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講教育初心的時候,第一個就是講有初心才有可能長期堅持。
除了這個之外,我剛才講了很多科技,但是我想科技能夠幫助教育做很多的事情,但是最後負責任的是教育的人,你們可以選擇好的產品,但是最後交付給學生和家長,是諸位所在的學校老師和諸位本身。」
——好未來集團智慧教育開放平臺總裁黃琰
於APC2020中國民辦教育校長聯合大會現場致辭
現場實錄整理
大家好,我叫黃琰,來自好未來開放平臺,去年的今天,我也在這裡跟大家交流和分享。
剛才有幾位嘉賓都提到今年的新冠疫情對於教培行業的影響,大家覺得特別困難,對吧?然後我們做開放平臺,有很多中小學機構的校長,我們在交流和訪談當中,他們也在傾聽各種各樣的策略。
今天,諸位到這裡,說明大家還是那個「剩者」為王的勝者,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話題,即使沒有疫情,大家是不是覺得就不困難了呢?
其實教育部統計的數據,每年教培機構都有20%的學校和老師消失,所以我想可能諸位需要一個心理準備,就是做學校、做教育,本來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是一個需要持續的去克服困難,持續的去追求舒適的過程。只是其中有一些學校,有一些機構在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當中,變得更加強大。
今天我想跟大家簡要的分享三個關鍵詞。這是我們在和很多學校校長交流過程當中,自己的深刻感知,這三個關鍵詞分別是:憂患意識、科技賦能和教育初心。這三個詞本身都不陌生,我們逐一展開。
憂患意識
我們講到憂患意識的時候,我們就不可迴避一個問題,現在大家已經很深刻了,但是總會或多或少有這樣的話題參與討論,就是如果疫情再來怎麼辦?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在疫情初始來的時候,所有的學校和機構,包括公立校都很緊張,各地市的教育主管部門也很緊張,所以大家都有自己的方式,找名師去錄製好的課程,從線下走到線上。
可是當5月份線下允許上課的時候,情形發生了一點點改變,有的機構就開始說我緩過來一口氣了,我需要深刻的思考這樣的一個問題,就是假設不管是11月份、12月份,還是2021年,會不會有可能再來一次,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
我們欣喜地看到,有些地市的教育主管部門,他們非常謹慎和認真的對待這個話題,他們開始思考,如果真的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公立學校應該怎麼辦?民辦學校應該怎麼辦?大家能不能夠不要像2月、3月份那樣驚慌失措,能不能從容的去應對?這是我們無法預知、無法判定的事情。
所以我想說,在2月份的時候疫情來了,每一個學校都慌張了,如果疫情再來,可能那些有準備,有過憂患意識去思考怎麼去解決和另外一部分帶有僥倖心理的,那時候學校與學校、機構與機構之間的差別才真正的體現出來。
我一直在講疫情,是因為它是每一個機構共識的困難,所以這個困難特別容易被放大。但是,我想問一個問題,如果沒有這個疫情,我們還有哪些困難?
我們看到在疫情剛結束的時候,那些在疫情過程中說「我們需要線上招生,我們需要OMO」的機構,有75%~80%又瞬間回到了線下。我們就問這些校長,「在5月份的時候,咱們不是都要準備去做OMO的嘛,我們怎麼去理解OMO呢?」,「意思很好理解,就是線下和線上相結合」。
可是這麼多機構到6月、7月,大規模轉移的時候,中間多多少少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有三個問題,分別是:
第一,當疫情來臨的時候,原本的一個線下機構轉為線上後,當下的學生和家長認同你這個機構提供的線上授課形式嗎?
第二,你是否意識到原有的線下教學方法和線上運營管理方式的差異,並且開始有計劃的去填補之前的短板和缺失?
第三,你是否能夠願意突破原有線下教培機構管理的舒適區,那是一個怎麼做都不會犯錯的方式。一旦面臨線上,你會面臨很多新的非熟悉區域、未知區域需要去探索。
這三個問題,我不知道在座的諸位有沒有意識到一些?
我剛才講沒有疫情,其實我們還有很多問題,就是有這些問題,所以才有現在我們這麼多的B端產品。
我在問學校校長的時候,他們說我們招生獲客有問題,我們運營效率有問題,我們師資、擴科、教研也有問題。但是我想那些真正能夠意識到自己問題在哪裡的機構,是有憂患意識的機構,當你意識到,你才能夠把你在學校運營上的問題提上日程。
我有時候在跟我的同事分享,說其實在你心中這一輪消失的20%,它本身已經面臨一些問題,疫情只是將這些問題放大。
在所有這些問題中,校長可能第一感覺是招生有問題,所以只要我解決招生獲客關係,我的機構生存和發展就解決了。但是,每一個學校和機構,它的招生問題都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場招生培訓,一個招生獲客的工具所能解決的,它是系統的運營方法,教學產品的設計,學科的選擇,自身的優勢,一個複雜的管理動作的綜合問題。
那麼,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在2020年由疫情過來,帶著憂患意識,你的學校可以走得更健康,更長遠。
科技賦能
我要講科技賦能,其實科技賦能也不是一個新名詞,它在最近的5年到6年內已經有很多的探討和實踐。
在剛開始的時候,大家或許有一些爭論,大家會去擔心未來科技、系統、AI會不會代替老師?大家會去討論科技和教育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是科技為主體,還是教育為主體?是應該叫科技教育公司,還是叫教育科技公司?
但是現在到2020年,大家現在基本有一個共識:教育的發展需要科技的助力和賦能。因為,在這五六年內好的科技和教育融合的實踐在持續上升,科技和教育的深度融合也產生了很多新的教育主體,這裡面既包括騰訊、阿里、今日頭條這樣的傳統網際網路科技巨頭進軍教育公司,也包括一些傳統的教育公司在積極的做科技化的轉型,還包括一些創業公司從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把教育和科技融合在一起成為一家教育科技公司。
科技和教育融合在一起,產生什麼樣的價值?
最顯著的一點,就是效率的提升。我們會看到因為科技的融入,教育的新品拓展,也就是教育的新物種增加得非常快,教育產品的打磨效率和管理效率極大提升。
雖然我們共識教育是一塊產品,但是這不意味著我們每天教育產品的迭代速度可以慢,實際上我們的家長和學生對教育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國家對於教育與教育機構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怎麼樣能夠打磨我們的產品,讓我們的產品更好地、更快地適應教育市場,教育市場的需求變成每一家教育機構、每一個學校所需要考慮的事情。
我們講教育新物種,在最近的幾年,在線課堂,在線備課,在線作業,線上答疑,甚至包括人工智慧在教育裡面的諸多應用解讀。因為有了科技加持,越來越多的教育從業者,甚至包括很多創業公司,他們有條件有機會去踐行在5年前、10年前只能停留在腦海中的那些教育理念,現在藉助於科技、數據、人工智慧能夠去踐行和實踐。
我們看到確實有一些教育機構在研究,什麼樣子的課程只能夠線下,什麼樣的課程內容線下教授和互動有效果,哪些課程在線上去講更形象。
我們看到有一些研究者去研究,在一對一場景中,老師和學生風格的匹配,當匹配到以後,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會大幅度的提升。
甚至我們看到有些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去研究老師對一個孩子講話語速和語調的匹配,不同孩子的聲音,不同老師的上課語速和語調。
這些研究,之前大多停留在科研所,停留在大學裡面的教育系統,教育測量系統,教育心理系。
從理論轉化為實踐的路徑特別長,可是因為科技和教育的融合以後,我們甚至看到了這些理論在一些科技公司,在一些教育公司裡面已經應用起來。我知道當這些理念一旦應用起來以後,就可以很快的得到市場的檢驗,他們的迭代速度是非常快的。
但同時我想說的是,在科技與教育的融合當中,之前很多人擔心說老師會不會被機器代替了,實則不然。
老師在這一輪的融合當中,他的人設是變弱,還是變強了?
以前他要花很多精力去做的,或者因為需要花很多精力而不去做的事情,因為有了科技的賦能,老師有了很多工具去幫他打理,學生看到的將是老師更加關注,學生看到的將是老師更有責任心,學生看到的將是當我有道題目以前老師也不會做的時候,現在他可以在合適的點上點撥我,提醒我。
老師擁有了數據的提醒,還有了更好的記憶力,在班級和課堂裡面甚至有了更好的視力。他能夠在一堂課做出來的作業,一個學期做了幾次考試以後,精準的判斷這個班級還有哪些學生需要額外的輔導,這個以前只有非常少的名師才具備的能力,因為有科技的賦能變成了現實。
這就是我講的科技對於現在教育的助推,老師在這個經歷中被強化了,人設更加強大。
所以有時候我在跟我的同事去交流和分享,我們在討論這樣一句話,說不管是科技推動教育進步,還是AI推動教育進步,還是內容研發推動教育進步,其實本質都是數據智能在推動教育進步,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一輪的科技教育融合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教育的諸多環節被數位化。老師的授課、作業的布置、作業的批改、學生能力模型實測,都被數位化。數位化以後,這些數位化的結果就可以進一步的進行推演,去進行對比,幫助教育從業者,幫助老師去給出專業意見。
而且當我們的教育日常工作在進行的過程當中,這些數據是在持續產生的,可以對教育提供新的建議和方法。我們今年發布了一款產品,這個本來是應對在疫情期間很多老師因為要轉線上課,所以以前寫的線下講義和教案就不適合放在線上的平臺去講課了,當時有一個真實的需求,就是很多老師需要在線備課,產生電子化的講義和教案,最開始是為了滿足這個需求。
當我們開放完這個產品以後,我們發現它還有一個極大的價值,就是它把備課的效率極大的提升。以前備課,老師要去找資料,要去對內容、調格式,這是一個對普通線下老師來講非常費時費力的一件事情。因為費時費力,所以現在普遍公立學校和教培機構備課的頻率是比較低的,一個學期一次,大概是算不錯的。
可是因為有了電子備課這樣的效率工具,依靠備課工具本身,加上歷年來有幾百萬道高品質的題庫講解和標籤,一個老師備好一個專題的課程,可能只需要10分鐘到20分鐘,所以老師備課的周期不再是半個學期和一個學期,而是一個老師上不同的班級,因為班級的孩子不同,他會根據不同的班級去備不同的課程;甚至有的是上完了第一節課,在課間休息的時候,老師就可以去調電子備課的講義,去應對下一節課。
因為有了效率工具,學校的老師,機構的老師可以把備課的頻率大大的提升。
備課頻率大大提升的一個背景是什麼?
就是他能夠對接下來上課的孩子去匹配更合適的講座內容,讓老師講每一節課,教每一個班都能根據這個班的特徵去快速的高效的輸出內容,這也是某種意義上的因材施教。
然後我想說,教育科技的投入讓整個教育的產業鏈更加豐富。這意味著在座的諸多校長,如果想清楚了自己的需求,想清楚了自己需要什麼樣子的B端產品,那麼你都可以在市場中選取一款甚至不止一款合適自己的產品。這是因為科技融入以後,產業進行了重新的分工,有更多的創業公司專門開始去做教育供應鏈的建設,那麼因為這個產業打開了,教育的分類也會被更進一步的展開。
最近幾年內大家討論的是教育中「教」和「育」的展開。其實在教的過程當中,課前、課中、課後、講課、備課、課程講授和課程作業,教育的各個環節也會被進一步的展開,有更多專業的團隊,專業的研究者去研究怎樣才能更進一步的提升品質,提升效率。
也就是因為如此,以前我開一個學校,做教育,講好課,管好老師,招好生就夠了。可是現在這個行業裡面有更多的跨界人才,也進入到教育的領域,我們除了有講課的專家之外,我們還有關於教育科技的專家,有科技產品的專家,有運營的專家,他們以前可能都不在教育領域裡面,可是到最近的幾年他們也進入教育領域了。
最開始的時候大家說好像有很多不是教育領域裡面的人才進不來,到2020年我們怎麼看?我們認為這是讓教育領域的人才濃度更進一步的增加了,這是讓教育領域的發展進一步推進。
教育初心
教育每年都有困難而疫情只是其中一個,所以那些想一蹴而就就做好教育的校長和機構很難堅持下去。
所以我們講教育初心的時候,第一個就是講有初心才有可能長期堅持。除了這個之外,我剛才講了很多科技,但是我想科技能夠幫助教育做很多的事情,但是最後負責任的是教育的人,你們可以選擇好的產品,但是最後交付給學生和家長,是諸位所在的學校老師和諸位本身。
這是這一輪科技和教育合作中我們看到的一個變化,這也是在前幾年中大家討論科技和教育誰主導,其實沒有誰主導,最終還是看最終負責任的是誰。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到一個現象,現在很多公立學校裡面的判分都是機器判分,學生對於老師判錯一套題的容忍度是比較高的,如果發現自身卷子有道題,本身做對了可是判錯了,學生會舉手說老師我這道題判錯了。可是如果是機器判錯了,學生會怎麼說?說為什麼不是這個老師判題呢?這麼一道簡單的題都判錯了?大家有沒有聽過這樣的說法?
這給我們一個啟示,就是最後使用科技在教育中負責任的是老師,是教育人。我們認為堅持初心的前提下,未來機構間長期的差距體現在使用教育科技的強度和速度。
最後我想講,未來的世界是多元化的,以前沒有辦法,因為沒有那麼多的教育產品可以選擇,每個人只能因為自己的能力上限就圈定了自己能夠教什麼,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想嘗試的教育理念無法實施,但是現在有了這麼多的教育供應鏈體系,有了這麼多科技的融入,一切都變得可能。每一個教育人,每一個校長其實都應該思考一個問題,我所辦的這所學校和機構,它應該具備怎樣的獨特品種。
最近幾年我們有很多爭論和探討,教育的分類,教育的實踐,教育的理念方法,我認為這樣的爭論到目前不是太多,是太少了。
每一個教育人其實都有自己的理念,科技的融入能夠讓這種初心的實踐變成可能。最後的最後,我想再次講一下,在這一輪教育和科技融合過程當中,教育的主體是老師,是各位教育從業者,是教育和科技的探索人,各位的努力和多元化的探索,會讓未來的教育產生更多的可能性,會讓未來一種教育形式和另外一種教育形式誰好誰劣,能夠在實踐中產生共識,能夠讓我們的家長和學生經過更多多元化的教育,有更多適合自己的選擇,這是我們所期待看到的。
每一個教育從業者都需要有憂患意識,都需要如履薄冰,好在還有像APC這樣子的聯盟峰會,我們還有像好未來這樣子的開放平臺,還有門口展區那麼多的教育產品可以選擇,還有今天明天這麼多的分享。好的事件可以分享,我認為雖然很累,但這也同樣是每個教育從業者可以施展才華和抱負的時代,希望每一位校長都能夠探索出教育之道,找出教育之路來,為我們的教育事業作出貢獻。
十秒知悉大會
APC中國民辦教育校長聯合大會,簡稱「雙10峰會」,中國教育領創聯盟峰會,以全球視野引領中國教育發展,大會旨在搭建全球教育產業鏈共享服務融平臺,以務實中國教育者需求為核心,與萬千教育者共成長。聯盟成就卓越,教育點亮世界。
主辦方丨行知至千教育集團
承辦方丨校長堡、APC2020組委會
協辦方 | 五維智慧商學院、朗培教育集團、樂樂課堂、未來魔法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