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歐中世紀的羅馬式建築

2020-12-05 百家號

大家好,很高興小編又跟大家見面了。非常感謝大家可以從忙碌的工作和生活當中抽出時間來讀小編寫的文章。小編感到非常的榮幸,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對於西歐中世紀,很多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個時期的建築。這些建築和我們國家的建築相比,是那麼的與眾不同,又有著別樣的魅力。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了解一下西歐中世紀時期的羅馬式建築。

中世紀的主導藝術是教堂建築,教堂建築在中世紀盛期取得了最為輝煌的藝術成就,因而這一時期也成為西方建築史上最偉大的時代之一。「中世紀盛期是西方建築史上的偉大時代之一,大小石砌教堂建築數字驚人。只就法國而言,中世紀盛期採掘的石料,超過古埃及在它三千年歷史中用於建築金字塔及廟宇的數量」。中世紀的建築藝術風格前後有羅馬式和哥德式,小編這次主要要講的正是羅馬式建築。

羅馬式產生於中世紀早期,流行於11和12世紀大部分時間。羅馬式多為修道院教堂的形式,最突出的特徵是圓形拱頂,主要是採用了古羅馬的寬厚牆壁及其支撐的石造圓形拱頂的建築結構,也稱「巴西利卡式」。

在此基礎上,又在兩側加上兩翼,形成十字形,並且縱身長於橫臂,造型正好象徵著基督受難的十字架。這種「羅馬十字形」被基督教會當作最正統的教堂建築形式。石造圓頂重量巨大,因此,牆壁極厚,支柱粗重,窗戶很小。

整個建築結構給人堅固厚實、粗獷有力、整齊壯觀、嚴謹統一的印象,在樸實無華的藝術風格中,蘊含著一種莊重肅穆的神聖感,顯示出一種凝重威嚴的精神氣質。其內部因狹小的窗戶使教堂裡的光線幽深陰暗,與外面陽光燦爛的世界形成強烈的對比,使基督徒的內心產生一種沉重壓抑的感覺,似乎進入了神秘與超世的意境。

羅馬式建築幾乎同時在11世紀流行於西歐各國。基督徒的朝聖活動是羅馬式教堂興起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修道院和世俗教士的積極支持下,沿著朝聖路線,一座座羅馬式的朝聖教堂豎立起來,它最能表現羅馬式教堂的藝術特徵。

法國南部圖魯茲位於通往西班牙的聖地牙哥的一條主幹道上,於11世紀晚期出現了聖塞南教堂,它是朝聖教堂的一個典範。卡昂的聖埃提安教堂是法國北部羅馬式教堂的代表。1088年始建。1107年建成的法國西部勃艮第的克呂尼教堂,是當時西方最大的教堂,後於1807年全部倒塌。

在英國,建於1093年、成於1133年的達勒姆教堂,是最具創新風格的羅馬式教堂,它融合了諾曼第、盎格魯-撒克遜和法國勃艮第的建築風格,結構設計上的新特徵是使用了肋拱拱頂,它是一種稜狀而非圓狀穹隆,成為後來哥德式建築風格的重要特點,此外還加強了極富特色的教堂裝飾,這些都不同於歐洲大陸。

西班牙的羅馬式建築開始於11世紀下半期,不僅受到法國的影響,而且受到阿拉伯文化的巨大影響。最著名的就是朝聖教堂聖地牙哥大教堂,開始重建於1078年,1120年竣工。德國建築顯示出與加洛林文化傳統的承續關係,仍然採用加洛林時代的雙半圓室平面,特別是在薩克森的教堂裡,有兩個聖壇、兩條袖廊、兩個十字形交叉中心。12世紀德國羅馬式教堂的典型代表是瑪利亞·拉赫大修道院教堂。

義大利的建築受古代傳統的影響最大,比其它歐洲國家更接近於希臘羅馬建築,並且還帶有明顯的地域差別,南部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東北部受拜佔庭的影響。最引人矚目的羅馬式建築是比薩主教堂建築群,由教堂、洗禮堂和鐘塔組成,這項龐大的工程從1063年開始,一百多年後才全部完成。其中始建於1174年的鐘塔最為著名,它的塔基為圓形,直徑16米,塔高8層56米。由於地基下沉導致鐘塔不斷傾斜,從頂的垂直線到底角有4米多長,所以也稱比薩斜塔。

羅馬式建築是西歐建築歷史中的寶貴財富,但後來隨著時間的發展,哥德式建築逐漸佔據主流。這時一次偉大的創新,也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並將西歐中世紀建築藝術推向了最高峰。好了,小編今天的講解就到這裡了,更多關於哥德式建築的詳情,咱們下回再接著聊。朋友們如果喜歡小編的文章的話,記得要多多點讚、支持和關注小編哦!

相關焦點

  • 西歐中世紀的教育
    一 基督教教育1 基督教教育的形式、機構和教育內容2 形式:學校教育是歐洲中世紀教育的普遍形式3 教育內容:七藝 ,但神學是最高的王冠二 基督教的教育思想認識論——信仰高於理性目的論 ——為宗教與教會服務二 騎士教育騎士教育是這一時期西歐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產物 ,也是一種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
  • 中世紀西歐的文化進程:一場壟斷神學向世俗文化低頭的變革運動
    甚至當時西歐開始出現了哲學與神學相統一的經院哲學思想體系,這讓基督教的神學思想逐漸成為了當時人們能夠認識世界的最主要方式。此外西歐社會大量的基督教堂不斷出現,並且在公元12世紀和13世紀左右形成了獨具西歐特色的哥德式建築。總之,中世紀西歐的封建文化一直被基督教會的神學思想和教士、修士們所影響。
  • 探究西歐香料文化:為什麼香料在中世紀的西歐會成為奢侈品?
    對於中世紀西歐文化香料問題的研究,一直都是世界歷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話題。香料貿易是中世紀西歐香料文化的研究重點,香料的英文是「spice」,來源於拉丁文「speccics」,意為「品質」。香料是中世紀西歐的重要生活消費品,廣泛應用於飲食、宗教活動、家居等方面。香料是中世紀消費者尊貴身份的象徵,有著非常豐富的歷史內涵。
  • 世界文明史,中世紀西歐的社會生活是什麼樣的
    中世紀是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時間跨度從羅馬帝國的衰落延至文藝復興早期。中世紀的生活首先體現在將政治、軍事、經歷權力結合為一體的封建等級制,以農奴制為典型的對勞動力的人身束縛羅馬教會的巨大影響,在其盛期開始出現了一些緩慢的社會變革。
  • 中世紀文藝復興的出現,終結了西歐文化的沙漠時期
    這種社會各方面的單一發展和單一特徵,使得整個西歐世界在中世紀時期展現出了文化枯竭的發展趨勢。 那時的西歐社會各階級,不論是生活在基層社會的普通民眾,還是當時西歐國家的統治集團、貴族、官員等等都處於基督教思想的深刻影響之下,這成為了中世紀西歐社會文化的主要特點。
  • 中世紀西歐商法和海商法最為直接的法律淵源有( )。
    中世紀西歐商法和海商法最為直接的法律淵源有( )。A.城市立法 B.商事習慣 C.城市同盟法令 D.海事習慣 E.商事判例 查看答案解析【答案解析】 城市立法和城市同盟法令是中世紀西歐商法和海商法最為直接的法律淵源。
  • 西歐中世紀的勞動日常
    勞動,作為日常生活的基本構成,可以成為觀察西歐中世紀的一個切入點。    中世紀對勞動的態度,源於聖經傳統。早期教父神學認為勞動是對人類墮落的原罪的懲罰,中世紀早期此類觀念相當盛行。從9世紀開始,勞動逐漸得到教會的肯定乃至讚美。使徒保羅說過:「若有人不肯工作,就不可吃飯。」保羅的箴言得到13世紀的布道士雅克·德·維特裡的迴響:「不勞動者不得食。」勞動的重要性不限於吃飯,還有靈魂拯救。
  • 中世紀晚期西歐上層家庭的哺育方式為何會發生改變?
    在中世紀晚期,西歐的上層家庭也曾流行過奶媽哺育的方式,而這種哺育方式的形成,是各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諸如此類,女性總是與社交場合、政治活動、受教育無緣,男尊女卑的社會地位也因此變得更加堅不可摧,因而在中世紀晚期西歐的家庭活動中,女性也往往只能,且往往是心甘情願的當作哺乳的工具。
  • 中世紀西歐以哪一天為歲首?
    中世紀西歐的紀年承襲自古代羅馬,並且在承襲的基礎之上加以規範和發展。一、紀元:年代的起點與標記 古代羅馬的執政官曾經一年一任,以執政官的名字作為紀年符號是簡便易行的辦法。共和國時代的某些文書必須標註當年執政官的名字,需要引用此前的文書或法律時亦需追溯前任執政官的名字。
  • 中世紀後期西歐大學的誕生與發展,為何是城市的興起而促進的?
    中世紀初期,羅馬時代的城市幾乎完全沒落了,有的毀滅,有的變成設防據點、封建諸侯或者主教的駐地,它們在經濟上和農村沒有什麼區別。到了十一世紀前後,由於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在交通要道、關隘、渡口、城堡、教堂等附近,逐漸出現集市,開始興起以工商業為中心的城市。
  • 人口暴增導致經濟崩潰,驟降後依舊崩潰,中世紀末的西歐怎麼了?
    公元14、15世紀的西歐世界實際上正處於一個變革性的時代,一方面文藝復興正在義大利地區悄然爆發,並且在之後的日子裡將成為推動西歐諸國,走出中世紀天主教會勢力極端束縛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在思想文化不斷發生深刻變革的同時,整個西歐世界的社會經濟,也在展現出同之前中世紀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不同。
  • 中世紀西歐旅人面對大陸和海洋風險使用了怎樣的方法克服困境?
    中世紀羅馬教廷的教皇總會命令教會使節前往西歐各地巡視的教區管理,王國的貴族與官員也會為了徵稅去往領土各地,商人要賣出商品獲得財富奔波於各個市場,遭受戰爭的人民四處流浪,種種因素成為了中世紀人們外出旅行的原因。
  • 「照耀世界——義大利風格的建築與燈光設計」演講採訪
    Fezia】:近十五年,在從事義大利和中國的建築燈光中,得到了很多的經驗。  Q2:您來自義大利,能否簡單給我們介紹一下不同風格的義大利建築燈光設計是如何詮釋的?  【Mr.Fezia】:義大利以及西歐的建築經歷了不同時期的演變:從早期的基督教風格,拜佔庭風格,到羅馬式風格,哥德式風格,文藝復興風格,巴洛克風格,古典主義風格,以及由於文化交換而產生的混合樣式和風格。古老的羅馬風式建築,如羅馬圓形競技場。建築是要彰顯古代帝國的榮耀,有很多窗戶,開放空間,十字拱和拱形是主要的造型因素,燈光設計突出拱形,從內透外,體現開放的精神。
  • 琉森,瑞士的傳統旅遊勝地,這裡恍若置身於中世紀
    除景點觀光外,在充滿中世紀風格的老城中漫步也是一種遊覽琉森很好的方式 琉森一直是瑞士的傳統旅遊勝地美麗的湖水,阿爾卑斯山與中世紀的建築互相映襯。如詩如畫的美景令人傾倒。羅伊斯河從城市中間流過,卡貝爾等橋梁連接兩岸。琉森具有21世紀的現代化,更具有中世紀所特有的美、和諧及生命力。琉森保留了很多帶有美麗壁畫的歷史建築和各種各樣的塑像、噴泉。來到這裡,恍若置身於中古世紀。
  • 中世紀西歐社會,查理曼帝國的解體,加洛林王朝衰落後的歷史進程
    最終,公元843年,查理曼的三個繼承人凡爾登,籤署了著名的《凡爾登條約》,此後西歐世界一分為三,再無一統之勢。一、帝國的衰落814年查理曼大帝唯一的子嗣路易繼承王位,稱路易一世。結語:查理曼的大帝國雖然隨著《凡爾賽條約》而一分為三,但經過查理曼時期的統一,西歐社會已經在許多方面都展現出了一種一致的特性。這種特性在文化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 蘇黎世有瑞士著名的冰蝕湖,風景極美,有許多優雅美麗的古老建築
    蘇黎世湖風景極美,沿河畔築有中世紀式的卵石小徑可供遊人在湖邊散步,還可遊泳、野餐、日光浴和乘船遊覽湖區。班霍夫大街(意譯為火車站大街)位於利馬特河西側,從蘇黎世火車站一直延伸至蘇黎世湖畔的布爾克利廣場,全長約1.3公裡。這是世界上最昂貴的購物街之一,與紐約第五大道齊名,也是每個來蘇黎世的人不可錯過的地方。
  • 中世紀歐洲鄉村發展的停滯與饑荒:不是天災,而是人禍
    下面我們就通過對西歐鄉村社會的詳細研究,來具體地分析一下歐洲中世紀饑荒爆發的多重因素。中世紀前期西歐鄉村社會的緩慢發展如果我們想要給古羅馬帝國的輝煌加上一個重要特徵的話,我們就會發現,古羅馬帝國的文明是建立在城市基礎上的古代文明。
  • 以中世紀建築為名的德國小鎮——羅滕堡
    他帶我去了離紐倫堡一個多小時車程的羅滕堡, 一個以歷史悠久的中世紀建築為名的小鎮。 羅滕堡交通方便,從紐倫堡坐火車就可以到達。當然,開車肯定是更方便的。需然我們上高速時錯過了出口而要往回走一段路,我們還是十點多就到了。羅滕堡的原名,Rothenburg ob der Tauber, 在德文的原意是在陶伯河上方的紅堡壘。
  • 在交通並不發達的中世紀,拜佔庭是如何做到的?
    基督教開始在歐洲地區廣泛傳播,當時的各個國家基本上都處於基督教的意識形態統治之下,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世紀西歐社會。  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徵之時,拜佔庭帝國君士坦丁堡被西歐人攻陷,大量的文明成果,被掠奪到了西歐社會。  此次戰爭雖然凸顯了西歐人的貪婪和腐朽,但是這使得當時的西歐部分人,能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拜佔庭文明,並且將其帶回歐洲。  要知道這可是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富含羅馬文化的文明,再次進入西歐世界,可謂意義重大。
  • 中世紀各國文明 《航海世紀》名城一覽
    作為中世紀日本最發達的海港城市,長崎在當時是相當有名的由於日本島國特性,資源貧乏,因此,日式建築大多以木頭建成。雖然日本吸收了大量中華文化元素,不過日本的建築卻並不用瓦片。11世紀後日本文化便逐漸自成一體,隨後獨特的日本文化便發展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