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發:公眾號「鑑保人」
一個有良心的保險自媒體
大家好,我是Figo。
本期文章,我們討論一則舊聞,聊一聊大家都關心的養老問題。
4月11日,微博上一則消息傳得沸沸揚揚,說到2035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累計結餘將耗盡,80後、90後的養老形勢恐怕非常嚴峻。一時引得無數吃瓜群眾紛紛轉發,朋友圈也呈現刷屏之勢。
《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由專業學術機構:中國社科院發布,肯定不是假新聞或謠言。
報告預測,到2028年,我國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當期結餘可能會首次出現負數;而累計結餘到2027年有望達到峰值6.99萬億元,其後恐出現下降,到2035年有耗盡累計結餘的可能性。
養老基金結餘減少的原因,主要包括養老金保險費率下降、制度贍養率翻倍等因素。報告給出建議:儘快出臺延遲退休方案,推進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建立外匯型主權養老基金,完善精算制度等具體措施。
總之,社保養老金未來支付壓力很大,需要我們重視並及時採取措施。《報告》內容詳情見文末「閱讀原文」。
對這個問題,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養老保險司司長聶明雋,已經出面解釋。
「可以明確地講,我們對化解未來的支付風險是有準備的,制度的可持續發展是可以保證的。請大家放心,也請廣大的退休人員放心。」聶明雋說。
社科院說社保養老金未來很快會耗盡,後續會大幅赤字。人社部說風險應對是有準備的,制度是可以持續的。
作為普通老百姓,我們也不知道到底該相信社科院呢,還是相信人社部呢?
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恐怕就是,單純指望國家的社保來養老,或許是真的不夠。
在社會養老保險的基礎上,是不是,最好自己也額外儲備一份養老金呢?
對這個問題,我想答案非常明確。下面Figo主要從三方面探討,為何要自己儲備養老金。
人口老齡化的嚴峻形勢
中國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已經是人盡皆知的「灰犀牛」。對其可能造成的巨大影響,我們看看鄰國日本就知道了。
其實更嚴重的問題,還在於我國是「未富先老」,還未進入高收入國家,但老齡化水平已經向高收入國家看齊。背後的原因,一方面是出生人口減少,一方面是人均壽命的延長。
人均壽命越來越長,本來是一件好事,但老齡人口太多,勢必造成整個社會的負擔越來越大,畢竟只消費和消耗財富的人口增加了。
加之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新出生人口的數量、人口出生率一直呈現下降的趨勢,越來越多人不敢生、不願生。
自2012年起,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的數量和比重連續7年出現雙降,7年間減少了2600餘萬人,直接創造財富的人口已經越來越少。這一增一減,可能造成社會養老保險的支付壓力越來越大。
雖然目前來看,社保養老金的運營還是穩健的,甚至有較多的結餘。但科研機構、社會團體甚至普通個人,對於社保養老金運營的持續性,似乎一直都持有不樂觀的態度。
國家的社保,肯定不可能作為我們養老金的全部。自己額外儲備足夠的養老金,勢必成為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選擇,也是希望未來的養老生活水平更有保障。
養老金替代率
那麼,在社會養老保險之外,哪些人需要考慮自己額外儲備養老金呢?
我們先了解一個概念:「養老金替代率」,也就是指勞動者退休時的養老金領取水平,與退休前工資收入水平之間的比率。
養老金替代率越高,退休後生活水平越有保障。反之,退休後的生活水平可能出現一定的下降。
養老金替代率,至少要達到什麼水平?
世界銀行建議,要維持退休後生活水平不下降,養老金替代率不低於70%;
國際勞工組織建議,養老金替代率的最低標準是55%。
反觀我們過去二十多年的社會實踐,1999年之前,中國企業職工養老金的替代率總體維持在75%以上,但是之後呈逐年下降趨勢,已經下降至40%以下。
2013年9月,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養老金髮展報告2012》對城鎮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進行測算。
數據顯示,養老金替代率由2002年的72.9%下降到2005年的57.7%,此後一直呈下降趨勢,到2011年更是降至50.3%。
不同的群體,養老金替代率也是不同的,甚至是差異較大的。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員工,退休後的養老金替代率可以高達90%或80%,而企業職工退休後,養老金替代率則只有40%多。
哪些人需要額外配置養老金?
從養老金替代率的角度來看,若一個人的稅前收入小於等於當地社會平均工資,依靠國家的社會養老保險,就可以達到55%甚至70%的養老金替代率水平,自然也就不需要個人額外儲備養老金。
這也體現了社會保險照顧弱勢群體,促進社會公平的作用,實現了制度層面的「劫富濟貧」。
但隨著稅前收入的不斷提高,社會養老保險直接貢獻的養老金替代率就越來越低。明亞保險經紀研究發展部的研究結果表明:
當一個人的稅前收入介於1-2倍社會平均工資,則社會養老保險平均替代率為35%;
若稅前收入介於2-3倍社會平均工資,則社會養老保險平均替代率為31%;
若稅前收入大於3倍社會平均工資,則社會養老保險平均替代率為24%;
總結來說,就是當您的收入高於當地社會平均工資,那麼社會養老保險對您的養老生活保障就很有限,需要自己額外儲備養老金了。為了保障退休後生活水平不下降,收入越高的人群,則需要自己額外儲備越多的養老金。
我們到底需要自己準備多少養老金呢?Figo推薦給大家一個小工具,可以測算自己的養老金缺口
最後,收入增長與通貨膨脹
隨著我國經濟總量從世界第二邁向世界第一,我們每個人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也必然會隨之得到提升。或許現在月收入八千/一萬,感覺還行,生活質量也不錯。
但到十年後、二十年後,我們退休時,可能又是另一番光景。那時,我們對退休後生活質量的實際要求,可能也會隨著國家/社會整體的發展而提高。
另一方面是通貨膨脹的影響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們的人均收入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物價水平也水漲船高。改革開放40年來的平均CPI為4.8%,但CPI較高的年度主要集中在前20年。
進入2000年後,CPI保持在相對較低的平穩水平,近20年平均CPI為2.01%,預計在未來,CPI仍會維持在較低的水平。
我們可以簡單算一下,以2%左右的通脹率為例,20年後15000元相當於現在約10000元的購買力,30年後的18000元相當於現在約10000元的購買力。
因此,及早規劃養老,儘早儲備養老金,讓養老金不斷複利增值,才可以更好的保障自己和家人養老的生活水平。
我們已經知道,及早規劃養老金非常重要,那麼下一個問題,就是該選擇何種方式,選擇什麼工具來實現我們的目標。
首先,養老金應該具有哪些特性呢?Figo總結,主要有三點:
安全穩健!資金的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
複利增長!長期、持續穩定的複利增值。
與生命等長!要能提供一輩子的養老現金流。
從安全穩健的角度考慮,像P2P、股票投資、期貨交易、貴金屬等金融產品,可能就不適合做長期養老金的規劃工具了。
「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收益率超過6%的就要打問號,超過8%的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
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第十屆陸家嘴論壇(2018)上指出,群眾一旦發現承諾高回報的理財產品和投資公司,就要相互提醒、積極舉報,讓各種金融詐騙和不斷變異的龐氏騙局無所遁形。
房地產投資,受到國家政策影響非常大。持續幾十年的增值也是不確定的,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投資門檻,變現方面也可能存在不確定性,還需要消耗我們的精力主動經營。
信託,進入門檻相對較高,可能對大多數普通人也不太適合。
最為大眾化的養老金規劃工具,從職場小白到億萬富豪都可以考慮配置的,恐怕也就是商業養老年金保險了。
用法律合同的形式,確定了養老金的安全性,持續穩定的複利增值,也寫入了合同中;最後,固定的領取金額和領取年限,也在合同條款中早就確定下來了。
從收益性的角度來說,目前的養老年金其實也並不遜色。
根據2013年《中國保監會關於普通型人身保險費率政策改革有關事項的通知》,養老年金保險的預定利率高於3.5%,最高可以達到4.025%,目前優秀養老年金產品,可以實現接近最高預定利率。
肯定有小夥伴說,這個利率似乎很低呀,沒什麼競爭力。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結合最近三十多年的市場存款利率變化的趨勢,用歷史的眼光看一下。
▲點擊查看大圖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年期存款利率最高達到了9%,甚至突破了10%。但是在進入2000年以後,存款利率持續低位運行(1.5%-4.1%),特別是2011年至今,已經降到了歷史最低值。
未來的利率是否會再次回升?
大多數機構和普通人,可能都持消極的預期,這也意味著金融市場的持續的高收益狀態,恐怕無法長期維持了。
這個大背景下,養老年金保險的收益性,在長期來看(幾十年至上百年)是比較不錯的,甚至在未來可能是相對比較高的。
關鍵的是,用法律合同的形式確定下來了,不需要我們操心投資經營,也不需要我們擔心資金安全。
最後,那就是根據家庭實際和需求,做具體的規劃了。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歡迎聯繫Figo一對一諮詢。
本期文章就到這裡啦,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