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6年養老金或耗盡 十四五延遲退休將"小幅逐步調整"
「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10月29日,由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作出以上表述。
為何十四五期間要實施延遲退休的政策?實施過程中將遵循哪些原則?如何爭取更多的社會支持?近日,由黨建讀物出版社、學習出版社出版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學習輔導百問》(以下簡稱《百問》),對以上問題作出回應。
《百問》解釋道,延遲退休年齡政策是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充分利用人力資源、促進社會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書中強調稱,「十四五」期間「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將「堅持統一規定同自願選擇相結合,小幅逐步調整,以減少社會震動,爭取更多支持」。
2036年左右養老保險基金將告耗盡
「在現行制度框架下,全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預計到2029年當期將出現收不抵支,到2036年左右累計結餘將告耗盡;企業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預計在2024年出現累計赤字。」《百問》直言。
實際上,學界和公眾對養老保險基金耗盡的擔憂一直存在。中國社科院去年4月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指出,隨著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和社保繳費基數的下調,未來幾年養老金很難維持當前的上漲速度,最後到2035年將耗盡累計結餘。
「如果按照退休年齡60歲來算,到2035年最早一批80後也只有55歲,沒有到達退休年齡。也就是說,80後很有可能成為無養老金可領的第一代。」上述報告分析。
當然,這是研究者在當下政策延續、不作出任何調整和改革的假定條件下對基金可持續情況作出的一種推算。「如果一些改革措施得到落實,基金收支情況得到改善,會推遲基金結餘耗盡的時間。」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執行研究員張盈華對南都記者說。
《百問》還稱,如不實施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養老保險撫養比(在職人數/退休人數)將從2019年的2.65:1下降到2050年的1.03:1。
對此,人社部養老保險司司長聶明雋去年坦言,我國已有2 .5億60歲以上老年人口,養老保險的撫養比逐年下降,從上世紀90年代5個人養1個人,下降到2018年底2.66個人養1個人。
「撫養比下降意味著繳錢的人少了,領錢的人多了,如果持續下去,不採取積極應對措施,會對養老保險的可持續發展產生壓力和挑戰。」他說
現行法定退休年齡「不適應」我國當前預期壽命
我國現行法定退休年齡規定已經執行多年。「我國現行法定退休年齡男性60歲、女幹部55歲、女職工50歲的規定,是在1978年根據新中國成立初期人均壽命不足50歲制定的,同2019年我國人均77.3歲的預期壽命已不相適應,既影響了勞動力市場的有效供給,也影響了養老保險可持續發展。」《百問》指出。
2015年3月10日,時任人社部部長的尹蔚民在全國兩會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國是目前世界上退休年齡最早的國家,平均退休年齡不到55歲。目前世界上所有國家的退休年齡,除了非洲的一些國家之外,大多數國家都是在65歲、67歲。
《百問》一書也列舉稱,近年來,一些國家紛紛延遲退休年齡。比如,美國、德國已將法定退休年齡從65歲逐步提高到67歲,日本、韓國則將法定退休年齡從60歲逐步提高到65歲,澳大利亞計劃2029年將退休年齡延遲至70歲。
書中稱,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口老齡化加快,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2020年預計達到18%。人口老齡化是影響社會保障支出的主要因素,將推動社會保障特別是養老和醫療方面的支出大幅增加,社保制度財務可持續性面臨較大挑戰,而延遲退休年齡則是一個解決的方案。
如何延退?「小幅逐步調整,減少社會震動」
實際上,黨的十八屆三中、五中全會都對研究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都提出了要求。2016年發布的「十三五」規劃綱要也提到了延遲退休:「綜合應對勞動年齡人口下降,實施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加強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增強大齡勞動力就業能力」。
不過延遲退休改革面臨重重困阻,我國近年來也很少再提及延遲退休方案。最近一次在去年8月,人社部通過中國政府網回應養老保險熱點問題時表示,延遲退休年齡涉及群眾的切身利益,是一項重大的社會政策,政府是非常慎重的。
人社部表示,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均壽命的不斷延長,一些國家相應延遲了退休年齡,「相應推遲退休年齡是必然趨勢」。
《百問》寫道,按照《建議》作出的「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部署,「十四五」期間,將綜合考慮我國人均預期壽命、人口結構變化、勞動力供給狀況、社保基金收支等因素,出臺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
延遲退休話題每每觸動公眾神經,多個網絡民調聲稱,90%甚至超過95%的受調查者不支持延遲退休年齡。在此背景下,「十四五」期間延遲退休將注意哪些問題?
「按照小步慢走、彈性實施、強化激勵的思路,堅持統一規定同自願選擇相結合,小幅逐步調整,以減少社會震動,爭取更多支持。」書中寫道。
學者:延遲退休年齡的進程將非常緩慢
延遲退休事關職場人士切身利益。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張熠向南都記者表示,延遲退休不僅要考慮養老金收支平衡的問題,還要考慮勞動者的實際狀況,比如其是否還有勞動能力,以及市場對老年勞動力的需求等等。
他說,我國市場一直以來對老年勞動力的需求不是很強,未來隨著臨近退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提高,市場可能會慢慢產生對老年勞動力的需求,但這在短期內不會實現,這就決定了延遲退休的進程也是非常緩慢的。「不會一次性延長10年,而是慢慢的、漸進式的。」他說。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保障中心主任鄭秉文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絕大部分學術同行傾向於一年延遲三個月或四個月,這樣既起到漸進的作用,又不會像一年延遲兩個月、六年才能延遲一歲那樣時間過長,也比較適合我國國情,各個群體能夠普遍接受。
同時,當前我國實行的是基於法定退休年齡的強制退休制度。按照規定,我國職工只有到達法定退休年齡後,並且繳納養老保險達15年以上,方可按月領取養老金,即我國法定退休年齡就是領取退休金的年齡,延長退休年齡,就是延遲領取養老金的年齡。
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陽義南坦言,現在許多反對者與其是在反對延遲退休,不如說是在反對延遲領取養老金的年齡。因此,國家在制定和出臺延遲退休方案,應注意把法定退休年齡與領取養老金年齡區分開。
他告訴南都記者,法定退休年齡應該只作為可以開始領取全額養老金的起點,而不是強制退出勞動力市場的標準,應逐步改革強制退休制度,改而實行彈性退休制度。將退休待遇與退休年齡掛鈎,嚴格按精算平衡原則來計算職工可以領取的養老金,使職工按照自己的意願、偏好來選擇自己的退休年齡。
原標題:2036年養老金或耗盡,十四五延遲退休將「小幅逐步調整」
來源:南方都市報
熱搜第一,延遲退休真要來了?有專家建議:從女性開始,從50歲延到55歲
「研究」了8年之後
延遲退休這一次真的要來了
相關話題
#專家建議女性退休年齡延至55歲#
衝上微博熱搜第一
近日,新華社授權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指出「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
「實施」兩個字,標誌著延遲退休將要從此前的研究層面,變成現實。
延遲退休方案從「研究」到「實施」
歷經8年
據《中國經濟周刊》,目前我國的退休制度,男女退休的年齡並不一樣。男性年滿60歲,女幹部年滿55歲、女工人年滿50歲方可退休。從事井下、高溫、高空、特別繁重體力勞動或其他有害身體健康工作的男性,退休年齡在55周歲。
這個退休年齡框架,始於1951年2月23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當時中國的人均壽命還不足50歲。
隨著經濟發展,我國老齡化狀況日益加劇,延遲退休早在2012年6月就被提上議事日程。當時,人社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制定的《社會保障「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研究彈性延遲領取養老金年齡的政策」。人社部同時提出「小步慢走」思路,擬針對不同群體訴求採取差別化策略。
但由於種種原因,八年多以來,延遲退休方案遲遲未定。「當時延遲退休方案之所以沒有推出,主要原因是各方阻力太大。尤其是老百姓不太理解延遲退休,還有一些牴觸心理。」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楊立雄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採訪時表示。
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5388萬人,佔總人口18.1%。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7603萬人,佔總人口的12.6%。
今年8月27日,人社部官網發布答網民關於延遲退休政策的來信時,還表示「認真研究相關政策措施」。如今伴隨著《建議》的發布,「研究」變成了「實施」,在歷經8年之後,延遲退休這一次是真的來了。
資料圖,圖文無關(來源:攝圖網)
女性延長步伐比男性快?
每日經濟新聞此前曾報導,早在2016年2月,人社部就曾表示,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的政策已經有了初步方案,但還要按照相關程序報經批准後,才能向社會廣泛徵求意見。
時任人社部部長尹蔚民在介紹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的政策時表示,小步慢走,漸進到位。每年推遲幾個月的時間,經過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再達到法定退休的目標年齡。尹蔚民舉例說:「如果5年以後你是60歲退休,政策施行以後,可能你是60歲零3個月退休;如果第二個人是第二年退休,那他可能是60歲零6個月退休。」如此區別對待,分步實施。尹蔚民介紹,根據我們國家現在不同群體的退休年齡,人社部門會從實際出發,區分不同群體的情況,分步進行實施。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書長房連泉近期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延遲退休政策提出來已有多年,此次提出「十四五」期間要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將來還會出臺提前退休和延遲退休相對應的政策。
房連泉認為,延遲退休主要難點是要找到合適的時機來推出這個政策,並讓社會接受,「這個政策對緩解養老金不足的問題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周期可能比較長」。
《中國經濟周刊》報導稱,目前,各國對延遲退休年齡政策都採取了十分謹慎的態度,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小步慢行,逐步過渡,漸進到位。比如德國2006年通過法律,從2012到2029 年之間逐步將退休年齡延長至67歲,採取的辦法是前12 年每年延長一個月,後6年每年延長兩個月。
無論是「小步慢走」還是「小步慢行」,跟《建議》中提出的「漸進式」延遲退休都異曲同工,都屬於有彈性的延遲退休制度。但是,「漸進式」到底怎麼個走法?
目前,業內討論較多的主要有兩種方案:
第一種是先將男女退休年齡統一到60歲,把女性兩檔退休年齡統一到一檔,再同時延長男女退休年齡;
另一種方案是男女各自延長,女性延長步伐比男性快,最終統一男女性退休年齡。
楊立雄贊同第一種方案,他認為,部分女性50歲就退休,年齡太早,當務之急是應該將男女退休年齡先統一起來。「第一步,女性可以先統一到55歲,統一之後再往60歲一步一步延長;男性在女性統一到55歲之後,也開始起步延長,當女性的退休年齡延遲到60歲,男性應該延遲到了62、63歲,然後再一起統一延遲到65歲。在保持『小步慢走、漸進到位』的基礎上,女性可以稍快一些,男性慢一些。」
圖片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報告:支持延遲退休年齡比例增至79%
據中新經緯,11月10日,2020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調研報告發布會在「第十五屆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上舉行。報告稱,2020年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為6.23,相較於2019年的6.15略有回升。據了解,退休準備指數的取值在0-10之間,數值越大表明退休準備越充分,其中8-10為高準備指數,6-7.9為中等準備指數,6以下為低準備指數。
報告顯示,中國居民傾向於對發展第一支柱有更高的認同度,而對於發展第三支柱的認同度仍然不足,養老保障三支柱的平衡發展離不開居民觀念的進一步轉變。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陳秉正表示,具體來說,近五年,支持延長退休年齡的受訪者比例明顯提高,報告顯示支持延遲退休年齡的比例從2016年的63%增加到2020年的79%,年長者、教育水平高、職級較高、收入較高的群體、對於延遲退休的態度更為積極,單一年齡標準的退休制度很難適合所有人的意願,延遲退休在年齡的規定上應具有一定彈性。政府可以適時推出漸進式的延長退休政策。
報告建議,在退休規劃上,從企業角度,可以為員工提供多種形式的福利、技能培訓及退休幫助,但仍有必要在為員工提供更全面的醫療服務、退休準備財務建議、更靈活的退休方案等方面進一步努力。
陳秉正特別指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和全球大流行更凸顯了制定後備計劃、為生活中不可預見的事件做好準備的重要性。個人退休準備計劃可以採取多種形式,如保險、應急現金儲蓄等,但無論採取何種形式,都應在退休前後為維持財務狀況穩定發揮關鍵作用。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中國經濟周刊、每經App(記者 李彪)、北京日報、中新經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