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世紀,中國鑽井技術西傳歐洲,導致了「第一批自流井」的誕生

2020-12-05 野談歷史

中國深鑽技術,於11世紀中葉發明,大約在11世紀末或12世紀初傳入西方,並首先傳入歐洲,成功地鑽出了第一批自流井。李約瑟博土在《中國與西方在科學史上的交往》中述道:「在古代四川,從有些鑽孔湧出的天然氣已被用來煮熬從別的鑽孔抽出或流出的滷水。沒有跡象表明1000年中這項技術傳到其他文化中。後來阿拉伯作家才有一兩處記載,緊接著歐洲12世紀又成功地打出了第一批自流井。……這必然是由阿拉伯海員從海路傳去的。可能是通過摩爾人統治的西班牙傳開的。」

同時李約瑟又在《科學與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一文中明確指出:「毫無疑問,有關這些方法的知識從中國傳出去,導致了1126年在利勒斯附近鑽探第一口自流井。」李約瑟認為,當東半球一項重大科技發明後,便即向東、西擴散,在東半球另外的地方出現,或是在西半球出現。但是,「在人類交往過程中,存在著許多我們看不見的交往渠道,特別是在人類歷史的早期階段。」

中國鑽井技術早期傳入歐洲,由於歷史久遠,確實存在著許多我們看不見的交往渠道,但李約瑟提出從11世紀末或12世紀初從海路西傳歐洲,完全符合當時的歷史背景,這是可信的。

一、歐洲12世紀初鑽成的第一批自流井是應用中國的鑽井方法

11世紀末到12世紀初,西方世界(包括歐洲)沒有發明深鈷技術,唯有中國在11世紀中葉發明了卓筒井新工藝。為此,12世紀初歐洲鑽成的第一批自流井,其方法與北宋初發明的卓筒工藝相同,屬於小口(徑)深井之類。並且阿拉伯作家有記載。由此認定,歐洲12世紀初鑽成的第一批自流井,是應用中國傳出去的鑽井方法。

二、鑽井技術西傳歐洲的路線

中國鑽井技術有可能由南方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傳到阿拉伯地區,再輾轉傳入歐洲。自古以來,阿拉伯地區就是東西貿易交流的紐帶,也是溝通東西科技文化的橋梁。穆斯林的《聖訓》裡有一句話:「學習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阿拉伯《古蘭經》也記載:「為了追求知識,雖遠在中國,也應該去。」反映了阿拉伯人民對中國科技文化的嚮往。在漢唐時期,中國對外經濟文化主要通過西北陸上絲綢之路及南方陸上絲綢之路。

到兩宋時期,由於中國曾出現宋、遼兩個對峙政權,戰爭頻繁,西北陸路交通時塞時通,所以,宋朝尤其西南省區對外經濟和文化交流主要依靠南方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南方絲綢之路,古時稱「蜀身毒道」。「蜀」者即四川;「身毒」,則是古代印度的稱謂。據印度《摩奴法典》記載,早在公元前4世紀,四川瑰麗的絲綢,已銷往印度及東南亞國家,再轉入西亞、北非及歐洲。所謂「蜀國絲綢遠徵萬裡」正指「南方絲綢之路」。南方絲綢之路出外有兩條路線,二者都是從四川成都出發的,一條叫靈關道(又稱旄牛道);另一條叫朱提道(又稱南夷道、五尺道)。

為此四川成都是南方絲之路的起點,商賈貿易和文化交流穿梭其間。宋代,四川發明並普及的鑽井技術,有可能由南方絲路再經海上絲路傳人阿拉伯地區,又轉入歐洲。

海上絲路四通八達。蔚藍色的海洋,國繞我們的國疆,從東北到西南,有連綿的海岸線。我國有幾大條大江大河,從內陸通向海洋。浩瀚的海洋,寬廣遼闊,海洋上的道路四通八達,它像一條條紐帶,聯繫著東方和西方,傳播友誼,交流文化,貿易往來。海上絲綢之路,可與陸上絲綢之路,相互輝映,為人類進步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從某種意義上講,海路對外通商、旅遊及文化交流比陸路更為方便,古人云:「適千裡者,如在戶庭;之萬裡者,如出鄰家。」宋代,由於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造船業的發達,為溝通東西方的交流提供了條件。兩宋時期,造船業和對外通商的發達,可從下例得以佐證:

例一,南宋愛國詩人陸遊,八十歲時曾作《感昔》詩詠:「行年三十憶南遊,穩駕滄溟萬斛舟。常記早秋雷雨霽,柁師指點說流求。」(《劍南詩稿》卷五九)

詩人「行年三十」,即指他30餘歲時曾在福州寧德縣任主簿,主管財務和簿籍文書。這時,他乘坐了一艘裝滿倉容萬擔米糧的貨船,雖遇到海水波濤洶湧「常憶航巨海,銀山擲濤頭」,但自身卻感到乘坐航船的安全。同時,從詩中反映了南宋時期熟練的航海技術和海上貿易的發達。

例二,據《宋史虞允文傳》記載: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宋、金在白浪滔天的長江瓜州大戰,「亮至瓜州,允文與存中臨江按試,命戰士踏車船中流上下,三周金山,迴轉如飛,敵持滿以待,相顧駭愕」。楊萬裡在《海蝤賦》中云:宋、金這次水戰,南宋出動「海蝤萬艘」,「其速如風,其飛如龍」,所向披靡,大敗金兵。兩宋時期的海船,大的車船長三十六丈,寬四丈一尺(折長約98米,寬11米),一舟可載數百人乃至千人以上。由此足見,宋時造船業之先進和發達。

當時,中國和阿拉伯國家的友好關係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海外貿易繁盛,更是遠遠超過前代。而阿拉伯首都巴格達是國際貿易的中心,所以,中國的科學技術是通過與阿拉伯的交往向世界傳播的。人所共知,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絲織技術、醫學等,就是由阿拉伯人先後傳到歐洲和非洲等地的,對促進西方文化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總之,兩宋時,政府大力鼓勵海外貿易,加上當時造船業的發達,指南針的使用(指南針用於航海,最早記載見於北宋《萍州可談》,1191年,可能使用時比記載早),海上交通十分方便,據有關史載中國與外通商就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因此,鑽井技術有可能由暢通的陸路和海路傳到阿拉伯地區,再輾轉傳入歐洲。

三、中國人有可能將鑽井術帶到阿拉伯地區

深鑽技術在11世紀中葉發明後,至11世紀末,已在全川普及推廣了。儘管當時受到官家的限制、封閉,但經過私家(卓簡井戶)的鬥爭,終於還是保存和發展了。到元祐四年(1089年),經昌陶上奏實況後,朝廷才下令「成都府路見管鹽井一百六十餘,立為定額,不問大井及卓筒,並不禁止。」(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九七)從而恢復了卓筒並的合法地位,於是獲得了大的發展,到了12世紀初(南宋紹興年間),卓筒井的發展達到了鼎盛,四川共有並4900餘眼。

由於卓筒井的推廣和發展,「卓筒井」技術也隨之而普及,熟練和掌握這項專門技能的井匠理應越來越多,「合為幾千、萬人矣。」如果阿拉伯海員不可能訪問四川,那麼,四川的井匠技師或熟知這方面專長技術的人同外交往中,也可以由海上交通帶到阿拉伯或其他地區。如唐玄宗天寶十年(751年),大唐軍隊在恆邏斯(即《大唐西域記》中之咀邏私)城發生戰事,結果唐軍大敗,大批唐軍官兵被俘,在被俘的人中有一些專門技術人員,其中包括了中國造紙工匠。自此,中國造紙技術傳人阿拉伯後由阿拉伯傳到歐洲。宋時,四川鑽井匠師多至成千上萬人,中國人在對外各種交往中,有可能將鈷井技術傳入阿拉伯或其他地區。

總的來講,中國鑽井技術,從11世紀末(或12世紀初)至19世紀以前,先後傳入西方歐美。中世紀初,歐洲人應用中國鑽井技術開發地下水,便成功地開鑿了「第一批自流井」。到古代後期和近代初期,歐美採用中國鑽井技術「打鹽井」及「鑽油井」。美國著名作家兼科技史專家羅伯特KG坦普爾在《中國:發明與發現的國度一一中國科學技術史精華》一書中明確述道:「西方的深井鑽探實質上是中國引進。」同書又確認,1859年,美國在賓夕法尼亞州鑽成的第一口石油井,是用「中國的竹纜(鑽井)方法」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世界石油鑽井之父卓筒井,領先歐洲800餘年
    公元11世紀,四川井鹽業發明了「卓筒井」,這種井的口徑只有碗口大小,深度可達數10丈,井壁使用大竹套首尾相連保護套管,防止井壁坍塌或者是周圍的淡水侵入。人們從舂米的槓桿原理中得到靈感,通過踩踏帶動一個轉頭上下運動,從而達到打井的目的,這種在現代人看來很簡單的原理,在當時已經是十分先進的打井技術。
  • •歷史文化】劉剛 ‖ 《自流井小溪圖》:現存最早的自貢地圖
    《自流井小溪圖》現存最早的自貢地圖劉 剛 80年前,自貢市在抗日戰爭中誕生,成為四川盆地除成都、重慶之外的第三個省轄地級市,其市名與行政區域從一開始就與「自流井」「貢井」兩口鹽井緊密相關。但鮮為人知的是,早在自貢設市以前的清同治年間,它的區域地圖就已繪刻完成,並取名《自流井小溪圖》。
  •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聚焦油氣智能鑽井變革性技術
    未來網高校頻道11月27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劉誌慶)油氣是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資源。據了解,2019年,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超過70%,油氣供應安全形勢嚴峻。鑽井工程是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的關鍵工程技術,勘探、發現和開採油氣均離不開鑽井。
  • 中國石化攻克尖端鑽井技術
    e公司訊,中國石化消息,11月13日,由中國石化勝利石油工程公司鑽井工藝研究院,自主研發的241.3毫米等井徑膨脹管系統在勝利油田河31-斜190井進行全過程井下試驗,歷時23天取得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石化在這項國際前沿的創新性鑽井技術領域取得重大階段性突破。
  • 「又一項石油鑽井尖端技術取得突破!」11
    【又一項石油鑽井尖端技術取得突破!】11月13日,由 中國石化勝利石油工程公司 鑽井工藝研究院,自主研發的241.3毫米等井徑膨脹管系統在勝利油田河31-斜190井進行全過程井下試驗,歷時23天取得圓滿成功,標誌著 中國石化 在這項國際前沿的創新性鑽井技術領域取得重大階段性突破。
  • 中國建成「西部大慶」 能源巨頭搶灘中國鑽井服務
    中國建成「西部大慶」 能源巨頭搶灘中國鑽井服務 2014-10-12 15:34:23  另外,由於中國正致力於與中亞各國建立「新絲綢之路」,一大批能源項目在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國開花結果。「西氣東輸」一線、二線、三線相繼建設;「西電東送」、「西煤東運」以及西部非常規氣加快建設;各大能源服務商也都相繼提出了「向西,向西,再向西」的戰略。
  • 孫江:「中國文明西來說」在東亞的傳布
    在歐洲漢學歷史上,雖然有關中國文明「西來」的議論始終不絕其聲,但拉克伯裡的觀點並未為主流漢學所首肯。意味深長的是,當拉克伯裡的「西來說」東傳至亞洲後,在日本和中國卻獲得了不少知己。1900年,兩位日本業餘歷史學者白河次郎和國府種德將拉克伯裡的「西來說」寫入面向一般大眾的《支那文明史》一書中。
  • 歐洲史:18世紀歐洲的權力均勢
    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18世紀的而歐洲歷史。在18世紀,由於各國海軍力量的發展,海外領土的安全也逐漸得到保障。英國、法國和荷蘭等國政府開始在跨大洋的事務中發揮作用,而在此之前,這種角色都是由私方擔當的。不過,在強大的海軍和一支大型商船隊之間並沒有直接的對應關係。
  • 談近代中文報紙的誕生:第一批竟然是外國人辦的
    第一批近代中文報紙是在19世紀初由英國傳教士創辦的,主要有:《察世俗每月統記傳》,1815~1821年,在馬六甲出版,運到廣東散發。《特選撮要每月統紀傳》,1833~1838年,在廣東、新加坡出版。《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1833~1837年,在廣東出版。
  • 高德利:石油鑽井的探路者與領路人
    他叫高德利,中國油氣鑽探與開採技術領域的領軍人物,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學術委員會主任、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國家重點學科負責人、石油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1996年首批入選國家跨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2001年被教育部聘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1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17世紀至20世紀初歐洲東方主義與地理建構中的亞洲與中亞
    航海大發現使得歐洲對於世界體系的認知走在前列。地理作為描繪新世界的重要方式和技術手段,歐洲學者建立了一套基於「西方—東方」的二元結構體系,並以此劃分歐洲與亞洲。17—18世紀歐洲人繪製的世界地圖和亞洲地圖上, 韃靼地區都是一個主要形象, 由獨立韃靼 (西韃靼) 和中國韃靼 (東韃靼) 組成 。這塊佔據歐亞大陸一半以上面積的廣袤空間在是時歐洲人的觀念中沒有政權歸屬, 純然是個文化區域。【吳莉葦:《歐洲人等級制世界地理觀下的中國:兼論地圖的思想史意義》,《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韃靼作為野蠻的形象深入到歐洲的歷史觀中。
  • 近代科學的誕生為什麼在歐洲而不是中國?(2)
    探索問題的新視角:非社會學角度大家都在沙灘上找貝殼,我一遊泳健將可以到近海裡試試近代科學是指16~19世紀的自然科學(又稱「近代實驗科學「),現代科學是指19世紀末~20世紀的自然科學。中國在20世紀開始參與世界現代科學的發展,並且貢獻度也越來越高,但是,中國對於近代科學的直接貢獻,卻為「零」。近代科學的誕生為什麼在歐洲而不是中國這個問題,近百年來,有無數人在腦海裡盤旋,也有無數的答案。中國的科技發展歷史悠久,無論數學、物理、天文、地理等等,查一查歷史,都比歐洲早很多年。但是,近代科學卻誕生於歐洲而不是古代中國,這是為什麼呢?
  • 鑽井「通往」恐龍時代
    2日,吉林大學主要承擔研發的「地殼一號」萬米鑽機正式宣布完成「首秀」:完鑽井深7018米,創造了亞洲國家大陸科學鑽井新紀錄,標誌著我國成為繼俄羅斯和德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實施萬米大陸鑽探計劃專用裝備和相關技術的國家。
  • 我國成功突破「貪吃蛇」鑽井技術「限速」
    中國海油7日宣布,我國自主研發的旋轉導向和隨鑽測井系統中的高速率脈衝遙傳技術,在渤海油田南堡區塊實現重要突破,傳輸速率同比提升24倍,同比提高鑽井時效20%。
  • 中國傳統文化與21世紀科學技術創新
    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博士在20世紀50年代指出:「中國思想,其對歐洲貢獻之大,實遠逾吾人所知。在通盤檢討之後,恐怕歐洲從中國得到的助益,可以與西方人士傳入中國的十七、十八世紀歐洲科技相媲美」引自《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中譯本》,第3冊第236頁。而東方傳統文化在當代科學技術中的作用則更為重大。
  • 《中國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水處理關鍵技術與設備先進目錄》(第一批...
    《中國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水處理關鍵技術與設備先進目錄》(第一批)近日發布北極星環保網  來源:中宜環科環保產業研究微信    2015/3/24 8:14:32  我要投稿  北極星環保網訊:宜興的環保產業起步於20世紀70年代,興盛於80年代,繁榮於90年代,21世紀初是宜興環保產業徘徊和分化的階段。
  • 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一批名單公布,含京張鐵路等百個項目
    ,中國第一個大型近代企業、中國第一批正規產業工人;翻譯館不僅造就了徐壽、華蘅芳、徐建寅等中國近代第一流的科學家和工程專家,而且成為全面介紹、學習世界先進科學技術的開拓者,對中國早期工業產生了深刻影響。1950年槍所搬遷至北安後成立慶華工具廠,為我國創建的唯一衝鋒槍廠,誕生了新中國第一批制式衝鋒鎗-50式衝鋒鎗,建國後我軍所用制式輕武器大部分出於該廠,改變了中國軍隊槍械「萬國牌」的落後局面8、重慶抗戰兵器工業遺址(部分現為重慶抗戰兵器工業遺址公園)所在地:重慶市江北區、沙坪垻區、九龍坡區、大渡口區和萬盛經開區始建年代
  • 尚捷:「貪吃蛇」十餘載磨一劍 摘取鑽井技術皇冠上「明珠」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崔麗 見習記者 韓颺)11月24日,迎著冬日陽光,參加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的尚捷從人民大會堂走出來,習近平總書記「光榮屬於勞動者,幸福屬於勞動者」的話語還在耳邊迴響。他由衷感到,自己所獲得的「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屬於摘取鑽井技術皇冠「明珠」團隊的每一個人。
  • 歐洲媒體關注全球最大自貿區誕生——
    本報日內瓦電 記者楊海泉報導:《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籤署,標誌著全球規模最大且沒有美國參與的亞太經貿集團形成,此事引起歐洲媒體廣泛關注,各媒體評論認為,世界經濟重心將繼續向亞洲移動。
  • 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盤點那些克隆動物
    中國科學院公布,世界上首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於2017年11月27日誕生,10天後第二隻克隆猴「華華」誕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北京時間1月25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線發布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