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史:中世紀晚期農業制度,莊園制度瓦解和租佃制度的發展

2020-12-05 小櫻桃說史

百家原創作者:小櫻桃說史

歡迎來到百家號小櫻桃說史,小編今天和大家說說中世紀歐洲的農業制度,小編了解到,在中世紀晚期發生的另一種變化是市場的發展,它破壞了農村的自給自足的經濟,發展起了商品經濟。這種發展是不平衡的,因為14世紀歐洲出現了新的市場,也失去了一些舊的市場。

在小編看來,這種矛盾表明只要農業佔主導地位,手工業商品的市場只能為少部分貴族、市民和中等階級服務。城裡的工人只能買得起一些食物,佔人口90%的農民的購買力十分有限。到了工業的發展導致生產價格低廉,而生產者本身有了更大消費欲望和購買力的時候,歐洲的市場才能有大發展,否則會出現停滯。不過市場的發展對於農業生產有刺激作用。雖然農民們不是積極的商品購買者,他們的農產品卻流入市場,所以他們的生活狀況也就隨著市場糧食價格的波動而波動。中世紀晚期貨幣地租已經佔支配地位,農民要把收穫的糧食出賣才能向地主交租。儘管有些人仍然交的是實物租,但卻以市場的糧價來加以折算。

無論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出售,糧食現在已經是商品的一種。儘管這給部分富裕的農民提供了機會,但卻造成更大部分的農民的壓力。在100年至1500年這一個世紀中,我們看到歐洲農民間的兩極分化趨向激烈。這種貧富分化最後以佔有土地多寡的方式表現出來。中世紀晚期農業制度最大的變化是莊園制度瓦解和租佃制度的發展。莊園制度向租地制度的轉變,在黑死病災變之前就已存在。在貨幣經濟的影響下,部分領主認為變莊園制的直接經營為租地制的間接經營是有利可圖的。

領主可以得到兩項收益:一是把農奴的勞役折合為貨幣,從中獲利。二是將土地出租,獲得地租。黑死病加快了變直接經營為間接經營的過程,因為農奴的死亡使自營地的耕作變得困難,而僱傭勞力的價格又很高。勞動力價格高漲的情況是領主們不願看到的,所以就企圖通過權力來限定工資額度。明顯的例子是1351年英國貴族影響國會通過「勞動法規」,把工資凍結在黑死病以前的水平。然而卻於事無補,因為勞動力價格仍然在上漲。領主又企圖把剩下的農奴束縛在土地上,但在高工資的吸引下,農奴紛紛逃跑。這種情況迫使領主繼續加快土地出租過程,以便把危機轉嫁給農民。那時土地較多,人口較少,糧食價格比較低廉,所以地租不可能提得很高,歐洲形成了一種地租相對不變的局面。但是,地租雖然不高,農奴勞役折合為貨幣的量卻不低。

在莊園制向租佃制的過渡中,不存在什麼領主對農民的讓步。由莊園制度向租佃制度轉變的過程中,發生了五件重要的事情:一、土地資源成為真正的私產,不再是所有權不明確的封建財產二、土地的耕種者獲得了自由,從而解放了生產力,提高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三、農業生產不再以滿足莊園主和莊園成員需要為目的,加入了商品流動大潮。四、農民獲得了向城市移民的權力,農村人口開始急劇湧向城市。五、農民擺脫了受封建主保護的桎梏,轉由國家的法律制度保護,開始向近代公民轉變。上述變化使土地資源成為真正的私產。莊園的瓦解對於歐洲社會結構的變化具有重要影響。真正的私產出現了,土地買賣日益流行。貴族則成為真正的地主,而資產階級也能夠成為地主。

但是,農奴和自由農民或自由的租地者還是有區別的,因為他要向領主繳納一筆代替農奴勞役的封建稅。他們死後,繼承人需要付出一大筆費用才能繼承所住的屋子和所耕種的田。其他的居民是佃戶和自由農民,他們可以自由流動,很少有強制性的勞動,不必繳納封建稅。這樣,就引出了兩項新的不合理的剝削:一是所有的土地全部由農民來經營,領主不再進行農業生產投資;二是鄉村所需的道路修建和農田建設,加上領主所需的一些家庭性勞役,都需要全體農民來無償承擔。此外,農民使用領主的磨坊和製酒場要支付使用費。在一個鄉村中,只有少數完全自由的農民具有一些反對領主的法律上的權力,其他人都需要服從領主制定的習俗和規矩。

這些習慣或規矩規定了農民的權利和義務,如果農民之間有了糾紛,一般要到領主的法庭中去由領主裁決,領主不在時則由領主的管家來裁決。這一變化也引起了某些消極的後果。主要表現在領主不再對土地進行投資和管理,把一切農業生產的負擔都轉嫁到了農民頭上。另外,領主也不再對莊園中農奴的生活和社區的安全負責,加之農村社區制度瓦解,農民中的窮人幾無立足之地。農民一方面需要建立比較強大的社區制度以便維持鄉村基本的秩序。另一方面,由於村社內部的分化,建立農村公社的基礎不復存在。

這些都導致了農民對國家的依靠和國家、諸侯領地政府對農村的政治滲透。15、16世紀成為政府和農民社區產生衝突的時期,為以後政府、領主、農民區三者之間的劇烈衝突埋下了伏筆。莊園制度轉為租地制把所有的農民都捲入了商品經濟的漩渦。由於地租和封建稅都是以貨幣形式徵收的,又呈相對固定狀態,農民必須時時關心物價,關心種什麼作物效益比較好。貨幣地租滲入農村和莊園的瓦解幾乎是同時發生的,兩者之間具有聯繫,但不能說莊園的瓦解完全是由貨幣關係滲入農村造成的。莊園的瓦解使農村經濟同貨幣的關係進一步加強。

從此,每個農民都受到城市的剝削,因為手工業品的價格要高於農產品的價格。農村開始受城市剝削,形成城市剝奪農村的新格局。好了,今天的歷史故事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各位網友們,看完今天的故事,你對這段歷史有了什麼新的認識跟見解呢?歡迎大家在下面評論區進行留言探討,把你的觀點分享給更多的網友,如果你喜歡小編分享的歷史故事,也希望您多多轉發分享,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為止,想看更多好看歷史故事,可以關注我哦。

本文由【百家號/小櫻桃說史】原創,轉載請註明由【百家號/小櫻桃說史】原創,謝謝合作!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并日而食,歐洲中世紀「人口饑荒」與同期農業發展方向性的轉變
    一旦遇到緊急情況,儲備的糧食能否支撐人類生存,延續農業生產,如今似乎並不在我們普通人考慮範圍內,但如果回到中世紀時期的歐洲,一個簡單的吃飯問題,卻讓很多人都頭痛不已,因飢餓而造成的災難,在歐洲中世紀時期持續了上百年之久,而之所以造成食物短缺,和中世紀時期農業結構的調整有很大關係。
  • 中世紀歐洲鄉村發展的停滯與饑荒:不是天災,而是人禍
    與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深懂「深耕細作」原理的古代中國相比,古代歐洲的農業在世界歷史上似乎一直以來都默默無聞,進入中世紀之後,歐洲的中世紀農業才開始緩慢發展,公元14世紀至17世紀,歐洲的鄉村農業發展一度出現停滯和倒退,直到英國在17世紀中葉開展「農業革命」之後,歐洲的農業水平才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 葉檀:中世紀晚期歐洲市場如何崛起
    二是在同一天,關於煙臺蘋果藥袋事件繼續發酵,農業部以專業面貌出現,稱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00年的統計,發達國家單位面積農藥使用量是發展中國家的1.5至2.5倍,我國農產品農藥殘留現狀是,近年不斷好轉、總體現狀較好、但仍存在隱患。
  • 近代歐洲養老制度的發展:「福利國家」的背後,是歷史的積澱
    在現代,無論是中國還是歐洲國家,老齡化社會的壓力都在迫近,面對日益增長的老年人群體,中國採取的是以傳統孝道和儒家文化為主題的家庭養老,儘管近年來隨著養老機構的持續發展,中國的機構養老有了一定的起色,但是大部分中國人還是選擇自己的子女作為未來養老的依靠。
  • 西方民主制度來自中世紀英國 源於基層自治體系
    英國政治體制的運行還依賴於它完善的基層自治制度。基層自治首先表現在司法系統上。中世紀歐洲最基本的社會經濟單位是莊園(manor)。通常,一個莊園與一個自然村(village)重合,又與一個基督教教區(parish)相對應,形成三位一體的結構。在中世紀的英國,莊園管理包括耕種敞田、向領主繳納租稅、解決法律糾紛等等。
  • 「中世紀」的建構與解構——兼論中國世界中世紀史理論與實踐的困境
    首先,中世紀所涵蓋的地域由西歐、南歐擴大為整個歐洲,中世紀史也變成歐洲歷史的一個階段,成為一個獨特的有機整體。其次,中世紀逐漸與封建社會畫上了等號。從18世紀起,西方學術界對東西方社會形態發展遵循共同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入。在很多學者看來,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的歐洲社會就是封建社會,從時間段上看,其歷程大致與中世紀一致。因此,中世紀在歐洲又常被作為封建社會的代名詞。這種做法隨著唯物史觀的發展逐漸擴大起來。
  •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世界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國世界中世紀史研究40年
    與該主題相關,中世紀晚期近代早期成為關注的主要時段,人們在研究中傾注了自己的反思,也呼應了國際史學界70年代以來關於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大討論。一些學者重視傳統社會中農牧業經濟結構差異與資本主義產生的關係,一些學者重視農業勞動生產率的作用,一些學者重視商品生產的作用,③還有學者重視農民個體力量增長或私人財產權利體系發展④。與「過渡」問題討論聯繫在一起,是比較史學的興起。
  • 劉景華:中世紀城市與歐洲文明成型
    中世紀城市也成為孕育歐洲文明新因素的搖籃。中世紀城市培育和發展了新的政治文明因素,如共同體觀念和自治意識、自由和平等觀念、民主和法治精神,孕育了市民階級這一新的社會力量,並預構了近代國家的政治形式。在經濟上,中世紀城市培育了新的經濟理念,孕育出現代會計制度、現代金融制度和現代公司制度,尤其是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促使歐洲文明在16世紀凝聚成型。
  • 論歐洲文化的特性——看中世紀歐洲的契約精神
    經過數個世紀的發展,帶有羅馬法痕跡的法律和法典漸漸在日耳曼地區的法律條文中顯露。經過從外部留學歸來的法律學者的不懈努力,羅馬法逐步戰勝了以《薩克森法典》為代表的日耳曼習慣法。而且中世紀法律中更加突出契約原則由這種契約原則逐漸衍生出了影響後世深遠的一種權利,這便是契約權利,在很大程度上是反抗的權利,後來也成為近代歐洲「三權分立」學說產生的源泉之一。
  • 歐洲莊園制的三大典型特徵:土地剝削、經濟壟斷與司法獨立
    歐洲中世紀莊園制的定義中世紀歐洲的農奴制與莊園制,是相生相伴的兩種社會經濟制度,而前者是後者的重要基礎。農奴制我們很好理解,那是西歐的封建領主通過控制土地,從而實現對農奴的殘酷剝削制度;然而對於歐洲的莊園制度,很多學者對它的定義眾說紛紜,有些人認為所謂的莊園制度就是一塊土地地產,應該當做社會經濟生產方式來研究;也有學者認為,歐洲的莊園事實上是半獨立的政治實體,每個中世紀的歐洲莊園通過土地來控制農民的經濟生產,擁有實際上的經濟壟斷和司法獨立。
  • 莊園制度和莊園經濟,魏晉南北朝,民族矛盾和社會主要矛盾問題
    今天我來給大家講一講關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莊園經濟和制度問題,民族矛盾和社會矛盾問題。在漢以後經魏晉南北朝、隋唐到宋代的史籍中,的確經常出現「園」、「莊」等名稱,後來逐漸出現了莊與田連稱,謂之「莊田」;莊與宅連稱,謂之「莊宅」;主管莊宅的官吏,叫做「莊宅使」;甚至莊與園連稱,叫做「莊園」,正式出現於南北朝後期的史籍。
  • 中世紀的早期,中晚期和晚期 年齡
    它包括查理大帝,阿爾弗雷德大帝和丹麥國王的統治; 經常看到維京人的活動,破碎的爭議,伊斯蘭教在北非和西班牙的誕生和迅速擴張。在這幾個世紀裡,基督教傳遍了歐洲大部分地區,教皇制度演變成為一個強大的政治實體。早期的中世紀有時也被稱為晚古代。這個時期通常被認為是在三世紀開始,延伸到七世紀,有時甚至延遲到八世紀。
  • 歐洲中世紀窮得叮噹響,為何不到百年時間,反超中國
    當時歐洲向亞洲和非洲出口的商品主要是歐洲傳統的鈴鐺,還有玻璃珠等。這些產品與歐洲的主導產業,毛紡織品毫無關係,對整個歐洲資本主義的推動也是微乎其微。歐洲中世紀經濟的衰退,市場的萎縮,行會制度卻意外得到了加強。行會的強大,對市場的正常流動造成影響,這也意味著對自由資本主義市場造成了阻礙。
  • 中世紀、歐洲與封建的時間差
    按通常的理解,歐洲的中世紀是封建的時代。但是,這樣一句簡單的話之中,卻包含三個需要解釋的概念——中世紀、歐洲與封建,三者出現的時間點各不相同。公元390年的羅馬帝國,分成東、西兩部分,環繞地中海,其中包含歐洲大陸的一小部分。
  • 「有錢能使鬼推磨」,磨坊是如何影響中世紀英格蘭莊園經濟的?
    中世紀的歐洲以莊園經濟作為自己立身的主要支柱,其中磨坊因涵蓋農業與工業兩大生產領域深受人們重視。「在末日審判書記載的至少10個莊園中,磨坊帶來的收入超過莊園總收入的一半以上,其中密德蘭地區和中南部諸郡磨坊數量較為繁密,在諾福克和林肯郡,當地磨坊的數量甚至超過了犁隊的數量。」
  • 黑死病的爆發伴隨莊園經濟的解體,農奴的主體權利如何得到發展?
    一、黑死病給歐洲帶來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加速了莊園制度和農奴制度的瓦解。由於黑死病,大量勞動力消失,在另一方面,黑死病反而提高了還活著的那部分農奴的主體權利的享有程度。在中世紀的英國,封建莊園是最基本的經濟組成部分。
  • 中世紀歐洲大陸歷經滄桑,西方文明如何被重新復甦的商業改變?
    規定了貨幣交易中的各種規則和細節,讓商人更加安心的交易。中世紀西歐商業經濟的崛起絕不是「一夜暴富」,農業和手工業的穩定發展是重要基礎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是之後商業能復興的重要基礎。低迷的幾百年的中世紀歐洲大陸,在十世紀開始大規模的開墾或造田。海拔較低的國家,用了不計其數的資金代價,造出了數萬平方公裡可以耕作的農田。根據史料記載,當時開墾出來的土地,可以讓西歐人休閒五百年都不用再開墾了。農業、畜牧業的大力發展,商品貨幣的聯繫十分緊密。
  • 黑暗的歐洲中世紀為何沒有農民起義?
    黑暗的標誌和象徵就是宗教裁判所,除了燒死了大家熟知的布魯諾,更加殘酷持久的運動是「女巫懲罰」,光德國的宗教法庭就燒死了10萬名女巫,處死「異端」就更為普遍了,僅在西班牙一地,被火刑處死的異端分子就高達10萬。(宗教裁判所審判女巫)除了恐怖的黑死病,中世紀的歐洲社會生活也也粗鄙不堪,和同時代的中國和阿拉伯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 歐洲司法制度最新發展與評價
    作者:國家法官學院副院長 蔣惠嶺  2018年10月,歐洲理事會下設的歐洲司法效率委員會(CEPEJ)發布了《歐洲司法制度:效率和司法質量(2018年)》評估報告,描述了歐洲各國司法制度的基本數據、演變過程、基本評價、共同趨勢等。
  • 中世紀:基督教早期的教會及修院制度
    之前的文章中我們提到過,聖奧古斯丁和其他早期的基督徒都毫不猶豫地推崇貞潔的禁慾生活,把它作為基督教生活的最完美形式。不能保持貞潔的人應該結婚,但守貞是最好的。由於有教皇和國王的支持,修道院,這些守貞的修士和修女隱修之地就成了西方中世紀早期的一股強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