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小文
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是世界上有名的琥珀和化石產地,前段時間,科學家還在這裡發現了至今已有9900萬年歷史的蛇琥珀。
這是人類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化石,科學家將琥珀中心發現的蛇類命名為「緬甸曉蛇」,它由一名華裔女性賈曉發現,也由這位發現者的名字命名。
這枚蛇琥珀非常稀有,可以說是全世界僅此一枚,而且保存完好,科學家將蛇化石小心翼翼地從琥珀中分離出來後,發現緬甸曉蛇竟然是世界上最小的蛇,只有9.6釐米。
此外,科學家還在緬甸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化石,這些稀有的琥珀和化石將幫助人們了解幾千萬甚至幾億年前地球的氣候變化,以及存在過的物種。
而最近,緬甸的克欽邦胡岡谷地再次給科學家帶來驚喜,一枚距今已有9千年多年歷史的琥珀中,人們發現了一根恐龍的羽毛。
一般而言,羽毛是鳥類的基本特徵,而在過去,科學家發現了大量長有羽毛的恐龍,其中包括中華龍鳥、中國鳥龍、小盜龍、尾羽龍、羽王龍、近鳥龍等等,那麼,科學家又是怎麼判斷琥珀中的羽毛是屬於恐龍還是鳥類的呢?
這其實和羽毛的結構有關,在發現的300多個含有羽毛的琥珀當中,恐龍的羽毛對比一般鳥類的羽軸要細得多,且羽毛中具有數量很少且寬間隔的羽枝,以及許多幾乎交替排列的軸狀羽小枝。
並且,在確認為恐龍羽毛的14個琥珀標本中,這些羽毛明顯不屬於飛行的鳥類,科學家發現,恐龍的羽毛多是棕色或黑色的,且一些羽枝軸附近的色素減少了,在羽小枝處形成了白色的核。
我們通常將恐龍想像成和蜥蜴相關的爬行類,認為恐龍的身上要麼是披著堅硬如同鐵皮般的盔甲,又或者是布滿鱗片,但事實上,很多恐龍都長有羽毛,或許,恐龍的真實面目被還原的話,在人類眼裡,它們不過是大個兒的鳥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