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光學引力透鏡,發現超小x射線雙星,軌道周期只有12.79分鐘!

2020-10-18 博科園

天文學家探測到一種新的超壓縮X射線雙星,作為光學引力透鏡實驗(OGLE)的一部分。新發現的雙星,命名為OGLE-UCXB-01,是一個軌道周期相對較短,不尋常的周期可變天體,這一發現發表在了《arXiv》上。一般來說,X射線雙星由正常恆星或白矮星組成,將質量轉移到小型的中子星或黑洞上。根據伴星的質量,天文學家將其分為低質量X射線雙星(LMXB)和高質量X射線雙星(HMXB),超壓縮X射線雙星(UCXB)是LMXB的一個子類。

這些系統由白矮星或氦星組成,在一個亞小時的軌道周期中被中子星或黑洞吸收而失去質量。鑑於UCXB的演化和性質仍未被很好地理解,尋找這種類型的新天體,對於旨在提高對它們認識的天文學家來說必不可少。在新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由波蘭華沙大學天文臺PawełPietrukowicz領導的一個天文學家小組,宣布發現了一個新的UCXB,可能位於銀河系的球狀星團Djorg2。這一發現是OGLE對銀河系和麥哲倫系統進行長期可變性觀測的一部分。

這項研究得到了來自哈勃太空望遠鏡(HST)和美國宇航局錢德拉X射線宇宙飛船的數據補充。根據這項研究,OGLE-UCXB-01的軌道周期約為12.79分鐘,這是在OGLE數據中檢測到的最短周期。通過分析來自這個源的X射線發射,天文學家發現了在系統中發生吸積過程的證據。此外,光學數據發現持續數小時的增亮,表明主要天體周圍有一個小的吸積盤。收集的數據使研究人員能夠確認:Ogle-UCXB-01假設分類為新的UCXB。排除了這樣一種可能性,即該雙星可能是由白矮星生長體和簡併的富氦供體組成AMCVn型的近距離巨變系統。

在長期Ogle測光中,在如此短的超短周期出現頻繁、持續時間短的亮度,再加上哈勃太空望遠鏡圖像中物體的藍色,以及錢德拉天文臺探測到的中等硬度X射線。表明這是一個超小型X射線雙星系統。此外,觀測發現Ogle-UCXB-01經歷了快速的周期減少,表明該系統在低頻區域是一個強引力波源。對Ogle-UCXB-01進行徑向速度和固有運動測量,驗證該雙星是否為Djorg 2星系團的成員,此外,進一步的光學觀測可以揭示系統中附著物質的化學組成。

博科園|Copyright Science X Network/Tomasz Nowakowski,Phys

參考期刊《arXiv》

Cite: arXiv:1908.08186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哦

相關焦點

  • 利用引力透鏡效應,發現褐矮星雙星!
    其中五個是孤立的,但大多數是在雙星系統中,它們是微弱m矮星的伴星。它們為棕矮星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約束條件。博科園-科學科普:褐矮星的關鍵參數是其質量,但利用微透鏡很難測量其質量。使用這種方法,可以測量隨著時間變化而放大和扭曲的恆星圖像(它隨著地球有利位置的移動而變化),但這種技術無法控制距離,距離越大,產生同樣大小的扭曲所需的質量就越大。
  • 科學家利用引力透鏡發現系外行星
    目前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使用了微引力透鏡的方法尋找系外行星,他們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和夏威夷W.M.凱克天文臺對恆星OGLE-2005-BLG-169進行了觀測,發現其周圍存在一顆天王星大小的系外行星,這是微引力透鏡技術的又一個發現案例。這一發現打開了一個新的時空,即在恆星周圍更大的軌道半徑上發現行星。
  • 科學家發現迄今軌道周期最短雙星:僅2.4小時
    這個由黑洞和紅矮星組成的雙星系統的周期僅為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歐洲空間局(ESA)的XMM-牛頓望遠鏡觀測到一顆恆星和一顆黑洞組成的雙星系統,它們的軌道周期非常短,達到了驚人的2.4小時,比之前的世界紀錄快了將近一個小時。
  • 天文學家利用「微引力透鏡」效應發現褐矮星
    斯必澤和雨燕是在得到了地面微引力透鏡觀測儀器的提醒之後才發現了這個微引力透鏡現象,這顆名為OGLE-2015-BLG-1319的褐矮星標誌著首次由兩個太空望遠鏡共同合作觀測到的微引力透鏡現象
  • 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外行星證據X射線不光能拍胸片還能找星星
    圖片來源: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官網9月25日,在預印本網站arXiv.org上刊載的一篇論文引發關注,美國哈佛大學史密森尼天體物理中心的天文學家羅珊娜·迪斯蒂法諾及其研究團隊利用錢德拉X射線天文望遠鏡獲得的數據,通過X射線掩食法在距離地球2800萬光年外的渦狀星系(Whirlpool Galaxy)中發現了一顆候選行星,這有望成為一顆新發現的銀河系外行星。
  • X射線不光能拍胸片還能找星星
    瑞典天體物理學家米歇爾·馬約爾和天文學家迪迪埃·奎洛茲,就是憑藉1995年首次在太陽系外發現一顆圍繞主序星運行的行星,共同分享了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次,研究人員如何發現這顆銀河系外的候選行星?發現這顆候選行星有什麼意義?光學望遠鏡難以直接觀測遙遠天體天體距離地球越遙遠,就越難用望遠鏡直接觀測。此前,科學家尋找銀河系外行星的主要方法是利用微引力透鏡現象。
  • 上海天文臺提出X射線雙星中的中子星半徑下限
    >利用中子星小質量X射線雙星中的X射線流量上的千赫茲準周期振蕩調製信號,限制中子星質量-半徑關係;(3)利用吸積或熱核燃燒驅動的X射線毫秒脈衝星脈衝輪廓,限制中子星的質量-半徑關係。中子星小質量X射線雙星中的毫赫茲準周期振蕩2001年由馬普天文所博士Sunyaev的團隊發現。由於這類振蕩具有黑體譜的輻射性質,最初被懷疑是中子星表面一種特殊的核燃燒現象或者產生於某種吸積盤中的不穩定性。
  • 歐洲強大x射線望遠鏡:XMM-牛頓太空望遠鏡
    近二十年來x射線多鏡任務(XMM)牛頓望遠鏡一直在探測熱的x射線宇宙,尋找丟失的物質,監測黑洞和它們的「飲食"習慣,檢查星系的明亮中心,甚至觀察太陽系中的行星,讓我們來看看歐空局的「歐洲x射線天文學旗艦」。XMM-Newton(XMM-牛頓)攜帶了三架先進的x射線望遠鏡。每一個都包含58塊高精度嵌套鏡,XMM的x光採集面積幾乎和網球場一樣大,儘管每個都只有30釐米寬。
  • 飢餓的星星在「Be X射線」雙星系統中相互蠶食
    視頻天象 翻譯:汪榮鑫 校對:牧夫天文校對組 編排:胡暖暖 後臺:庫特莉亞芙卡 李子琦 https://scitechdaily.com/hungry-stars-cannibalize-each-other-in-be-x-ray-systems
  • 利用引力透鏡看見罕見黑洞內部的一瞥
    但即使是這些有時也是有限的,必須與一種被稱為引力透鏡的技術相結合,這需要依靠物質(星系或恆星)的大質量分布來放大來自遙遠物體的光。(圖注1)引力透鏡技術依賴於觀察者和物體之間存在大質量物質,以放大來自該物體的光。
  • 通過X射線掩食法在渦狀星系RX J1131-1231中發現銀河系外行星M51-ULS-1b
    圖片來源: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官網(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科技日報:9月25日,在預印本網站arXiv.org上刊載的一篇論文引發關注,美國哈佛大學史密森尼天體物理中心的天文學家羅珊娜·迪斯蒂法諾及其研究團隊利用錢德拉X射線天文望遠鏡獲得的數據,通過X射線掩食法在距離地球2800萬光年外的渦狀星系(Whirlpool Galaxy)中發現了一顆候選行星,這有望成為一顆新發現的銀河系外行星
  • 雙星系統的共舞——迄今運行最快白矮星雙星系統「現形」
    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繞行速度最快的「食雙星系統」,這意味著從我們的角度來看,其中一顆白矮星會不斷地從另一顆白矮星前面穿過。通過分析觀測到的數據,天文學家可以計算出它們的大小、質量和軌道周期。○ ZTF發現了一對非比尋常的白矮星,名為ZTF J1530+5027,它們大約每6.91分鐘就會相互環繞一次。較小的那顆白矮星要比地球大一點,質量是太陽的60%。它的伴星要更大,但質量更小,只有太陽的25%。
  • 天空中的條形碼:新增12000條x射線光譜線目錄!
    天文學家Junjie Mao和所在SRON和ESA同事現在已經創建了一個包含12000條x射線線的目錄,天文學家可以用它在恆星群中進行大規模的研究調查,其研究發表在《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上。歐洲航天局xmm -牛頓衛星已經運行了近20年,目前仍在對所有可能的x射線源進行連續測量。每天都有新的科學論文發表。
  • 發現2.5萬光年外的黑洞附近,每8分鐘爆發一次黑洞風
    這種氣體(電離氦和氫)每8分鐘就會爆發一次,這是首次在黑洞周圍發現這種現象,這項發現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研究對象是Swift J1357.2-0933,首次被發現是一個x射線瞬態系統:一個表現出劇烈爆發的系統。這些瞬態都是由一顆低質量恆星(類似於太陽)和一顆緻密物體(可以是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組成。
  • 7分鐘彼此繞行一圈,說的就是這個J539雙星系統
    科學家發現兩顆死星以驚人的速度彼此環繞。天文學家認為能夠在幾年後探測到它們產生的引力波。這兩顆死星是一對白矮星,被命名為「ZTF J1539+5027」。它們的軌道周期只有區區7分鐘,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蝕雙星最短軌道周期。
  • 光學「鑷子」與X射線結合,可分析液體中的晶體!
    利用相干x射線衍射技術,科學家可以高精度地測量納米晶材料的表面形貌和應變。然而,進行這樣的測量需要精確控制微小晶體相對於入射x射線的位置和角度。傳統上,這意味著將晶體粘在表面上,從而使晶體變形,而改變其結構,並可能影響反應活性。阿貢傑出研究員琳達楊(Linda Young)表示:用光學鑷子,可以捕捉到溶液中單個粒子的原始狀態,並觀察它的結構演變。
  • 利用朱雀衛星,在1210萬光年外,發現由黑洞產生的瞬態X射線源
    利用朱雀衛星,天文學家在一個名為NGC4945的星系中探測到了一個瞬態X射線源。新發現的X射線源被命名為SuzakuJ1305−4930,似乎是由一個黑洞雙星黑洞產生,其研究發現發表在《arxiv》上。NGC4945距離地球約1210萬光年,是一個螺旋星系,擁有硬X射線波段中最亮的活動星系核(AGN)之一。之前對該星系的觀測已經確定了幾個明亮X射線源,包括超發光X射線源(ULX)。
  • 極其罕見的「伽馬射線雙星」被發現,而且其中一顆還是脈衝星!
    研究發現,這個系統中的一個緻密物體最有可能是一個脈衝星,脈衝星是一個高度磁化,旋轉的中子星,發出電磁輻射束,這一發現發表在《arXiv》上。伽馬射線雙星由軌道上一顆巨大的OB型恆星和一顆脈衝星組成。在這些系統中,兩個組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導致發射光譜能量分布(SED)峰值高於1.0 MeV。
  • 經過二十多年的追蹤觀察,一個神秘伽瑪射線輻射源找到了
    這兩個恆星共同構成了我們見過的最奇怪的雙星系統之一。「雙星系統和中心子子星(現在稱為PSR J1653-0158)創造了新的記錄。」德國漢諾瓦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研究所的天文學家拉斯·尼德說,「我們發現該雙星系統的中子星非常重,其質量比我們太陽的質量稍大兩倍。它的同伴的鉛密度約為鉛的六倍,但質量只有太陽的1%。」
  • 科學家提出相接雙星軌道周期長期變化新機制
    該工作發現,相接雙星軌道周期P和相接度f之間存在高度相關性,而這種相關程度在以往的研究工作中被大大地低估。基於這一發現,劉亮等人提出由相接度f主導的相接雙星軌道周期長期變化的新機制,揭示了相接雙星另一種可能的演化途徑。   相接雙星是相互作用很強的一類密近雙星系統。由於複雜的結構和強相互作用,相接雙星的形成、演化和結局仍是未能得到解決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