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發現的昆蟲新物種(多圖,可能含有不適內容)

2021-01-13 小賈老師TeacherJia

每年發表新物種的數量,那些營銷號編的都太少了

(反感的默認左上角返回,莫評論抬槓)

說說我看到的 5月 國內 新發表的昆蟲

上周在Zootaxa上發表了一個環斑金龜屬新種上上周在海南發表一搖蚊新種,藏區一個蜣螂新種

特薩氏環斑金龜

張老師公眾號看到的

5月發的華草天牛屬新種,這個屬中國特有增華華草天牛Sinodorcadion zenghuaae 產於我國廣西

中華華草天牛Sinodorcadion chinense產於我國湖北,兩種一起發表的

#補一個

4月末,對比以前的標本新發的平腹小蜂新種A. flavaeratus,麗頭平腹小蜂

跟他的近緣種長得太像了,到現在才發現是個新種

也是四月末

安多角糞金龜C. amdoensis 以西藏地名命名記錄於我國的甘肅,西藏和青海

所以啊

昆蟲新種,我知道的大佬們有興趣就隨便發發發

一次發十幾個

一年發好幾次的有的是

但是哺乳類或者鳥類中國要是能發個新種沒準就上新聞了

-———————————————————————-

初中那會想有一天能拿自己名字命名一個物種,祝我以後能有機會圓夢吧☆

相關焦點

  • 浙江沿海發現海洋昆蟲新物種「中華二叉搖蚊」
    圖為:在浙江沿海新發現的物種——中華二叉搖蚊(雄成蟲) 陳春棠 攝中新網台州4月12日電 (見習記者 範宇斌 通訊員 朱凌飛)12日記者獲悉,國際知名的動物學領域Top期刊《Zoologica Scripta》刊發了採集自浙江台州和舟山的海洋昆蟲新物種
  • 上海最近發現的全球昆蟲新物種有名字了!叫「上海雙斑粗角步甲」
    原標題:上海最近發現的全球昆蟲新物種有名字了!  12月19日,結果揭曉:上海雙斑粗角步甲(Eustra shanghaiensis)以4000多票,比濱江雙斑粗角步甲(Eustra bingang)多出 1000多票,成為第一名,正式成為該新物種的名字。
  • 中國發現世界最長昆蟲新物種 竹節蟲足長超60釐米(圖)
    世界最長新物種被發現,為一種竹節蟲新物種,它有著細長的身子和四肢,連頭須都十分細長,顏色很像乾枯的樹木,它的足長有62.4釐米,刷新了世界上已經被人類發現的80餘萬種昆蟲中的最長紀錄。  5月6日,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公布了發現昆蟲新物種消息。此次公布發現的是一個竹節蟲新物種——足全長62.4釐米的巨型竹節蟲,身體長度也達到36.1釐米。刷新了世界上已經被人類發現的80餘萬種昆蟲中的最長紀錄。
  • 上海現昆蟲新物種 近些年發現的新物種刷新世界觀
    上海市綠化市容局說,雙斑粗角步甲家族的第26名新成員在上海濱江森林公園被發現。這種小甲蟲對生存環境要求極其嚴苛,只有在植被非常茂密的樹林裡才可以發現。近些年發現的新物種刷新世界觀。
  • 雲南又發現新物種!名字很可愛,為什麼雲南會有那麼多新物種
    我國雲南地區,因為氣候多樣性和複雜的地貌特徵,自古以來,就是生物們的重要棲息地,根據數據統計,我國脊椎動物和獸類動物中的53%、昆蟲類動物的52%、鳥類動物的65%,都生活在雲南,而且其中包含著多種珍稀物種,甚至有一些只分布在雲南地區。此外,由於特殊的生態環境,雲南也不斷有新的物種被發現。
  • 海南發現世界海生昆蟲新物種 系中國昆蟲新記錄科
    文章指出,該科考隊在我國西沙群島羚羊礁發現一種海蝽科昆蟲世界新物種,並根據其分布地點將其命名為羚羊礁海蝽。這是海蝽科昆蟲在我國首次被發現,為中國昆蟲新記錄科。「此類海蝽科昆蟲的體長只有3毫米至4毫米,生活在海洋表面,有時躲藏在珊瑚石的細小孔洞中,靠捕食小型節肢動物為生。」謝強告訴記者,由於此類昆蟲的運動非常迅速,捕捉難度很大,第一次他僅在礁石上採集到十幾頭昆蟲標本。2019年5月,謝強再次登島,在羚羊礁採集到更多此類昆蟲的標本。
  • 科學家琥珀內發現百種新物種:2隻搖蚊正交尾(圖)
    科學家琥珀內發現百種新物種:2隻搖蚊正交尾(圖) 2014-07-15 08:10:46來源:揚子晚報作者:責任編輯:上官雲 由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張海春研究員帶領,包括中、德、美、英、法等國科學家組成的聯合團隊,與撫順琥珀研究所密切合作,經過20多年的研究,在2000多塊琥珀中,獲取了150多種五千萬年前的昆蟲,發現了超過100種新物種。該研究成果近期在線發表於Cell出版集團的《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
  • 發現昆蟲新物種:獨一無二的上海籍「雙斑粗角步甲」
    前方高能 發現新物種近日,上海濱江森林公園裡驚現昆蟲新物種,實在是太令人激動了!據說這種小甲蟲對生存環境要求特別嚴苛,需要土壤的溼度和落葉層的保護,只有在植被茂密的原生態森林裡才可能存活下來,而我們中國上海的公園給這種昆蟲提供了非常宜居的環境。昆蟲新物種長什麼樣子?又是誰第一個發現它的?它有什麼研究價值?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更多精彩請關注百家號:唄媽美學誰第一個發現了它?
  • 上海學者發現昆蟲新物種 命名"海南缺翅蟲"(圖)
    10月28日,上海師範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昆蟲學研究室的青年教師殷子為博士在介紹  當日,上海師範大學宣布,該校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昆蟲學研究室的青年教師殷子為博士等在我國海南省發現了昆蟲新物種,並將其命名為「海南缺翅蟲」。日前,殷子為博士等在國際動物分類學期刊《Zootaxa》發表了描述「海南缺翅蟲」的學術論文。據了解,缺翅蟲是一類稀有的原始昆蟲,迄今全球僅記載1屬39種,主要分布在赤道兩側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 名字曾被用來命名昆蟲的男孩又發現了新物種
    不久前,國際著名動物分類學期刊《ZOOTAXA》上,紹興諸暨二中高二學生趙鐵雄和上海師範大學博士殷子為,美國芝加哥博物館研究員、博士生導師Alfred F.Newton共同署名發表科學論文,宣布發現了一個新的昆蟲物種
  • 罕見琥珀中南京古生物專家發現上百新物種(圖)
    經過研究,南京古生物專家在撫順琥珀中已發現節肢動物(包括昆蟲)至少22個目,超過80個科150種,其中有100多個新物種。這些撫順琥珀裡的昆蟲,保存得非常精細,包括觸角都非常精細。在這些琥珀裡,專家們發現了大量的其它昆蟲類型,比如搖蚊,「就是這塊琥珀,裡面正好有兩隻正在交尾的搖蚊。這樣的琥珀,全世界也就只有10多塊。」
  • 上海學者發現新物種海南缺翅蟲 是昆蟲綱活化石
    視覺中國 圖  中新社上海10月28日電:上海師範大學28日在滬披露,該校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昆蟲學研究室青年教師殷子為博士等在國際動物分類學著名期刊《Zootaxa》發表論文,報導了繼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發現的第三種缺翅目昆蟲物種——「海南缺翅蟲」。
  • 上海發現昆蟲新物種:擁有強大本領會「放炮」
    上海發現昆蟲新物種:擁有強大本領會「放炮」 2017年12月14日 13:00:24來源:北方網   上海昆蟲界,又添新物種!13日,記者從上海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獲悉,在該站和濱江森林公園聯合舉辦的「生物限時尋」活動中,採集到一種昆蟲標本,經確認是「雙斑粗角步甲」家族的新物種。目前,上海市正發起為其命名活動。  去年9月24日,上海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和上海濱江森林公園聯合主辦「生物限時尋」活動,200多位市民跟著專家找植物、看鳥類、尋昆蟲,新民晚報也曾報導過這一「尋找野趣」的過程。
  • 恐龍時代昆蟲新物種亮相 發現者年僅15歲!
    12月21日上午,中國科學團隊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了恐龍時代的新物種——齒胸波眼甲Notocupes denticollis。這是一種前所未知的甲蟲,其種名意指該種前胸背板側緣具有4個明顯的大齒。而這枚琥珀的發現者,正是年僅15歲的高一學生宋丞峻。發現新物種琥珀的15歲高中生宋丞峻「這枚琥珀個頭不大,長寬均接近5釐米。剛拿到琥珀原石的時候,它完全是密不透光的,和櫥窗裡擺著的那些晶瑩剔透的琥珀成品不同,很難想像裡面竟藏著一種尚待發現的遠古昆蟲。」
  • 中國發現世界最長昆蟲新物種 足全長超60釐米
    中國發現世界最長昆蟲新物種2/6) "← →"翻頁 5月
  • 四面山發現昆蟲新物種 命名為「四面山狄苔蛾」
    江津日報訊(記者 江波 通訊員 梁寧)日前,四面山森林資源服務中心傳來好消息,在該中心與東北林業大學林學院聯合開展的「四面山大蛾類資源調查」工作中,研究發現苔蛾科新種「四面山狄苔蛾」,相關論文已在國際權威昆蟲分類學雜誌「ZooKeys」上公開發表。
  • 海南已連續5年發現新物種~
    據介紹,這是海蝽科昆蟲在 我國首次被發現,為中國昆蟲新記錄科 這也是中國科學家首次以南海單一島礁的名稱為動物新物種命名,對於維護國家南海權益具有特殊意義。
  • 科學家在蘇利南發現紫色螢光蛙等24個新物種(圖)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南美洲北部的蘇利南共和國日前傳來令人興奮的消息:科學家在這裡意外發現了24個新物種,其中包括發螢光的紫色蛙。不過,科學家同時警告說,當地非法開礦活動可能危及這些罕見的生物。據英國媒體報導,發現新物種的是一支科學考察隊,帶隊的「保護國際」組織(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成員李安妮 阿朗索6月4日報告說,考察隊的13名科學家2006年在蘇利南首都東南部80英裡(約合128公裡)處的地方發現了相當多的新物種。
  • 發現天牛新物種 他不是科班的
    新物種的發表,也是「小寨子溝保護區天牛昆蟲多樣性研究」項目的成果之一。世界新物種——小寨子溝刺虎天牛日前在中國四川被發現。發現者稱,該物種至今才被發現,是因其與屬內其他種類區別不明顯,易混淆。2016年7月、8月及2017年6、7月,經保護區批准,劉彬與中科院昆蟲博士王成斌及多名捷克甲蟲研究人員,在四川綿陽北川縣小寨子溝保護區採集了8794號天牛標本,分屬180多個種,較《四川小寨子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報告》中的12種天牛科昆蟲多了170餘種。
  • 我國發現「新天牛」物種,約5釐米長,地球消失生物為何重現?
    該物種由於是位福建人發現的,所以最終也是以這位福建人命名,叫「黃劍斌糙天牛」,其中黃劍斌為人名,糙天牛為天牛的一個屬。根據科學記載數據顯示,糙天牛屬已經包含3種,中國已經分布2種,所以算是比較稀有的物種。該生物是一種不是很善於飛行的天牛,大概5公分長,也就是大約5釐米長,平時以啃食枯枝落葉為生,所以不是所謂的害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