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給教育帶來什麼:改變線性故事,重塑新故事

2021-01-15 芥末堆
技術給教育帶來什麼:改變線性故事,重塑新故事

作者:楊曉哲 發布時間: 2016-11-22 14:44

技術給教育帶來什麼:改變線性故事,重塑新故事

作者:楊曉哲 發布時間: 2016-11-22 14:44

記得有位記者問凱文凱利,「你覺得技術給教育帶來了什麼?」凱文凱利沉默了一會兒,簡潔地說道:「改變的精神。」

凱文凱利——科技趨勢觀察者

我們常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而對於教育來說,發現和激發每一個人的潛能,即是自我終身發展的需求,也是滿足社會進步的需要。實際上,當今的班級授課制以及學校教育體系都是工業革命後形成的教育體系。這種教育體系採用一種流程化、線性、大規模地培養人才的方式,滿足了工業革命後社會建設的需求,滿足了需要大量擁有專業技能水平的工人投入生產線,進行大規模流水線生產的需求。

這不由得讓我們聯想到工業革命初期,亨利•福特曾發出這樣的感慨:「每次只需要一雙手,來的卻是一個人。」

因而,長期關注教育改革的Ken Robinson在他的書中寫到,雖然我們正在做很多改變,但是現在的教育體系還是過多地延續了工業時期遺留下來的產物,這導致我們依舊非常迷戀線性的成長故事。不同國家有不同描述的版本,但是大致如此。

「一個人,需要好好讀書,上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然後考取一個好成績,上好的大學,大學畢業後得到一個好的工作,過上幸福的生活。」

這個線性的故事非常容易讓人們忘記教育的目的,而只關注幫助學生們順利達到下一站。匹配這個線性故事的背後就是另外一條主流的線性框架,幾乎所有國家都是如此。國家或州制定共同課程標準——編制與採用教材——教師教學——學生學習——考試評價。

這種趨勢導致了這樣一種結論:大學開始於幼兒園!甚至很多人覺得這是正確的。這當然是錯誤的,幼兒園開始於幼兒園!大學開始於大學。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歷程,並非為了合格進階到下一個階段。人生是豐滿的,而不是被切割開來的臺階,我們不是需要被加工的標準零件的組裝,我們是充滿生命的有機體。

解鈴還須繫鈴人。既然工業革命帶來了現有的教育線性故事,那麼新的技術(包括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人工智慧等)是否正在導致新的教育趨勢呢?我們又能為新的轉變做些什麼呢?

技術已經為轉變鋪墊,最明顯的變化來自於上面那個線性故事的結局正在變化。大量上了好大學取得好成績的學生並不能找到好工作,甚至失業了。這是一個全球現象。

是的,新的趨勢正在產生,不過它急需更強有力的創新。就像工業產生汙染,大到停不下來的時候,產生霧霾一樣;教育的「霧霾」同樣不輕。就像我們需要找到新的產能方式一樣,這樣的產能方式並非那麼容易發現,教育也需要更進一步發掘人的潛能。

線性故事的過失很容易讓我們反思整個鏈條的每一個環節,甚至容易出現逐一妥協責任。大學說中小學抹殺興趣和學習動力;中小學說大學課程脫離社會需求,培養不出合格人才。這樣相互責怪意義不大,需要重塑的是整個結構。

我們的教育體系需要重塑另一個故事。那是一個關於每一個人能夠通過教育學習不斷尋找自己的興趣與熱情,發展自己的潛能與創造力。而這些興趣與熱情不被冷眼看待,不被區分主課與次課,不被偏見看成需要與不需要。每一個人能夠找到更多的支持與發展路徑去實現自己的熱愛。

這不是一個線性的故事,不是為了達到下一個階段而完成這個階段;這是一個關於每一個人都去認識自己,尋得優勢,發展自我的故事。

去做你感興趣的事情,3個小時就像5分鐘一樣一下子就過去。去專注你喜歡的事情,遇到困難與瓶頸努力克服,你才會真正擁有學習方法和逐步產生該領域的創造力。這也將重塑我們的諸多學習理論。我們一直相信,投入的時間和學習的產出是一種線性的正比關係。然而,如今我們更多地發現,還有其他關係,比如指數關係,冪數關係。

但是,我們也不能把整個體系的希望過多地寄託於偶然性上,回到過去的家庭教育、私塾教育或典型的師徒制,而是要為新的故事創造更多的可能性路徑。

早在1967年,Alfred North Whitehead寫的《教育的目的》(The Aims of Education and Other Essays)中就已描述了這樣一個見解:教育改革的首要條件是——學校作為一個獨立的單位,應有經過批准的課程,而這些課程是由本校教師根據學校學生自身的需要而設計制定的。假如我們不能保證這點,我們不過是從一種形式主義陷入另一種形式主義,從一團陳腐呆滯的思想陷入另一團同樣沒有生命的思想中。

改變線性故事的主陣地依舊在學校,學校將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它不是課程標準,教材以及評價實施中的一個極為被動的組織環節,而是一個「為了學生」能夠按需創建課程,營造豐富多彩的人生經歷的主陣地。這個主陣地不被解放,另一陣地會影響這個陣地的地位。

另一個陣地是網絡空間中的知識社群。這個陣地的優勢在於能夠跨越更大的時空界限,調用更多的技術手段,為學習者的需求創造新的學習場所。從2011年開始MOOC(大規模開放課程)在全球範圍了,讓更多的人通過網絡可以接觸到更多豐富多彩的課程,甚至通過一階段的學習,獲得學業證書。但是,隨後不久,MOOC的熱度正在下降,大量課程無人問津。

從2010年到2016年,MOOC的搜索頻次

全世界搜索MOOC詞頻的區域(來自Google趨勢分析)

然而,我們必須意識到,這個陣地並沒有褪去,而是一次又一次地轉化。在網絡陣地中真正崛起的不是組織,而是個人。MOOC這個名詞可以被取而代之,但是更多人通過網絡分享知識,組成社群,正在讓更多人擁有更多學習通道。

學業的證書認證正在轉化成基於個人或新型組織信任頒布的勳章,擁有勳章不僅表明達成了某項技能,更意味著你和一群同樣熱愛這個領域這個技能的人共同學習工作了一段時間,你也正在進入這個圈層。另外一方面,為知識服務付費正在成為一種新的趨勢,這是知識社群進一步發展的經濟基礎。

網絡空間中的知識社群陣地當前的最大瓶頸在於,能否從「認知升級」逐步提升到「關係重組」!就好像當我們看到一個很好的視頻課程,在知識與技能上收穫很大,但是如何更進一步地與老師或同伴建立更長期的關係呢?如何進入到他們的工作創新群組之中呢?如果可以,這個陣地將產生更多非線性的成長故事。

無論是學校主陣地還是網絡空間陣地,最為棘手的並非誰最先成為主流,而是兩者需要直面機遇與挑戰,而不是繼續跳入到過往的線性故事之中。即便陣地的主體都還尚未書寫新的故事,但是每一個人也可以開始撰寫你的新篇章。

試想亨利•福特來到這樣一個嶄新的時期,或許會說:「每次需要一個人,來的卻是一雙手。」

本文轉載自教育技術,作者楊曉哲,經作者授權轉載。

1、本文是

芥末堆網

轉載文章,原文:

教育技術;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

告訴我們。

來源: 教育技術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

相關焦點

  • 讀教育故事,升華教育智慧
    一、班主任工作就和交朋友的道理一樣先看一個故事:一隻烏鴉打算飛往南方,途中遇到一隻鴿子,一起停在樹上休息。鴿子問烏鴉:「你這麼辛苦,為什麼要離開這裡呢?要飛到什麼地方去呢?」看完這個故事,千萬不要認為我們想成為學生的「雕刻家」,對學生又是「錘子砸,鋼鋸鋸,刻刀刻,紗布磨……」。事實上,每個學生都是一件值得欣賞的「藝術品。」學生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完全取決於學生自己的選擇,我們無法改變他們,只有學生自己能改變自己。我們要作的事是放大他們美好的一面,積極上進的一面。
  • 理察·米勒院士:21世紀,教育必須做出改變
    歐林工學院創始校長、美國工程院院士理察米勒以「重塑21世紀工程教育」為題作演講。「歐林工學院不是一所傳統意義上的大學」,理察米勒表示,歐林工學院的宗旨是要成為一個工科教育實驗室,其使命是要思考面向21世紀要做什麼樣的工科教育。
  • 《我的科普MOOK》故事分享「蒸汽機改變世界」
    小編提示故事來自《我的科普MOOK》系列中《火車大改造》內容蒸汽機改變世界小時候,我們大多都看過這樣一個故事:瓦特童年時,看到奶奶做飯,火爐上有燒開水的茶壺。當水燒開的時候,茶壺會上下跳動。瓦特就很好奇,他忍不住問奶奶:奶奶,茶壺為何會上下跳動?
  • 鋪平揉皺的白紙|我的教育故事(60)
    每個教育者都是有故事的人,每一個故事都會增加人生書頁的厚度。一個有故事的教育者,必將更加悉心體悟教育生活,也能探尋到教育的真理。由溫州市教育局主辦的「我的教育故事」——2020年溫州市中小學教師暑期師德專題報告會上,又有7位溫州本地優秀教師給大家帶來了感人的故事。在我們的身邊,還有許多精彩動人的教育故事。
  • 改變線性思維,才是認知升級第一步
    什麼是線性關係和線性思維?讓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兩個農民種地,農民A跟農民B說:「我在地裡施了10磅肥,結果多收了2鬥穀物;後來我改施20磅,收成增加了4鬥;然後我又施了30磅肥,結果收成增加了6鬥。」農民B說:「這麼厲害,我也去試試。」
  • 電影《Arrival》講述的是時間的故事
    後來,當Louise與七腳怪能進行簡單交流時,她一直承載的任務就是問清楚外星人來到地球的目的,七腳怪一句模稜兩可的「use weapon」引起地球人恐慌,與Louise一起的Ian(物理學家)道出一句「非零和博弈」,試圖說服外星人與地球人共同合作,Louise腦海中即刻呈現了某個時刻她與女兒的對話,女兒問她兩方比賽,都會給對方帶來好處,讓雙方收益,應該用什麼詞語比較合適?
  • 很喜歡兩個故事:《改變》和《上路》!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感悟人生,ID:samick521】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短小精悍的故事,蘊含著人生大道理。改變很難,邁出第一步很難,但是決心走下去,人生定會柳暗花明、豁然開朗。
  • 崇文教育集團探索「新班級教育」,構建適合每一位學生的課堂
    11月26日—27日,「新班級教育:未來的理想教育」2020中國杭州名師名校長論壇在杭州市崇文教育集團進行。杭州市崇文實驗學校是全國第一所專門為小班化教育設計的學校,也是全國第一所全面實施「新班級教育」實驗的學校。學校以「小班化教育」為切入口,針對傳統班級教育存在的弊端,探索了集課程開發、教學改革、評價多元、教師發展、治理創新為一體的「新班級教育」模式。
  • 從《天堂與地獄》故事說起
    未來社會是什麼圖景?除了科幻小說的描述,沒有人能夠說清。正如30年前的人想像不到當今社會的巨變,身處時代激流的我們甚至連3年、5年後的社會都想像不到。然而,灰蛇千裡,伏脈一線,我們仍然可以從一些不變因素中推知可能的未來。
  • 專訪《藍色星球2》執行製片人: 用新技術講述海洋新故事
    你什麼時候想到要拍攝一部關於海洋的新紀錄片?  霍尼伯恩:攝製組是在1997年開始拍攝《藍色星球》第一季的,那是20年前的事情了。20年中新一代科學技術獲得了巨大發展,因此現在到了講述新的海洋故事的時候了。我知道新技術能夠給我們講述新故事提供契機。
  • AI賦能個性化教育 恐龍貝克讓兒童聽故事更有溫度
    作為新一輪科技與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AI 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層面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和想像空間也逐漸成為行業熱點。據全球最大的企業增長諮詢公司 Frost&Sullivan 預測,AI 教育在未來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預計到 2023 年,我國AI教育市場規模將超 7000 億元。
  • 郭廣昌的外灘新故事
    近10萬平商業街區以「時尚」「藝術」「設計」的多元標籤,匯集國際大牌、年輕潮牌、獨立設計師品牌,引入世界美食、以及當下最討喜的健康管理、休閒娛樂及文化教育資源,以商業和藝術的融合成為上海潮流的新一極
  • 沸水效應下,重塑教育行業的「小氣候」和「大氣候」
    疫情期間,智能音箱教育場景被越來越多的用戶認可。小度、凱叔講故事、悟空英語、義方教育等聯合推出價值1億兒童免費課程,語文、數學、英語等小學基礎學科同步課程之外,還有兒童故事、詩詞畫報等學前幼兒娛樂教學內容,四天時間領取人數超過10萬,對不少用戶而言,疫情第一次讓他們感受到了智能音箱平臺上的豐富教學內容。
  • 嘉峪關學校:海洋教育新形式 聽故事學知識(組圖)
    11月2日,青島嘉峪關學校開展「海洋知識進校園」讀書周活動,中國海洋大學的楊老師以《青島海邊常見的無脊柱動物志》一書為載體,以講故事、聊天的方式,為同學們帶來興趣盎然的海洋知識大課堂。  孩子的形象思維比邏輯思維先成熟,而海洋知識專業性強,課堂講解比較枯燥。難懂的科普讀物通過老師講故事的形式教授,更適合小學階段的同學們,讓孩子們輕鬆理解並喜歡上海洋文化。
  • 科技重塑未來教育:尊重數據,更要尊重人性
    數位技術增在重塑我們的生活,相比其他領域如火如荼的數字革命,教育行業的大規模數位化轉型往往相對較慢——我們仍然習慣於過去數十年來常用的學習和教導方法和做法。但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加速了這一進程。在很多地方,從前學生一起安靜地坐在課桌前,聽老師講課的日子可能一去不復返了。空中課堂、在線答疑和作業批改逐漸常態化。
  • 紀錄片人類本性(Human Nature),講述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故事
    紀錄片《Human Nature》告訴我們,21世紀最大的技術革命不是數字,而是生物。一個叫做CRISPR的技術突破,讓我們前所未有地控制了生命的基本組成部分。它為治癒疾病、重塑生物圈和規劃人類的孩子打開了大門。
  • 【芥末翻】用故事豐富課堂:故事教學法在教學中的應用
    我們致力於將全球經典或是前沿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術、學習理論、實踐案例等文獻翻譯成中文,並希望能夠通過引進這類優質教育研究成果,在全球教育科學的推動下,讓更好的教育來得更快!在教育領域,要讓學生感受你所教授的知識、經驗與思想,你需要成為storyteller。數千年來,人類社會通過故事傳授關鍵的信息,各領域(比如宗教、政治、教育和軍隊)已經開始用故事作為傳遞重要信息的教育工具,包括寓言、傳奇、神話、傳說以及生活中真實的例子等諸多形式。
  • 【GET2017】全球教育圓桌對話:教育技術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GET2017】全球教育圓桌對話:教育技術成功的秘訣是什麼?:教育技術成功的秘訣是什麼?教育科技中,下一個巨大的機會在哪裡?Charles McIntyre:那這個市場的發展方向是什麼?在教育科技中,下一個巨大的機會在哪裡?Madelize Bekker:我覺得還是關於如何將區塊鏈應用到教育科技中來。可以改變一下目前的視角,看一下現在市場上還沒有什麼。
  • 線性資本王淮談投資威馬: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會帶來更大想像空間|...
    威馬沒有選擇赴美IPO,而是選擇要在國內登陸科創板的原因是什麼?造車新勢力如何處理與傳統車企之間的關係?汽車領域接下來的投資環境會如何?帶著諸多問題,鈦媒體近日採訪了線性資本創始人兼CEO王淮。離開Facebook後的十年王淮是最早進入Facebook的中國籍員工,經歷了Facebook上市前集中爆發的5年。
  • 疫情給公眾認知及行為帶來哪些改變
    由此,和平年代的集體觀念、英雄觀念得到重塑,走上戰「疫」前線的醫護人員塑造了新時代的英雄形象,留守家中的妻子或丈夫同樣展現了新時代的奉獻精神,14億中國人在各自平凡崗位上堅守、勇於擔當、默默奉獻,展現出國家、社會的強大力量。孫鳳:疫情改變了人們對於幸福的認知,使我們重新審視人生的意義,重新審視什麼是幸福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