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晚期西歐上層家庭的哺育方式為何會發生改變?

2020-12-05 歷史小同學

奶媽一詞對中國人來講並不陌生,不論是自小讀過的書籍史料,還是現代的宮廷劇,經常都會見到皇室阿哥的奶媽。在一些影視劇的情節當中,奶媽甚至還扮演者關鍵的角色,對故事情節的發展起到了轉折作用。

因此對國人來講,奶媽哺育似是司空見慣的歷史現象,這種觀念自然而地在中國人的心中生根發芽,但提到歐洲社會曾經的奶媽哺育方式,必是十分陌生的。

在中世紀晚期,西歐的上層家庭也曾流行過奶媽哺育的方式,而這種哺育方式的形成,是各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從表層看——男尊女卑的社會地位

我們現在講男女平等,甚至出現女權主義,但在中世紀的西歐,男尊女卑是當時社會上被大眾所普遍接受的觀念。

首先最直接的,在生理構造上,女性天生的生育的生理功能使得她們自然而然地承擔起了哺乳的責任。而進入了自從步入了「父權社會」,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男尊女卑的現象逐漸形成,而女性作為孩子的哺育者,這種角色被愈加強化。

而對男性來說,為了樹立自己男人的威嚴,強化自己所想要的從屬地位,他們往往會設法用各種規則與所謂的道德來約束女性,以此來確保自己的地位,使女性從心底上承擔起為男人生兒育女的責任,或者說成為工具,自然地,哺乳也成為了當時女性的神聖的職責。

女性的權力一直是一個熱議的話題,從上世紀的為婦女發聲,到如今的女權運動,從遊行示威到在網絡上發起輿論的討伐,不論以哪種形式,我們所希望的,都是不要再重複歷史上可悲的錯誤而已。

而在中世紀晚期女性特別是下層的女性,淪為生育的工具是長年累月落後的觀念所造成的。

從古希臘、古羅馬時期起,女性在肉體和精神上總是飽受折磨,社交被當作不守婦道的表現,政治活動更是被禁止參與,即便是被當作民主公正典範的古希臘,也有一條規定,公民大會只能是由成年男性公民組成。

諸如此類,女性總是與社交場合、政治活動、受教育無緣,男尊女卑的社會地位也因此變得更加堅不可摧,因而在中世紀晚期西歐的家庭活動中,女性也往往只能,且往往是心甘情願的當作哺乳的工具。

從經濟層面看——資本主義的萌芽

在今天,人們習慣於將中世紀稱為「黑暗時代」,在社會科學、文學藝術方面,歐洲社會裹足不前,天主教與封建皇室的雙重作用下,整個歐洲像是一直在原地踏步。

但不可否認的是,封建領主與土地制度的壓制,墾荒運動的興起,這些都促進了西歐城鎮的出現,使得西歐社會從原先分散的城堡自給自足發展到城鎮間的互通有無。

而這些便是商品經濟的產生,在中世紀晚期,西歐仍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但在當時已然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特別是在墾荒運動的推動下,新的生產方式與生產關係的興起,社會經濟也開始蓬勃發展。

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經濟的繁榮最直接地體現在了西歐地上層社會中,也正因此,世俗的享樂觀在上層社會興起,而原先承擔哺育任務的貴婦闊太太也得到解放,上層父女對享樂的追求為下層女性成為奶媽提供了條件。

同時很重要的一點是,雖然資本主義萌芽在西歐社會產生,社會經濟結構也開始發生變化,但必須要注意到的是,在當時的社會,貧富差距仍舊像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橫跨在上層社會與下層社會中間。

因而形成了這樣一種現象,上層家庭的婦女追求享樂分擔哺育責任,下層社會婦女為了生計而想要成為奶媽,通過哺育別人的孩子來賺取佣金。市場也就這樣形成,有需求,有供應,奶媽這一職業也便開始興起。

不得不說的是,這種哺育形式的出現再某種角度來說是當時中世紀殘酷社會的真實寫照。

據史料記載,為了成為上層家庭的奶媽,一些底層婦女甚至不惜出賣肉體生育孩子,而後不去哺育自己的孩子,去爭奪奶媽的職位。因此說,奶媽的興起卻也反映了中世紀晚期西歐社會貧富差距的殘酷。

從思想層面看——教會文化的解放

處於弱勢地位的女性,哺育成了他們神聖的責任,在基督教婚姻觀念和世俗想法的雙重製約下,女性為丈夫哺育孩子是天經地義的,因此僱傭奶媽在在當時來看是對這種文化思想的褻瀆,奶媽也很難在當時發展起來。

但到了中世紀晚期,奶媽哺育的現象在西歐上層家庭中漸漸流行起來。這一現象的產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教會文化的解放。文藝復興從來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中世紀晚期思想的解放,對傳統教會文化的衝擊為文藝復興提供了條件。

也正因為對傳統觀念的衝擊,使得奶媽在當時的上層家庭中能夠流行起來。早期即便是上層家庭也不敢挑戰教會的權威,宗教對於人們思想的控制是絕對專制且不容質疑的。從科學的角度便能看出。

對世界新的觀念的提出,但凡其中有與宗教教條不符的認知都將會被當作異教徒而殘酷鎮壓。因此,打破教會思想的束縛,為中世紀晚期新的哺育方式的出現掃清了思想上的障礙。使得奶媽這一職業的出現成為可能。

除了這三種可系統分析的原因,還有很多因素促成了這種新的哺育方式的興起,上層家庭子女的增多、奶媽待遇的誘人、傳統庇護機制的瓦解……可以說,奶媽這一哺育方式的興起,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

「奶媽」帶來了什麼

我認為我們後人研究當時的社會現象,在探究其成因背後,更應當反思的是這種現象帶來了什麼,或者說造成了什麼影響,這樣才能使我們在面對如今的複雜問題時有更深刻的思考。

要說中世紀晚期這種哺乳方式的變革帶來了什麼,必然是利弊同時存在的。首先來談利好之處。

奶媽這一職業的興起,在一方面解放了當時的貴族婦女,使之從只能為丈夫生育、撫養的「工具」走向了參與社交政治的獨立女性。雖然此處的獨立與我們現在所提倡的獨立仍有著天壤之別,但終歸是婦女的權力得到了解放,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其次,奶媽也為下層婦女提供了機會,使之有機會獲得一定的經濟收益,這在婦女地位的解放上也是至關重要的。在上層社會的推動下,哺乳市場擴大,這種專門哺育孩子的服務逐漸在市場中成型。

利好是存在的,但這種方式興起所帶來的弊端也是不可忽視的。最直接的影響應當是對下層社會的衝擊。奶媽的興起間接使得當時西歐社會上棄嬰變得多起來,人倫道德在當時受到了嚴重的衝擊,為了當奶媽哺育上層社會的孩子,不惜拋棄自己的孩子。

於是便有了這樣的景象,子女長大成人,缺少親生母親的照顧與教育,在各色福利院中長大,各種性格缺陷在成年後凸顯出來,下層孩子的成長受到了壓制。

除此之外,由奶媽引起的各種倫理問題也在西歐社會上層屢見不鮮。因此說,這種新型哺育方式的興起,對當時的西歐社會,有利也有弊,不可一概而論。

相關焦點

  • 探究西歐香料文化:為什麼香料在中世紀的西歐會成為奢侈品?
    對於中世紀西歐文化香料問題的研究,一直都是世界歷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話題。香料貿易是中世紀西歐香料文化的研究重點,香料的英文是「spice」,來源於拉丁文「speccics」,意為「品質」。香料是中世紀西歐的重要生活消費品,廣泛應用於飲食、宗教活動、家居等方面。香料是中世紀消費者尊貴身份的象徵,有著非常豐富的歷史內涵。
  • 西歐中世紀的羅馬式建築
    對於西歐中世紀,很多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個時期的建築。這些建築和我們國家的建築相比,是那麼的與眾不同,又有著別樣的魅力。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了解一下西歐中世紀時期的羅馬式建築。中世紀的主導藝術是教堂建築,教堂建築在中世紀盛期取得了最為輝煌的藝術成就,因而這一時期也成為西方建築史上最偉大的時代之一。
  • 中世紀歐洲大陸歷經滄桑,西方文明如何被重新復甦的商業改變?
    中世紀自公元五世紀到公元十五世紀,歐洲大陸從未安靜的一千年。在中世紀最初的幾百年內,戰爭從未停止,蠻族入侵,國破家亡,所到之處血流成河,一片狼藉。處在西歐社會的黎明百姓,民不聊生,人口勞動力大幅度減少,農田也是遭到破壞,社會生產力停滯。直到10世紀的鐘聲敲響,西歐經濟覺醒了。
  • 中世紀後期西歐大學的誕生與發展,為何是城市的興起而促進的?
    農奴和處在農奴地位的手工業者不斷進行逃亡鬥爭,為城市提供了人力資源;推動了中世紀城市的發展。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城市和封建領主的矛盾日益尖銳。城市為了擺脫封建領主的束縛和壓榨,或者用金錢向封建領主贖賣自治權,或者武裝驅除封建領主。經過不同的方式,西歐多數城市獲得了程度不同的自治權。有些自治城市象義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等都發展成城市共和國。
  • 中世紀西歐的文化進程:一場壟斷神學向世俗文化低頭的變革運動
    前言隨著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分裂之後不斷向歐洲大陸地區擴展,尤其西歐逐漸成為了基督教會發展的新重鎮,充分表明了基督教會有著頑強的生命力。蠻族入侵下的基督教依然能夠存活下來甚至反過來去影響這些北方來的蠻族勢力,成為他們的精神信仰,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
  • 中世紀歐洲人如何起名字
    從古至今,一方面很多中國人都相信姓名會對個人命運產生微妙的影響,而在取名上慎之又慎。另一方面,名字也受到社會政治文化環境的影響,一個人的姓名往往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徵。中世紀的歐洲人也不例外,中世紀歐洲人名既隨著時代的浪潮而變化,也反映了當時歐洲人對自我的期許。
  • 西歐中世紀的教育
    七藝 ,但神學是最高的王冠二 基督教的教育思想認識論——信仰高於理性目的論 ——為宗教與教會服務二 騎士教育騎士教育是這一時期西歐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產物 ,也是一種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三 中世紀大學的形成與發展最早的中世紀大學是義大利的薩萊諾大學(醫學著稱),建立於11世紀中期 ,1231年得到政府承認 ;1158年,波諾尼亞大學(法學著稱)得到政府承認 ;法國的巴黎大學(神學著稱);1168年,牛津大學 1209年,劍橋大學 1358年海德堡大學 1388年科隆大學 。
  • 中世紀文藝復興的出現,終結了西歐文化的沙漠時期
    這種社會各方面的單一發展和單一特徵,使得整個西歐世界在中世紀時期展現出了文化枯竭的發展趨勢。 那時的西歐社會各階級,不論是生活在基層社會的普通民眾,還是當時西歐國家的統治集團、貴族、官員等等都處於基督教思想的深刻影響之下,這成為了中世紀西歐社會文化的主要特點。
  • 「黑暗時期」虔誠聚會的狂歡文化,為何在法國中世紀會走向世俗?
    中世紀晚期狂歡節更像一種嘲諷上層階級的儀式,大家利用公開的慶典取笑地方權貴和天主教會。再經過好幾周辛苦的勞作和宗教教條的壓迫,大家越來越期待這些節日,在節日上大家可以縱情宴飲,可以發展各種社交關係,苦日子暫時拋到一旁,今朝有酒今朝醉,是男人和女人活下去的寄託。
  • 中世紀西歐以哪一天為歲首?
    屋大維獨裁導致政體發生變化,帝國時代的羅馬以新王即位作為紀年的開始,王位紀元成為主體紀年方法。中世紀西歐是日耳曼人構建民族國家的初始時期,國王是權力的核心,王位紀元亦成為普遍流行的紀年方法。 王位紀元的弊端是形成年代標記的多元局面,不同的王國採用不同的紀年,為王國之間的交往帶來不便。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主英格蘭以後,七個王國各自為政並且依照各自的王統世系紀年。
  • 中世紀時期分為中世紀早期,中世紀中期和中世紀晚期
    中世紀時期分為三個時期:中世紀早期,中世紀中期和中世紀晚期雖然在某些語言中,中世紀是用單數標記的,但很難將時代視為年齡複數以外的任何時代。這部分是因為這段很長一段時間內所包含的眾多主題,部分原因在於時代內的時間順序。
  • 中世紀歐洲鄉村發展的停滯與饑荒:不是天災,而是人禍
    而就在歐洲中世紀的中晚期,歐洲曾經爆發過數次地域性的大規模饑荒,由於糧食嚴重歉收,歐洲中世紀的農民們被餓得面黃肌瘦,甚至難以維持基本的溫飽需求。那麼看到這裡大家就不禁有些好奇了:中世紀歐洲的農業技術並不落後,為什麼還會發生嚴重的饑荒呢?有些學者認為,這和當時歐洲地區的「小冰期」有著明確的關係,但是氣候歸根究底只是誘發因素,並不是根本原因。
  • 世界文明史,中世紀西歐的社會生活是什麼樣的
    城堡是西歐中世紀國王、公爵、伯爵等大貴族的大本營,中世紀是王權、教權、貴族領主權鼎立混戰頻仍的世紀。城堡的首要職能是軍事防衛,此外它還是貴族的管理中心,設有治安、司法和稅收等官署。出於軍事需要城堡多建於戰略要地,如高地、港口、山道、河叉等。
  • 都在一個大洲,為何西歐遍地發達國家,東歐卻窮得一批?
    以英國、德國、奧地利、法國為首的西歐國家,個個都達到了發達水平,人均收入也比較高;而以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為代表的東歐國家,經濟實力就差了西歐國家一大截。實際上在幾百年前的中世紀,歐洲的情況並不是這樣的,當時東歐國家更強大富裕,而西歐普遍較窮。那麼這裡就產生了問題,東西歐之間的貧富差異是何時發生了逆轉?又是什麼原因促成這種逆轉的呢?
  • 西歐中世紀的勞動日常
    勞動,作為日常生活的基本構成,可以成為觀察西歐中世紀的一個切入點。    中世紀對勞動的態度,源於聖經傳統。早期教父神學認為勞動是對人類墮落的原罪的懲罰,中世紀早期此類觀念相當盛行。從9世紀開始,勞動逐漸得到教會的肯定乃至讚美。使徒保羅說過:「若有人不肯工作,就不可吃飯。」保羅的箴言得到13世紀的布道士雅克·德·維特裡的迴響:「不勞動者不得食。」勞動的重要性不限於吃飯,還有靈魂拯救。
  • 人口暴增導致經濟崩潰,驟降後依舊崩潰,中世紀末的西歐怎麼了?
    公元14、15世紀的西歐世界實際上正處於一個變革性的時代,一方面文藝復興正在義大利地區悄然爆發,並且在之後的日子裡將成為推動西歐諸國,走出中世紀天主教會勢力極端束縛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在思想文化不斷發生深刻變革的同時,整個西歐世界的社會經濟,也在展現出同之前中世紀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不同。
  • 中世紀西歐旅人面對大陸和海洋風險使用了怎樣的方法克服困境?
    中世紀羅馬教廷的教皇總會命令教會使節前往西歐各地巡視的教區管理,王國的貴族與官員也會為了徵稅去往領土各地,商人要賣出商品獲得財富奔波於各個市場,遭受戰爭的人民四處流浪,種種因素成為了中世紀人們外出旅行的原因。
  • 「黑暗的中世紀」這種說法為何是不對的?
    「黑暗的中世紀」似乎已經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然而,這種說法最初來自於啟蒙哲人的概括。中世紀真的有那麼「黑暗」嗎?為何啟蒙哲人會認為中世紀是「黑暗」的? 研究中世紀歷史的德國歷史學家約翰內斯·弗裡德認為,中世紀遠沒有啟蒙哲人所說的那麼愚昧無知。其實,中世紀早已蘊含著現代文明的能量。
  • 中世紀西歐商法和海商法最為直接的法律淵源有( )。
    中世紀西歐商法和海商法最為直接的法律淵源有( )。A.城市立法 B.商事習慣 C.城市同盟法令 D.海事習慣 E.商事判例 查看答案解析【答案解析】 城市立法和城市同盟法令是中世紀西歐商法和海商法最為直接的法律淵源。
  • 中世紀的早期,中晚期和晚期 年齡
    實際研究時間的現代學者不會那麼容易地使用這個標籤,因為通過對過去的判斷會干擾對時間和人的真正理解。然而,這個詞還是有些合適的,原因很簡單,那時我們對事件和物質文化知之甚少。這個時代往往被認為是從「羅馬的崩潰」開始,到了十一世紀的某個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