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歐洲養老制度的發展:「福利國家」的背後,是歷史的積澱

2020-12-05 眼史

在現代,無論是中國還是歐洲國家,老齡化社會的壓力都在迫近,面對日益增長的老年人群體,中國採取的是以傳統孝道和儒家文化為主題的家庭養老,儘管近年來隨著養老機構的持續發展,中國的機構養老有了一定的起色,但是大部分中國人還是選擇自己的子女作為未來養老的依靠。

而反觀西方歐洲國家,他們的政府養老或者機構養老有著一套十分完備的法律機制,使得大部分歐洲人都對自己的老年生活後顧無憂,有的國家甚至被稱之為「福利國家」,那裡的人們從生到死似乎都沒有可以發愁的事情。那麼很多讀者就會感到好奇了:在歐洲的「福利國家」形成之前,他們又是用怎樣的方式進行養老呢?實際上,現代歐洲養老制度的完備,都是往日歷史制度的積澱,在近代歐洲歷史上,歐洲養老制度的發展為現代歐洲福利制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近代歐洲老年群體概念的形成

在歐洲中世紀晚期和近代早期,關於老年群體的具體劃分,歐洲學者一直都是眾說紛紜。在現代人均壽命普遍得到提高的情況下,人們一般在60歲或者65歲從自己的工作崗位退休,因此60歲或者65歲通常成為了劃分老年群體的分隔界限。但是在中世紀晚期至近代早期的歐洲社會,當時歐洲人們的平均壽命十分短暫,自然也不能以現代人的標尺來劃分歐洲近代的老年群體,而要想了解怎樣年齡段的人才算是老人,近代歐洲人的平均壽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考指標。

這裡我們以義大利城市佛羅倫斯為例,從13世紀中葉至16世紀初,義大利地區人口的平均壽命曾經發生過劇烈的震蕩。在公元14世紀初,男人的平均壽命只有40歲,而女性還要短至少5年。100年之後,肆虐歐洲的黑死病使得當地人口的平均水平發生斷崖式下滑,人口壽命衰減到了瘟疫發生之前的50%,不過在這場災難過去之後,佛羅倫斯人口的平均壽命又開始再次升高,在50年的時間裡恢復到了正常的40歲水平。

而在英格蘭,人類的平均壽命也不容樂觀。在公元16世紀初,英格蘭生活條件最好的上層貴族無論男女,他們的平均壽命也無法超過40歲,這種水平一直維持到了18世紀中葉。直到19世紀初,英格蘭的人均壽命才從40歲增長至45歲,而佛羅倫斯和英格蘭兩個地區人口壽命的歷史發展大致可以代表歐洲人在18世紀以前的平均壽命水平。

受限於當時有限的醫療技術,40歲的壽命在現代人看來著只是半輩子的事情。不過「平均壽命」這一數字很容易讓廣大讀者產生誤解,以為當時的人們活到35歲之後再活5年就會去世,實際上平均壽命僅僅是用來衡量一個時代人們生活的質量水平,就個體壽命而言,能夠活到40歲以上的人其實並不罕見,只是因為近代歐洲大量在孩童時代夭折的青少年群體拖垮了當時人類的平均壽命。

受限於近代歐洲醫療水平的限制,歐洲地區新生兒的夭折率一直居高不下,大約有25%的嬰兒在呱呱墜地之後還未活過一年就會因病早夭。即使能夠成功撐過脆弱的幼兒期,處於成長之中的青少年也隨時會被一場戰爭、一個水塘甚至一道傷口奪去年幼的生命。不過,一旦渡過青少年時期,身體健康的青年能夠得到長壽的機會就會大幅增加,即使在當時醫療水平落後的時代,歐洲能夠活到60歲甚至80歲的人也比比皆是。

大體來說,近代歐洲老年群體的劃分並沒有一個特別明確的年齡界限,在處於農業社會的歐洲中世紀時期,大部分勞動者主要從事體力勞動,人類從青年轉變為老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當身體的衰老表現在勞動生產之上的時候,才能代表一個人真正成為了老年人。在歐洲農業歷史上,很多農民在50歲至60歲的時間將自己的家產交給下一代人進行打理,因此該年齡段可以說是近代歐洲人逐步老齡化的一個重要年齡段。

近代歐洲人的傳統養老觀念

從傳統倫理道德出發來講,兒女們為父母養老送終似乎是天經地義的行為,在古代中國,儒家文化提倡的「百善孝為先」的傳統養老觀念一直延續到今日,而在歐洲基督教的教義之中,也十分強調兒女對父母的尊敬,比如說在父母行動不便之時,兒女們應該為父母提供必要的生活幫助;父母去世之後,兒女們要在教堂之中做禱告,祈禱他們的靈魂升入天堂,因此從基本道德觀念來說,東西方文化觀念有著本質上的相似之處。

但是另一方面,歐洲人早就意識到,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和丈夫與妻子之間的愛戀並不是相同的,相對於子女之間的親情,他們更加重視夫妻之間的和睦關係。很早以前歐洲人就意識到,僅僅依靠道德觀念束縛兒女為自己養老是不可靠的,只有自己在生前積累足夠的財產,才能防止自己年老之後陷入悲慘的境地。

在中世紀晚期,一系列的悲劇故事都在告誡著歐洲人,依靠子女進行養老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這其中尤以15世紀德國傳教士的一則布道故事最為出名:在德國曾經有一個腰纏萬貫的富商,年老之後他決定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一位優秀的年輕人,隨後將自己的家產全部交給了自己的女婿,希望自己能夠安度晚年。一開始,女婿對他十分尊重,自己家裡人吃什麼,也給予老人相同的待遇;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女婿對於老人的態度越來越差,最後老人甚至喪失了和家人共進晚餐的權利,被攆到了廚房之中獨自進餐。

這時的老人才後悔不已,但是此時自己卻已經一無所有。為了改善女婿對自己的態度,他就撒謊對女婿說:「我生前還有一大筆財富,本來是打算為自己買棺材準備的,不過我決定在死後交給你們處置。」得知老人還有剩下的財富,於是女婿一家人又恢復了老人從前的尊貴地位。然而在老人去世之後,他們在老人的屋子裡掘地三尺,最終在老人的枕頭下面發現了一把小木錘,上面刻著老人最後的遺言:「以後誰要是像我一樣因為提前交出財產淪為乞丐,就活該遭受此錘的擊打。」

由這則故事可見,西方老年群體的生活水平到底如何,並不在於他生前養活了幾位子女,而在於自己生前控制了多少財富。只有在生前牢牢掌握財產的權力,兒女們才會尊重自己,因為他們覬覦著老人手裡的這筆巨款;但是一旦自己失去了全部財產,那麼老人就會成為兒女們的累贅,甚至遭到排擠和唾棄,因此近代歐洲人的養老觀念所重視的唯一資源即是財富。只有掌握了自己的財富,才算掌握了自己年老之後的命運。

退休協議與機構養老

相比於口頭約定,歐洲人很顯然更加相信法律條文的約束,因此用自己財產的繼承權作為擔保,通過「退休協議」這一形式與他人籤訂契約,以一份書面的養老協議來保障自己晚年的生活幸福。儘管在近代歐洲,大部分的退休協議都是老人與自己的子女或者其他親人之間所籤訂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養老協定」帶有濃鬱的親情成分,相反我們能夠在字裡行間看出兩方利益關係的無情。

事實上所謂的「退休協議」屬於一種契約關係,因為籤訂契約要通過正式的法律程序,如果有人違反約定,那麼當地法庭就需要出面調查,對於違約者(通常是贍養人)處以嚴厲的罰款。通常來說,養老協議的主要內容包括老人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等諸多方面,根據老人生前財產的多寡,養老協議之中的內容也有較大的差距。

比如說,沒有什麼積蓄的歐洲農民在晚年時期經常是實屬無奈才籤訂養老協定的,在這份協定之下贍養人能夠繼承的財產少得可憐,因此被贍養者一般只敢提出一些簡單的條件,保證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就行;但是如果贍養人繼承了一大筆財產,那麼被贍養的老人就可以在退休協議之中提出更多要求,比如說允許親友探訪、規定自己下葬時所要採用的規格和禮儀,甚至還可以獲得自由出入房屋的權力。

所以「退休協議」事實上是以贍養人和被贍養人的互利共贏作為前提條件的,贍養人接受了土地和資產,就要從法律意義上負擔起被贍養人的養老義務;而被贍養人通過自己的資產保障了自己老年生活的平穩幸福。而除了委託親人或者其他人籤訂養老協議之外,近代的歐洲老人們也可以委託相關機構承擔自己的養老責任,而中世紀的修道院與教會就是其中重要的兩種社會福利機構。

中世紀晚期,越來越多的老人選擇將自己的財產全部捐獻給修道院,讓修道院來承擔自己的贍養義務,當然他們不一定住在修道院,而是以自己的財產作為基礎,獲得修道院所發行的「養老津貼」來完成養老義務的轉移。修道院所提供的養老津貼規定了老人們可以享有自己的房屋,並且修道院每日都會供應給老人們一定的食物以及生活必需品。從以修道院為首的歐洲近代機構養老來看,這種養老方式就更是簡單的利益交換了,因為不同規格的「養老津貼」有著較大的差距,所以老年人自己擁有財富的多寡直接決定了他們晚年所能夠享受到的待遇。

除了修道院之外,教會的救濟也對廣大中下層階級的老人們提供了必要的幫助,特別是一些幾乎沒有財產的貧困農民,教會的救濟更是雪中送炭一般的存在。從16世紀以來,英格蘭的貧苦農民基本上依靠教會的救濟來渡過自己的晚年,其中很多都是因為喪偶而不能結婚的守寡老婦。教會通過支付給他們的鄰居一定的救濟金,使得這些貧苦的老人得到幫助,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19世紀初期。

那麼可能就會有讀者指出,近代歐洲這種以財產多寡來決定老人晚年生活的方式是否太過冰冷無情?實際上,正是因為財富在晚年養老方面所佔據的絕對地位,使得西方家庭的父母們更加傾向於培養孩子們的自主獨立,這樣才不至於讓他們在將來年老無依的時候落得悽慘的下場。歐洲近代這種以個人財產作為基礎,傾向於使用法律條文來約束贍養人義務的養老模式,正是歐洲現代「福利社會」所形成的基礎,其中所蘊含的一些哲理確實值得我們去借鑑和反思。

相關焦點

  • 發達國家養老制度一覽(美國、德國、瑞士及英國)
    養老保險  養老保險,全稱社會基本養老保險,是國家和社會根據一定的法律和法規,為解決勞動者在達到國家規定的解除勞動義務的勞動年齡界限,或因年老喪失勞動能力退出勞動崗位後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
  • 《歷史研究》俞金堯:資本擴張與近代歐洲的黑夜史
    關鍵詞:近代歐洲 黑夜 夜生活 夜班 資本主義 從傳統歷史敘述中我們知道歐洲歷史上黑夜的一些情況,例如關於中世紀歐洲城市的宵禁和行會禁止工匠開夜工,人工照明在近代的發展以及工廠制度下的夜間勞動,等等,這些知識屬於歐洲史常識,散見於歐洲政治、經濟、宗教、社會和文化等歷史題材中
  • 歐洲史:中世紀晚期農業制度,莊園制度瓦解和租佃制度的發展
    百家原創作者:小櫻桃說史歡迎來到百家號小櫻桃說史,小編今天和大家說說中世紀歐洲的農業制度,小編了解到,在中世紀晚期發生的另一種變化是市場的發展,它破壞了農村的自給自足的經濟,發展起了商品經濟。這種發展是不平衡的,因為14世紀歐洲出現了新的市場,也失去了一些舊的市場。在小編看來,這種矛盾表明只要農業佔主導地位,手工業商品的市場只能為少部分貴族、市民和中等階級服務。城裡的工人只能買得起一些食物,佔人口90%的農民的購買力十分有限。到了工業的發展導致生產價格低廉,而生產者本身有了更大消費欲望和購買力的時候,歐洲的市場才能有大發展,否則會出現停滯。
  • 上世紀法國福利政策,國家衰落的預兆:從搖籃到墳墓的夢破碎了
    法國是一個典型的歐洲福利國家,法國的福利制度並不是在當下和上個世紀才有的,其實早在一八一三年,也就是200年前,法國就推出了保護工商者的基本條例,並且在35年的二月革命中,制憲議會將勞動權和享受社會救濟的權利寫進了憲法草案,初步建立起了早期的社會福利制度。但是我們都知道19世紀中期,歐洲大陸經歷了太多的革命和工人運動。
  • 氣候如何影響近代歐洲歷史
    美國學者布萊恩·費根曾在《小冰河時代:氣候如何改變歷史(1300—1850)》中論及約公元1200年起北極地區開始出現小冰期的寒冷天氣,大片浮冰向南漂移,引起北大西洋和北海的暴風雨不斷升級。近代早期的歐洲超過80%的人口屬於生計農業種植者,勉強生活在溫飽線上,受制於氣候的變化。而此時歐洲暴雨連綿,農作物生長適宜期縮短,產量急劇下降,饑荒席捲整個歐洲大陸,導致數千人死亡。
  • 疫情後,歐洲老爺們的高福利美好生活,還能撐幾天?
    馬克思說:拿破崙已經了解到近現代國家的真正本質;他已經明白,資產階級政權的無阻礙發展和私人利益的自由運動等,都是這些國家的基本體現,他決定承認和保護這一基礎。 黑格爾說:世界之所以平衡,是因為有上帝的存在,歐洲的天秤之所以保持平衡,是因為有拿破崙,拿破崙就是神的存在。
  • 「世界歷史」的內與外——歐洲近代政治史觀下的審美啟蒙難題
    康德著名的早期美學文獻《論美感和崇高感》中初步出現藉助審美情感培育促進人性啟蒙發展的藍圖構想,其第四章專論歐洲各國的「民族性」,這刺激我們思考歐洲地緣政治局勢和現代審美啟蒙間可能存在的重大關係。在趨向於觀察現實政治處境的史學視野裡,啟蒙美學實為應對某種巨大危機時刻的「思想技術」。這種危機就是近代歐洲四分五裂的「世界歷史」大勢。
  • 是什麼造就了文明發展的走向——20世紀初年歐洲歷史的反思
    高漲的民族主義和社會達爾文主義思潮持續引發歷史悲劇,而以英法為代表的國家則在戰後走出了一條具有示範性的新文明發展道路。不同的國家走向了不同的文明發展道路,從而不同的民族、人群具有了不同的歷史命運。歷史學研究者必須思考、探討與回答是什麼造就一個民族文明發展的方向,從而避免悲劇的再度重演。
  • 近代科學的誕生為什麼在歐洲而不是中國?(2)
    中國在20世紀開始參與世界現代科學的發展,並且貢獻度也越來越高,但是,中國對於近代科學的直接貢獻,卻為「零」。近代科學的誕生為什麼在歐洲而不是中國這個問題,近百年來,有無數人在腦海裡盤旋,也有無數的答案。中國的科技發展歷史悠久,無論數學、物理、天文、地理等等,查一查歷史,都比歐洲早很多年。但是,近代科學卻誕生於歐洲而不是古代中國,這是為什麼呢?
  • 想去歐洲居住,哪個國家門檻低?
    隨著移民的趨勢的逐年增加,越來越多低門檻的移民國家代替了之前高精尖的移民大國。以中國現在的人口和經濟體量,不出去是不可能的。歐洲,向來都是中國人移民的最佳目的地之一。那麼現在移民歐洲,哪個國家最容易?小編在研究過歐洲各國的移民政策之後,找到了這樣一個國家—西班牙。下來,我們就一起看看西班牙的移民政策到底是怎麼樣的吧。
  • 這些歐洲高福利國家,入籍門檻比想像中低
    歐洲由50個主權國家組成,其中27個國家是歐盟成員國(英國脫歐前28個國家),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大洲。它北臨北冰洋,西瀕大西洋,南隔地中海與非洲相望,東與亞洲大陸相連。面積居世界第六,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裡75人,是人類生活水平最高、環境及人類發展指數最高及最適宜居住的大洲之一。
  • 住房和新福利國家:不穩定的支柱還是基石?
    多年前,一位長期研究農民工的同行曾提及,農民工、特別是一些發展比較好的農民工,如果在務工地或者老家城市買房,即可通過住房升值緩解他們的城市融合、養老等難題,並由此推出了一個公益項目,而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探討農民工如何投資住房。
  • 歐洲司法制度最新發展與評價
    作者:國家法官學院副院長 蔣惠嶺  2018年10月,歐洲理事會下設的歐洲司法效率委員會(CEPEJ)發布了《歐洲司法制度:效率和司法質量(2018年)》評估報告,描述了歐洲各國司法制度的基本數據、演變過程、基本評價、共同趨勢等。
  • 14世紀,歐洲已經有了近代文明的萌芽
    14世紀,歐洲已經有了近代文明的萌芽。在義大利的佛羅倫斯和威尼斯等一些地方,工商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一些地區,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了。新興資產階級來到歷史前臺,他們渴求新的思想形態,保護他們已經得到的政治和經濟利益。新藝術和文化形式也是他們需要的,用來支持他們得到的一切。
  • 世界上最適合養老的國家,第一實至名歸,中國沒有上榜前十名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最新的全球養老排行榜名單上,全球150個國家中前五個,退休保障最好的國家。是公認的,世界上最適合養老的國家,第一名實至名歸,但是中國並沒有上榜前十名。世界上最適合養老的國家,第一實至名歸,中國沒有上榜前十名澳洲這個騎在羊背上的國家,是所有非歐洲國家中排名最高的,也是國人熟知的養老天堂和重要移民國。
  • 德國2014年法定養老保險改革及其效應與啟示
    大聯合政府在組閣之初就籤訂聯合執政協議(Koalitionsvertrag),確定各領域要達成的施政目標和主要措施等,包括養老保險改革的基本內容。 (2)經濟背景。德國的經濟實力和社會福利水平在歐盟諸國中均處於領軍行列。宏觀經濟和就業市場的良好發展態勢,使得德國法定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餘上升。截至2014年6月,養老保險滾存結餘達到339.8億歐元,可支付全德1.85個月的養老金開支。
  • 浙江2011年7月自學考試社會福利思想真題
    1.17世紀到19世紀中期,西方主流社會福利思想是( )A.自由主義  B.新自由主義C.社會民主主義  D.激進自由主義2.西方社會福利主流理念分別經歷了哪三個階段( )A.國家福利理念——共同責任理念——自助理念B.自助理念——共同責任理念——國家福利理念C.共同責任理念——國家福利觀念
  • 為什麼近代科技爆發首先發生在歐洲?
    大家都知道,近代的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都發源於歐洲,科技的快速進步,極大的提升了人類的生產力,讓大多數人類過上了物質豐富的生活。但為什麼近代科學沒有在生產力更為發達的農耕國家如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中率先誕生呢?這就是著名的「李約瑟之謎」。
  • 2035年國家養老金耗盡,誰來給我養老?
    「可以明確地講,我們對化解未來的支付風險是有準備的,制度的可持續發展是可以保證的。請大家放心,也請廣大的退休人員放心。」聶明雋說。社科院說社保養老金未來很快會耗盡,後續會大幅赤字。人社部說風險應對是有準備的,制度是可以持續的。作為普通老百姓,我們也不知道到底該相信社科院呢,還是相信人社部呢?
  • 2017全球養老指數發布:哪個國家的退休老人生活最好?
    人民網巴黎7月21日電(何蒨) 近日,法儲銀環球資產管理集團發布了《2017全球養老指數報告》。報告指出,養老環境最好的國家仍主要分布在歐洲,指數排名前十的國家中,前三名分別是挪威、瑞士和冰島,其他為瑞典、紐西蘭、澳大利亞、德國、丹麥、荷蘭和盧森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