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史,中世紀西歐的社會生活是什麼樣的

2020-12-05 小妮講歷史

中世紀是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時間跨度從羅馬帝國的衰落延至文藝復興早期。中世紀的生活首先體現在將政治、軍事、經歷權力結合為一體的封建等級制,以農奴制為典型的對勞動力的人身束縛羅馬教會的巨大影響,在其盛期開始出現了一些緩慢的社會變革。

城堡是西歐中世紀國王、公爵、伯爵等大貴族的大本營,中世紀是王權、教權、貴族領主權鼎立混戰頻仍的世紀。城堡的首要職能是軍事防衛,此外它還是貴族的管理中心,設有治安、司法和稅收等官署。出於軍事需要城堡多建於戰略要地,如高地、港口、山道、河叉等。城堡一般都在城市,一方面因為許多城堡是在城市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另一方面因為城堡建立後商人們趨之若鶩。在城堡周圍就逐漸形成了城市,一旦戰爭來臨城堡也是市民的避難所。

初期的城堡都是土堡,伴隨著建築技術的革命,城堡變成了石體結構。城牆通常高30到40英尺下有深溝,有的溝中注水。城牆上建有塔樓駐弓箭手矢射,塔樓之間距離不超過一箭之遙即二百英尺,以保證全部防線都在射程之內。外人需走過吊橋才能接近城門,此外城堡還有多個小旁們供守軍出擊之用。城堡內最重要的建築是內堡,它是堡主的住宿。內堡還設有一圈高達的圍牆以備外牆失守後據守,這個時期城堡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要經得住敵軍的長期圍攻,因此城牆內除住房外還有各種生活設施,如糧倉、磨坊、廚房、麵包房、釀酒坊、鐵匠鋪、馬廄、教堂等。

堡主的家庭規模在50到100人之間,衛士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服役的騎士,另一類為出身無地農民和城市勞動階層的僱傭步軍,有的城堡有少量僱傭騎士。僱工包括從火夫到技術工匠的眾多服務於騎士和衛兵的人,此外還有若干司職教堂的僧侶他們均受僱於堡主。城堡中各階層生活方式差異甚大,堡主全家住在內堡,內堡有自來水供應,多數貴族再用厚布墊包裹的大浴桶是洗澡,十三世紀的一些豪華內堡已建有浴室配有冷熱水箱。內堡用餐程序十分複雜,主人之外的位置留給宗教顯貴和其他重要客人。就餐的規矩也很多,一份十三世界行為守則上寫道「在指定的座位落座,不要把沾過自己嘴的食物放回木盤,不許用手動耳鼻,儘量克制打嗝」等等。

貴族家飯菜品種豐富,主食初麵包外偶有蛋糕,酒是每餐必備的,以葡萄酒和啤酒為主。貴族不從事任何體力勞動連洗腳穿衣都有人伺候。冬天,僕人要把衣服先烤一下在給主人穿上,僕人的生活不見得比農夫們疲憊枯燥的勞動好。貴族的生活有時也很繁忙,迎來送往佔去他們大量的時間,因為當時沒有商業飯店,出門只能投親靠友,管理家產也會耗費他們的精力。冊封儀式很莊重,通常在戶外進行,鼓手樂隊也前來助興,被冊封的年輕人在履行必要教宗儀式之後,身著盛裝騎駿馬進入現場,換上一套閃閃發光的甲冑,然後向一具假人發起衝擊,儀式結束後,舉行盛大宴會和舞會。比武大會的另一個特色是兩組騎士進行一場模擬戰爭,人數有時達到數百,狩獵分犬獵與鷹獵兩種再貴族中很流行。

總之,城堡只對貴族來說才是天堂,但這也只限於和平時期。而中世紀的農村生活是一種在生死線上的掙扎。西歐中世紀90%的熱人口居住在農村,有人說那時的老百姓對國際毫無概念,但對村界一清二楚,一個中等村莊佔地兩千英畝左右,人口500到600人,為方便管中世紀的封建主把其領地分成若干莊園,村裡的絕大多數村民都是領主的佃戶,佃戶身份有自由與不自由之分,前者稱為自由農民後者稱為農奴,他們跟封建主之間存在契約關係。二者的主要區別是對領主承擔的義務不同,此外農奴還受到種種限制。

一個村莊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農田和村落,農田一般都是分為三塊大田。一塊播種以小麥為主的冬季作物。一塊播種以大麥、燕麥和豆類為主的春季作物,還有一塊休耕,各塊大田的用途每年輪換。村落是村民居住的地區,一般位於交通相對便利的地段如大路旁,村落的房屋建築雜亂無章,多數農家住簡陋的木屋,知道十三世紀農家住房中才出現石體建築,農宅一般還包括前後院各一個,種植果蔬、蓄養家畜、家禽。宗教方面,許多村莊構成一個獨立的小教區。領主出資修建一個小教堂,由領主指定的教區長主持,教區長的聖俸來自領主授予的採邑,村民交納的什一稅和他主持婚禮、葬禮、懺悔禮等儀式收取實物捐贈。

各村都用公共磨坊歸領主所有,各戶必須自費到哪裡去磨麵,磨坊收入上繳領主,村莊周圍有一定面積的草地用作牧場各戶使用牧場的權利和時間有嚴格的規定。中世紀的村莊布局雜亂,道路坑窪不平,氣味難聞,各種動物和人類的聲音直到夜晚才會消歇。

相關焦點

  • 中世紀文藝復興的出現,終結了西歐文化的沙漠時期
    這種社會各方面的單一發展和單一特徵,使得整個西歐世界在中世紀時期展現出了文化枯竭的發展趨勢。 那時的西歐社會各階級,不論是生活在基層社會的普通民眾,還是當時西歐國家的統治集團、貴族、官員等等都處於基督教思想的深刻影響之下,這成為了中世紀西歐社會文化的主要特點。
  • 探究西歐香料文化:為什麼香料在中世紀的西歐會成為奢侈品?
    對於中世紀西歐文化香料問題的研究,一直都是世界歷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話題。香料貿易是中世紀西歐香料文化的研究重點,香料的英文是「spice」,來源於拉丁文「speccics」,意為「品質」。香料是中世紀西歐的重要生活消費品,廣泛應用於飲食、宗教活動、家居等方面。香料是中世紀消費者尊貴身份的象徵,有著非常豐富的歷史內涵。
  • 西歐中世紀的羅馬式建築
    非常感謝大家可以從忙碌的工作和生活當中抽出時間來讀小編寫的文章。小編感到非常的榮幸,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對於西歐中世紀,很多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個時期的建築。這些建築和我們國家的建築相比,是那麼的與眾不同,又有著別樣的魅力。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了解一下西歐中世紀時期的羅馬式建築。
  • 西歐中世紀的教育
    七藝 ,但神學是最高的王冠二 基督教的教育思想認識論——信仰高於理性目的論 ——為宗教與教會服務二 騎士教育騎士教育是這一時期西歐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產物 ,也是一種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道德教育與身體養護修業年限:7到14歲內容:上流社會的禮節與行為規範修業年限:14到21歲內容:騎士七技 即騎馬 、遊泳 、投槍、擊劍、打獵、下琪、吟詩
  • 人口暴增導致經濟崩潰,驟降後依舊崩潰,中世紀末的西歐怎麼了?
    公元14、15世紀的西歐世界實際上正處於一個變革性的時代,一方面文藝復興正在義大利地區悄然爆發,並且在之後的日子裡將成為推動西歐諸國,走出中世紀天主教會勢力極端束縛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在思想文化不斷發生深刻變革的同時,整個西歐世界的社會經濟,也在展現出同之前中世紀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不同。
  • 中世紀西歐的文化進程:一場壟斷神學向世俗文化低頭的變革運動
    隨後在中世紀西歐諸國的發展過程中,隨著基督教會影響力的擴大及其思想統治地位的確立,整個中世紀開始形成了以基督教神學為中心的社會文化。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法蘭克王國建立之初的文學作品方面還依然存有拉丁文化的基本特徵,但這也僅限於法蘭克王國發展的初期階段。
  • 西歐中世紀的勞動日常
    日常生活史,關注的對象是歷史中的生活日常。勞動,作為日常生活的基本構成,可以成為觀察西歐中世紀的一個切入點。    中世紀對勞動的態度,源於聖經傳統。早期教父神學認為勞動是對人類墮落的原罪的懲罰,中世紀早期此類觀念相當盛行。從9世紀開始,勞動逐漸得到教會的肯定乃至讚美。
  • 中世紀晚期西歐上層家庭的哺育方式為何會發生改變?
    諸如此類,女性總是與社交場合、政治活動、受教育無緣,男尊女卑的社會地位也因此變得更加堅不可摧,因而在中世紀晚期西歐的家庭活動中,女性也往往只能,且往往是心甘情願的當作哺乳的工具。而這些便是商品經濟的產生,在中世紀晚期,西歐仍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但在當時已然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特別是在墾荒運動的推動下,新的生產方式與生產關係的興起,社會經濟也開始蓬勃發展。
  • 中世紀西歐社會,查理曼帝國的解體,加洛林王朝衰落後的歷史進程
    最終,公元843年,查理曼的三個繼承人凡爾登,籤署了著名的《凡爾登條約》,此後西歐世界一分為三,再無一統之勢。一、帝國的衰落814年查理曼大帝唯一的子嗣路易繼承王位,稱路易一世。結語:查理曼的大帝國雖然隨著《凡爾賽條約》而一分為三,但經過查理曼時期的統一,西歐社會已經在許多方面都展現出了一種一致的特性。這種特性在文化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 「中世紀」的建構與解構——兼論中國世界中世紀史理論與實踐的困境
    將中世紀與封建社會等同並普遍化,這種做法在蘇聯的歷史理論和實踐中達到了頂峰,併集中體現在蘇聯科學院組織編寫的多卷本《世界通史》(第3—4卷為中世紀史)中,其主要特徵就是社會的五種生產方式演進理論。《世界通史》認為,「歷史過程是社會經濟結構有規律的更替……所謂中世紀就是封建生產方式在亞洲和歐洲大多數國家和非洲許多國家佔有統治地位的那個階段。
  • 中世紀西歐以哪一天為歲首?
    二、歲首:年度起點的標記 「歲首」作為紀年的重要內容,在中世紀西歐呈現多元並存的局面:不同的王國採用不同的歲首,即使同一個王國之內也可能採用不同的歲首。 在基督教文化的影響之下,以宗教節慶作為歲首的紀年方法通行於中世紀的西歐社會。英格蘭王國、羅馬教廷、法蘭西王國、神聖羅馬帝國都在幾個世紀的時期內以「聖誕節」「天使報喜節」作為歲首。法蘭西國王腓力二世統治時期(1180—1223年),中書法庭曾經以復活節作為歲首。經由商業聯繫與家庭姻親的關係,復活節歲首一度流傳到尼德蘭與科隆。
  • 中世紀後期西歐大學的誕生與發展,為何是城市的興起而促進的?
    農奴和處在農奴地位的手工業者不斷進行逃亡鬥爭,為城市提供了人力資源;推動了中世紀城市的發展。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城市和封建領主的矛盾日益尖銳。城市為了擺脫封建領主的束縛和壓榨,或者用金錢向封建領主贖賣自治權,或者武裝驅除封建領主。經過不同的方式,西歐多數城市獲得了程度不同的自治權。有些自治城市象義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等都發展成城市共和國。
  • 中世紀西歐旅人面對大陸和海洋風險使用了怎樣的方法克服困境?
    中世紀羅馬教廷的教皇總會命令教會使節前往西歐各地巡視的教區管理,王國的貴族與官員也會為了徵稅去往領土各地,商人要賣出商品獲得財富奔波於各個市場,遭受戰爭的人民四處流浪,種種因素成為了中世紀人們外出旅行的原因。
  • 中世紀西歐商法和海商法最為直接的法律淵源有( )。
    中世紀西歐商法和海商法最為直接的法律淵源有( )。A.城市立法 B.商事習慣 C.城市同盟法令 D.海事習慣 E.商事判例 查看答案解析【答案解析】 城市立法和城市同盟法令是中世紀西歐商法和海商法最為直接的法律淵源。
  • 「君權神授」丨受拜佔庭文化影響,宗教儀式在中世紀有何社會地位
    文:文史咖引言中世紀的西歐,基督教一直佔據統治地位。它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在當時無論是經濟、文化、政治都跟基督教息息相關。由此可見基督教並不是一個空泛的東西,它是有一定社會基礎和社會實踐的,從實處出發真正對人們生活做出影響的一種宗教。
  • 蠻族滅亡西羅馬帝國後 羅馬法在中世紀歐洲是怎樣延續的
    作為古代社會最發達、最完備的法律體系,羅馬法伴隨著羅馬帝國疆域的擴大而成為第一個世界性的法律,維繫著整個地中海世界的和諧。誠如沃爾夫所言:「古代羅馬社會傳給我們有形的精神文化遺產,最著名的是兩項:一個是《聖經》,另一個是羅馬法,在我們的文明史上,羅馬法佔據著一個獨一無二的地位。它從最初一種狹小和簡陋的農村共同體的法律,發展成為一種帝國的法律。
  •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世界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國世界中世紀史研究40年
    20世紀80年代是我國世界中世紀史研究的復興期,也是新的歷史時期的起步期。在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下,世界中世紀史研究逐漸活躍起來,對以前因遇到禁區而中斷的理論和歷史思考躍躍欲試,重新探討和反思,打破教條主義的「以論代史」舊框架,追求實事求是的科學研究。「亞細亞生產方式」與社會形態問題的討論就是典型事例。
  • 中世紀的歐洲資本主義開始發展,文藝復興思想也應運而生
    中世紀的歐洲在我們現在看來就是一個黑暗的時期,那時正是基督教主導下的歐洲社會,不論從政治、經濟還是思想文化方面都呈現出了基督教的鮮明特點。這種社會各方面的單一發展和單一特徵,使得整個西歐世界在中世紀時期展現出了文化枯竭的發展趨勢。
  • 數千萬人死亡,教會自身難保,黑死病改變了中世紀歐洲的歷史走向
    在中世紀的西歐世界當中,將近七個世紀之前,就已經出現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疾病災難,在西歐大陸上肆虐不止。這場瘟疫災難依靠其致死率極高、波及範圍極廣、持續時間之長,對歐洲人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甚至已經突破了人類在當時的健康防線。
  • 文明影響世界!在交通並不發達的中世紀,拜佔庭是如何做到的?
    裡奧三世時期的聖像破壞運動,實際上就是對基督教勢力的大肆打壓,此時拜佔庭內部有大量的基督教士,開始逃亡歐洲或者東方世界。  而此時的歐洲正處於小國割據的階段,法蘭克王國解體之際,尚未出現能夠統一歐洲的勢力,當然在此後一直也沒有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