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線揭開恐龍時代菊石嘴中的最後一餐(圖)

2020-12-03 搜狐網
考古學家近日在恐龍時代的菊石嘴中發現了它死前食用的最後一頓食物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菊石是一種既像魷魚又像蝸牛的海洋生物,它們與章魚、烏賊和鸚鵡螺是近親關係。這種生物最早出現於恐龍時代,即4.4億年前。3.7億年之後隨著恐龍的滅絕菊石也在地球上消失了。美國考古學家近日利用X射線在一隻菊石化石的口中發現了它臨死前含在嘴中的的最後一頓佳餚—一隻小蝸牛和其它三個微小的甲殼類動物。

  研究小組負責人伊莎貝爾·克魯特(Isabelle Kruta)表示,雖然尚未研究出這隻菊石的死因。但能在已經滅絕很久的菊石化石中發現這樣的細節還是很令人興奮的。據了解,科學家使用了名為「同步加速X射線微斷層攝影」技術來詳細研究菊石化石,這個技術在對化石不產生絲毫影響的前提下來提供物體的3D橫截面,從而使科學家在其中一隻菊石的口中發現了這些食物。考古學家研究表示,菊石的口中有咽喉和齒舌,之所以稱為齒舌是因為它們的舌頭上長滿了牙齒,看上去像梳子一樣。克魯特解釋說,菊石一般都是通過齒舌咬住食物,繼而將食物送到咽喉來吞下。

  考古學家通過將菊石的控食系統和這些「最後的美味」結合在一起研究發現,菊石喜好捕食一些小型海洋生物,比如漂浮在水中的浮遊生物和小的甲殼類動物。儘管菊石化石近來較常見,而且有時還被當做寶石出售。但卻一直沒有人真正了解菊石的生活方式和它們賴以生存的食物。

  日本考古學家Kazushige Tanabe表示,白堊紀時期海洋浮遊生物的大量驟減使得海洋食物網遭到了破壞,菊石對浮遊生物的依賴導致了菊石數量的大幅減少。Kazushige Tanabe進一步表示,雖然菊石是是地球歷史中最著名的無脊椎動物,但由於缺少研究它們的現存配對物,所以人們對菊石一直缺少透徹的了解。據悉,在恐龍時代號稱海洋帶牙蜥蜴的巨大滄龍和水生爬行食肉動物蛇頸龍都以菊石為食,科學家據此推測菊石的減少也是這兩種恐龍滅絕的部分原因。

  研究小組成員表示,他們很高興能夠利用高解析度的3D影像揭開了菊石的一些生活秘密。他們還將繼續利用該技術進一步研究菊石等史前動物的秘密生活。(尚力)

  

(責任編輯:羅園)

相關焦點

  • 科學咖啡館 | 恐龍大肚子裡的最後一餐
    著名青年古生物學者——邢立達老師進行「恐龍大肚子裡的最後一餐通過恐龍的「最後一餐」,讓我們了解了不同的恐龍平時都吃些什麼。,想知道他們最後一餐到底吃什麼。,而且很有愛心,當成年鸚鵡嘴龍出去覓食時,會選一隻比較年輕的成年恐龍來照顧小鸚鵡嘴龍們。
  • 菊石的時代:滿城盡帶黃金甲|古生物狂想曲
    然而頭足動物並沒有認輸,它們不斷改良自己,如同歷史上騎兵的最終形態蒙古騎兵一樣,在火器時代來臨之前鑄造了披甲武士最後的輝煌。以菊為名,在魚類的天堂泥盆紀誕生的菊石,將在隨後的3億多年裡對新生的霸主脊椎動物發起決死的挑戰,彼時的海洋世界必定是「滿城盡帶黃金甲」。戰者,甲為上菊石誕生於泥盆紀。
  • 科學家發現恐龍最後一餐 88%是蕨葉7%是梗和嫩枝
    據新華社電 一隻長滿硬甲的巨大恐龍1.1億多年前吃下最後一餐後死去。加拿大研究人員從它胃中保存完好的食物化石分析出它最後一餐吃了什麼。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網站2日報導,這是一隻馬克·米切爾北方盾龍,其化石2011年出土於加拿大麥克默裡堡附近。
  • 神奇恐龍木乃伊留下7800萬年前最後晚餐!
    神奇恐龍木乃伊留下7800萬年前最後晚餐!提起「木乃伊」,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雄偉的埃及金字塔以及關於法老們的神秘傳說。恐龍的遺體也能變成木乃伊,不信?那今天就給大家介紹最著名的一具恐龍木乃伊「萊昂納多」( Leonardo)。
  • 1.45億年前的恐龍,最後一餐吃的什麼?肚子裡的木炭怎麼來的?
    1.45億年前的恐龍,最後一餐吃的什麼?肚子裡的木炭怎麼來的?恐龍作為有史以來最大的陸地生物,統治了地球1.6億年的時間,也一直對人類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尤其是對於一些小男孩,經常會買一些關於恐龍的玩具,愛不釋手。
  • 恐龍時代的「劍魚」,嘴中長滿鋒利牙齒
    恐龍時代的「劍魚」,嘴中長滿鋒利牙齒劍魚(Xiphias gladius)是今天海洋中遊得最快的魚類之一,最高速度超過90公裡/小時。在白堊紀的海洋中,曾經生活著一種與劍魚很像的古老魚類,它就是古金梭魚。儘管看上去相似,但是古金梭魚與劍魚並沒有關係哦。
  • 1.8億年前恐龍的最後一餐:植物種子保存完整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發現了1.8億年前一隻恐龍最後一餐的化石遺蹟。這些化石發現於阿根廷,屬於一隻6米長的植食性恐龍,可以追溯到早侏羅紀。這是一個最近才被描述的恐龍物種。對腸道內容物的分析顯示,這種恐龍很可能未經咀嚼就「囫圇」地吞下食物,它們在遠古巴塔哥尼亞地區的植物種子傳播中可能扮演著重要角色。這種新的鳥臀目恐龍物種被命名為Isaberrysaura mollensis,其化石保存在阿根廷洛斯莫萊斯組(Los Molles Formation)的海洋-三角洲沉積物中。
  • 同步輻射硬X射線相襯成像助力已知最小恐龍的發現
    3月12日,《自然》雜誌發布了包埋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的目前已知最小恐龍的發現,這一發現在恐龍和古鳥類演化研究上有重要意義。此次研究的化石是一個包裹在琥珀中的完整動物頭骨,同位素測年發現該地區的琥珀形成於白堊紀中期,約9900萬年前。該化石包埋在透明琥珀中,頭骨壁薄但體積相對很大,且被皮毛包裹。
  • 萬綠湖畔發現菊石化石群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曾煥陽 通訊員黃志青、溫志軍發現現場明顯的菊花圖形。現場還發現其他門類古生物化石。現場發現的菊石化石。記者昨日從河源市博物館獲得獨家消息:東源縣雙江鎮增坑保護站建設過程中發現化石。
  • 中國古生物學家在琥珀中首次發現史前海洋動物菊石
    中國古生物學家在琥珀中首次發現史前海洋動物菊石 2019-05-14    菊石標本: (A) 光學顯微鏡照片;(B) 顯微CT縫合線重建圖;(C) 顯微CT側面透視圖;(D) 顯微CT表面形態重建圖;(E) 顯微CT內部結構重建圖。
  • 菊石是怎樣一步步被「掰彎」的
    它們自早泥盆紀興起,歷經多次大規模滅絕事件,最終在白堊紀末期隨恐龍一道退出自然的舞臺。這類曾稱霸古生代和中生代海洋三億多年的生物,我們如今只能從殘存的化石中窺探它們曾經的風採。如果在氣室中裝載20%體積的海水,菊石便可以像潛艇一樣,在海中實現懸浮。
  • 首張恐龍化石大面積微聚焦X射線螢光元素分布圖
    圖1 首張大面積微米解析度恐龍化石X射線螢光元素分布圖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Wilhelm Röntgen)用一種穿透力很強的射線2009年,美國斯坦福同步輻射光源(SSRF)的實驗室科學家尤.伯格曼(Uwe Bergmann)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地球化學教授羅伊·沃格裡烏斯(Roy A Wogelius)合作,利用SSRF的同步輻射快速掃描X射線螢光技術(SRS-XRF),對發現自德國索倫霍芬的始祖鳥化石進行初步研究,獲得了微米解析度的元素分布圖(圖2),從而開啟了利用同步輻射光源,對珍貴的鳥類和恐龍等化石標本開展無損和原位研究的序幕
  • 史前篇(1)恐龍時代的背景
    恐龍誕生前的地球又是什麼樣子呢?恐龍誕生前又有哪些生物在地球上演化呢?地球大約在46億年前由宇宙中的塵埃粒子物質聚集冷卻形成,地球形成後的5億年出現海洋,海洋中的各種化合物相互碰撞,相互作用了無數次後,終於產生了有機物,在34億年前誕生了最原始的生命。
  • 琥珀中首次發現海洋動物菊石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聯合團隊報導了保存在一枚緬甸琥珀中的菊石、螺類、節肢動物等化石集群,表明該琥珀森林位於熱帶海濱地區,環境類似於當今的一些熱帶海岸森林。該研究為緬甸琥珀年齡提供了直接證據,並為琥珀埋藏學和白堊紀森林生態環境分析提供了新見解。
  • 活恐龍驚現紐西蘭 外型像「鸚鵡嘴龍」恐龍(圖)
    昨晚收到朋友發來的連結,說紐西蘭發現活恐龍。點擊連結,居然還是視頻。由於不是很清晰,所以沒有發現細節上的疑點。首先注意它的前爪,在整個片子中似乎一直就沒動過,只是在它走路的時候自由地輕微擺動;另外也許是視頻質量的問題,發現它的眼睛似乎根本沒有轉動過,而尾巴的擺動也比較生硬。  我們寧願相信它是電影道具,只不過是遙控的機器人。但是在它運動的時候,步態卻非常自然,如果真的是機械道具,做的真的是夠逼真。或者它就是某種動物發生基因突變的產物?
  • X射線揭開百年謎題:畢卡索將他人畫作塗改成名作
    X射線揭開百年謎題:畢卡索將他人畫作塗改成名作 時間:2018-02-20 10:08:50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Sophie
  • 恐龍時代為什麼沒有巨大哺乳動物?
    恐龍時代為什麼沒有巨大哺乳動物?在恐龍的時代,哺乳動物是弱小的群體,長期遭到恐龍的欺壓。在恐龍生存的整個中生代,哺乳動物的體型都很小,大部分和今天的老鼠、黃鼠狼個頭差不多。爬獸可是狡猾的食肉動物,其嘴中長有鋒利的犬齒,可以用於死死咬住獵物。古生物學家曾經在爬獸的胃中發現了還沒有完全消化的幼年鸚鵡嘴龍化石,證明了爬獸曾經捕捉過幼年的鸚鵡嘴龍,它也成為唯一一種曾經以恐龍為食的哺乳動物。
  • 飢餓的星星在「Be X射線」雙星系統中相互蠶食
    視頻天象 翻譯:汪榮鑫 校對:牧夫天文校對組 編排:胡暖暖 後臺:庫特莉亞芙卡 李子琦 https://scitechdaily.com/hungry-stars-cannibalize-each-other-in-be-x-ray-systems
  • 我一直在思考——恐龍為什麼滅絕?
    菊石(類似小蝸牛)竟然和恐龍一起滅絕了。菊石(屬於軟體動物頭足綱,最早出現於4億年前,殼上有複雜的縫合線像菊花一樣)在海洋中生長,它為什麼和恐龍一起滅絕了,非常奇怪!但天文學家認為這個不合理,超新星爆發是宇宙中比較常見的現象,是一顆恆星的最後消亡階段,天文學家對地球附近的天體研究沒有發現在6500萬年以前爆發的超新星。 科研人員根據對恐龍化石研究發現,目前所有的恐龍蛋化石都是發現在白堊紀末期,與恐龍滅絕的時間點比較吻合,可能是恐龍蛋出了問題。
  • X射線和Y射線的性質
    閒話不多說了,下面看看我們今天的知識X射線和Y射線的性質。X射線和Y射線與無線電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等屬於同一範疇,都是電磁波,其區別只是在于波長不同以及產生方法不同,因此,X射線和r射線具有電磁波的共性,同時也具有不同於可見光和無線電波等其他電磁輻射的特性。(註:介紹兩種射線優缺點,它們的波長也就是能量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