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ASA, ESA, S. Beckwith and the Hubble Heritage Team)
此次發現的行星候選者,正是位於渦狀星系中。
在2800萬光年之外,我們首次找到了銀河系外行星?一項最新研究有可能讓我們找到搜尋行星的新思路。
1846年,法國天文學家奧本·勒維耶(Urbain Le Verrier)通過數學計算確定了一顆行星的準確位置。很快,海王星——已知的最後一顆太陽系內行星——在勒維耶的指導下被觀測到了。
而人類再次找到一顆新行星,則要等到1992年。這一次,人類的視野衝出了太陽系。在2800光年外的處女座中,射電天文學家亞歷山大·沃爾茲森(Aleksander Wolszczan)和戴爾·弗萊爾(Dale Frail)發現脈衝星PSR 1257+12周圍有兩顆行星在繞行,這也是第一次在太陽系之外找到行星。
從海王星到第一顆太陽系外行星(簡稱系外行星),人們苦苦追尋了近一個半世紀;而從後者到找到第一顆銀河系外行星,我們可能只用了不到30年。近日公開於預印本平臺arXiv的一篇論文宣布:利用錢德拉X射線天文望遠鏡的數據,研究人員在2800萬光年外的渦狀星系,發現了一顆略小於土星的行星。
在1992年首次確認系外行星的存在之後,天文學家搜索系外行星的步伐從未放緩。截至目前,在3213個恆星系統中,人們已經確認發現了4348顆系外行星,此外還有超過5000顆待確認。這其中,凌星法和徑向速度法是搜索系外行星的主要手段。
凌星法是基於這樣的情景:當一顆行星掠過恆星表面,由於行星遮擋住恆星發出的一部分光線,這時地球觀測者眼中的恆星自然會變得黯淡了。當然,原理看似簡單,但實際觀測並不容易。由於恆星的體積往往遠遠超過了其行星,因此恆星亮度的下降微乎其微。例如,當一顆類似地球的行星經過類太陽恆星時,恆星的亮度只會下降約萬分之一。因此,只有足夠精密的探測器,才能捕捉到這樣微弱的變化。
能夠實現這類觀測的,正是2009年發射升空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在近10年的觀測壽命中,克卜勒望遠鏡發現了2662顆系外行星。而在其退役之後,凌星系外行星勘測衛星(TESS)成為繼承者,在更廣闊的視野、更遙遠的距離繼續尋找系外行星。
另一種重要的觀測手段是徑向速度法。如果一顆恆星周圍有行星運行,行星的引力會引起恆星遠離或靠近我們的速度發生變化。根據都卜勒效應,我們可以在恆星光譜上發現這樣的變化。儘管信號同樣微弱,但天文學家早已通過該手段有所收穫。1995 年,米歇爾·馬約爾(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就利用這一策略探測到了第一顆圍繞類太陽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二人也因此獲得去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不過,目前找到的這近萬顆行星(及候選天體)無一例外,都位於銀河系中。當這些在銀河系中為我們取得豐碩成果的手段應用於銀河系外時,卻都變得無能為力。這一困境不難理解:無論是凌星法,還是徑向速度法,這些變化的幅度本就微弱,放在更遙遠的其他星系中,就更加難以觀測。
在這項由哈佛史密森尼天體物理中心的天文學家R·迪斯蒂法諾(R. Di Stefano)領導的研究中,他們考慮的是另一類信號。
這項觀測的原理其實與克卜勒望遠鏡相似,都是凌星法——不過,信號源從可見光換成了明亮的X射線源。在銀河系之外,明亮的X射線源主要源自X射線雙星系統。這類系統由一顆普通恆星和一個大質量恆星的遺骸(例如黑洞或中子星)構成。後者巨大的引力能夠吸積伴星的物質,在這個過程中,吸積盤將釋放X射線。
這類X射線信號之所以能夠用於尋找銀河系外行星,一個原因在於,它們蘊涵的能量巨大(例如此次信號的亮度就是太陽各波段總和的約100萬倍);更重要的是,在X射線凌星現象中,恆星亮度變化十分明顯。在正常的凌星現象中,由於整個恆星都在釋放輻射,因此途經的行星只能遮擋住一小部分光線。相比之下,X射線的發射區域集中在狹小的吸積盤,當行星經過時,甚至可以將X射線完全遮住,這時X射線源如同經歷了一次「日全食」。
藉助這一策略,研究團隊使用當代最先進的X射線望遠鏡——錢德拉X射線天文望遠鏡的數據,在距離我們超過2800萬光年的渦狀星系(Whirlpool Galaxy)中,找到了一個期待已久的信號。這組信號屬於名為一個M51-ULS-1的雙星系統:在持續3個小時的時間內,X射線的亮度如下圖所示,呈現出U型曲線,這正是凌星現象的特徵。此外,在中間的20~30分鐘內,X射線信號完全消失了。
X射線亮度的U型曲線(圖片來源:研究論文)
當然研究人員也意識到,除了途經的行星,還有其他因素也可能造成類似的亮度變化。例如,吸積過程自身受到擾動,從而出現亮度變化;X射線雙星自身性質的變化,使得X射線源在一段時間內被關閉;或者,經過X射線源的不是行星,而是一顆體型較小的恆星(例如白矮星)。
正常情況及被遮擋時的X射線源(圖片來源:研究論文)
不過,根據亮度曲線的變化特徵以及其他天文學限制,這些選項被研究者逐一排除。因此,最大的可能性浮出水面:有一顆行星(命名為M51-ULS-1b)正在半徑數十億千米的軌道上,圍繞這個雙星系統運行。根據計算,M51-ULS-1b的體積略小於土星。
值得一提的是,這可以說是一項遲到了近8年的發現。這個信號早在2012年就被錢德拉望遠鏡捕捉到,但一度被埋藏在大量數據中,並沒有受到格外的關注。直到迪斯蒂法諾等人開始關於銀河系外行星的研究,其意義才凸顯出來。
不過,現在要說確定發現了銀河系外行星還為時尚早。目前這篇論文剛剛被上傳至預印本網站,尚未通過同行評議從而正式發表。如果最終得到證實,這將是我們認識宇宙的重要進展,我們尋找行星的範圍也將被大幅拓寬。同時,這也為尋找銀河系內的類地行星提供了新的思路。
原始論文:
M51-ULS-1b: The First Candidate for a Planet in an External Galaxy
分享最新科技資訊,發布前沿學術動態!一切盡在木木西裡~ 服務科研,助力科技! 關注微信公眾號: 木木西裡(mumuxilinj),更多精彩內容、新聞資訊、乾貨資源等你來看!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