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捷:「貪吃蛇」十餘載磨一劍 摘取鑽井技術皇冠上「明珠」
他由衷感到,自己所獲得的「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屬於摘取鑽井技術皇冠「明珠」團隊的每一個人。 作為中海油服油田技術研究院院長的尚捷,帶領一支年輕的團隊,在中國自主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追夢的路上,愈挫愈奮,追求極致,十餘載磨一劍,由中國海油自主研發的隨鑽測井及旋轉導向鑽井系統技術,打破了多年來西方石油公司的壟斷,在世界鑽井技術中擁有一席之地。
-
張江實驗室在上海成立 計劃2030年躋身世界前列
張江實驗室在上海成立 計劃2030年躋身世界前列 2017-09-中科院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科創中心建設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始終將上海科創中心和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抓實、抓好。 應勇在致辭時說,擁有一批頂尖實驗室,對一個國家、一座城市提高科技創新水平至關重要。建設張江實驗室,目標就是要努力躋身世界一流國家實驗室行列。
-
首座鉛鉍零功率反應堆,成功實現臨界,中國再次躋身世界前列
首座鉛鉍零功率反應堆,成功實現首次臨界,讓中國再次躋身世界前列!中核集團反應堆工程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中核集團為開發先進反應堆工程技術,經過數年攻堅成功取得重大突破,打造出了擁有自主產權的國內唯一重要反應堆物理實驗平臺—啟明星系列零功率裝置。
-
國產航天發動機又有新突破!成功躋身世界第二
國產航天發動機又有新突破!成功躋身世界第二眾所周知,中國在航天領域起步比較晚,但卻是發展速度最快的,在美國與俄羅斯相繼研發出火箭衛星之後,我國也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導航衛星以及導航系統,還在空間站等項目上驚豔全球。而這僅僅是中國復興的開始,如今,伴隨著一聲巨響,中國在航天發動機上又有了新的突破,成功躋身世界第二。
-
鑽井「通往」恐龍時代
2日,吉林大學主要承擔研發的「地殼一號」萬米鑽機正式宣布完成「首秀」:完鑽井深7018米,創造了亞洲國家大陸科學鑽井新紀錄,標誌著我國成為繼俄羅斯和德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實施萬米大陸鑽探計劃專用裝備和相關技術的國家。
-
隨著一道火蛇劃破天際,中國航天又有新突破!成功躋身世界第二
文/山峰 隨著一道火蛇劃破天際,中國國產第一艘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通過長徵5號火箭發射成功升空,中國航天又有新突破了!事實上這已經不是我國第一次火星探測了,2011年曾和俄羅斯合作過一次但不幸的失敗。如今的天問一號是我國第一次獨立火星探測,這是邁向航天強國的關鍵一步,中國航天已經成功躋身世界第二。
-
【安徽日報】核聚變研發躋身世界一流
「PF6線圈是目前國際上重量最大、難度最高的超導磁體,儲能量是我國EAST裝置最大極向場磁體的60倍,它的成功研製並一次性通過所有驗收測試項目,標誌著我國在聚變堆超導磁體製造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聚焦油氣智能鑽井變革性技術
針對關鍵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團隊將以鑽井工程與人工智慧技術融合為手段,開展複雜油氣智能鑽井基礎理論研究,形成鑽井工程智能優化模型與閉環調控方法,研發超前探測與智能導向技術,構建鑽井工程智能監控、診斷與決策系統平臺,並在深部複雜地層開展現場試驗,達到突破複雜地層鑽井超前探測與智能導向控制方法,建立鑽井工程參數閉環調控模型,初步形成複雜油氣智能鑽井理論基礎,形成鑽井工程智能監控
-
「又一項石油鑽井尖端技術取得突破!」11
【又一項石油鑽井尖端技術取得突破!】11月13日,由 中國石化勝利石油工程公司 鑽井工藝研究院,自主研發的241.3毫米等井徑膨脹管系統在勝利油田河31-斜190井進行全過程井下試驗,歷時23天取得圓滿成功,標誌著 中國石化 在這項國際前沿的創新性鑽井技術領域取得重大階段性突破。
-
中國超級鑽機「地殼一號」創亞洲國家大陸科學鑽井新紀錄
新華社記者許暢攝新華社長春6月4日電(記者張建 張博文)吉林大學牽頭承擔的中國超級鑽機「地殼一號」2日正式宣布完成「首秀」:以完鑽井深7018米創亞洲國家大陸科學鑽井新紀錄,標誌著中國成為繼俄羅斯和德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實施萬米大陸鑽探計劃專用裝備和相關技術的國家。
-
科學新知|中國取得重大突破!「人造太陽」夢想更近一步!
在「探月」成功的同時,我們距離「人造太陽」的夢想也更近了一步。12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也就是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未來開發核聚變能打下基礎。來源:央視財經
-
我國核聚變研發躋身世界一流!中科院研製的PF6線圈通過驗收測試
「PF6線圈是目前國際上重量最大、難度最高的超導磁體,儲能量是我國EAST裝置最大極向場磁體的60倍,它的成功研製並一次性通過所有驗收測試項目,標誌著我國在聚變堆超導磁體製造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副所長徐國盛研究員介紹,「十三五」以來合肥研究院依託自主研製的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瞄準並解決未來聚變能商用目標的關鍵科學問題,在高性能、穩態、長脈衝等離子體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項原創性成果,創造了一個個世界紀錄:2016年11月,獲得超過60秒的完全非感應電流驅動(穩態)高約束模等離子體,成為世界首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運行持續時間達到分鐘量級的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
我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製備技術取得突破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記者從武漢理工大學獲悉,程一兵專家團隊在兩項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組件製備技術方面取得突破,達到國際上同類產品的最高光電轉換效率。武漢理工大學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彭勇教授介紹說,程一兵團隊研製開發的5cmx5cm塑料基板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組件,8月8日在國家光伏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通過第三方權威機構認證,獲得組件光電轉換效率11.4%的結果,超過日本東芝公司於9月25日宣布的5cmx5cm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組件10.5%的光電轉換效率。程一兵團隊在10cmx10cm玻璃基板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組件製備技術也取得突破
-
科拉鑽井已經不是世界最深鑽井,我國鑽井平臺鑽深已能超它數千米
科拉超深鑽孔又名科拉超深井,是前蘇聯於1970年在科拉半島鄰近地區開始的一項科學鑽探,其中最深的一個鑽孔SG-3在1989年曾達到12,226米,實際上這個井深記錄已經被新的鑽井深度打破,只是由於這個記錄保持了20多年,在人們的印象中十分深刻,所以一直被認為是地球上最深的鑽孔。
-
中石油取得頁巖氣鑽井技術重大突破
「勺型」井技術可有效提高頁巖氣單井產量,是中石油頁巖氣鑽井技術的一項重大突破。 據新華社報導,記者從西南油氣田公司了解到,長寧H24-8井是四川省第一口「勺型」頁巖氣試驗井,位於宜賓市興文縣毓秀苗族鄉。4月18日,長寧H24-8井鑽進至井深3890米順利完鑽,水平段長1100米,鑽井周期69天,最大反向位移635米。
-
我國核電站技術取得了突破,核廢料處理更進一步,攻破了世界難題
我國如今已經掌握了核電站技術,能夠自主建造核電站。但是你知道嗎,曾經我過也面臨過技術不足的窘境。核電站發電量巨大,對於經濟發展有著無法估量的作用。核電站自誕生之初就一直被西方壟斷。建造和電站需要面臨兩個問題。首先需要解決的是核廢料的處理問題。核電站雖然能產生巨大的能源,但同時也會產生汙染性極強的核廢料,如何處理這些廢料就成了燃眉之急。
-
我國「細胞培養肉」技術獲重大突破
11月21日,中國農學會組織專家對該成果進行了技術評價,認為該成果有三個突破,一是首次分離得到了高純度的豬肌肉乾細胞和牛肌肉乾細胞,突破了培養肉研究難以獲得高純度單一細胞群的瓶頸。二是創立了豬和牛肌肉乾細胞體外培養乾性維持方法,初步解決了傳代過程中細胞增殖和分化能力衰減的難題。三是研發出我國第一塊肌肉乾細胞培養肉產品,使我國躋身於本領域國際前列。
-
科技迎來兩項重大突破,中國走向世界最前列
「重大科技突破迎來了井噴期」。兩項重大突破已讓中國走向世界最前列「九章」的問世,意味著中國在量子計算機方面同美國相比較已經取得了重大突破。按照相關團隊的說明,「九章」處理樣本的速度非常快,求解數學算法5000萬個「高斯玻色取樣」僅需要200秒的時間。如果將這項任務交給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的話需要處理時間多達6億年。
-
中國科學家「入地」獲歷史性突破
2日,吉林大學主要承擔研發的「地殼一號」萬米鑽機正式宣布完成「首秀」:完鑽井深7018米,創造了亞洲國家大陸科學鑽井新紀錄,標誌著我國成為繼俄羅斯和德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實施萬米大陸鑽探計劃專用裝備和相關技術的國家。
-
我國合成氣制乙二醇技術獲得重大突破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11月30日消息,近日,國內首套大型50萬噸大型乙二醇裝置成功開車。目前已連續安全平穩運行近2個月,裝置負荷達100%,產品質量達到聚酯級,優等品率達100%。這標誌著我國現代煤化工關鍵技術取得新突破,自主研發的合成氣制乙二醇技術躋身世界領先行列,真正意義上實現了乙二醇裝置大型化。與傳統的草酸酯法相比,合成氣制乙二醇技術在偶聯催化劑、加氫催化劑、反應器和副產物生成方面都表現出獨特的優勢。該裝置在5萬噸裝置的運行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優化,並採用了DMC分離、硝酸還原、精餾採用熱耦合等前沿技術,在能耗物耗方面均處於同行業領先水平,成本優勢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