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恐龍木乃伊留下7800萬年前最後晚餐!
提起「木乃伊」,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雄偉的埃及金字塔以及關於法老們的神秘傳說。恐龍的遺體也能變成木乃伊,不信?那今天就給大家介紹最著名的一具恐龍木乃伊「萊昂納多」( Leonardo)。
250萬美元投保一具化石
2000年,一位來自北達科塔州的醫生帶著他的女兒正在荒野中進行一次化石狩獵之旅,他的女兒很快就發現了巖壁上有一些奇特的痕跡。歸功於醫生常年的專業工作經驗,他發現這個奇特的痕跡就如同是X光下的盆骨。
醫生的發現隨後由朱迪斯河恐龍學會(Judith River Dinosaur Institute)和菲利普斯縣博物館(Phillips County Museum)的奈特·墨菲率領的挖掘團隊進行挖掘。古生物學家將挖出的化石命名為「萊昂納多」(Leonardo)。
圖註:朱迪斯河恐龍學會的工作人員正在挖掘恐龍化石,圖片來自網絡
化石為什麼會被命名為「萊昂納多」呢?它與「小李子」又有什麼關係呢?其實這個 「萊昂納多」是生活在1917年的牛仔萊昂納多·韋伯(Leonard Webb),他在化石點旁的一塊巖石上刻下了自己與女朋友的名字,這引起了古生物學家的注意,最終用他的名字命名了新發現的化石。。
圖註:刻著Leonard Webb字樣的巖石,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萊昂納多可不是小李子哦,圖片來自網絡
挖掘「萊昂納多」可是艱巨的工作,因為化石全部保存在堅硬的石頭之中,古生物學家不得不找來二十臺挖掘機清理周圍的巖石,甚至還用炸藥來清理包裹「萊昂納多」外面的巖塊。
圖註:正在清除巖石的挖掘機,圖片來自網絡
經過連續9個星期的挖掘,古生物學家終於從巖壁上取下了一塊長5.5米,重5.9噸的巨大巖石,而「萊昂納多」的化石就在巖石之中。將如此巨大的巖石從荒野中運到博物館,路途遙遠而艱險,如果出現什麼閃失,整個工作就會前功盡棄。為了保證化石能夠安全運抵目的地,古生物學家竟然給化石投保250萬美元,看來「萊昂納多」果然是非同一般啊。
一隻青年短冠龍
「萊昂納多」的化石最終被安全運到博物館,在實驗室中,工作人員開始一層層的揭開包裹在化石外面的巖石,讓化石全部顯露出來。隨著化石的露出,古生物學家發現這是一隻加拿大短冠龍(Brachylophosaurus canadensis)。
圖註:工作人員正在清理化石周圍的石頭,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萊昂納多」的化石全貌,圖片來自網絡
「萊昂納多」是一隻加拿大短冠龍,而且還是一隻沒有完全成年的加拿大短冠龍,它死亡時大該3至4歲,不過體長已經達到了6.7米,體重在1.5至2噸之間。成年短冠龍可要比「萊昂納多」大得多,體長可達11米,體重7噸。
圖註:「萊昂納多」與人類的體型對比,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成年短冠龍與人類的體型對比,圖片來自網絡
如同其他鴨嘴龍類一樣,短冠龍的嘴中也有數千顆牙齒組成的齒系,這使得它們能夠更好的研磨植物增強吸收的效率,這也是鴨嘴龍科在晚白堊世成為優勢類群的必要因素。短冠龍腦袋後面的脖子較短,身體粗壯,身體後面有一條肉肉的大尾巴。短冠龍的四肢長而有力,它們既能夠以四足行走,也能夠以後肢站立和雙足行走。
短冠龍最大的特徵就是它腦袋上獨特的骨質頭冠,不過與那些腦袋上長著明顯頭冠的鴨嘴龍類相比,短冠龍的頭冠真的如同它名字一樣短到看不見。短冠龍的頭冠僅僅是在頭顱骨上形成一個平板罷了。
圖註:短冠龍的頭部復原,你能看到它的小頭冠嗎?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不同角度上的復原圖,可以看到短冠龍的小頭冠,圖片來自網絡
7700萬年前的饋贈
「萊昂納多」不是簡單的恐龍化石,而是一具恐龍木乃伊!
與純粹的骨骼化石相比,木乃伊化石除了能保存骨骼之外,還留下了石化的皮膚、肌肉、臟器等部分,這絕對是奇蹟。
圖註:「萊昂納多」化石的俯視圖,圖片來自網絡
恐龍化石的形成條件非常苛刻,恐龍木乃伊化石的形成條件就更為苛刻啦,這也是為什麼恐龍木乃伊化石如此少的原因。
「萊昂納多」在一條淺淺的河流(或者湖泊)中死去,它的屍體迅速被流水和淤泥掩埋,周圍沉積物的樹葉樹枝開始腐爛,釋放了一種特殊的醛,正是這種物質逐漸滲透進入「萊昂納多」的屍體,使其逐漸的木乃伊化。之後又經過了化石化的過程以及漫長的歲月,「萊昂納多」的化石才被我們發現。
圖註:「萊昂納多」的死亡現場重現,作者Julius Csotonyi,圖片來往網絡
「萊昂納多」的化石保存了近90%的骨骼,更重要的是保存了大部分皮膚化石和部分內臟。從皮膚上看,「萊昂納多」全身布滿了如同子彈頭大小的五邊形鱗片,背脊上有一排亞矩形的棘刺,一直從頸部延伸至尾巴。就連脊椎上端的骨化筋腱,也被完美的保留了下來,這種結構能大大增加脊椎的強度,更好的支撐強壯的軀幹。
圖註:「萊昂納多」的皮膚,你能看到它的小頭冠嗎?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短冠龍的一處尾椎化石,可以看到骨化的筋腱和脊部矩形的棘刺保存的非常好,圖片來往網絡
古生物學家在檢查「萊昂納多」的胃部時發現了它的最後一餐,這一餐相當豐盛,有40多種植物,包括樹葉、花卉、蕨類植物、藻類等等。古生物學家甚至還在「萊昂納多」的內臟中發現了寄生蟲留下的痕跡。
通過對「萊昂納多」的研究,古生物學家不僅能夠重新認識這種恐龍的外貌以及身體結構,還可以通過它的胃容物來了解其食性以及白堊紀的古環境等。總而言之,「萊昂納多」是地球留給我們的瑰寶,其極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們對恐龍以及它們所生活的環境的認識。
圖註:由CM工作室製作1:1的「萊昂納多」復原模型,圖片來自網絡。
「萊昂納多」是一隻生活在距今7800萬年前晚白堊世的短冠龍,它在一次懼龍攻擊中身受重傷,最終死在河灘上。經過神奇的化石化過程,「萊昂納多」最終變成了一具木乃伊,它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向遠古時代的大門。
圖註:短冠龍生存的時代,一隻俱龍正在攻擊「萊昂納多」,作者Julius Csotonyi,圖片來往網絡
參考資料:
1. Horner, John R.; Weishampel, David B.; Forster, Catherine A (2004). "Hadrosauridae". In Weishampel, David B.; Osmólska, Halszka; Dodson, Peter (eds.). The Dinosauria (2nd e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438–463. ISBN 0-520-24209-2.
2. Fowler, Elizabeth A. Freedman, and John R. Horner. "A New Brachylophosaurin Hadrosaur (Dinosauria: Ornithischia) with an Intermediate Nasal Crest from the Campanian Judith River Formation of Northcentral Montana." PLOS One 10.11 (2015): e0141304.
3. Sternberg, Charles M. (1953). "A new hadrosaur from the Oldman Formation of Alberta: Discussion of nomenclature". Canadian Department of Resource Development Bulletin. 128: 1–12. Paul, G.S., 2010, The Princeton Field Guide to Dinosaur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 304
4. Newhouse, Eric (2008-06-02). "Badlands yield another impressive fossil". Great Falls Tribune. Retrieved 2008-07-13.
圖片 / 網絡(侵刪)
文字 / 江氏小盜龍(江泓)
排版 / 江氏小盜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