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很高興小編又跟大家見面了。非常感謝大家可以從忙碌的工作和生活當中抽出時間來讀小編寫的文章。小編感到非常的榮幸,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對於西歐中世紀,很多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個時期的建築。這些建築和我們國家的建築相比,是那麼的與眾不同,又有著別樣的魅力。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了解一下西歐中世紀時期的羅馬式建築。
中世紀的主導藝術是教堂建築,教堂建築在中世紀盛期取得了最為輝煌的藝術成就,因而這一時期也成為西方建築史上最偉大的時代之一。「中世紀盛期是西方建築史上的偉大時代之一,大小石砌教堂建築數字驚人。只就法國而言,中世紀盛期採掘的石料,超過古埃及在它三千年歷史中用於建築金字塔及廟宇的數量」。中世紀的建築藝術風格前後有羅馬式和哥德式,小編這次主要要講的正是羅馬式建築。
羅馬式產生於中世紀早期,流行於11和12世紀大部分時間。羅馬式多為修道院教堂的形式,最突出的特徵是圓形拱頂,主要是採用了古羅馬的寬厚牆壁及其支撐的石造圓形拱頂的建築結構,也稱「巴西利卡式」。
在此基礎上,又在兩側加上兩翼,形成十字形,並且縱身長於橫臂,造型正好象徵著基督受難的十字架。這種「羅馬十字形」被基督教會當作最正統的教堂建築形式。石造圓頂重量巨大,因此,牆壁極厚,支柱粗重,窗戶很小。
整個建築結構給人堅固厚實、粗獷有力、整齊壯觀、嚴謹統一的印象,在樸實無華的藝術風格中,蘊含著一種莊重肅穆的神聖感,顯示出一種凝重威嚴的精神氣質。其內部因狹小的窗戶使教堂裡的光線幽深陰暗,與外面陽光燦爛的世界形成強烈的對比,使基督徒的內心產生一種沉重壓抑的感覺,似乎進入了神秘與超世的意境。
羅馬式建築幾乎同時在11世紀流行於西歐各國。基督徒的朝聖活動是羅馬式教堂興起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修道院和世俗教士的積極支持下,沿著朝聖路線,一座座羅馬式的朝聖教堂豎立起來,它最能表現羅馬式教堂的藝術特徵。
法國南部圖魯茲位於通往西班牙的聖地牙哥的一條主幹道上,於11世紀晚期出現了聖塞南教堂,它是朝聖教堂的一個典範。卡昂的聖埃提安教堂是法國北部羅馬式教堂的代表。1088年始建。1107年建成的法國西部勃艮第的克呂尼教堂,是當時西方最大的教堂,後於1807年全部倒塌。
在英國,建於1093年、成於1133年的達勒姆教堂,是最具創新風格的羅馬式教堂,它融合了諾曼第、盎格魯-撒克遜和法國勃艮第的建築風格,結構設計上的新特徵是使用了肋拱拱頂,它是一種稜狀而非圓狀穹隆,成為後來哥德式建築風格的重要特點,此外還加強了極富特色的教堂裝飾,這些都不同於歐洲大陸。
西班牙的羅馬式建築開始於11世紀下半期,不僅受到法國的影響,而且受到阿拉伯文化的巨大影響。最著名的就是朝聖教堂聖地牙哥大教堂,開始重建於1078年,1120年竣工。德國建築顯示出與加洛林文化傳統的承續關係,仍然採用加洛林時代的雙半圓室平面,特別是在薩克森的教堂裡,有兩個聖壇、兩條袖廊、兩個十字形交叉中心。12世紀德國羅馬式教堂的典型代表是瑪利亞·拉赫大修道院教堂。
義大利的建築受古代傳統的影響最大,比其它歐洲國家更接近於希臘羅馬建築,並且還帶有明顯的地域差別,南部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東北部受拜佔庭的影響。最引人矚目的羅馬式建築是比薩主教堂建築群,由教堂、洗禮堂和鐘塔組成,這項龐大的工程從1063年開始,一百多年後才全部完成。其中始建於1174年的鐘塔最為著名,它的塔基為圓形,直徑16米,塔高8層56米。由於地基下沉導致鐘塔不斷傾斜,從頂的垂直線到底角有4米多長,所以也稱比薩斜塔。
羅馬式建築是西歐建築歷史中的寶貴財富,但後來隨著時間的發展,哥德式建築逐漸佔據主流。這時一次偉大的創新,也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並將西歐中世紀建築藝術推向了最高峰。好了,小編今天的講解就到這裡了,更多關於哥德式建築的詳情,咱們下回再接著聊。朋友們如果喜歡小編的文章的話,記得要多多點讚、支持和關注小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