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管理發展史,工業革命是非常重要的時間節點,產出劃時代的科學管理,自此,全球目光也開始轉移到美國。
一、工業革命前夜
1、歐洲對美國的影響
17世紀,隨著美國殖民地的發展,移民美國的歐洲人越來越多,經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歐洲人,有尊重教育的傳統,他們帶來了當時佔主導地位的教育制度——學徒制。
美國當時還沒有建立學徒制的行會或手工藝組織,由殖民地市政當局直接管理,於是學徒制應用範圍被擴大,學徒制不單單是作為工人訓練方法,還有教育功能。學徒制在促進早期美國國家經濟和個人發展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原因一方面是美國早期的殖民地勞動力不足,原因二殖民者信奉清教徒的「勞動美德」,他們覺得教年輕人實用的技能對行業和社會有益,一定程度上,美國當時的殖民者對學徒制是有依賴的。
而在歐洲,學徒制發展是有嚴格限制的,比如英國法律規定,學徒制主要是為了確保窮人的兒童人身安全,其次才作為一種教育手段。
美國則希望向所有受教育可能被忽視的兒童提供學徒服務,而不僅僅是窮人,像麻薩諸塞灣殖民地頒布了一部全面的學徒法,要求對所有兒童進行所需技能的培訓,包括培養他們「閱讀和理解宗教原則的能力」。
可惜好景不長,當1647年美國公立學校制度開始出現後,學徒制就開始不「吃香」了。
早期的美國人意識到,要求所有的孩子都接受初等教育沒錯,但是並不是所有孩子的父母和監護人都能教孩子們閱讀和寫作。於是,麻薩諸塞州總法院下令,每50個家庭的城鎮要從其所在地區招聘一名教師,並負責支付教師的工資。
由此,美國開始實行了免費的公立學校制度,學徒制開始被冷落。
2、學徒制的衰落
其實,在工業革命開始之前,一開始運行得很好的學徒制逐漸出疲軟的跡象。甚至在工廠出現之前,師傅和學徒之間的密切互動也在逐漸減弱,培訓學徒的責任更多地交給了熟練工人,而不是像以前的父子學徒制那樣建立一對一的學習關係。
比如,一家商店的學徒人數可能高達10人或更多。因為美國的學徒制是由地方當局管理的,沒有像歐洲受到手工藝和行業協會的嚴格管制,學徒制逐漸失去當初建立學徒制的發展目的,甚至異化成剝削型的學徒制。
隨著19世紀後期的工業進步,尤其是工廠的出現,對以不同方式培訓的工人產生了新的需求,學徒制的衰落順理成章。
以紡織工業為例,當手工操作的工藝開始轉移到 「製造廠」,這些「製造廠」擁有自動化的織機,學徒制模式無法匹配自動化的生產線,也根本無法跟上對工業工人日益增長的數量需求。
二、工業革命的影響
工業革命帶來的工作場所(從手工作坊到製造工廠)的變化,對工人的工作技能也相應有了很多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誕生了工廠學校、職業教育。
1、工廠學校的流行
蓬勃發展的工廠,需要大量經過技術培訓和工業教育的工人,然而,美國的公立學校「供給」嚴重不足。儘管美國17世紀開始建立免費的公立小學制度,但直到1821年,美國才在波士頓建立的全國第一所公立高中。
這一時期,催生了一些私人贊助的技能培訓學校。
在18世紀,美國的機械師和商人開始仿效英國的行業協會,成立了以互助和經濟發展為目的技術協會,結果名字叫成「機械學院」,開始提供機械技術方面的正式培訓和指導,還開設了英語、數學和其他學科。
1820年,紐約市成立了一個「力學研究所」,幾年後,費城的富蘭克林研究所和辛辛那提的俄亥俄力學研究所也相繼成立,這些「研究所」都設有圖書館,為機械師的孩子們提供教育,「機械學院」是美國最早正式提供技術和普通教育的私人機構。
這些私人培訓機構後來演變成正式的「工廠學校」,「工廠學校」是第一個由企業為員工舉辦的正規教育項目,也就是今天企業的人力資源培訓職能的前身。
1905年,「工廠學校」在美國鐵路行業首創,專門提供行業所需技能和行業的技術培訓,目的是提高鐵路維修車間工作人員的績效和效率。
20世紀初,西屋電氣、鮑德溫機車公司、通用電氣公司、國際收割機公司、福特公司、固特異公司等公司紛紛成立了類似的工廠學校,工廠學校培養工人的模式迅速流行起來。
當時工廠學校有五大宗旨:(1)培養訓練有素的工人;(2)培養管理人才;(3)提高產出質量;(4)減少勞動力流動;(5)減少浪費和事故數量。
2、職業教育的興起
企業設立的「工廠學校」的為工人提供技能培訓的方案取得了成功,然而,保守的美國教育工作者們反對將技能培訓納入公立學校,他們認為這樣會將降低公立學校的學術水平。
另一方面,人們也批評公立教育,認為年輕人在學校書本中學到的東西,對外界幾乎沒有什麼適用性,公立教育應該改革。
為了回應這些改革呼聲,麻薩諸塞州、俄亥俄州、賓夕法尼亞州政府開始紛紛始資助公共教育中的技能培訓課程。典型如麻薩諸塞州,建立了獨立的工業和技術培訓學校,用相當於當地支出一半的州資金資助這些學校,並設立職業教育委員會管理這些學校。
1884年,美國巴爾的摩終於建立了第一所完全由公費資助的職業培訓高中。它作為公立學校系統的一部分,後來,第二所在費城開學,第三所在託萊多開學。儘管一開始這些職業培訓學校與普通高中是分開的,但技能培訓的課程納入普通高中課程的情況開始增多。
支持職業教育發展的最大的創舉來自林肯籤署的1862年「莫裡爾法案」,也叫「土地出讓法」,它是一項高等教育公共捐贈計劃,設立了農業教育、工貿教育、家政教育等大學層次的培訓項目,目的是使美國普通公民而不僅僅是富人能夠獲得高等教育。
此外,把技能培訓作為公共教育重要法案是1917年美國頒布的「史密斯-休斯法案」。它為公共教育中的工業、農業、家庭經濟和教師提供了永久性的每年700萬美元的撥款。由此,美國的職業教育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
到20世紀初,隨著職業教育發展,為了更多的關注商業問題和人才需求,1913年,美國成立了全國企業學校協會,1920年該協會與美國勞資關係協會合併,1923年最終成為後來著名的美國管理協會。
三、科學管理的影響
科學管理是工業革命的最有代表性的產物,它源於工廠需要更高效、更有效地運行。
「科學管理」概念由泰勒開創,他優雅的概括科學管理的原則——將複雜的任務分解為簡單的機械性任務,這些任務可以像機器一樣高效地執行,並通過分級管理結構控制生產所需的大量工人。
「科學管理」對人力資源的影響,特別是培訓方面是顯而易見的,泰勒在描述當時的情況時寫道:
「從我們大公司的總裁到我們的家庭傭人,都在尋找更優秀、更稱職的人,這種追求從未像現在這樣充滿活力,我們要找的是現成的能幹的人,是別人訓練過的人。」
從泰勒的話中,可以看到更多優秀的工人需要更正式的、更有效的、持續的培訓。接下來,有兩件大事促使科學管理廣為人知——福特生產線的創建和第一次世界大戰。
1、福特生產線的創建
在福特之前,許多行業都已經採用了裝配生產線,只是從來沒達到過福特的規模。19世紀70年代,裝配生產線首先應用於美國中西部地區的食品加工廠。
據說,福利為了尋找靈感,他跑到芝加哥的肉類加工廠去參觀。在肉類加工廠裡,肉架子頂上有個懸空的小輪車,用來提高生產速度,福特很可能也是從家鄉附近汲取這個點子的。
很顯然,裝配生產線的概念跟科學管理原理緊密相關的,福特和泰勒的見解也很像。
福特說,「必須減少工人的想法,並把他們的動作也減少到最低限度。他們要儘可能只用一個動作完成每件事。」後來,福特T型車的生產就分解為了84個步驟。」
裝配線其實還是一種嚴格區分工種的方式,好讓人們最有效地完成單個活動。
福特說,「裝配線的第一步,就是把工作送到人面前,而不是人去找工作。所有的操作都設立了兩條總原則:第一,如果可以避免的話,工人不需要完成超過一個以上的步驟;第二,工人絕不需要彎腰。」
福特的裝配線簡單而明確,消除了傳統製造法裡的許多低效環節。簡言之,福特的大規模生產線,明顯是在回應泰勒的科學管理思想。
此外,福特的一項人力資源政策相當出名——1914年福特將工人的日薪提高到5美元,這件事當然幹得漂亮,不過,有人質疑這是福特的公關活動,或者說,福特是為了解決工人跳槽的無奈之舉。
1913年,福特公司的工人跳槽率達到驚人的380%,1914年,福特將日薪從2.34元調為日薪5美元之後,工人跳槽的問題迎刃而解。
2、第一次世界大戰
對科學管理原則廣為傳播的應該可以歸功於伯納德·巴魯克,當時巴魯克擔任美國戰爭工業委員會的第一任主席,這個委員會是為協調和管理美國戰爭所需物資採購而設立的實體。
巴魯克充分利用市場經濟的力量降低採購成本,同時提高出貨速度和質量,在這種背景下,以科學管理為原則的工廠具有明顯的優勢,高效運營的工廠越做越大,那些低效的工廠將會倒閉。
一戰期間,美國造船廠需求增加了10倍,美國船務委員會一名培訓官員查爾斯艾倫,他利用科學管理的原理來提高對非熟練工人的培訓,艾倫對人力資源最直接的貢獻是發明了一個四步教學法——這個後來被稱為作業指導培訓(JIT)。
JIT培訓法總共四個步驟:①準備;②演示;③應用;④測試。這些步驟總是按順序執行,步驟1的目的是讓學習者準備好接受指導,步驟2指導學習者,步驟3檢查錯誤,步驟4最後檢查指導工作。這四步教學步驟簡單有效,至今仍是培訓的基本操作。
此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能力傾向測試」開始得以發展,美國軍隊利用測試的主要目的,按能力對士兵進行分類,快速選拔有能力的人,以讓他們獲得合理的職位。「能力傾向測試」的原理跟科學管理是一脈相承的。
「能力傾向測試」逐漸成為軍隊非常重要的職業評價方法,對於人力資源來說,「能力傾向測試」催生了人力資源發展中的人才測評與人才評價技術。
隨著戰爭任務結束,美國軍隊已發現致力於完善技能培訓有不少好處:一是軍隊成為技能培訓和教育方法的創新源,二退役軍人還可以將他們的技能帶到私營企業,促進企業發展。
尤其後面一個好處,後來得到美國國家層面的支持。後來,美國通過「退伍軍人權利法案」,該法案擴大了對軍隊教育和學習的承諾,允許退伍軍人獲得專門用於教育的資金。
應用科學管理原理的人員培訓、能力傾向測試、為退伍軍人教育提供資金的立法承諾,這三件事,讓軍隊成為美國技能培訓和職業發展的創新推動者,也為接下來的人力資源發展打開一個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