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方供圖
南報網訊(記者 解悅)人類重返白堊紀,與一億年前的恐龍,狹路相逢。不同時期稱霸地球的兩個物種會激蕩出怎樣的火花?這個來自恐龍專家的狂想,是那麼不可思議。著名古生物學者、恐龍科普作家邢立達首部長篇科幻小說《御龍記:史前闖入者》新書發布會8月18日在京舉行,展示了一幕「奔放的史前生活」。
邢立達有著多個標籤:「工作前便有百篇SCI的學神」、「首個發現琥珀中的恐龍化石的人」,而科學家寫科幻小說,更是令人好奇。
顛覆人們對於恐龍的固有認知
清末時期的嘲風為貓瓦尋親,無意間開啟了千年疊像,穿越史前,看到了一個令人目眩神迷的世界。生活在史前的人們騎龍、吃龍、馴養龍……這怎麼可能?
他們驚奇地發現,三千年前就已有人來到此地,如此發展三千年,人類建立了一個騎在龍背上的文明,這裡的一切帶著鮮明的龍的印記。
邢立達將自己對於恐龍的全部狂想,傾注於《御龍記》中,構建了一個讀者從未見過卻無比熟悉的世界。我們所看到的《侏羅紀公園》裡巨大、危險、暴戾且殺傷力十足的生物,實際上只是恐龍家族的一小部分,還有無數形態不一、性情各異的恐龍未被我們認識。
《御龍記》不僅全方位地展示了一億年前地球統治者的面貌,而且顛覆人們一直以來對於恐龍的固有認知,是科幻迷和恐龍愛好者絕對不能錯過的一部專業的恐龍科幻類型小說。
現場展示霸王龍的牙齒
小說誕生的背景源於邢立達對人與恐龍共生的猜想,他說,「我們如果沒有考慮到恐龍演化成智慧生命,如果恐龍還活著,我們可以怎麼去利用,或者說怎麼跟他們在一起相處,這是很有意思的。」
人類為什麼對恐龍有一種渴望?恐龍究竟好玩在哪兒?
邢立達說:「小朋友四五歲到小學畢業的這個階段叫恐龍期,他們都會很奇怪地去喜歡恐龍。為什麼?因為恐龍是唯一滿足想像力和好奇心的物種。恐龍已經滅絕,只能通過化石記錄來復原,復原就需要想像力。想像力、好奇心跟科學精神是人類、也是小孩刻在骨子裡的需求,所以,尤其小男孩,以他的力量、智慧或者有時候有暴力傾向也好,這個恐龍能夠滿足他的所有的需求。」
公交車一樣大的劍龍,腦仁可能只有核桃大小?腕龍的腦真的在腰上嗎?最小的恐龍只有麻雀那麼大嗎?
發布會期間,邢立達以「接地氣」的方式科普了恐龍的專業知識,具體介紹了《御龍記》中出現的幾種恐龍,具有掠食性以騎兵方式出現的手盜龍類,性格溫良適宜馴養當人類食物的鴨嘴龍類,可愛活躍可以當做寵物飼養的鸚鵡龍等。此外,他還特地帶了一顆霸王龍的牙齒供在場讀者觀賞。
恐龍時代是否出現過恐龍文明?
小說中,邢立達基於嚴謹的事實構建出一個前所未有的恐龍世界。人類回到史前生活,在龍的時代逐鹿中原,演繹金戈鐵馬和愛恨情仇,在遠古大地上創造出波瀾壯闊的歷史。
除此之外,還引出了另一個更深刻的思考:對於一個物種來說,文明究竟是生存的利器還是毀滅的陷阱?
恐龍的時代是否出現過恐龍文明?邢立達稱,「科學的結論基本是否定的,恐龍的化石和腳印到留到了今天,而有關恐龍文明的蛛絲馬跡至今也沒有任何發現。當人類與稱霸地球的恐龍狹路相逢,最有可能的結果便是人類馴化了恐龍,騎在了龍背上。」
邢立達作為專業的古生物學者,他在小說《御龍記》中也彰顯了自己嚴謹的科學態度,書中沒有不著邊際地描寫恐龍文明,而是寫出了最真實的人與恐龍的關係。人和動物是如何相處的,人和恐龍就是如何相處的。
劉慈欣也稱讚《御龍記》的世界設定遵循了科學的嚴謹,令人信服地讓恐龍成為一種被人類馴化的物種。
邢立達還為現場的讀者準備了3顆緬甸白堊紀時期的琥珀作為抽獎福利送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