寵物學實驗室。一名大五的學生進行蜥蜴解剖實驗,吸引眾多學生前來聽講。
團隊繁殖的玉米蛇。三年多下來,李軼群的團隊已繁殖玉米蛇約250條、鬃獅蜥約150條、豹紋守宮近1000條。
在校園內能遇見被套上寵物帶的鬃獅蜥。這條寵物帶的作用是讓它保持在可控範圍內,不具有貓狗寵物帶那樣能讓主人牽著「遛彎」的功能。
爬寵樂工作室內滿是保育箱,裡面裝著培育和養護的爬寵。
10月28日,爬寵樂工作室在萬勝廣場舉辦親子爬寵科普活動,兩名小朋友面對寵物蛇絲毫沒有感到畏懼。
李軼群每個月都會到花鳥魚蟲市場購買日常培育飼料與工具。
在一所大學裡有一群學生,對爬行動物充滿著好奇,研究著它們的飼養和繁殖,並把這種愛好化為價值,他們便是華南農業大學的大學生創業團隊——— 爬寵樂工作室。
爬寵樂工作室,前身為寵物學實驗室。2010年前後,一名就讀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專業的學生飼養了多條寵物蜥蜴,他向學院老師申請實驗室用於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飼養與繁殖,這成為當時華南地區首個爬寵類實驗室。
2015年8月,憑藉爬寵市場日益興起的契機和學校開展創業實踐項目的機會,七名在實驗室工作的大學生組建了爬寵樂工作室,並成功入駐學校的創業孵化基地。
爬寵樂工作室就像是個「異寵之家」———主要飼養守宮類蜥蜴、玉米蛇、智利火玫瑰蜘蛛、南美洲角蛙和亞洲雨林蠍等多種爬寵。
「其實絕大多數蜥蜴類都很溫馴。飼養爬寵是一種非常有個性的愛好,從中得到的樂趣也是十分特殊的。」對於很多人眼中爬行動物冷酷的形象,李軼群有著不一樣的感受。
今年讀大四的李軼群是爬寵樂工作室創始人之一,從大一做實驗室小助手到大二成為正式管理員,再跟隨師兄師姐一起創立工作室,三年多下來積累了豐富的飼養與繁殖爬寵的經驗。
對李軼群而言,爬寵樂工作室是一群志趣相投的年輕人聚集地,也曾有學生從抗拒到改變對爬寵的認識。公共管理學院大一學生崔赫是工作室實習小助手,起初不是很喜歡爬寵的他甚至對它們有點兒害怕。「有一次給幼期的守宮餵食被咬了一口,雖然沒有傷口,但仍然膽戰心驚。」隨著對爬寵的深入了解,逐漸消除掉恐懼的崔赫說:「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雖然每天的工作基本相同,但不會覺得無聊,因為每天都有新的問題去解決,很有意思。」
目前,工作室團隊已繁殖豹紋守宮近1000條,鬃獅蜥約150條以及玉米蛇250條左右。豹紋守宮的繁殖量可以達到每年500-700條,而鬃獅蜥和玉米蛇因繁殖組有限,繁殖量相對較少,分別也有100多條。讓李軼群感到驕傲的並不只是其他品種的數量,還有藍舌石龍子的繁殖經驗及成果:工作室今年第一次嘗試做石龍子繁殖,小助手們暑期輪值,並請來學校獸醫專業學生幫忙接生,最終一隻石龍子成功得以存活。
李軼群介紹,在合作關係中的實驗室為爬寵樂工作室提供了場地和更多品種的爬寵,用於培訓人才和科普教育;而爬寵樂工作室則為實驗室出售爬寵獲取經費。
大陸爬寵市場消費在上海、北京及廣州三地較有優勢,天津、重慶、成都、瀋陽以及江浙福建等地的需求也日漸增多,爬寵供應地除了經過臺灣貿易商引進外,很少有單獨進口渠道。「爬寵市場在大陸還沒有很成熟,有很多可能性等待我們去探索,爬寵樂工作室也在積極做著各種嘗試。」李軼群說道。
市場上多數爬寵還屬於野生動物範疇,有的爬寵飼養者法律意識淡薄,隨意飼養和銷售的情況也客觀存在,即使在花鳥市場也容易買到一些保育類動物。李軼群表示,他們現在的力量還很有限,能做的只有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科普爬寵知識,提高公眾在相關領域的法律意識。《親子爬寵科普》是工作室推廣爬寵文化目前正在開展的一個項目,李軼群希望能有更多人走入這個圈子,了解爬寵文化。
策劃:潘勁松 統籌:陳軍 譚偉山 陳偉斌 採寫:南都首席記者 陳偉斌 實習生 程茁康 攝影:南都首席記者 陳偉斌 實習生 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