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的星星在「Be X射線」雙星系統中相互蠶食

2020-11-22 騰訊網

周一 · 知古通今|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 · 太空探索|周四 · 觀測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測|周六 · 茶餘星話|周日 · 視頻天象

翻譯:汪榮鑫

校對:牧夫天文校對組

編排:胡暖暖

後臺:庫特莉亞芙卡 李子琦

https://scitechdaily.com/hungry-stars-cannibalize-each-other-in-be-x-ray-systems/

藝術家繪製的雙星系統想像圖

Credit: ESO/L. Cal ada

從遠古時代開始,我們人類就一直在研究頭頂星星發出的光。但是,我們直到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才發現,星星不喜歡孤獨。

雙星系統包含兩個彼此環繞運行的恆星,是恆星系統中最常見類型之一,但它們的演化非常複雜。天文學家正在努力將各種恆星的觀測數據拼湊起來,以獲得對他們更深刻的理解。

來自莫納什大學和伯明罕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最近進行了一項研究,以了解在小麥雲中觀測到的「Be X射線」雙星系統的性質。

「Be X射線」雙星系統通常是由快速旋轉的大質量Be型發射線星和繞其運行的中子星組成的恆星系統。這種旋轉使大質量恆星流出物質組成氣體盤,其中的物質部分被中子星捕獲。然後,中子星發射出科學家可以觀察和測量的X射線輻射。

這項研究使用COMPAS代碼模擬了小麥雲這樣的環境。通過將模擬的「Be X射線」雙星系統的軌道特性與觀察到的雙星的軌道特性進行比較,研究人員揭示了這些恆星系統的可能演化:

Credit: 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Gravitational Wave Discovery

最初,兩顆恆星誕生於緊密的雙星系統中。最重的恆星演化得更快並膨脹。由於兩顆恆星之間的距離很近,較小的恆星會吸走膨脹的大質量恆星的外圍物質。隨著時間的流逝,巨大的恆星可能會失去大部分質量。但是,較小的恆星可能太「飽」,吃不下所有的「食物」。

每顆星的「飲食」不僅取決於他們的組成和年齡,還取決於餵養他們的大質量恆星。在「Be X射線」雙星系統中,恆星的食量比天文學家以前想像的要大。結果,吃飽的恆星變得龐大並迅速旋轉。

在它們的演化的後期,原始的大質量的恆星可能會爆炸成超新星,從而留下一個很小但密度很高的中子星。如果另一顆恆星在爆炸中倖存下來,它們將形成「Be X射線」雙星系統,其中的中子星圍繞著巨大且快速旋轉的恆星運行。

這項研究的成果於2月29日發表在高能天體物理現象(High Energy Astrophysical Phenomena)上: https://arxiv.org/abs/2003.00195

責任編輯:郭皓存

牧夫新媒體編輯部

『天文溼刻』 牧夫出品

微信公眾號:astronomycn

1992年由伽利略號探測器拍攝的地月照片

謝謝閱讀

相關焦點

  • 銀河系中最亮的伽馬射線雙星系統可能是由一顆磁星驅動的
    伽馬雙星是一個由大質量、高能量恆星和緻密恆星組成的系統。直到最近,也就是2004年,人們才發現了它們。當時,人們可以從足夠大的天空區域觀測到特電子伏(TeV)波段的極高能伽馬射線。在可見光下觀察,伽馬雙星看起來是明亮的藍白色恆星,與任何其他擁有大質量恆星的雙星系統沒有區別。然而,當用x射線和伽瑪射線觀察時,它們的性質與其他雙星有顯著的不同。
  • 上海天文臺提出X射線雙星中的中子星半徑下限
    >利用中子星小質量X射線雙星中的X射線流量上的千赫茲準周期振蕩調製信號,限制中子星質量-半徑關係;(3)利用吸積或熱核燃燒驅動的X射線毫秒脈衝星脈衝輪廓,限制中子星的質量-半徑關係。中子星小質量X射線雙星中的毫赫茲準周期振蕩2001年由馬普天文所博士Sunyaev的團隊發現。由於這類振蕩具有黑體譜的輻射性質,最初被懷疑是中子星表面一種特殊的核燃燒現象或者產生於某種吸積盤中的不穩定性。
  • 雙星系統「天狼星」夜空中最亮的星星,肉眼可見
    在夜空中「天狼星」是最明亮的恆星,肉眼看上去以為「天狼星」是一顆恆星,但實際上「天狼星」是一個雙星系統。 包括一顆白主序星和一顆暗白矮星伴星,這個雙星系統大約有3億年的歷史,兩顆白色恆星互相圍繞公轉,這兩顆星分別叫「天狼星A」和「天狼星B」相距約20個天文單位「天狼星」離太陽最近的恆星。
  • 研究人員最新發現一雙星系統,讓人震撼
    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像我們太陽系這樣的單恆星星系其實是少數的,大多數我們常見的天體系統是「雙星系統」甚至是「三星系統」。而這些天體系統的中心組成也未必是恆星,也有可能是白矮星。最近研究人員在對宇宙的一處空間進行觀測時就發現了一堆非常特殊的雙星系統。據報告,加州理工學院的一名研究生在使用帕洛馬山天文臺的「Zwicky瞬變設施」時意外的發現了那個雙星系統。
  • X射線不光能拍胸片還能找星星
    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外行星證據X射線不光能拍胸片還能找星星9月25日,在預印本網站arXiv.org上刊載的一篇論文引發關注,美國哈佛大學史密森尼天體物理中心的天文學家羅珊娜·迪斯蒂法諾及其研究團隊利用錢德拉X射線天文望遠鏡獲得的數據,通過
  • 雙星系統的共舞——迄今運行最快白矮星雙星系統「現形」
    類似地,如果是一個雙星系統,在它們的演化末期也會成為相互旋繞的白矮星雙星。兩顆靠得非常近的白矮星是非常強的引力波輻射源,雖然天文學家預計這樣的系統有很多,但到目前為止,這種系統仍非常難以捉摸。結果發現,這個光點非常不簡單,它其實是一對相互環繞的白矮星系統,官方名稱為ZTF J1539+5027。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繞行速度最快的「食雙星系統」,這意味著從我們的角度來看,其中一顆白矮星會不斷地從另一顆白矮星前面穿過。通過分析觀測到的數據,天文學家可以計算出它們的大小、質量和軌道周期。
  • 科學家發現雙星系統會產生強烈的伽瑪射線
    2013年,一個由美國和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公布了七個擁有沃爾夫-拉葉星的天體系統,它們屬於很可能產生伽瑪射線的恆星系統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小組發現由高亮高溫的沃爾夫-拉葉星和大質量(幾十個太陽質量)OB型星組成的雙星系統會產生強烈的星風。
  • 宇宙雙星不罕見,但你見過會跳舞的「雙黑洞」嗎
    從17世紀開始,人們就發現大熊座上的ζ星,也就是北鬥七星中的開陽星是一個雙星系統,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發現的雙星系統,是近世紀來天文學上的重大發現,隨後天文界又陸陸續續地發現三星,六星和七星系統。說明宇宙間有很多的星體並不是單個存在,有很多是2個或者以上一起運行在一個系統中的多星系統。
  • 利用光學引力透鏡,發現超小x射線雙星,軌道周期只有12.79分鐘!
    天文學家探測到一種新的超壓縮X射線雙星,作為光學引力透鏡實驗(OGLE)的一部分。新發現的雙星,命名為OGLE-UCXB-01,是一個軌道周期相對較短,不尋常的周期可變天體,這一發現發表在了《arXiv》上。一般來說,X射線雙星由正常恆星或白矮星組成,將質量轉移到小型的中子星或黑洞上。
  • 齊魯師範學院成功舉辦第三屆X射線雙星多波段研討會
    齊魯師範學院成功舉辦第三屆X射線雙星多波段研討會 2020-12-22 13: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外行星證據X射線不光能拍胸片還能找星星
    原標題: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外行星證據X射線不光能拍胸片還能找星星NASA「因為一般恆星輻射的X射線較弱、輻射的可見光較強,而且X射線會被地球大氣吸收,用X射線掩食法進行觀測就比較難。」周禮勇解釋道。與可見光相比,X射線波長短、能量高,更易穿透宇宙塵埃和氣體雲團。因此,迪斯蒂法諾研究團隊關注的就是X射線。在銀河系之外,X射線主要源自X射線雙星系統。這類系統由一顆普通恆星和一個大質量恆星的遺骸(黑洞或中子星)構成。
  • 天空中的條形碼:新增12000條x射線光譜線目錄!
    天空中的x射線源放射出「條形碼」,能揭示了它們的特性。這些條形碼由源頻譜內的窄峰和窄谷組成。衛星XMM-Newton上的RGS儀器就是用來尋找這些光譜線。天文學家Junjie Mao和所在SRON和ESA同事現在已經創建了一個包含12000條x射線線的目錄,天文學家可以用它在恆星群中進行大規模的研究調查,其研究發表在《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上。歐洲航天局xmm -牛頓衛星已經運行了近20年,目前仍在對所有可能的x射線源進行連續測量。每天都有新的科學論文發表。
  • 科學家通過100萬顆X射線源製成太空X射線源全景地圖
    適量的X射線對人體沒有危害,但是進入宇宙太空就不一樣了,宇宙中充滿了大量X射線,伽馬射線,處處暗藏危機,肉身進入太空有無數種死法宇宙中的X射線從哪裡來呢,它們在哪裡呢?(J. Sanders, H.圖中大部分的來源——大約77%——是星系核心中活躍的超大質量黑洞,或者活動星系核。這些天體能量極大,而且有很多這樣的天體。
  • 研究表明伽馬射線暴確實伴隨著雙星合併
    伽瑪射線暴通常縮寫為GRBs,是電磁波中波長最短的窄束。grb是宇宙中最強大的電磁事件,它發生在地球上數十億光年的範圍內,並且在幾秒鐘內就能像太陽在其生命周期中那樣釋放出大量的能量。GRBs分為兩類,長期和短期。長伽馬暴與大質量恆星的死亡有關,因為它的核心變成了一個黑洞,可以持續幾秒到幾分鐘。
  • 天鵝座X-1雙星系統真的是黑洞的候選星體嗎?
    天鵝座X-1(Cyg X-1)是最早發現的X射線源之一,所謂的X射線源就是會發出X射線的天體,天鵝座X-1是天文學家在天鵝座發現的第一個X射線源,所以就稱為天鵝座X-1。天鵝座X-1的現身一開始科學家並不了解為何天鵝座X-1會發出X射線,也不知道天鵝座X-1是什麼樣的天體。經過仔細研究後,發現天鵝座X-1是一個雙星系統,也就是兩個天體在彼此的重力吸引下互繞運行著。天鵝座X-1雙星系統中的一個天體是藍超巨星,它的編號是HD 226868,另外一個天體則是黑洞,也就是發出X射線的來源。
  • 天空中的星星竟然也會相互「殘殺」?難道也是出於嫉妒?
    各位小夥伴們大家好,歡迎來到科學大白的世界,今天,我們一起走近天空中的星星,去探索它們隱藏的奧秘吧。天空中的星星在我們的印象裡一直代表著童年和美好,每當夜幕降臨,它們就高掛在天空,繁星點點,一輪明月,純潔又美好。或許正是因為這樣,勾起了許多科學家的研究興趣,它們在宇宙中真實的相處也會像表面這樣美好嗎?
  • 這顆奇怪的雙星行為失常,且它並不孤單
    Terzan 5 CX1這顆恆星在2003年表現為低質量X射線雙星,但在2009年到2014年,它表現得就像毫秒級脈衝星一樣發射出無線電輻射,2016年它又變回了雙星系統。在低質量X射線雙星和毫秒級脈衝星之間快速切換的還有三顆恆星,它們被稱為過渡毫秒脈衝星。科學家認為這種快速變換與恆星的年齡有關。
  • 雙星系統行星可擁有適合生命存在的衛星?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正如著名的《星球大戰》星球塔圖因所描繪的那樣,圍繞著雙星運行的行星可以抓住它們的衛星,為生命的進化創造場所。然而雙星系統可以在穩定性方面帶來挑戰,而它們的單星系統卻可以避免這種挑戰。在這兩種系統中,恆星都有輕微的移動,可能會干擾任何繞軌道運行的行星及其衛星。
  • 銀河系驚現「黑寡婦脈衝星」,蠶食伴星還把它加熱到12000度
    脈衝星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它是中子星的一種,是高質量恆星演化到後期的產物,並且兩極噴出的射線暴會有規律地輻射到地球上。擁有極快的自轉速度和強大的磁場,也是除了黑洞以外密度最大的星體。5000光年外的狂暴星體在銀河系中橫衝直撞但是近些年來科學家在銀河系中觀察到一個特殊的脈衝星,它的出現刷新了人類對於脈衝星的看法。在距離地球5000光年外的地方有一顆名為B1957+20中子星,儘管它直徑只有16公裡大小質量卻高達太陽的1.5倍,而且正在摧毀一個像木星那麼大的伴星。
  • 由白矮星和恆星組成的奇怪雙星系統
    日食災變變量(CV)是由白矮星和正常恆星伴星組成的雙星系統,它們的亮度不規則地增加了一個因子,然後又下降到靜止狀態。雖然到目前為止已經探測到140多個極點,但其中只有33個被確定為日食系統。對這些稀有天體的觀察可以為天文學家提供更多研究雙星磁吸積的機會。天文學家對三個極進行了光學和x射線研究,這是一種日食災變的亞類,通過在白矮星中存在非常強的磁場來區別於其他災變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