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9900萬年的羽毛琥珀證實:恐龍不是爬行類,只是大個的鳥

2021-01-09 奇點使者

筆者-小文

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是世界上有名的琥珀和化石產地,前段時間,科學家還在這裡發現了至今已有9900萬年歷史的蛇琥珀。

這是人類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化石,科學家將琥珀中心發現的蛇類命名為「緬甸曉蛇」,它由一名華裔女性賈曉發現,也由這位發現者的名字命名。

這枚蛇琥珀非常稀有,可以說是全世界僅此一枚,而且保存完好,科學家將蛇化石小心翼翼地從琥珀中分離出來後,發現緬甸曉蛇竟然是世界上最小的蛇,只有9.6釐米。

此外,科學家還在緬甸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化石,這些稀有的琥珀和化石將幫助人們了解幾千萬甚至幾億年前地球的氣候變化,以及存在過的物種。

而最近,緬甸的克欽邦胡岡谷地再次給科學家帶來驚喜,一枚距今已有9千年多年歷史的琥珀中,人們發現了一根恐龍的羽毛。

一般而言,羽毛是鳥類的基本特徵,而在過去,科學家發現了大量長有羽毛的恐龍,其中包括中華龍鳥、中國鳥龍、小盜龍、尾羽龍、羽王龍、近鳥龍等等,那麼,科學家又是怎麼判斷琥珀中的羽毛是屬於恐龍還是鳥類的呢?

這其實和羽毛的結構有關,在發現的300多個含有羽毛的琥珀當中,恐龍的羽毛對比一般鳥類的羽軸要細得多,且羽毛中具有數量很少且寬間隔的羽枝,以及許多幾乎交替排列的軸狀羽小枝。

並且,在確認為恐龍羽毛的14個琥珀標本中,這些羽毛明顯不屬於飛行的鳥類,科學家發現,恐龍的羽毛多是棕色或黑色的,且一些羽枝軸附近的色素減少了,在羽小枝處形成了白色的核。

我們通常將恐龍想像成和蜥蜴相關的爬行類,認為恐龍的身上要麼是披著堅硬如同鐵皮般的盔甲,又或者是布滿鱗片,但事實上,很多恐龍都長有羽毛,或許,恐龍的真實面目被還原的話,在人類眼裡,它們不過是大個兒的鳥罷了。

相關焦點

  • 人類首次見到恐龍真實形態 琥珀標本保存9900萬年前恐龍遺骸
    人類首次見到恐龍真實形態 琥珀標本保存9900萬年前恐龍遺骸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真的恐龍究竟長什麼樣?從來只能從化石中尋找蛛絲馬跡來推斷的古生物學家,這次被一塊琥珀震驚了:它封存了一段9900萬年前的白堊紀恐龍尾巴,它背面覆蓋慄棕色羽毛,腹面羽毛則色近蒼白——這是迄今為止,科學家見過的最「新鮮」、最接近於生前狀態的恐龍,它也是有史以來第一件被發現保存在琥珀中的恐龍標本。12月9日凌晨,《細胞》出版集團旗下的生物學著名刊物《當代生物學》發表了這一發現。
  • 琥珀裡竟然有恐龍!邢立達老師帶你探索琥珀中的恐龍世界
    邢立達老師購買了這塊琥珀後,立刻回到國內,將它帶到了同步輻射實驗室,用顯微CT的方法,給這塊琥珀做了一次全方位的掃描,以獲取它的三維信息。經掃描發現,琥珀中是一條長著原始羽毛的恐龍尾部,證實了邢立達老師的猜想,這塊琥珀也成為了人類發現的第一塊琥珀恐龍化石。
  •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羽毛,可能是恐龍的,它究竟長什麼樣子?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羽毛,可能是恐龍的,它究竟長什麼樣子?最近科學家有證據表明,恐龍有可能像鳥類一樣渾身布滿羽毛,在科學界一直有這樣的觀念,其實家禽類的動物是由恐龍進化來的。之所以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是一位古生物學家在緬甸的琥珀當中找到了證據。緬甸一直盛產琥珀,古生物學家在琥珀當中發現了一種非常奇異的鳥類,它的體型非常小,被稱為眼齒鳥,它是截止到目前為止,所在琥珀當中發現的世界上最小的鳥,它究竟有多小呢?
  • 中國博士揭秘「琥珀恐龍」發現過程:目前無法復活
    以中國地質大學博士邢立達為首的科研團隊宣布,在一塊近1億年前的琥珀中,他們發現了一段恐龍的尾巴組織,這是有史以來人類發現的第一件琥珀中的恐龍標本。消息甫出,很多第一反應想到《侏羅紀公園》的網友熱議,這是否意味著憑藉琥珀恐龍裡的基因,可以讓恐龍「死而復生」?
  • 原來恐龍真的長毛! 終於,全人類第一次見到了恐龍的真身...
    中國的一位科學家,在一塊琥珀裡,找到了恐龍的真身!! 沒錯,就是這塊兒距今9900萬年,包裹著一段恐龍尾巴的珍貴琥珀。這是人類第一次見到了一段完整的恐龍真身... 而不是一個恐龍骨骼化石。 這個琥珀包含著八節完整的尾椎骨,上面覆蓋滿了羽毛....
  • 神奇動物在這裡……恐龍恐龍你居然有毛
    我們從小對恐龍的印象多半來自於《侏羅紀公園》恐龍是皮膚光禿禿冷血醜醜的大蜥蜴
  • 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的恐龍化石
    來自緬甸的一個壯觀的新琥珀化石擁有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史前恐龍的頭骨:一種生活在9900萬年前的類鳥生物,並不比今天活著的最小的鳥大。今天在《自然》雜誌上描述的這具化石,從後腦勺到鼻尖只有1.5釐米長,大約是指甲的寬度。
  • 這塊琥珀裡藏著一隻1億年前的鳥,長啥樣?
    此次新發現的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這也是現在世界上唯一能發現白堊紀古鳥琥珀的地區。△古鳥標本與微CT圖像對比據火山灰測定,此地的琥珀距今約一億年前,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該時期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溼的熱帶環境中的動植物,常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一直保存至今。
  • 人類首次在琥珀中發現恐龍化石:一截長毛的尾巴
    這是有史以來,人類第一次在琥珀中發現恐龍。12月8日晚,邢立達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這可能是一隻幼年的恐龍,成年後,它可能更大一些。邢立達特別強調,「一定要說是最小的非鳥恐龍,而非最小的恐龍,因為所有的鳥都是恐龍演化來的,所以,所有鳥都是(廣義上的)恐龍。」2015年夏天,研究人員從緬甸琥珀商人手中得到了前述奇特標本。
  • 9900萬年前的鳥類翅膀首次「現形」:被保存緬甸琥珀中
    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28日發表的一項化石研究中,中加科學家描述了兩片9900萬年前的鳥類翅膀,它們被保存在緬甸的琥珀中。這是首次發現來自白堊紀的動物毛囊和羽毛排列,使人們對古代鳥類翅膀幼年期發育情況有了新的了解。長期以來,人們對白堊紀鳥類翅膀和羽毛的了解大都來自二維碳質壓膜化石,或保存於琥珀中的單獨羽毛。雖然這些化石也很珍貴,但無法提供本研究中三維樣本那樣豐富的信息。  此次,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恩·麥克凱勒及其研究團隊,於緬甸克欽邦發現了兩塊化石樣本。
  • 琥珀中發現大量恐龍羽毛,我們印象中的恐龍,可能一開始就是錯的
    但現在,我們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恐龍很有可能是一種身上披滿羽毛,外形和禽類相似的動物,而最有力證據莫過於古生物學家在緬甸琥珀中找到的恐龍羽毛了。緬甸北部克欽邦的胡康谷地是一座「聚寶盆」,這裡的琥珀年齡最大,多形成於9千萬年以前,古生物學家曾在緬甸產的琥珀中發現了世界上最小的鳥,名為眼齒鳥,這種鳥的頭部非常小,僅有14毫米,和人類的指甲蓋差不多。
  • 人類首窺恐龍時代鳥類真面目 翅膀保存在琥珀中
    信息 人類首窺恐龍時代鳥類真面目 翅膀保存在琥珀中 2016雖然這兩件標本非常小,只保留了幼鳥的翅膀,不過其保存完好的細節,讓人類第一次能夠窺到恐龍時代鳥類的真面目。  距今約9900萬年  這項研究的領導者之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博士介紹,此次標本包括兩個鳥類的翅膀和部分軟組織,發現自著名的琥珀產區之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
  • 大新聞:古生物學家在琥珀中發現了一隻白堊紀的鳥
    圖片來源:邢立達 | 繪圖:張宗達 2月2日上午,由中國、美國和加拿大古生物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公布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一塊來自緬甸的琥珀中找到了一隻白堊紀的鳥。琥珀中的鳥?以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以代表的研究團隊正通過白堊紀琥珀打開了一扇通過1億年前那個神奇世界的大門,他們在琥珀中發現了恐龍尾巴和雛鳥化石,而這一次他們在琥珀中發現了更完整的鳥類化石。 包裹白堊紀鳥類化石的琥珀有7釐米長,這可是相當大的一塊琥珀了。我敢打賭,一般人拿到這塊琥珀肯定分不清裡面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 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虎嗅網
    含有眼齒鳥頭部骨骼化石的緬甸琥珀爬行動物演化關係我們一般說的「爬行動物」早在約2.5億年前,就演化出兩大繁衍至今的分支,一支叫主龍類,包括鱷類、翼龍、恐龍等。恐龍中的一支演化成鳥類,所以鳥類可說是一類特化的恐龍。另一支叫鱗龍類,包括喙頭蜥、蜥蜴、蛇等。
  • 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
    含有眼齒鳥頭部骨骼化石的緬甸琥珀爬行動物演化關係我們一般說的「爬行動物」早在約2.5億年前,就演化出兩大繁衍至今的分支,一支叫主龍類(archosaur),包括鱷類、翼龍、恐龍等。恐龍中的一支演化成鳥類,所以鳥類可說是一類特化的恐龍。另一支叫鱗龍類(lepidosaur),包括喙頭蜥、蜥蜴、蛇等。
  • 中美團隊億年琥珀中發現最小恐龍!蜂鳥大小,眼大,牙齒百顆
    北京時間3月12日零時,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一項由中美科學家聯合完成的研究「 緬甸白堊紀蜂鳥大的恐龍(Hummingbird-sized dinosaur from the Cretaceous period of Myanmar)」: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發現的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
  • 恐龍都不堪其擾 或許這些小蟲才是侏羅紀的「王中王」
    「2014年我們通過一塊因吸血而腹部膨大的白堊紀跳蚤化石,證實其單次吸血量為0.02毫升,至少是現生蚤類的15倍。」高太平說,「這些化石標本的年代都集中在1.65億—1.25億年前,材料也都來自我國的東北地層,但這些有關跳蚤演化的研究工作,全部是基於昆蟲本身形態特徵的分析,特別是刺吸式口器的結構特徵,沒有相應的羽毛化石。」
  • 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恐龍:身長不足5.5釐米,愛食肉
    在一塊發現於緬甸北部約有 9900 萬年歷史的琥珀中,研究人員描述了一塊微小的像鳥頭一樣的顱骨,保存完整,喙後長度僅 7.1 毫米,表明該恐龍與現存最小的鳥類蜂鳥大小相當。在今天 Nature 雜誌同期發表的新聞與觀點文章中,英國牛津大學的 Roger Benson 寫道,「在過去的十年裡,我們獲得了大量關於恐龍和鳥類過渡的資料,極大地促進了我們對這一重大進化事件的理解。而近年來科學家們又在緬甸琥珀中找到了驚人的發現,包括在其他已經滅絕的鳥類身上前所未見的羽毛和骨骼結構。
  • 白堊紀琥珀中驚現4釐米袖珍鳥
    古生物學家在白堊紀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鳥類?白堊紀的琥珀中發現古生物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事,古生物學家不僅在這些晶瑩的有機礦物中找到了被封印的植物、昆蟲、蜥蜴,甚至還有生活在9900萬年前的鳥類和恐龍尾巴!這次古生物學家竟然在琥珀中發現一個完整的鳥頭,這隻鳥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小的鳥類!被封印的鳥頭緬甸琥珀產自緬甸北部的胡康谷地,這些琥珀形成於距今99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
  • 恐龍時代的古鳥類耳朵、眼瞼和膚色什麼樣,來看看這隻琥珀!
    本文圖片均由邢立達提供恐龍時代的鳥長什麼樣,它的膚色是什麼顏色?來自緬甸琥珀中一隻金黃色的利爪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注意。比龍標本復原圖。張宗達 繪自此,來自恐龍時代的第一隻雛鳥標本被人類發現。該琥珀化石保存了極為豐富的軟組織細節,包括了裸露的耳朵、眼瞼,以及跗骨上極具細節的鱗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