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歐洲時期,中世紀對歐洲的第三大貢獻「東西交流」走向近代

2020-12-06 小韓旅行說

西歐的文化在歐洲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實際上是近代歐洲文明(自文藝復興之後)。歐洲文明的形成過程中,東方文明功不可沒,具體來說,是阿拉伯人的功勞。十二三世紀的時候,阿拉伯人將希臘哲學的原本從兩河流域經過敘利亞,一直傳到西班牙,使得西班牙成為第一個轉運希臘哲學的基地。在這之前,羅馬帝國時期以及中世紀的早期,歐洲人也了解到了一些有關下希臘哲學、文藝、美術、建築等方面的思想,但是比較間接,零碎,而更多的是接受了亞里斯多德、柏拉圖之後的新柏拉圖、新斯多葛的理論,對於古希臘的思想則知道的較為零散。

直到十二三世紀的時候,阿拉伯人成批、成套地講希臘哲學,特別是亞里斯多德全集和柏拉圖的著作,以及當時阿拉伯先進的文明,比如數學、天文學、醫學(不僅僅是阿拉伯醫學,還有古希臘的醫學)以及希臘的自然科學的東西等等都經由西班牙傳到整個西歐,起到了東西文化交流的作用。

這是在中世紀末期,在這以後就沒有這麼多了。原因我想就是西方超過了東方,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國家的,不知道不算是「榮耀」,成吉思汗打到了歐洲。其實也沒什麼光彩的,因為成吉思汗打到歐洲後,由於內訌,就七零八落地跑回來了。所以俄國詩人普希金有一句話:「阿拉伯人給我們帶來了數學,幾何,天文……,蒙古人來了什麼沒給我們帶。」那個一二百年中,蒙古人沒有給歐洲帶來什麼。

總之,當時,中世紀的時候,有一段西方的交流。我們可以看到,有兩件事,即基督教文明(誕生於耶路撒冷,紮根於西歐)和希臘文明都是由東向西傳入歐洲。之後,地理大發現和航海探險後,歐洲出現了一系列的「天文革命」。大家都知道是哥白尼開始的,第一個提出日心說,然後是伽利略,最後是布魯諾。那已經進入了文藝復興時期。

所以,綜上所述,歐洲的中世紀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板著面孔的,非常嚴肅的,陰森森的一千年(五百年到一千五百年),但實際上卻是孕育了西方近代文化的重要時期。特別是中世紀後期(十二三世紀以後)。

其實,歐洲文明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它覆蓋的面非常廣。好像文明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那麼現在我說講的「歐洲文明」,它的含義就是與社會進步相聯繫的或者是與社會發展相聯繫的文明;不是什麼一般性的:這個也叫文明,那個也叫文明。咱們中國對「文明」的理解是「文明禮貌」,我講的當然不是「文明禮貌」,是涵蓋比較寬泛的一個概念。以前講的是上編上半部,就是上古和中古——中古就是中世紀,下半部是近代一直到當代。在上半部和下半部當中有塊大界碑,這個大界碑就是「文藝復興」。這種分期,或者是中世紀和近代分期的界限都是模糊的。都是漸進的,只不過大體上要找出一個期限出來,不然的話歷史沒法研究的。

這個時期,為什麼叫「文藝復興」是個大界碑。從文字意義上講,Renaissance是個法文,英國人也照這個念,中國把它翻成「文藝復興」,加了「文藝」兩個字,使得「文藝復興」的意義大大地被壓縮了,變小了。我不曉得這是出自誰的手叫做「文藝復興」,但是好像我們中國就已經這樣叫起來,是不是根據日文這樣翻譯的,我沒有做詳細的考察,但是確實英國在談到Renaissance時候,是加了一個字,叫做Renaissance of arts。Arts不單單是藝術的意思,也包括文學在內。

在歐洲古代,arts代表文學的意思。世紀上,現在我們姑且叫它「文藝」復興,約定俗成。實際上「文藝復興」包括的內容非常廣泛,外延非常寬。它是一種包括文化的各個方面——這個文化也是寬泛意思的,就是涉及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個方面——的一個復興。它帶有一個時代的特徵,它反映的是一個時代的精神,這個時代的精神同以前大大不同。譬如說上古時候,主要講希臘這一段,希臘和古羅馬的前一半,這是上古時候,有文學、有藝術、有哲學、有科學、有醫學。所以的苗子都在那時候成長了,有了播種的種子或是有了萌芽,但是帶有很大的想像性,好像人類在剛剛看到這個世界的時候,腦子裡充滿了很多神奇很美妙的想像,所以那個時候你可以叫它神話時代。

從荷馬時代開始到希臘神話,到希臘哲學,到希臘文學,到希臘美學等等。古羅馬前一半也繼承了這個東西。這麼一段,是帶有相當豐富想像力的一段,好像是一個新出生的小孩剛剛到這個世界上來,有很多奇妙的、美麗的想法,在這些想法當中包含很多將來要發展下去的歐洲文明的種子。再往下就是古羅馬的後期一直到中世紀,這段時間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什麼特點呢?看到基督教文明佔統治地位的特點,這就是日耳曼羅馬文明。這一段應該考14世紀左右,甚至在13世紀開始看到它的沒落——封建制度開始沒落,需要有一個新世紀新時代來代替它。也就是「文藝復興」這一段。

上古時代就是希臘古羅馬時代,概況一些可以叫做美學時代,古羅馬精神是嚴肅的,凝重的,政治上是專制的,或者是王權專制或者是教皇專制。到了13世紀後期,在整個歐洲發生了一些很重要的事情,使得歐洲的局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件事就是西歐的地位相比東歐來說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成熟起來了。當時還沒有現代意義的「民族國家」的形態;nation和state還沒有結合起來成為一個東西。但是在十三四世紀的時候,nation變成state的趨勢已經成為歐洲特別是西歐的普遍願望。

相關焦點

  • 20世紀歐洲時期,中世紀對歐洲的第二大貢獻——基督教文明
    因為作為一種文明,基督教是人心的凝聚力,在西方歷史上曾經是理性的代表,直到理性回歸於個人的文藝復興時期。那麼,基督教文明何以有這麼大的力量和魅力呢?我想是在中世紀期間,基督教表現出的兩個方面使得它成為中世紀的支柱。即基督教的政治化和基督教的理論化。
  • 歐洲中世紀的千年黑暗與動蕩
    導讀:歐洲中世紀的千年黑暗與動蕩自公元5世紀之公元15世紀的一千年裡,歐洲開始了一段為後世談論頗多的歷史時期,這正是無數文學、影視、遊戲作品所青睞的中世界。古代的歐洲之前經由古希臘和古羅馬兩個帝國的統治後,在4世紀末羅馬分為東西兩個帝國,西羅馬帝國定都舊都羅馬,東羅馬定都君士坦丁堡,期間羅馬經歷了日耳曼人的入侵。歐洲傲視群雄的羅馬帝國敗於當時他們看來的野蠻民族日耳曼人,從此,西羅馬帝國覆滅,歐洲開始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
  • 歐洲中世紀時期的基督教育
    歐洲中世紀時期是指公元5世紀(公元476年)至公元15世紀中期(公元1453年)中間將近一千年的時間。這段時間內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各個封建領主軍閥之間混戰不休,戰爭頻繁。再加上天主教對於人們思想的禁錮,導致科技和生產力發生停滯,使得歐洲的文明史發展極為緩慢。在世界史上,這個時間段被描述為充滿了無知、迷信的「黑暗時期」。事實上,在中世紀時期,歐洲的教育體系依舊在發展,只是因為時代的局限性和歷史背景,有著其獨特的特點。
  • 劉景華:中世紀城市與歐洲文明成型
    中世紀城市也成為孕育歐洲文明新因素的搖籃。中世紀城市培育和發展了新的政治文明因素,如共同體觀念和自治意識、自由和平等觀念、民主和法治精神,孕育了市民階級這一新的社會力量,並預構了近代國家的政治形式。在經濟上,中世紀城市培育了新的經濟理念,孕育出現代會計制度、現代金融制度和現代公司制度,尤其是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促使歐洲文明在16世紀凝聚成型。
  • 「橫向」看歷史,明朝時期的中國與世界,歐洲中世紀的黑暗
    如果孔子和柏拉圖他們有機會交流的話,相信他們一定是快樂的。歷史上的很多先哲他們都處於同一時期,但由於受到了地點等因素的限制而無法交流,我們會把他們的很多思想拿來對比比較。後來發現原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儘管受到時間空間等條件的限制,大家們的思想一直是活躍的,他們都是始終處於進步狀態的。試想如果清王朝的統治者能夠意識到這一點,在很早的時候,不以「天朝上國自居」,又是何景象。
  • 十四世紀,歐洲開始進入近代文明黎明期,偉大的文藝復興放射光芒
    十四世紀,歐洲的歷史開始進入了近代文明的黎明期。在義大利的佛羅倫斯、威尼斯等地,工商業已經有了長足發展,一些城市還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新興資產階級開始走上政治舞臺,他們需要新的意識形態,為他們所追求的政治、經濟利益辯護,他們需要新的學術、新的文化,為他們所做的一切給予支持。
  • 14世紀,歐洲已經有了近代文明的萌芽
    14世紀,歐洲已經有了近代文明的萌芽。在義大利的佛羅倫斯和威尼斯等一些地方,工商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一些地區,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了。新興資產階級來到歷史前臺,他們渴求新的思想形態,保護他們已經得到的政治和經濟利益。新藝術和文化形式也是他們需要的,用來支持他們得到的一切。
  • 歐洲中世紀時期的鍊金術是不是巫術?它也是現代科學的搖籃
    鍊金化學所謂的歐洲中世紀的鍊金術,並不是表面上的意思只為了造黃金,而是研究一切神聖的東西,包括長生不老這些,他們相信銅鐵汞鉛可以通過一定方法變成金,甚至治病和啟發人的心智等。這些在現在看來當然是偽科學。
  • 11世紀,中國鑽井技術西傳歐洲,導致了「第一批自流井」的誕生
    中國深鑽技術,於11世紀中葉發明,大約在11世紀末或12世紀初傳入西方,並首先傳入歐洲,成功地鑽出了第一批自流井。李約瑟博土在《中國與西方在科學史上的交往》中述道:「在古代四川,從有些鑽孔湧出的天然氣已被用來煮熬從別的鑽孔抽出或流出的滷水。沒有跡象表明1000年中這項技術傳到其他文化中。
  • 學問遠在中國亦當求之:中世紀以來歐洲思想變革中的「四書五經」
    一、中世紀末期,西方傳教士為了能夠了解中國文化,更方便在中國傳教,將「四書五經」引入歐洲,卻被近代啟蒙思想家所用,當成瓦解教會思想專制的武器中世紀末期的歐洲,正處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教會和世俗政權勾結,採取高壓的文化政策,試圖穩固已經搖搖欲墜的封建統治。
  • 中世紀、歐洲與封建的時間差
    羅馬帝國並沒有涵蓋今天歐洲的版圖中世紀用在西方歷史的劃分之上,通常從5世紀算起。來自北方的日耳曼蠻族入侵,衝垮羅馬帝國的西半部分,帝國統治的終結造就中世紀的開始。然而,歐洲作為一個地理概念,在那個時期很少有人使用,因為它並不是一個政治區域或實體。
  • 張允熠|「兩極相聯」與中西之間——論歐洲近代哲學...
    研究有助於還原中華民族對人類思想文化所作的貢獻,有益於開顯當代中西方哲學在跨文化交流中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未來圖景。作者|張允熠,上海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來源|《文史哲》2018年第4期,第61-76頁。
  • 14世紀蔓延歐洲的「黑死病」,緣何成為「文藝復興」的導火線?
    文·段宏剛歐洲歷史有四個時代,分別是史前時代、古典時代、中世紀、近現代。公元前8世紀以前漫長的蠻荒時代,被稱作歐洲史前時代。此時的歐洲處在原始社會時期。古典時代從公元前8世紀古希臘人定居愛琴海為開端,到5世紀中後期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滅亡為止,前後延續1500多年。此時的西方,處在奴隸制社會階段。中世紀從西羅馬滅亡為開端,到14世紀文藝復興開始為終結,前後延續將近1000年。此時,西方處在封建社會時期。
  • 論歐洲文化的特性——看中世紀歐洲的契約精神
    契約精神是歐洲文化的重要特性之一,它對歐洲中世紀的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甚至對現代全球文化也是影響深遠。契約精神在歐洲封建社會中的作用則甚為明顯。這一思想範式對近現代歐洲的民主革命運動起了深刻的影響。羅馬法作為古代歐洲重要的法典,對後世影響深遠。公元476年,日耳曼人入侵並滅亡西羅馬帝國後,建立了許多日耳曼國家,並均效仿羅馬帝國立法。不同於羅馬法中主要以契約為原則,日耳曼人建立的國家多採取與羅馬法不同的習慣法作為其法律基礎。經過數個世紀的發展,帶有羅馬法痕跡的法律和法典漸漸在日耳曼地區的法律條文中顯露。
  • 中世紀:歐洲的黑暗時期,連空氣都充滿惡臭
    從西羅馬滅亡(公元476年)到東羅馬滅亡(公元1453年),這個時期被稱為歐洲中世紀。中世紀是歐洲最黑暗的時期,惡臭是這個時期最直觀的感受。1347年產生了一場瘟疫席捲了整個歐洲大陸,直接帶走了二千五百萬人的生命,它就是令人談之色變的黑死病。當時的醫生普遍認為病菌是靠空氣傳播的,於是建議人們不洗澡,積攢汙垢用來堵住毛孔,以此隔絕病菌。現在看來是相當不靠譜,但是當時的歐洲人普遍相信這一說法,連教皇一年也只洗三次澡。長期的不洗澡讓人身上散發著異味,人們需要依靠香水遮蓋才能出門。
  • 世紀對決25 中世紀上:拜佔庭拱衛歐洲阿拉伯一統中東,大唐造盛世
    6~10世紀,這幾個世紀是古典時代結束、全球中世紀到來的一個時期。在中世紀裡,世界的四大文明板塊發生了分化,有的文明重新崛起了,有的則處於持續的衰弱之中。在歐洲,在這中世紀前半段的幾個世紀裡,此時的羅馬帝國已經崩潰,不過東邊的拜佔庭帝國作為「半個羅馬帝國」在抵過重重內憂外患後艱難的生存了下來,擔綱起了恢復羅馬帝國榮光的重任。而在這幾個世紀裡,拜佔庭帝國也確實是一度重新鑄就了巔峰,收復了不少西羅馬帝國故土,也成為了中世紀裡歐洲最為強大的帝國。
  • 「近代科學之父」的伽利略,給了歐洲黑暗時期,致命的一擊
    「近代科學之父」的伽利略,給了歐洲黑暗時期,致命的一擊我們今天都知道,宇宙是無邊無際的,是沒有中心的。地球只不過是宇宙中不大的塵埃。但是在中世紀的歐洲,他們並不這麼認為,換句話說就是 ,他們當中的一些人,為了個人私利,掩蓋了真理的發展。
  • 中世紀歐洲鄉村發展的停滯與饑荒:不是天災,而是人禍
    與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深懂「深耕細作」原理的古代中國相比,古代歐洲的農業在世界歷史上似乎一直以來都默默無聞,進入中世紀之後,歐洲的中世紀農業才開始緩慢發展,公元14世紀至17世紀,歐洲的鄉村農業發展一度出現停滯和倒退,直到英國在17世紀中葉開展「農業革命」之後,歐洲的農業水平才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 誰說中世紀時期歐洲城市骯髒?同時期中國城市卻是雍容優雅的?
    相比之下,似乎歐洲中世紀城市表現得比較骯髒和落後? 一,歐洲中世紀城市人口較少,不一定是生產力低下的原因。 7世紀的唐代長安,11世紀的宋代汴梁人口均超過百萬。而同時期的倫敦,巴黎等人口多不超過10萬,這已經成為網絡上津津樂道的話題。 但我們要知道,在歐洲古典時代和中世紀早期,同樣存在人口百萬的大城市。
  • 歐洲經歷中世紀時,中國正在發生什麼?
    按照一般的劃分,中世紀從5世紀開始,一直持續到15世紀結束。在這漫長的上千年歷史中,在歐亞大陸的另一端,中國也在發生屬於自己的故事。在西羅馬帝國滅亡的公元476年,中國正處於南北朝時期。這是東晉以後,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分裂期。在南北朝時期,中國分為南朝和北朝,它們之間長期對峙,互相交戰,各自也都經歷過政權的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