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白堊紀,人類與恐龍能否共生?

2021-01-15 南報網

出版方供圖

南報網訊(記者 解悅)人類重返白堊紀,與一億年前的恐龍,狹路相逢。不同時期稱霸地球的兩個物種會激蕩出怎樣的火花?這個來自恐龍專家的狂想,是那麼不可思議。著名古生物學者、恐龍科普作家邢立達首部長篇科幻小說《御龍記:史前闖入者》新書發布會8月18日在京舉行,展示了一幕「奔放的史前生活」。

邢立達有著多個標籤:「工作前便有百篇SCI的學神」、「首個發現琥珀中的恐龍化石的人」,而科學家寫科幻小說,更是令人好奇。

顛覆人們對於恐龍的固有認知

清末時期的嘲風為貓瓦尋親,無意間開啟了千年疊像,穿越史前,看到了一個令人目眩神迷的世界。生活在史前的人們騎龍、吃龍、馴養龍……這怎麼可能?

他們驚奇地發現,三千年前就已有人來到此地,如此發展三千年,人類建立了一個騎在龍背上的文明,這裡的一切帶著鮮明的龍的印記。

邢立達將自己對於恐龍的全部狂想,傾注於《御龍記》中,構建了一個讀者從未見過卻無比熟悉的世界。我們所看到的《侏羅紀公園》裡巨大、危險、暴戾且殺傷力十足的生物,實際上只是恐龍家族的一小部分,還有無數形態不一、性情各異的恐龍未被我們認識。

《御龍記》不僅全方位地展示了一億年前地球統治者的面貌,而且顛覆人們一直以來對於恐龍的固有認知,是科幻迷和恐龍愛好者絕對不能錯過的一部專業的恐龍科幻類型小說。

現場展示霸王龍的牙齒

小說誕生的背景源於邢立達對人與恐龍共生的猜想,他說,「我們如果沒有考慮到恐龍演化成智慧生命,如果恐龍還活著,我們可以怎麼去利用,或者說怎麼跟他們在一起相處,這是很有意思的。」

人類為什麼對恐龍有一種渴望?恐龍究竟好玩在哪兒?

邢立達說:「小朋友四五歲到小學畢業的這個階段叫恐龍期,他們都會很奇怪地去喜歡恐龍。為什麼?因為恐龍是唯一滿足想像力和好奇心的物種。恐龍已經滅絕,只能通過化石記錄來復原,復原就需要想像力。想像力、好奇心跟科學精神是人類、也是小孩刻在骨子裡的需求,所以,尤其小男孩,以他的力量、智慧或者有時候有暴力傾向也好,這個恐龍能夠滿足他的所有的需求。」

公交車一樣大的劍龍,腦仁可能只有核桃大小?腕龍的腦真的在腰上嗎?最小的恐龍只有麻雀那麼大嗎?

發布會期間,邢立達以「接地氣」的方式科普了恐龍的專業知識,具體介紹了《御龍記》中出現的幾種恐龍,具有掠食性以騎兵方式出現的手盜龍類,性格溫良適宜馴養當人類食物的鴨嘴龍類,可愛活躍可以當做寵物飼養的鸚鵡龍等。此外,他還特地帶了一顆霸王龍的牙齒供在場讀者觀賞。

恐龍時代是否出現過恐龍文明?

小說中,邢立達基於嚴謹的事實構建出一個前所未有的恐龍世界。人類回到史前生活,在龍的時代逐鹿中原,演繹金戈鐵馬和愛恨情仇,在遠古大地上創造出波瀾壯闊的歷史。

除此之外,還引出了另一個更深刻的思考:對於一個物種來說,文明究竟是生存的利器還是毀滅的陷阱?

恐龍的時代是否出現過恐龍文明?邢立達稱,「科學的結論基本是否定的,恐龍的化石和腳印到留到了今天,而有關恐龍文明的蛛絲馬跡至今也沒有任何發現。當人類與稱霸地球的恐龍狹路相逢,最有可能的結果便是人類馴化了恐龍,騎在了龍背上。」

邢立達作為專業的古生物學者,他在小說《御龍記》中也彰顯了自己嚴謹的科學態度,書中沒有不著邊際地描寫恐龍文明,而是寫出了最真實的人與恐龍的關係。人和動物是如何相處的,人和恐龍就是如何相處的。

劉慈欣也稱讚《御龍記》的世界設定遵循了科學的嚴謹,令人信服地讓恐龍成為一種被人類馴化的物種。

邢立達還為現場的讀者準備了3顆緬甸白堊紀時期的琥珀作為抽獎福利送給大家。

相關焦點

  • 當唐朝人集體重返白堊紀遇到恐龍……這故事厲害了
    人類集體重返白堊紀,與一億年前的恐龍狹路相逢,不同時期稱霸地球的兩個物種激蕩出劇烈的火花。古生物學者、恐龍科普作家邢立達首部科幻長篇小說《御龍記:史前闖入者》講了一個中國古人們與恐龍一起生活的故事。小說誕生的背景源於邢立達對人與恐龍共生的猜想,他說,「我們如果沒有考慮到恐龍演化成智慧生命,如果恐龍還活著,我們可以怎麼去利用,怎麼跟他們在一起相處。」 所以《御龍記》講述的是千年一次,人類集體重返白堊紀,與一億年前的恐龍狹路相逢,不同時期稱霸地球的兩個物種激蕩出劇烈的火花。生活在史前的人們騎龍、吃龍、馴養龍……建立了一個騎在龍背上的文明,這裡的一切帶著鮮明的龍的印記。
  • 「探秘白堊紀,重返恐龍時代」展在海爾世界家電博物館開幕!
    11月15日上午,「探秘白堊紀,重返恐龍時代」史前恐龍化石展在海爾世界家電博物館舉行開幕儀式。本次展覽由海爾世界家電博物主辦,北大寶石鑑定中心(青島)教學實踐基地聯合舉辦,北京大學地質博物館提供展品和技術指導支持。
  • 「探秘白堊紀,重返恐龍時代」展在海爾世界家電博物館開幕
    11月15日上午,「探秘白堊紀,重返恐龍時代」史前恐龍化石展在海爾世界家電博物館舉行開幕儀式。本次展覽由海爾世界家電博物館主辦,北大寶石鑑定中心(青島)教學實踐基地聯合舉辦,北京大學地質博物館提供展品和技術指導支持。
  • 人類的腫瘤疾病,在白堊紀時代恐龍就得過!
    人類的腫瘤疾病,在白堊紀時代恐龍就得過!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人類不孤單
  • 把現代75億人穿越到白堊紀能否再次稱霸地球、重建人類文明?
    )那麼僅憑全球75億人口的聰明才智在白堊紀一年後還能活下多少人?人類將會面臨哪些生存問題?哪些人剛開局就會掛掉哪類人能相對活到最後都不會狗帶?最後人類會在白堊紀滅絕嗎?為什麼?若不會滅絕人類能否絕地反殺打敗恐龍、稱霸地球、重回食物鏈頂端、統治白堊紀、重建人類文明使人類東山再起、再創輝煌恢復以往的繁榮昌盛?
  • 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恐龍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小可健談,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恐龍。北票龍北票龍是一種長有羽毛的肉食性恐龍,是在遼寧省的北票市發現的因此命名為北票龍,在不知道這種恐龍的時候,很多人都不知道有這麼個地方,所以可以說是北票龍提高了北票市的知名度。
  • 恐爪龍:北美洲的白堊紀肉食恐龍
    ,體長3米食性:肉食生存年代:距今1.19億-9300萬年前的早白堊紀發現地點:北美洲,美國化石標本:幾副完整的骨骼恐爪龍生活在北美洲的白堊紀肉食恐龍,體重25-90公斤,身長3-5米。成群的恐爪龍被人們稱為「白堊紀的殺人軍團」,這種恐龍的殘暴可見一斑。恐爪龍與人類的大小比例它的身體輕盈敏捷,稱得上是奔跑跳躍方面的「職業選手」。
  • 《與恐龍同行》:重返侏羅紀
    《冰川時代》,但為了維持紀錄片特徵,會「說話」的恐龍不多,而且都操著一口極其時髦的美國腔,時不時還甩出幾句俚語。推薦理由:重返侏羅紀每集《侏羅紀公園》上映前,片方都會炒作這次有何種新恐龍亮相,其實大部分觀眾,包括庸俗如筆者,看恐龍電影時其實並不在乎這個那個是什麼龍,無非為了看大怪獸和人追追打打,就心滿意足。但假如你是個考古愛好者,想對逝去的白堊紀文明通曉多些,那麼看多少集《侏羅紀》也不如這一部《與恐龍同行》。
  • 如果75億現代人穿越到白堊紀,人類還能活得下來嗎?
    人類是現如今地球上的主宰物種,全球各地都有人口分布。而在6500萬至1.45億年前的白堊紀,處在食物鏈頂端的恐龍是陸地上的主宰物種。倘若現在所有的75億人穿越到白堊紀,每個人身上只能帶一些簡單的隨身物品,那麼,人類能否再次再次稱霸地球、佔領世界、重建人類文明嗎?
  • 穿越白堊紀 人類如何稱霸
    白堊紀,位於侏羅紀和古近紀之間,約1億4500萬年。這是一個恐龍從繁盛到滅絕的時代。這時的盤古大陸已被海洋分開,地球變得溫暖而乾旱。開花植物和最大的恐龍出現,許多新的恐龍種類也開始出現,翼龍在天空中滑翔,巨大的海生爬行動物統治著淺海灘涂。
  • 能否用DNA復活恐龍呢?目前有沒有國家獲得恐龍DNA?
    時隔上億年,目前有沒有國家獲得恐龍DNA?其實早在上世紀的90年代,我國科學家就成功地從一枚特殊的恐龍蛋化石中獲得了恐龍的基因片段,這是人類首次從恐龍蛋化石中獲得恐龍的遺傳物質!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顆蛋化石中居然還存在著6500多萬年前就已經滅絕的恐龍的活性物質!那麼問題來了,我們人類能不能將恐龍DNA進行復活,從而重組恐龍呢?人類能否用恐龍DNA復活恐龍?在電影《侏羅紀公園》中,一隻蚊子吸取了恐龍的血,然後人類利用這隻蚊子復活了恐龍!
  • 白堊紀的恐龍長啥樣?毛茸茸的!有點好看
    近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稱,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批形態各異的恐龍羽毛,對我們理解白堊紀恐龍的體表覆蓋物有重要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教授(Ryan C. McKellar)、博士生皮埃爾·考克斯(Pierre Cockx)共同研究。
  • 白堊紀恐龍比侏羅紀更加繁盛,電影為何不叫《白堊紀公園》?
    白堊紀恐龍比侏羅紀更加繁盛,電影為何不叫《白堊紀公園》?我們熟悉的恐龍電影系列《侏羅紀公園》給我們帶來了一幅生動的恐龍時代景象。不過在這部電影下,我們都被潛移默化地騙了。因為實際上,無論是侏羅紀公園,還是侏羅紀世界系列,裡面出現的大部分恐龍都是生活在白堊紀的,比如暴龍、三角龍等。非鳥恐龍類在地球上生活超過了1.6億年,跨越了三個地質歷史上的「紀」: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它們最繁盛的時段應該在晚侏羅世到早白堊世,而大眾最為熟悉的恐龍大多來自晚白堊世。有趣的是,除去一些晚侏羅世的龐然大物,大部分侏羅紀的恐龍都不為大眾所知。
  • 廣西打造動漫IP《白堊紀》恐龍文創產品
    卡斯特動漫供圖廣西新聞網南寧10月12日訊(記者黃新躍)廣西自然博物館與廣西卡斯特動漫有限公司11日在南寧舉行動漫IP《白堊紀》恐龍文創產品合作開發籤約儀式,雙方將以動漫IP《白堊紀》為依託,聯合打造廣西白堊紀恐龍超億元衍生產品產業鏈,首期將開發精品恐龍模型和白堊紀恐龍科普讀物,然後向兒童玩具、手機周邊、日用品、學習教育、食品飲料、服裝鞋帽、遊戲應用等領域拓展。
  • 從三疊紀到白堊紀,恐龍到底是怎麼演變的?
    從三疊紀到白堊紀,恐龍到底是怎麼演變的?之前的文章中已經提到,恐龍是從三疊紀末活躍到白堊紀的,恐龍家族數量龐大,而且隨著時間、環境的變化,恐龍的體型也在逐漸的變大,外形特點也在一直變化著。想知道恐龍到底是怎麼演化的嗎?我們且往下看。
  • 包頭龍:白堊紀的大型植食恐龍
    中文名稱:包頭龍體型:大型恐龍,體長6-7米食性:植食生存年代:距今76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發現地點:加拿大,北美洲化石標本:包頭龍與人類的大小比例因為包頭龍沒有門齒,所以它在進食時必須用嘴切斷食物。包頭龍的四肢短粗,粗壯的四肢毫不費力地支撐著龐大的身體,加上外面厚厚的「鎧甲」,從遠處看簡直就是一輛活著的坦克。
  • 如果白堊紀出現時空隧道,恐龍集體穿越到了現代,會是什麼結局
    而後當然不會統統的消滅掉,而是會製造一些與白堊紀類似的生態環境將這些恐龍飼養起來,畢竟這對白堊紀的生態環境研究是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的。三、人類重創當然,也不能排除另外一種可能,那就是人類的生態環境遭受到重創,就跟現代我們所熟知的「生物入侵」是一個道理,先不說大批量的大型恐龍的死亡如若不能及時處理,就可能會造成大批的病毒瘟疫之類的疾病傳播,在白堊紀時代,可不僅僅只有恐龍,同樣還有很多昆蟲之類的生物。
  • 白堊紀恐龍繁殖受挫 不能孵化的恐龍蛋變化石(圖)
    暴龍也就是通常說的霸王龍宜興恐龍蛋與別的恐龍蛋相比,個頭很嬌小 記者 戎丹妍 攝  用現在時髦的話說,恐龍的世界與我們人類沒有一毛錢關係但從發現恐龍蛋的土層來看,當時江蘇一帶的氣候應該是非常乾旱的,而且可能火山噴發比較頻繁,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江蘇地區的恐龍遺蹟這麼少,因為那時的氣候不太適合恐龍生存。  事實上,恐龍最終滅絕也是在白堊紀晚期,也就是6500萬年前左右。
  • 吉林延邊發現大量白堊紀恐龍足跡
    新華社長春3月11日電(記者 姚友明) 日前中外古生物學者聯合宣布,他們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發現了恐龍足跡群,這為研究我國乃至東北亞白堊紀恐龍動物群的分布以及多樣性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英國權威學術雜誌《白堊紀研究》上,來自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青年學者邢立達副教授、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教授、韓國晉州國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部金景洙教授和韓國國家文化遺產研究所科學保護部林鍾悳主任等專家學者共同署名發表文章
  • 哆啦A夢勇闖白堊紀《大雄的恐龍》20日全線上映
    《哆啦A夢之大雄的恐龍》就是漫畫作者藤子.F.不二雄最愛的首部電影作品。去年,哆啦A夢公司翻拍了這部經典之作,大雄無意中發掘出恐龍蛋化石,用時間布讓它回到1億年前的狀態,並孵化出小恐龍皮皮。為了讓皮皮離開危險的人類世界,大雄和哆啦A夢還有夥伴們乘坐時間機把皮皮帶回它自己的世界,但是來自未來的貪婪的恐龍獵手們早就盯上了可愛的皮皮,小夥伴們在哆啦A夢幫助下同未來的強敵鬥智鬥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