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曉哲 發布時間: 2016-11-22 14:44
作者:楊曉哲 發布時間: 2016-11-22 14:44
記得有位記者問凱文凱利,「你覺得技術給教育帶來了什麼?」凱文凱利沉默了一會兒,簡潔地說道:「改變的精神。」
凱文凱利——科技趨勢觀察者我們常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而對於教育來說,發現和激發每一個人的潛能,即是自我終身發展的需求,也是滿足社會進步的需要。實際上,當今的班級授課制以及學校教育體系都是工業革命後形成的教育體系。這種教育體系採用一種流程化、線性、大規模地培養人才的方式,滿足了工業革命後社會建設的需求,滿足了需要大量擁有專業技能水平的工人投入生產線,進行大規模流水線生產的需求。
這不由得讓我們聯想到工業革命初期,亨利•福特曾發出這樣的感慨:「每次只需要一雙手,來的卻是一個人。」
因而,長期關注教育改革的Ken Robinson在他的書中寫到,雖然我們正在做很多改變,但是現在的教育體系還是過多地延續了工業時期遺留下來的產物,這導致我們依舊非常迷戀線性的成長故事。不同國家有不同描述的版本,但是大致如此。
「一個人,需要好好讀書,上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然後考取一個好成績,上好的大學,大學畢業後得到一個好的工作,過上幸福的生活。」
這個線性的故事非常容易讓人們忘記教育的目的,而只關注幫助學生們順利達到下一站。匹配這個線性故事的背後就是另外一條主流的線性框架,幾乎所有國家都是如此。國家或州制定共同課程標準——編制與採用教材——教師教學——學生學習——考試評價。
這種趨勢導致了這樣一種結論:大學開始於幼兒園!甚至很多人覺得這是正確的。這當然是錯誤的,幼兒園開始於幼兒園!大學開始於大學。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歷程,並非為了合格進階到下一個階段。人生是豐滿的,而不是被切割開來的臺階,我們不是需要被加工的標準零件的組裝,我們是充滿生命的有機體。
解鈴還須繫鈴人。既然工業革命帶來了現有的教育線性故事,那麼新的技術(包括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人工智慧等)是否正在導致新的教育趨勢呢?我們又能為新的轉變做些什麼呢?
技術已經為轉變鋪墊,最明顯的變化來自於上面那個線性故事的結局正在變化。大量上了好大學取得好成績的學生並不能找到好工作,甚至失業了。這是一個全球現象。
是的,新的趨勢正在產生,不過它急需更強有力的創新。就像工業產生汙染,大到停不下來的時候,產生霧霾一樣;教育的「霧霾」同樣不輕。就像我們需要找到新的產能方式一樣,這樣的產能方式並非那麼容易發現,教育也需要更進一步發掘人的潛能。
線性故事的過失很容易讓我們反思整個鏈條的每一個環節,甚至容易出現逐一妥協責任。大學說中小學抹殺興趣和學習動力;中小學說大學課程脫離社會需求,培養不出合格人才。這樣相互責怪意義不大,需要重塑的是整個結構。
我們的教育體系需要重塑另一個故事。那是一個關於每一個人能夠通過教育學習不斷尋找自己的興趣與熱情,發展自己的潛能與創造力。而這些興趣與熱情不被冷眼看待,不被區分主課與次課,不被偏見看成需要與不需要。每一個人能夠找到更多的支持與發展路徑去實現自己的熱愛。
這不是一個線性的故事,不是為了達到下一個階段而完成這個階段;這是一個關於每一個人都去認識自己,尋得優勢,發展自我的故事。
去做你感興趣的事情,3個小時就像5分鐘一樣一下子就過去。去專注你喜歡的事情,遇到困難與瓶頸努力克服,你才會真正擁有學習方法和逐步產生該領域的創造力。這也將重塑我們的諸多學習理論。我們一直相信,投入的時間和學習的產出是一種線性的正比關係。然而,如今我們更多地發現,還有其他關係,比如指數關係,冪數關係。
但是,我們也不能把整個體系的希望過多地寄託於偶然性上,回到過去的家庭教育、私塾教育或典型的師徒制,而是要為新的故事創造更多的可能性路徑。
早在1967年,Alfred North Whitehead寫的《教育的目的》(The Aims of Education and Other Essays)中就已描述了這樣一個見解:教育改革的首要條件是——學校作為一個獨立的單位,應有經過批准的課程,而這些課程是由本校教師根據學校學生自身的需要而設計制定的。假如我們不能保證這點,我們不過是從一種形式主義陷入另一種形式主義,從一團陳腐呆滯的思想陷入另一團同樣沒有生命的思想中。
改變線性故事的主陣地依舊在學校,學校將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它不是課程標準,教材以及評價實施中的一個極為被動的組織環節,而是一個「為了學生」能夠按需創建課程,營造豐富多彩的人生經歷的主陣地。這個主陣地不被解放,另一陣地會影響這個陣地的地位。
另一個陣地是網絡空間中的知識社群。這個陣地的優勢在於能夠跨越更大的時空界限,調用更多的技術手段,為學習者的需求創造新的學習場所。從2011年開始MOOC(大規模開放課程)在全球範圍了,讓更多的人通過網絡可以接觸到更多豐富多彩的課程,甚至通過一階段的學習,獲得學業證書。但是,隨後不久,MOOC的熱度正在下降,大量課程無人問津。
從2010年到2016年,MOOC的搜索頻次全世界搜索MOOC詞頻的區域(來自Google趨勢分析)然而,我們必須意識到,這個陣地並沒有褪去,而是一次又一次地轉化。在網絡陣地中真正崛起的不是組織,而是個人。MOOC這個名詞可以被取而代之,但是更多人通過網絡分享知識,組成社群,正在讓更多人擁有更多學習通道。
學業的證書認證正在轉化成基於個人或新型組織信任頒布的勳章,擁有勳章不僅表明達成了某項技能,更意味著你和一群同樣熱愛這個領域這個技能的人共同學習工作了一段時間,你也正在進入這個圈層。另外一方面,為知識服務付費正在成為一種新的趨勢,這是知識社群進一步發展的經濟基礎。
網絡空間中的知識社群陣地當前的最大瓶頸在於,能否從「認知升級」逐步提升到「關係重組」!就好像當我們看到一個很好的視頻課程,在知識與技能上收穫很大,但是如何更進一步地與老師或同伴建立更長期的關係呢?如何進入到他們的工作創新群組之中呢?如果可以,這個陣地將產生更多非線性的成長故事。
無論是學校主陣地還是網絡空間陣地,最為棘手的並非誰最先成為主流,而是兩者需要直面機遇與挑戰,而不是繼續跳入到過往的線性故事之中。即便陣地的主體都還尚未書寫新的故事,但是每一個人也可以開始撰寫你的新篇章。
試想亨利•福特來到這樣一個嶄新的時期,或許會說:「每次需要一個人,來的卻是一雙手。」
本文轉載自教育技術,作者楊曉哲,經作者授權轉載。
1、本文是
芥末堆網轉載文章,原文:
教育技術;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