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坊能夠將農作物碾磨成粉,以便製作其他的農副產品,同時也含有一定的科學生產的技術投資成本。中世紀的歐洲以莊園經濟作為自己立身的主要支柱,其中磨坊因涵蓋農業與工業兩大生產領域深受人們重視。
「在末日審判書記載的至少10個莊園中,磨坊帶來的收入超過莊園總收入的一半以上,其中密德蘭地區和中南部諸郡磨坊數量較為繁密,在諾福克和林肯郡,當地磨坊的數量甚至超過了犁隊的數量。」
發展最為顯著的便是中世紀英格蘭的莊園經濟,衍生出了具有不同生產水平和生產能力的磨坊,在勞動力的使用上,利用風力等取代了傳統的人力勞動,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還帶動了英格蘭地區經濟的發展,極具劃時代的意義。
一、中世紀英格蘭磨坊帶來的經濟效益可謂是一本萬利,即使在經濟蕭條時期,也無法阻擋人們對磨坊的投資熱情,「有錢能使鬼推磨」極具代表性
早期的歐洲經濟的生產勞動主要依靠原始的人力和牲畜,當時的經濟發展態勢並不景氣,更不用說溫飽了。而作為中世紀興起的莊園經濟,以其集中化的生產模式,充分的利用了生產力創造經濟價值。磨坊的出現,則進一步提升了莊園經濟的發展潛力,因此也就讓人們發現了有利可圖的契機。
磨坊能夠實現將莊園的大面積的農業經濟和工業技術相互融合,在這一過程中在這一過程中既能夠充分利用農業自身的優勢,同時也能夠促進工業技術的新型革命。這種跨領域的發展,也使得磨坊的發展前景大為可觀。
根據當時的史料統計:「磨坊投資的利潤率在60%到80%之間,1300年英格蘭磨坊年總利潤約在30000英鎊到45000英鎊之間。即使到了15世紀經濟蕭條的時代,人們依然願意冒險投資磨坊。」由此可見,作為一項產業投資的磨坊項目,因其巨大的發展前景而深受人們的推崇。
作為莊園經濟的決策者,各莊園的領主們將發展磨坊作為自身的有力工具。但是從經濟活動的性質來看,投資磨坊雖然收益不小,但是風險和收益有著正相關的關係。收益越高其風險係數也會相對偏高,這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投資建設新的磨坊的時候,都需要有人能夠承擔其中的主要風險。
而一些具有長遠的投資預算的領主便打著自己的小算盤,他們會以個人的名義建立磨坊,之後會等到有人承包磨坊的時候,將其租賃出去取得相應的租費。除此之外,另一部分的領主會直接出資,讓那些想要建設磨坊的人們自行建設磨坊,並且一直收繳利息。如果借款人無法償還債務的話,磨坊的所有權就會歸入領主的名下,成為他的私人財產。
但是「有錢能使鬼推磨」即便面對著經濟蕭條的中世紀,經濟形式不容樂觀,稍有失誤可能血本無歸。不過,這些依舊不妨礙領主們投資磨坊的熱情。因為磨坊相對於種植業來說其佔地面積更小,同等的土地面積能夠建立更多的磨坊,這也就意味著能夠獲取更多的收益。
在寸土寸金的中世紀,人們對經濟的追求遠大於對風險的承擔能力,13世紀末期,英格蘭的北部地區光靠磨坊產生的經濟效益是整個貴族的三分之一,同時也佔據了領主個人收入的5%。由此可見,投資磨坊帶來的收入還是較為可觀的,但是磨坊的經營和投資之間似乎還有其他更深層的矛盾有待挖掘。
二、英格蘭磨坊的經營逐漸從領主世襲轉變成承租者自營,之後演化出更加自由化的承租方式,密切了「磨坊」與「莊園經濟」之間的聯繫
之前提到磨坊的投資建設的資金幾乎如數來自領主,不論是領主自行建設磨坊還是提供資金由承租人建設磨坊,領主所承擔的風險都是最小的。前者領主建設好磨坊後,並不會自己參與到生產活動中,所以便會將對外承包,在這一過程中收取一定的收益。後者領主則更是直接規避了磨坊經營不善而造成的倒閉風險。
不得不說,領主們的經商頭腦在莊園經濟發展的潮流下,無疑是首屈一指的,細心的人會發現,這兩種方式發展到最後,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磨坊的所有權的歸屬。由領主自行建設的磨坊不必說,其所有權肯定是在領主的手裡,但是向領主借款而建的磨坊,雖然短時間內有著對磨坊的所有權和使用權。
可是,他需要按照先前約定好的期限向領主支付一筆利息,一旦經營不善的話,該磨坊就會被領主以各種理由代為管理,從而逐漸獲取磨坊的所有權。這也是14世紀初英格蘭的莊園領主得以發展的原因所在,不過隨著中世紀莊園經濟的不斷發展,各種經濟的形式都發生著或多或少的轉變,磨坊也在此之列。
14世紀中期,部分領主開始放寬了對磨坊的管理權和所有權的限制,而首當其中的便是磨坊的繼承問題。《末日審判書》載:「政治動蕩和經濟的不穩定導致了英格蘭領主和承租人財產關係的一次重大調整,這次調整無疑是對下層人民有利,領主壟斷在英格蘭部分地區被迫中止。」
以上材料可見,英格蘭的磨坊已經逐步獨立與領主之外了,原先的領主世襲磨坊也外包給了個體的承租者們,換句簡單的話來說,中世紀後期英格蘭的磨坊經營由承租者們自負盈虧了。而在14世紀後期,英格蘭面臨的大饑荒造成了大面積的穀物跌價,莊園的勞動力也大半死於黑死病。這些也都迫使莊園領主們放棄原先所有的大量磨坊。
當磨坊的所有權與經營方式發生更替時,隨之而來的便是租賃方式的轉變,而在中世紀的英格蘭主要的表現特徵則更加的自由化。一方面,領主通過固有的法律條款,將磨坊承包給佃戶。在實際情況看來,這種承包的對象是形形色色的,據史料推測,有商人、鐵匠甚至還有掌握專業技能的女性群體。
另一方面,考慮到磨坊的前期投入並不是小數目,所以後期的承包費用也會相對高一些,一人之力難以承擔其花銷,因此合租就成為不少人的選擇。如英格蘭北部的鄉紳坦皮斯特家族和布拉德福德就共同合租了一座穀物磨坊和一間漂洗作坊,而這種情況在中世紀的英格蘭不勝枚舉。
總的來說,中世紀英格蘭磨坊的投資、經營等方面的變革,都以莊園經濟為自身的發展導向,但是其中出現的更加自由化的經營方式和更為靈活的承租方式,豐富了莊園經濟發展的基本形態。也正說明了,磨坊已然成為莊園經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英格蘭莊園經濟的磨坊,革新了磨坊的生產方式,豐富了經濟發展的具體形態,推動了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現代化進程
回望中世紀歐洲莊園經濟的發展歷程,英格蘭以其獨特的磨坊發展領先於其他的歐洲國家,也造就了近代英格蘭較早的社會變革。在諸多的歷史書籍中,對中世紀遺留下的磨坊保留了許多珍貴的資料。其中不僅記載了磨坊的生產技術的革命,還包含了社會發展的新進程。
中世紀的歐洲大陸,由於生產經驗和科技技術的制約,當時的主要勞動力只能依靠人力和牲口進行,而歐洲人喜好吃麵點,所以生產出的小麥需要經過磨坊加工成麵粉之後,才能夠成為製作麵包的原材料。早期的磨坊主要採用人推磨或者是利用大型的牲口拉動石磨,從而製作麵粉。
這時便有人發現僅依靠傳統的生產方式,不僅受制於自然環境還要考慮到人為等不確定性的因素,因此就提出利用自然資源投入到磨坊的生產。於是便有了12世紀的水力磨坊,又過了幾年,由於風車的引進,促使風力磨坊的產生。為了減少勞動投入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莊園的領主更加傾向於水力和風力磨坊的投資。
「公元4世紀,由於勞力短缺問題相當嚴重,水磨逐漸被用於碾磨穀物。水磨和居民之間保持幾乎固定的比例(具體說,平均為一比二十九),水磨的數量和轉輪的大小與人口同步增長。」
由此可見,歐洲中世紀的水磨還與曾經的羅馬帝國有著一定的關聯。而在歐洲的大饑荒之後,人力成本的不斷攀升也迫使莊園領主選擇更加低廉的水力和風力磨坊。因此在無形中推進了歐洲工業化的進程,科技的進步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歐洲的生產力,也促進了經濟發展的進一步轉型,莊園經濟也逐漸被資本主義經濟取代,而社會的風貌也就此轉變。
所以從英格蘭莊園經濟的磨坊發展來看這段歷史,其主要的發展既離不開人的創新精神,更離不開客觀自然環境的規律。「路漫漫其修遠兮」中世紀英格蘭領主的磨坊也在不斷地普遍化和平民化,刺激社會基層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緩和了社會矛盾,成為中世紀後的近代歐洲經濟發展的模版。
參考文獻:
《轉型時代——中世紀晚期英國的經濟與社會》
《英國經濟史》
《中世紀文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