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顆「河外行星」?
M51「渦狀星系(Whirpool Galaxy)」。NASA / ESA
距離地球2300萬光年,位於大熊座的「渦狀星系(Whirlpool Galaxy)」M51,可能會成為人類發現的首顆「河外行星」的所在地。
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研究中心的天體物理學家Rosanne Di Stefano等人最近在論文中稱這顆可能存在的行星為M51-ULS-1b,比土星稍小,圍繞一對雙星運行,距離軌道中心大約10個天文單位(AU)。
雖然自1992年以來人們在銀河系內發現了數千顆行星,且估計銀河系內存在的行星總數超過400億,但是要在銀河系以外的星系中發現行星難度非常大。原因很簡單,因為河外星系距離我們十分遙遠,很難把其中的恆星區分開,更不要說在它們身旁尋找行星。
能夠發現這顆可能存在的「河外行星」也有一點點運氣的成分。它圍繞運行的雙星中有一顆是中子星,甚至有可能是黑洞,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吞噬大質量伴星的物質。墜向中子星或黑洞的星塵在此過程中釋放出了大量能量,把這對雙星變成了M51星系中最明亮的X射線源之一。其X射線的亮度相當於太陽所有波段電磁波產出的100萬倍。
由於產生X射線的源頭,也就是中子星或黑洞很小,因此假如有一顆大小如同土星的行星在距離它數十億公裡的地方,在我們的視線上掠過X射線源的表面,是完全可以把X射線源遮掩住的。而這個可能存在的遮掩過程,於2012年9月20日傳到了地球,剛好被錢德拉X射線太空望遠鏡捕捉到。
整個過程持續了大約3小時,在此過程中X射線源逐漸變暗消失,隨後又慢慢出現。但是在當時,研究人員未對這類短時變化進行搜索,因而沒人注意到。
X射線源的這種變化可能有多種原因。一種原因是有一顆小型的類恆星天體,比如白矮星,擋住了它。但是研究人員認為不可能是白矮星,因為這對雙星相對年輕,還不至於在近旁演化出白矮星這類需要較長演化時間的天體。
第二種可能是X射線源本身的自然變化。例如有物質在墜向中子星或黑洞的過程中遮掩了X射線源。但是研究人員認為,這類遮掩過程導致的X射線源亮度變化帶有一種特殊的非對稱性頻率特徵,而這種特徵並沒有出現在觀測數據中。
研究人員認為這次事件帶有典型的凌星特點,且在凌星過程中起到遮掩作用的天體和被遮掩的X射線源大小是相近的。引發此次事件的最有可能是一顆行星。
這是有史以來人類首次在銀河系以外發現行星的蹤跡。而Di Stefano等人認為,第二例很快就會出現,因為他們目前分析的數據只佔錢德拉X射線觀測資料庫的一小部分。M51-ULS-1b是「河外行星」的首個候選者,但不會是最後一個。
參考來源
Astronomers find evidence of an extragalactic exoplanet
https://astronomy.com/news/2020/09/astronomers-find-evidence-of-an-extragalactic-exoplanet
M51-ULS-1b: The First Candidate for a Planet in an External Galaxy
https://arxiv.org/abs/2009.08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