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X射線掩食法在渦狀星系RX J1131-1231中發現銀河系外行星M51-ULS-1b

2020-10-27 科普百分百

通過X射線掩食法在渦狀星系RX J1131-1231中發現銀河系外行星M51-ULS-1b

圖為首次發現銀河系外行星的RX J1131-1231星系的引力透鏡圖像。中間的紅色圓點是前景星系,這個星系中估計包含有萬億以上的行星。白點圓點代表了遙遠背景天體經過前景星系時的成像。 圖片來源: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官網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科技日報:9月25日,在預印本網站arXiv.org上刊載的一篇論文引發關注,美國哈佛大學史密森尼天體物理中心的天文學家羅珊娜·迪斯蒂法諾及其研究團隊利用錢德拉X射線天文望遠鏡獲得的數據,通過X射線掩食法在距離地球2800萬光年外的渦狀星系(Whirlpool Galaxy)中發現了一顆候選行星,這有望成為一顆新發現的銀河系外行星。據計算,這顆被命名為M51-ULS-1b的候選行星半徑略小於土星。

從太陽系內到太陽系外,從銀河系內再到銀河系外,人類探索遙遠行星的腳步從未停止過。瑞典天體物理學家米歇爾·馬約爾和天文學家迪迪埃·奎洛茲,就是憑藉1995年首次在太陽系外發現一顆圍繞主序星運行的行星,共同分享了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次,研究人員如何發現這顆銀河系外的候選行星?發現這顆候選行星有什麼意義?

光學望遠鏡難以直接觀測遙遠天體

天體距離地球越遙遠,就越難用望遠鏡直接觀測。此前,科學家尋找銀河系外行星的主要方法是利用微引力透鏡現象。

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周禮勇解釋道,遙遠處背景天體發出的光線會受處於前景的天體引力所影響,發生光線彎曲、光度增強等現象。在我們看來,遙遠處的天體就像被「增亮」了,這種現象被稱為微引力透鏡現象。

2018年2月,一項發表在《天體物理學快報》上的研究宣稱,科學家首次發現銀河系外的一群行星,利用的就是微引力透鏡現象。

利用微引力透鏡現象一度被認為是有效探測距地球遙遠天體的唯一方法。周禮勇表示,通過觀察微引力透鏡現象,不僅可以確定銀河系外行星的存在,還能根據信號的特徵頻率推算出其質量。「不過,行星引起的微引力透鏡現象轉瞬即逝,且無法重複,所以利用微引力透鏡現象觀察到的銀河系外候選行星,很難得到後續觀測的進一步證實。」周禮勇說。

而對於「不那麼遙遠」的太陽系外行星,最常用的探測方法包括凌星法和徑向速度法。

凌星法的本質是研究行星凌星所造成的恆星亮度變化。但造成恆星亮度變化的因素不只有行星的遮擋(凌星),還有可能來自恆星本身的活動。就像太陽黑子、爆發等,這些都有可能形成被測量恆星的光變曲線。

周禮勇也表示,系外行星距離地球比較遠,所以當它們掠過宿主恆星表面時,如果行星半徑相對於恆星而言很小,我們很難在恆星的光變曲線中識別出凌星的信號。「這就像尋找1000公裡外路燈下的一隻螢火蟲一樣難。」他說。

相較於銀河系內行星,銀河系外行星距離地球更加遙遠。「距離我們幾千萬光年的銀河系外,單個恆星本身已經難以分辨,其行星的凌星就幾乎不可能觀測到了。」周禮勇說。

突破口是忽強忽弱的X射線

尋找銀河系外行星,凌星法真的無能為力嗎?

實際上,迪斯蒂法諾研究團隊所使用的X射線掩食法跟凌星法基本一致。「原理上都是一樣的,都能夠給出遮擋與被遮擋天體相對大小的信息。」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副研究員陳果說。

所謂掩食法,即通過觀測恆星的光線變化情況來尋找行星。當行星運行到觀測者與恆星之間時,恆星亮度會因行星的遮掩發生變化。如果這一變化存在周期性,那麼我們就有可能利用掩食法追蹤到這顆行星的蹤跡。

銀河系內的凌星觀測大多在光學和紅外波段進行。「因為一般恆星輻射的X射線較弱、輻射的可見光較強,而且X射線會被地球大氣吸收,用X射線掩食法進行觀測就比較難。」周禮勇解釋道。

與可見光相比,X射線波長短、能量高,更易穿透宇宙塵埃和氣體雲團。因此,迪斯蒂法諾研究團隊關注的就是X射線。

在銀河系之外,X射線主要源自X射線雙星系統。這類系統由一顆普通恆星和一個大質量恆星的遺骸(黑洞或中子星)構成。後者巨大的引力能吸積伴星的物質,在這個過程中,吸積盤會釋放出X射線。「在這類系統的凌星現象中,X射線波段的亮度變化非常明顯,因為X射線的發射區域集中在狹小的空間,行星經過時,甚至能將X射線發生區域完全遮住。」周禮勇告訴記者。

2012年,錢德拉X射線天文望遠鏡捕捉到了一個事件——在距離地球超過2800萬光年的渦狀星系中,X射線源逐漸變弱直至為零,然後重新出現。對這一信號進行分析和計算後,迪斯蒂法諾團隊判定這是一顆行星導致的凌星現象。

實際上,X射線源變弱又變強,原因可能有多種,比如存在另一顆小恆星(如白矮星)使X射線源黯然失色。但研究團隊認為,M51-ULS-1b不是白矮星或其他類型的恆星,因為這片區域的雙星系統太年輕,此類物體無法在附近演化。研究人員排除了另一顆恆星阻擋X射線源的可能,認為這是銀河系外的一顆候選行星。

為搜索系外行星提供新思路

從候選行星到被確認為銀河系外行星,還有多遠的距離?

陳果坦言,「候選行星」只是眾多可能性中的一種,「探測到的光變又是孤立事件,遠遠達不到能夠確認的程度」。

「實際上,首先要確認的是這種光變特徵是否能被重複觀測;若能重複,它是否存在周期性。另外,用掩食法測出的是天體的相對大小。因此,被遮擋天體的尺寸估量是否準確將會嚴重影響前方遮擋天體的尺寸確定。所以,這個天體是不是真的略小於土星的尺寸,也要打個問號。」陳果分析道,最好能通過其他技術手段限定這顆天體的質量,才能對該天體是否是行星做出評估。

需要強調的是,這項研究還只是刊發在預印本網站arXiv.org上,未經過進一步研究確認。從候選行星到被確認為銀河系外行星,尚需時日。

不過,研究團隊提供了一種搜索行星的新思路。「主要是搜索方法上的啟發,也許X射線掩食法也可以用於銀河系內行星的搜索。」周禮勇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迪斯蒂法諾團隊能取得此次研究進展,錢德拉X射線天文望遠鏡功不可沒。

1999年,美國發射錢德拉X射線天文望遠鏡,歐洲發射XMM—牛頓衛星,成為世界X射線天文學時代開啟的標誌性事件。作為我國自主設計研製的首顆大型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在2017年6月15日成功發射。「慧眼」集全天球掃描、目標定點凝視、小天區深度掃描、γ暴探測等多種探測模式於一身,不僅填補了我國空間X射線天文衛星探測的空白,還能為我國科學家提供遙遠宇宙中的天體的高靈敏度圖像。

相關焦點

  • 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外行星證據X射線不光能拍胸片還能找星星
    圖為首次發現銀河系外行星的RX J1131-1231星系的引力透鏡圖像。圖片來源: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官網9月25日,在預印本網站arXiv.org上刊載的一篇論文引發關注,美國哈佛大學史密森尼天體物理中心的天文學家羅珊娜·迪斯蒂法諾及其研究團隊利用錢德拉X射線天文望遠鏡獲得的數據,通過X射線掩食法在距離地球2800萬光年外的渦狀星系(Whirlpool Galaxy)中發現了一顆候選行星,這有望成為一顆新發現的銀河系外行星。
  • X射線不光能拍胸片還能找星星
    X射線掩食法在距離地球2800萬光年外的渦狀星系(Whirlpool Galaxy)中發現了一顆候選行星,這有望成為一顆新發現的銀河系外行星。突破口是忽強忽弱的X射線尋找銀河系外行星,凌星法真的無能為力嗎?實際上,迪斯蒂法諾研究團隊所使用的X射線掩食法跟凌星法基本一致。「原理上都是一樣的,都能夠給出遮擋與被遮擋天體相對大小的信息。」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副研究員陳果說。所謂掩食法,即通過觀測恆星的光線變化情況來尋找行星。
  • 天文學家發現了銀河系外系外行星存在的證據
    年首次發現第一顆太陽系外行星以來,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成千上萬的其他太陽系外行星。M51渦狀星系位於大熊座附近,距離地球約2300萬光年。這個外星世界被命名為「M51-ULS-1b」,它可能比土星略小,繞雙星系飛行,軌道距離大約是地球與太陽之間距離的十倍。  因為一系列特殊條件,觀測是可能的。該行星所在的雙星系包含一個中子星或黑洞,這個中子星或黑洞以極大的速度吞沒附近的恆星。
  • 人類終於發現銀河系外的行星了?!微引力透鏡效應立功
    Dodge) 物理與天文學系的教授戴新宇與其博士後研究員 Eduardo Guerras,利用微引力透鏡效應分析來自錢德拉 x 射線天文臺 (美國宇航局於 1999 年發射的一顆 X 射線天文衛星) 的數據所得出。相關研究已經發表在了《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引力透鏡效應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一種天文現象。
  • 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外遙遠行星 距地球38億光年
    估算認為這個透鏡星系中存在數萬億顆行星 另外一張引力透鏡系統RXJ1131-1231圖像,中心可以看到前景星系,以及周圍的四個背景類星體鬼影發現這些行星的地點是在強引力透鏡系統RXJ 1131-1231的前景星系中。   RXJ 1131-1231是一個類星體星系引力透鏡系統,其背景上存在一個類星體,這是一類體積很小,但是光度驚人的天體,其成因可能與黑洞作用下的強烈活動星系核有關。這個類星體發出的光線在我們的視線方向上被前方的大質量星系彎曲了,從而形成這個背後類星體的多個「鬼影」。
  • 首顆「河外行星」被發現,遠在銀河系外2300萬光年,咋發現的
    太陽系中有八大行星,我們所在的地球運行在金星和火星的軌道之間,距離太陽平均約1.49億公裡,距地球最遠的行星是海王星,距離太陽約45億公裡,與地球的距離在42.5~47.5億之間。,它位於距離我們約2,300萬光年的M51星系,這是一個渦狀星系,和我們的銀河系很相似,本來在如此遙遠的距離上,依靠人類現有的技術,不可能發現位於那裡的行星,但是由於那裡有一個明亮的X射線源,所以天文學家們才幸運地發現了它。
  • 銀河系外的行星,可能首次被人類找到了
    important}此次發現的行星候選者,正是位於渦狀星系中。(圖片來源:ASA, ESA, S.近日公開於預印本平臺arXiv的一篇論文宣布:利用錢德拉X射線天文望遠鏡的數據,研究人員在2800萬光年外的渦狀星系,發現了一顆略小於土星的行星。
  • 時隔百年後,銀河系外的行星,可能首次被人類找到了
    Beckwith and the Hubble Heritage Team)此次發現的行星候選者,正是位於渦狀星系中。近日公開於預印本平臺arXiv的一篇論文宣布:利用錢德拉X射線天文望遠鏡的數據,研究人員在2800萬光年外的渦狀星系,發現了一顆略小於土星的行星。
  • 盤點宇宙中十大最迷人的星系:渦狀星系(圖)(1)_科學探索_光明網
    據國外媒體報導,隨著「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發射升空,將大大促進人類對地外文明的探索工作,而揭開浩瀚宇宙中那璀璨美麗的星系的神秘面紗,也是促進人們不斷進行太空探索的動機之一。以下是宇宙中十大最迷人的星系。
  • 中美科學家或發現第一顆銀河系之外的系外行星
    左圖是M51漩渦星系的RGB疊加圖像,其瀰漫性輻射來自高溫氣體。「M51- ULS」位於一個新生星團的邊緣,洋紅色的圓圈標誌著其中X射線的位置。太陽系外存在很多行星,目前科學家們發現的系外行星數已達到上千顆。但迄今為止,所有已發現的系外行星都在銀河系內,換句話說,銀河系之外「真正的」系外行星還未曾出現。
  • 人類發現首顆銀河系外的行星
    銀河系的直徑達到甚至超過了10萬光年,而其他星系至少也在數十位萬光年之外,分辨其中的恆星都不容易,更別說本身不發光的行星。「河外行星」天文編號為M51-ULS-1b,位於大熊座的渦星系M51之中,距離地球達2300萬光年,比土星略小,圍繞一對雙星運動,距離軌道中心大約10個天文單位。
  • 人類首次在銀河系以外發現行星的蹤跡
    NASA / ESA距離地球2300萬光年,位於大熊座的「渦狀星系(Whirlpool Galaxy)」M51,可能會成為人類發現的首顆「河外行星」的所在地。雖然自1992年以來人們在銀河系內發現了數千顆行星,且估計銀河系內存在的行星總數超過400億,但是要在銀河系以外的星系中發現行星難度非常大。原因很簡單,因為河外星系距離我們十分遙遠,很難把其中的恆星區分開,更不要說在它們身旁尋找行星。
  • 人類第一次在銀河系之外發現了一顆行星
    迄今為止,人類已經在太陽系外發現了數千顆行星,並估計整個銀河系內的行星數量超過400億顆,而現在,人類第一次在銀河系之外,找到了行星的蹤跡。銀河系的直徑達到甚至超過了10萬光年,而其他星系至少也在數十位萬光年之外,分辨其中的恆星都不容易,更別說本身不發光的行星。
  • 2300萬光年之外,銀河系之外的第一顆系外行星被發現
    左圖是M51漩渦星系的RGB疊加圖像,其瀰漫性輻射來自高溫氣體。「M51- ULS」位於一個新生星團的邊緣,洋紅色的圓圈標誌著其中X射線的位置。太陽系外存在很多行星,目前科學家們發現的系外行星數已達到上千顆。但迄今為止,所有已發現的系外行星都在銀河系內,換句話說,銀河系之外「真正的」系外行星還未曾出現。
  • 科學家通過100萬顆X射線源製成太空X射線源全景地圖
    適量的X射線對人體沒有危害,但是進入宇宙太空就不一樣了,宇宙中充滿了大量X射線,伽馬射線,處處暗藏危機,肉身進入太空有無數種死法Gilfanov/IKI)科學家通過Spektr-RG空間天文臺上的eROSITA望遠鏡,發現了它們,目前發現100萬顆X射線源,並將其製成太空X射線源全景地圖,將來隨著觀察宇宙深度的深入,將有更多的X射線源被發現。本次觀測持續182天,收集165G天文照片製成。
  • 天文學家在銀河系上方發現一顆系外行星,尺寸和地球相當
    曾經,我們以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提出了「地心說」,後來發現,我們地球其實是環繞太陽運行,其他的行星一般也會環繞其所在的主恆星運行。當然,有一些衛星則會環繞行星運轉,就像月球環繞我們地球運轉等。除此之外,我們還看到了銀河系的樣子,如果從側面看我們的銀河系,看起來像是一個「託盤」狀的大型星系。於是很多人好奇,在銀河系上空是不是也存在一些星系呢?
  • 星系外行星?引力波可以幫助我們找到它們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科學家可能有一天會利用空間和時間的波動(稱為引力波)在銀河系外發現外星行星。在過去的三十年中,科學家們已經確認了地球太陽系之外存在近4,200個世界。天文學家使用分析來自世界本身或其恆星的光的方法檢測到了這些系外行星。
  • 天文學家觀察X射線光譜,發現星系比我們想像還大
    銀河系的恆星盤面約橫跨十萬光年,但最新觀測結果表示,星系的範圍實際可能橫跨數百萬光年。俄亥俄州立大學的Sanksriti Das本周在美國天文學會的虛擬會議,提到銀河系尺寸旋渦星系NGC 3221的X射線觀察結果。
  • 美國航天局NASA首次用X射線觀測到系外行星掩星
    前天,美國每日科學網站報導,人類首次通過X射線觀測到太陽系外的「日食」現象。這被稱為「掩星」,是發現系外行星的重要手段之一,意味著人類今後可能用X射線的強度變化尋找系外行星。發現系外行星是尋找地外生命的前提。美國航天局(NASA)的錢德拉X射線太空望遠鏡和歐洲宇航局XMM牛頓望遠鏡,對距地球63光年的恆星HD189733進行觀測。
  • 天文學家在另一個星系中找到了第一個候選行星
    自從1992年首次發現第一顆系外行星以來,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成千上萬的其他行星。實際上,他們估計銀河系擁有400億個系外行星。但是當涉及到發現這些行星時,存在一個問題。從地球上看,其他星系距離如此遙遠,恆星擠入了一個很小的空間區域,以至於很難確定單個星系,更不用說周圍任何行星的影響了。因此,星外行星令人遺憾地躲避了天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