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發現蛇類琥珀

2020-12-05 中國日報網

科學家首次發現蛇類琥珀

對研究晚中生代蛇類的演化與全球分布有重要價值

緬甸曉蛇復原圖 劉毅繪/光明圖片

本報北京7月19日凌晨電(記者張蕾)來自中國、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類標本,並揭示出一個全新的物種。這一發現對研究晚中生代蛇類的演化與全球分布有著重要價值,相關論文於北京時間7月19日凌晨發表在《科學進展》(《科學》旗下子刊)上。

與其他脊椎動物化石相比,蛇化石極為罕見,此前人們從未在琥珀中發現過蛇類。論文作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白明認為,這或許是因為大多數蛇類骨骼質地不堅硬,能形成化石並保存下來非常不易。「我們在2016年年初陸續發現了這些蛇類琥珀,此後耗費了近一年的時間來重建骨骼的三維結構。這批標本中最重要的一件已經有些許腐爛並暴露出骨骼,這種情況反而對顯微CT等無損設備的成像十分有利。」

通過對CT數據的重建、分割和融合,科學家們最終無損得到了標本骨骼的高清三維形態。據論文作者之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描述,琥珀蛇保存了長約4.75釐米的連續顱後骨骼,包括97枚椎骨、肋骨和部分皮膚——其中,97枚椎骨中的前87節加上肋骨構成了軀幹,剩餘10節構成尾部。「標本的單一椎骨非常小,軀幹椎體長約0.5毫米,尾椎長約0.35毫米。參照同時代的蛇類,如果標本完整,琥珀蛇的長度大約為9.5釐米。」

蛇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侏羅紀中期。到了晚白堊世早期(距今約1億至9500萬年),蛇類已經有了全球性分布,南歐、非洲、北美、中東和南美都曾發現過蛇類化石。「此次發現的標本有著明顯的腹下椎骨(前洩殖腔椎骨),一共87節(據推測應該有160節),標本的脊椎骨還有著特化的椎弧凹與椎弧凸——這是蛇類的重要特徵,兩個結構互相鑲嵌形成球狀窩,使得蛇的每一節脊椎骨既能牢牢相扣又能靈活轉動。」論文作者之一、加拿大艾伯塔大學教授麥可·考德威爾(Michael W. Caldwell)介紹。

根據骨骼學特徵,科學家將這件標本命名為緬甸曉蛇(Xiaophismyanmarensis)。其中,屬名Xiaophis中的「Xiao」源自中文「曉」,旨在向發現該枚琥珀的賈曉女士致敬;ophis為希臘語中的蛇;種名myanmarensis則表明化石發現於緬甸。論文作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陳睿解釋:「『曉』這個字有多層含義,不僅是收藏家的名字,也有破曉之意,暗示著這條蛇的原始。」

「緬甸曉蛇可以說是現在蛇類的祖先之一。」論文作者之一、美國中西大學教授蘭德爾·尼達姆(Randall L. Nydam)認為,緬甸曉蛇的顱後骨骼與其他白堊紀岡瓦納蛇類具有極高的相似性,例如在阿根廷發現的距今9000萬年的狡蛇和恐蛇。「早期蛇的系統發生分析表明,緬甸曉蛇位於岡瓦納基幹類群中的狡蛇、恐蛇、古裂口蛇和現代蛇之間。」蘭德爾·尼達姆強調。

科學家還發現了另一件蛇類標本——琥珀中的蛇皮。該標本代表了一隻大型蛇類的蛻皮,鱗片呈菱形或圓菱形,鱗片間的表皮上有深線,能觀察到圓形或環狀的花紋。研究人員推測,這張蛇皮的主人體長可能達到60釐米至70釐米,是當時緬甸琥珀森林中的大型掠食者。

此次發現的兩枚蛇類琥珀都富含昆蟲、昆蟲糞便和植物殘留物,指示出一個包含有淡水棲息地和潮溼溫暖的熱帶雨林的生態系統。科學家認為,作為首次在中生代森林環境中發現的蛇類,緬甸曉蛇表明古代蛇類曾生活在海洋邊緣的森林中,該地區有著更廣泛的生態多樣性。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 早期蛇類化石則比較破碎
    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 早期蛇類化石則比較破碎時間:2018-07-20 06:38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 早期蛇類化石則比較破碎 新華社北京7月19日電(記者屈婷 喻菲)傳奇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再次傳出新知。
  • 世界上首例蛇類琥珀被發現
    、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團隊宣布,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類標本。  此次新發現的蛇類琥珀化石標本共有兩件:一件是蛇皮琥珀,一件是緬甸曉蛇。這兩件蛇琥珀的發現者分別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和石探記科學團隊的賈曉女士,兩人與蛇琥珀最初的相識都很偶然;之後,他們與多國學者攜手對「蛇琥珀」進行了長達兩年半的研究,最終發現了一條有0.99億年「高齡」的「琥珀蛇」,向世界揭示了一個前所未知的新物種。
  • 首次發現蛇琥珀 對研究晚中生代蛇類的演化與全球分布有著重要價值
    本報北京7月19日凌晨電(記者張蕾)來自中國、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類標本,並揭示出一個全新的物種。這一發現對研究晚中生代蛇類的演化與全球分布有著重要價值,相關論文於北京時間7月19日凌晨發表在《科學進展》(《科學》旗下子刊)上。
  • 科學家在緬甸發現琥珀,在其中有了新發現!
    科學家在緬甸發現琥珀,在其中有了新發現!對於蛇這種爬行動物很多人都望而生畏,這樣的軟體動物是大多數人無法接受的,作為爬行動物它最為明顯的特徵就是沒有腳,身子不斷的蠕動向前爬行,就像是一團繩子一樣。關於蛇的祖先一直都比較具有爭議性,早在2018年的時候,由中國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的科學團隊首次在琥珀當中發現了蛇類的標本,才向我們揭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物種,讓我們對蛇的祖先有了初步的了解。那麼它們到底發現了什麼呢?緬甸一直是琥珀的高產區。
  • 這個琥珀最早出現於9900萬年前,還完整保存蛇類祖先的形象
    琥珀作為大自然歷史的保存庫,在該研究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實際上,琥珀是一種透明的生物化石,億萬年前的樹脂偶然滴落,也許會包含著一部分昆蟲,在地下掩埋了漫長的時光以後重見天日。琥珀保存著獨特的光澤和形態,除了觀賞和珍藏價值外,還有極高的生物研究價值。
  • 中外科學家琥珀內發現億年前兇猛古鳥類
    原標題:中外科學家琥珀內發現一億年前兇猛古鳥類近年來,琥珀中發現的古生物吸引了不少網友的關注。3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再次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了一隻一億年前的袖珍猛禽的痕跡,為我們進一步了解古鳥類的演化提供了關鍵信息。
  • 科學家首次發現億萬年前新鳥類化石,蟲珀是穿越時光的精靈
    近日,中外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一億前古鳥類新物種,這是距去年首次發現蛇琥珀(蛇類標本)後,又一次發現新的物種。(科學家首次發現蛇琥珀,琥珀雖小卻凝結時光長河)這次發現的鳥類標本本體,琥珀內部包裹著古代鳥類的一條完整的腿部,長大約有3.5釐米,重才5.5克。
  • 億萬年前的花蚤琥珀被發現,身藏60餘粒花粉!
    據新聞報導,中國學者發現稀有的億年琥珀 提到稀有又價值連城的琥珀, 那就不得不提包裹著蜥蜴的琥珀。 早在2016年,科學家團隊宣布發現在緬甸琥珀裡發現了史上第一件恐龍標本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水生生物真蝦
    我國科學家團隊宣布,這是世界範圍內,首次在琥珀中發現水生生物蝦類標本,並揭示了一個前所未知的物種。研究團隊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陳睿博士,南開大學黃大衛教授、肖金花教授,卜文俊教授等人,以及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李新正研究員組成。有關這枚蝦琥珀的專業研究論文已於10月底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刊物《科學報導》上。
  • 我科學家發現 亞洲大陸琥珀生物群
    原標題:我科學家發現亞洲大陸琥珀生物群   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研究員張海春領銜的國際科研團隊,通過對撫順琥珀的全方位系統分析,確認該琥珀群是目前世界上種類最豐富的琥珀生物群之一。此項研究填補了始新世時期(約5000萬年前)亞洲大陸琥珀生物群的空白,也表明5000萬年前歐亞大陸兩端已經存在廣泛的生物交流。
  • 一塊9900萬年的羽毛琥珀證實:恐龍不是爬行類,只是大個的鳥
    筆者-小文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是世界上有名的琥珀和化石產地,前段時間,科學家還在這裡發現了至今已有9900萬年歷史的蛇琥珀。這是人類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化石,科學家將琥珀中心發現的蛇類命名為「緬甸曉蛇」,它由一名華裔女性賈曉發現,也由這位發現者的名字命名。
  • 琥珀中發現大量恐龍羽毛,我們印象中的恐龍,可能一開始就是錯的
    顯然,小部分人對於恐龍的印象還刻板地停留在《侏羅紀公園》等電影中,這也正常,畢竟這些科幻電影上映的時候(1993年),古生物學家還沒發現恐龍羽毛的化石呢。緬甸北部克欽邦的胡康谷地是一座「聚寶盆」,這裡的琥珀年齡最大,多形成於9千萬年以前,古生物學家曾在緬甸產的琥珀中發現了世界上最小的鳥,名為眼齒鳥,這種鳥的頭部非常小,僅有14毫米,和人類的指甲蓋差不多。
  •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史前海洋動物「菊石」,有何研究意義
    這是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找到遠古生物「菊石」,從意義上來講,這一發現可以幫助科學家們更好的研究至少一億年前該地的生態系統(因為菊石的滅絕時間大約在白堊紀末期時候)。上圖就是這塊包含菊石的琥珀我們從照片中可看出,除了菊石之外,還有其餘很多種生物,研究人員表示,這塊琥珀裡面至少含有40個生物,諸如蜘蛛、螺類生物、蟎蟲等等大約在白堊紀中期,位於緬甸熱帶海濱處的森林,樹木分泌出的樹脂在流淌的途中包裹了一些動物,其中就包括了一隻菊石,最後在各種複雜長期的地質作用下變成了一塊琥珀
  • 琥珀中首次發現海洋動物菊石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聯合團隊報導了保存在一枚緬甸琥珀中的菊石、螺類、節肢動物等化石集群,表明該琥珀森林位於熱帶海濱地區,環境類似於當今的一些熱帶海岸森林。該研究為緬甸琥珀年齡提供了直接證據,並為琥珀埋藏學和白堊紀森林生態環境分析提供了新見解。
  • 中國古生物學家在琥珀中首次發現史前海洋動物菊石
    中國古生物學家在琥珀中首次發現史前海洋動物菊石 2019-05-14南古所 供圖   中新網南京5月14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4日發布消息,該所科研人員在一枚保存有豐富化石類群的緬甸琥珀中,發現罕見地史前海洋生物菊石。這是古生物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菊石,為揭秘1億年前熱帶海濱生態環境打開新的窗口。  該研究成果於當天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
  •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保存完好的史前螳螂
    網易探索4月29日訊,最近,日本科學家在一塊琥珀中發現保存完好的8700萬年前的史前螳螂屍體,這一發現推翻了美國科學家有關史前螳螂沒有刺的論斷,在這個螳螂身體科學家發現了有2個突刺,據日本科學家介紹這隻螳螂屬於白堊紀時期螳螂和現代螳螂的中間過渡種類,很可能是一個新種類。
  •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一億年前的奇特甲殼類:體型特「巨大」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一億年前的奇特甲殼類:體型特「巨大」 澎湃新聞記者 吳躍偉 2018-01-22 18:16 來源:澎湃新聞
  • 南京科學家發現亞洲大陸琥珀生物群5000萬年前的琥珀揭開氣候密碼
    南京科學家發現亞洲大陸琥珀生物群  5000萬年前的琥珀揭開氣候密碼  那時的東北,溫暖潮溼賽江南  5000萬年前的撫順,氣候溫暖潮溼,森林裡,水杉高大衝入雲霄。搖蚊大膽地卿卿我我,小蟑螂萌萌的,還沒有睜開矇矓的睡眼……它們還沒緩過神,就被樹脂包裹,被牢牢固定,變成了琥珀的一部分。
  • 東陽首次發現珍稀瀕危蛇類中華珊瑚蛇 金華也屬首次記錄
    5月28日清晨,一工作人員意外發現一條長相奇特的蛇,當即拍下照片。該蛇黑紅相間,花紋呈環形,頭部黑白成一字型。5月28日下午,經浙江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專家初步鑑定,這條蛇為中華珊瑚蛇。而這也是金華範圍內首次發現中華珊瑚蛇的蹤跡。
  • 人類首次在琥珀中發現恐龍化石:一截長毛的尾巴
    (原標題:人類首次在琥珀中發現恐龍化石:一截長毛的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