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金丹丹 通訊員 楊帆 項鎮南
未來的理想教育是什麼樣的?
11月26日—27日,「新班級教育:未來的理想教育」2020中國杭州名師名校長論壇在杭州市崇文教育集團進行。
本次論壇的主題是「新班級教育:未來的理想教育」,來自全國各地的教育專家、名校長、一線老師們一起探尋多途徑、多方位、多層次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創新方略,力求解決班級在課程、教學、評價、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生命成長。
杭州市崇文實驗學校是全國第一所專門為小班化教育設計的學校,也是全國第一所全面實施「新班級教育」實驗的學校。
學校以「小班化教育」為切入口,針對傳統班級教育存在的弊端,探索了集課程開發、教學改革、評價多元、教師發展、治理創新為一體的「新班級教育」模式。
杭州市崇文教育集團總校長俞國娣在《重塑兒童學習:新班級教育的實踐探索》的報告中,和嘉賓們分享了崇文探索「新班級教育」的初心、實踐探索與發展歷程、願景、實踐路徑。從1998年開始,「新班級教育」已經走過了22年,經過時間的打磨,日益成熟,在滿足學生差異及個性學習需求的道路上,「新班級教育」將越走越遠。
崇文的課堂很特別。
一個班級,兩位老師,九門課程,三十名學生。「包班協同」是「新班級教育」的一大特色。崇文的一二年級實行的是「包班協同」,每班由兩位老師協同負責班級課程、活動及管理所有工作,以主題整合所有課程開展全科教學。
將課程做整合,還給知識本來的面目,還給孩子學習的原生態。語文、美術、科學、數學,不同的學科,被自然而巧妙地融進了同一個課堂裡。
在展示課上,徐嵐和朱珈萱兩位老師帶來了美育課《顏色的故事》。根據不同孩子的興趣,教學不同的內容,促進孩子的個性化發展。
高雪菁和項鎮南兩位老師在《我是什麼》這一綜合主題協同課程上,將知識性、科學性融於故事情境,對孩子的認知風格、興趣差異上進行了不同的指導方式。
包班的形式,很多教育人都不陌生。在多數實行小班化教學的國家和地區,通常採取教師包班的方式,而不是分科任教,例如在美國的小學裡。英國的小學目前基本都採用「全科教師制」,據介紹,「多年的經驗證明,這麼做更能發掘孩子的潛能」。
包班教學,也對老師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從全科的角度把握教學,和學生一起構建知識體系。
「新班級教育」實踐的核心是重構學習時空,實現課程融創,創新教學組織形式,開發多元的學生評價系統,合理運用教育技術,在新班級教師、新班級家校的保障下,為學生打造「新班級」學習生活。
在崇文,學校的物質空間進行了一體化設計,融學習、教學、生活、遊戲功能於一體,不同教育目標都可以在同一個空間裡實現,這是空間上的重構。在時間重構上,學校將課程課時安排為15至150分鐘不等,長課與短課相結合,增強學生學習的節奏感。課程時空重構的目的只有一個:每個孩子都有差異,塊狀長時設置和多維空間整合,更有利於鍛鍊孩子的身心,助力個性化發展。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