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產航天發動機又有新突破!成功躋身世界第二
國產航天發動機又有新突破!成功躋身世界第二眾所周知,中國在航天領域起步比較晚,但卻是發展速度最快的,在美國與俄羅斯相繼研發出火箭衛星之後,我國也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導航衛星以及導航系統,還在空間站等項目上驚豔全球。而這僅僅是中國復興的開始,如今,伴隨著一聲巨響,中國在航天發動機上又有了新的突破,成功躋身世界第二。
-
一道亮光划過天際,國產空天飛機成功著陸,專家:美軍X37-B迎來強勁對手
太空梭是人類航天探索的革命性的產物,太空梭是一款集合了貨運和載人功能於一身的工具,採用了垂直發射的方式入軌,返回地球則是採用了類似滑翔機的方式,比起宇宙飛船的返回地球要平穩了許多,太空梭的發明讓普通人進入太空成為了可能,不過從2011年美國退役了所有的太空梭,隨後美國太空人進入太空就不得不依靠俄羅斯的聯盟號宇宙飛船了。
-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躋身世界著名航天發射場之列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躋身世界著名航天發射場之列「資源一號」衛星發射成功,中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在國際航天界的知名度將得到進一步提高。作為中國三大衛星發射中心之一的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已躋身於世界著名航天發射場之列。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位於中國山西省西北部,地處溫帶,海拔1500米左右,與蘆芽山風景區毗鄰。相對特殊的地理環境使這裡形成了特殊的氣候特點,每年這裡冬長無夏、春秋相連,無霜期只有90天,全年平均氣溫5℃,夏天十分涼爽,不僅是發射服務的理想場區,還是旅遊和避暑勝地。
-
航天新目標,中科院:「航班化」航天運輸一小時全球抵達
今年,我國航天業連連給我國人民帶來驚喜,前段時間,我國無人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成功發射往返並在軌投放衛星的雙喜臨門還沒過去,中科院和航天企業的科研專家們便為我國未來航天業發展立下新目標。此次報告會上展望中國未來航天新規劃、新發展以及新未來,為我國航天帶來嶄新目標——「航班化」航天運輸「一小時全球抵達」。
-
科學新知|躋身世界前列!我國成功突破「貪吃蛇」鑽井技術「限速」
科學新知|躋身世界前列! 中國海油7日宣布,我國自主研發的旋轉導向和隨鑽測井系統中的高速率脈衝遙傳技術,在渤海油田南堡區塊實現重要突破,傳輸速率同比提升24倍,同比提高鑽井時效20%。
-
我國航天技術新突破,打破美國航天領域的壟斷
人類探索宇宙靠的是航天技術的創新。自從數十年來,我國也成為了備受矚目的航天大國。進入2020年以來,各個國家摩拳擦掌,都把探索宇宙的重點放在了火星上,爭取通過探索火星來躋身航天大國行列。就在今年9月份,我國成功發射了可以回收利用的太空飛行器,這不僅代表著國際航天技術的重大突破,也標誌著我國航天事業的飛躍式進步。
-
一道亮光閃過天際,日本宇宙飛船大氣層焚毀,專家:實力不容小覷
,一道亮光是閃過天際,日本研製和發射的「鸛」9號貨運飛船在大氣層徹底焚毀,在脫離國際空間站之前,「鸛」9號貨運飛船還從國際空間站帶走了一部分的可燃燒的廢棄物。隨著日本「鸛」9號貨運飛船在大氣層內消失,眾多專家表示,日本的實力不容小覷。
-
2020年中國航天、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2020年12月29日,由中國航天報社主辦、北京中科航天人才服務有限公司協辦,航天領域知名院士專家及國內知名媒體人共同評選的「中科航天人才杯」2020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中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採樣返回」等10件新聞入選2020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樣本艙回收成功」等10件新聞入選2020年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
中國的大突破,長徵二號丁火箭發射成功
在近期,中國航天技術不斷在前進,甚至已經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時期。就在8月6日的12:01,長徵二號丁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中國又一次迎來了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也意味著中國在航天方面又有了新的進步。其實這個長徵二號丁火箭,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在1990年就開始正式立項。
-
海上天路:中國航天新突破,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完成海上航天發射任務紀實
來源: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宋元剛 安普忠 路俊測試模式轉變到新測控體制運用,敢攀高峰、勇闖新路,讓中國航天不斷刷新中國高度——攀登步伐永不停歇「今年,我們還將執行海上發射任務!」興奮的是,再戰海天,不僅事關中國航天建設一支穩定、高效的海上發射力量,還意味著中國航天在發射方向選擇、發射領域覆蓋和發射效率等多個方面正在取得重大突破。
-
全球只有美國掌握的技術,中國民企突破成世界第二,封鎖也沒用了
最近,一家中國民企創下全球記錄,使西方又一50年封鎖被打破,這家中國民企就是藍箭航天,該公司於近日成功匹配了液氧甲烷燃料發動機「天鵲」,以及新一代液體火箭「朱雀」,並進行了200秒的點火試驗,在試驗成功後,標誌著這家中國民企突破成世界第二,在此之前,液氧甲烷燃料
-
中國航天新突破!最強固體火箭發動機熱試車成功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官方消息,7月2日,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固體助推發動機與伺服系統首次地面聯合熱試車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的研製工作又邁出關鍵一步。該型發動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四院研製,直徑2米,採用分段對接技術,是我國目前裝藥量最大、推力最大、工作時間最長的固體火箭發動機。
-
西北第二大城市,成功躋身二線城市
厲害了我的蘭州, 成功躋身二線城市!千年破曉厲害了我的蘭州,成功躋身二線城市!2017年5月25日,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發布《2017中國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這一次,蘭州終於趕上來,躋身到二線城市,可喜可賀!蘭州,甘肅省省會,是甘肅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西北第二大城市。
-
新飛船+新火箭 中國航天邁向「四月突破」
來源:海外網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返回艙按比例縮小模型亮相珠海航展。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雄姿。本文配圖均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提供最美人間四月天,春光不負趕路人。在充滿無限希望的明媚春天裡,一路風雨兼程的中國航天人正奮力實現新的突破。
-
中國航天自主創新的重大突破
本報特約評論員今日社評從「嫦娥」奔月到「天問」探火,從「北鬥」造福人類到空間站開門納客,中國航天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關鍵核心技術,在一些前沿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並跑」甚至「領跑」的跨越。嫦娥五號一次次精準入微的操作,創造了我國深空探測任務領域新的技術高度,標誌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跨入了世界先進行列,並在一些尖端科學領域取得了領先優勢。
-
中國航天新突破,新型火箭發動機啟動!俄專家:距載人登月不遠了
中國航天技術,這六個字如今放在全球各國中都是舉足輕重的存在,今時不同往日,五六十年前的時候,中國甚至連發射一顆衛星都比較困難,但是在2021年的如今,中國航天技術可能除了美國之外,少有國家能夠與其並肩了。
-
回顧中國航天曆程,見證祖國偉大復興!
隨著一聲巨響劃破天際,中國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升空,當太空中響起那首熟悉的東方紅時,所有見證者都被淚水打溼了眼眶。中國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五號於甘肅酒泉發射升空。至此,中國成為繼美國和前蘇聯之後,第三個將人類送入外太空的國家。2007年10月24日,中國首顆繞月軌道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
-
把科技創新作為引領中國航天發展的第一動力
新一代中型液體運載火箭長徵七號、新一代大型液體運載火箭長徵五號及長徵五號B相繼首飛成功,我國運載火箭邁入綠色、無汙染的發展階段,運載能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站在兩個百年的歷史交匯點,站在新徵程的新起點,中國航天必須堅定不移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把創新作為引領中國航天發展的第一動力。要牽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下好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把提升航天技術原始創新能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更多從無到有、從0到1的突破,努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航天科技創新之路。
-
一團火球劃破火星天空,國產飛船奪兩項世界第一
登陸火星發展航天事業歷來有「國防、經濟、科學」三大價值屬性,對於我國而言現如今已有近300顆在軌運營衛星,航天產業總規模位列世界第二,在21世紀探索月球的大潮中通過5次發射任務拔得了頭籌主要有兩點考慮,首先是基於技術實力的自信,我們已經具備與大洋彼岸旗鼓相當的火星探測工程實力。深空航天探索必然是測控先行,最遠4億公裡級的火星距離哪怕只是分秒之差也足以導致任務徹底失敗,高效精準的太空飛行器測控是確保任務成功實施的先決條件。
-
首座鉛鉍零功率反應堆,成功實現臨界,中國再次躋身世界前列
首座鉛鉍零功率反應堆,成功實現首次臨界,讓中國再次躋身世界前列!中核集團反應堆工程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中核集團為開發先進反應堆工程技術,經過數年攻堅成功取得重大突破,打造出了擁有自主產權的國內唯一重要反應堆物理實驗平臺—啟明星系列零功率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