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未來成立腦科學實驗室,與史丹福大學合作研究「AI+教育」

2020-11-29 雷鋒網

雷鋒網消息,近日,好未來宣布成立腦科學實驗室,並與史丹福大學達成人工智慧戰略合作,未來將通過人工智慧與腦科學,推動「AI+教育」的學術研究和產品落地。

雷鋒網了解到,好未來在去年就在籌備腦科學實驗室。2017年12月,好未來董事長兼CEO張邦鑫在GES大會上就曾談到,「如果我們能夠全面地把學習過程和內容數據,在將來還能匹配上腦科學知識的話,那麼我們能夠更全面地了解一個人的學習過程。」

據了解,好未來腦科學實驗室將重點從三方面進行研究:

利用腦功能的客觀監測,加強課堂診斷、觀察,為追蹤長期有效的人腦「學習歷程」打下基礎;

研究更有針對性、更準確的學習能力評價系統;

同時在科學指導下,設計出相應的產品,激發大腦的最好學習狀態。

在會議上,教育部科技司舒華表示,隨著腦科學等前沿科技的飛速發展,教育界和產業界將迎來更大的融合空間,也將為教育產業帶來更多機遇和挑戰。未來,信息技術將對教育帶來革命性影響,教育科學的基礎研究和交叉融合,將加速教育信息化進程,並用教育信息化不斷推動教育現代化發展。

好未來CTO黃琰透露,目前好未來從事技術產品研發人員達到4000多人。未來三年內,人工智慧、腦科學專家將達到500人,研發人員將增加到1萬人。除此之外,好未來將在全球範圍成立6所聯合實驗室。

「教育與AI的結合是一次教育資源的產能革命,教育的本質是對大腦的培育,在人工智慧時代,知識傳輸將被AI替代,培養學生的學習力和思考力將更加重要。如何用技術服務於人,運用科技實現教育方式的變革,將始終是好未來努力探索的命題。」

參與此次會議的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周新林教授分析了腦科學如何與教育融合,從而讓大腦更加聰明。周新林希望通過語義加工以及語音加工等前沿科技,讓孩子在提升計算能力的同時,獲得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好未來在AI方面的關注,最早可以追溯到2016年。當時,好未來CEO張邦鑫表示,未來十年,好未來將「從一個運營型公司成長為一個數據驅動的科技公司」。

好未來教育集團總裁白雲峰曾表示,AI在教育行業的應用前景很廣闊,原因在於兩點:1、教育場景有更好的容錯性。2、教育數據收斂性和可控性強。教學的封閉場景決定了,一個教室中產生的所有元素,無論聲音還是文本,都有機會通過傳感器收集起來。

AI、底層算法在各行各業通用度已經很高了。但是難點在所有行業運用過程中採集數據的複雜程度上,和其他行業相比,教育場景在採集數據上有天然的收斂性和可控性。

此前的網際網路教育在模式及內容探索上呈現出百家爭鳴之態,不過卻沒有突圍而出者。許多在線機構也只是單純把線下體系搬到線上。直播+錄播模式的相互穿插是現在比較成熟的在線模式。再完善一點的模式,不外乎加多了社交元素,在線分享,在線互動環節。

從ITS(智能教學系統)和IPS(智能練習系統)到魔鏡系統(表情識別技術),好未來正從「網際網路+教育」逐步過渡到「AI+教育」時代。

據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了解,2017年7月,好未來旗下學而思進行升級,其中之一就是依託AI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等科技輔助個性化教學,推廣創新型教研產品ITS/IPS、雙師課堂、雲學習等。

8月,好未來成立AI Lab人工智慧實驗室。AI Lab專注在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及機器學習等前沿技術在教育行業的應用及創新;主要集中在搭建好未來集團的AI平臺,研發AI產品及解決方案。

此外,好未來還與清華大學達成合作,旗下AI Lab與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共同建立「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好未來智能教育信息技術聯合研究中心」。

在好未來的AI+教育布局中,不得不提到它的「魔鏡系統」:通過面部表情識別和情緒識別,判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期為老師提供更深入的洞察。目前,「魔鏡系統」已廣泛應用到好未來旗下學而思課堂。而思的魔鏡系統(表情識別技術)能夠關注課堂當中每個學生的即時反應和獲取知識的角度。事實上,行業中的語音識別系統也代替了原有的傳統聽力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好未來不僅自己做AI,還投資了AI相關的項目,投資了自適應平臺乂學教育、人工智慧初創公司FaceThink、國外教育科技公司Knewton等。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華東理工大學成立心腦科學研究實驗室 聚焦腦科學商業應用
    腦科學被稱為人類理解自然和人類本身的「終極疆域」,是當前國際科學前沿的熱點領域。上海正不斷完善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領域科學布局,吸引了眾多院校成立腦科學研究中心,推動腦科學領域的發展。  當前,腦科學研究的視角也在不斷垂直細化,涵蓋了分子、細胞、組織、環路、個體、群體等層面。但腦科學在商業領域的研究非常少,腦科學在商業中的應用幾乎是空白。
  • AI每日精選:北京地鐵研究刷臉安檢;LG電子波士頓開設機器人實驗室
    KeyMe 是一家提供配鎖服務的公司,成立於 2012 年,總部位於美國紐約。2.超星未來與賽靈思達成戰略合作,加速車規級智能駕駛感控平臺方案落地1 月 16 日消息,智能駕駛初創企業北京超星未來科技有限公司(Novauto,下稱「超星未來」)宣布與自適應和智能計算的全球領先企業賽靈思公司(Xilinx, Inc.,(NASDAQ:XLNX))達成戰略合作。
  •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院聯合速眠成立數字睡眠與腦科學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院聯合速眠成立數字睡眠與腦科學實驗室    2020 年 7 月 24 日,首屆中國國際智慧睡眠發展高峰論壇暨數字睡眠與腦科學聯合實驗室成立儀式在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舉辦
  • 好未來FUTURE CAMP 打造「AI+教育」人才新高地
    +教育」未來發展在本期FUTURE CAMP人工智慧訓練營中,好未來AI Lab邀請到中科院、清華大學知名行業專家,以及好未來CTO黃琰及AI Lab負責人楊松帆,通過四期「線上直播+線下分享」形式,深入探討「AI+教育」領域應用及未來發展。
  • 浪潮存儲G2中標華中科技大學腦科學研究項目
    華中科技大學是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國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2011計劃」重點建設高校,是擁有國家實驗室和國家大科學中心的四所大學之一。為了推進發展世界領先的、面向全腦連接圖譜測繪研究的腦空間信息技術,華中科技大學、蘇州市政府、蘇州工業園區、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四方強強聯手,創建華中科技大學蘇州腦空間信息研究院,該機構擁有5年共計4.5億人民幣(約合6700萬美元)的科研經費,將在未來招募120位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力爭建設成為世界一流水平的腦科學國際合作研究中心。
  • 澳門大學與中科院共建腦與認知科學實驗室—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澳門3月20日電(記者王晨曦)20日,澳門大學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澳門成立了腦與認知科學聯合實驗室,將引領澳門在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領域的發展
  • 自動化所成立類腦智能研究中心
    4月15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類腦智能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整體性啟動類腦智能研究。   為推動研究所在類腦智能領域的科學研究,積極參與國家創新科研戰略,進一步推動未來智能科學與信息技術的發展,自動化所整合集結了研究所相關優勢學科方向與科研團隊,成立了類腦智能研究中心,協同進行類腦智能的科研和戰略推進。
  • 好未來總裁:人工智慧助力教育更公平,應注重科技倫理研究
    白雲峰稱,好未來連續多年研發經費投入超10億元,擁有超過5000人的科研隊伍,成立了AI 實驗室和矽谷研發部,2019年獲批教育行業首家博士後工作站,好未來的研發主要集中在計算機視覺、智能語音、自然語言處理和數據挖掘4個領域。以下為好未來集團總裁白雲峰演講實錄: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下午好!
  • 萬字整理: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研究機構概覽
    浙江大學在腦科學研究領域具有長期、紮實的科研基礎,此外,多學科交叉、基礎/臨床研究緊密結合的優勢和特色也是浙江大學腦科技科學的一大亮點。浙江大學已於2016年成立了腦科學研究科技聯盟,對接科技創新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項目,聚焦國際科學前沿。
  • 教育對腦科學的期待 腦科學對教育的影響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第十三屆全國學術會議於2019年10月10日至13日在蘇州國際博覽中心盛大舉行,本次大會主要對近年來我國乃至世界神經科學的最新發展及腦科學研究成果進行研討交流。全國各大醫院、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等單位的神經科學家、專家及腦科學教育家等3000餘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會議。
  • 【珍藏】萬字整理: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勢力"概覽
    浙江大學在腦科學研究領域具有長期、紮實的科研基礎,此外,多學科交叉、基礎/臨床研究緊密結合的優勢和特色也是浙江大學腦科技科學的一大亮點。浙江大學已於2016年成立了腦科學研究科技聯盟,對接科技創新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項目,聚焦國際科學前沿。
  • 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勢力"概覽2020版發布
    浙江大學在腦科學研究領域具有長期、紮實的科研基礎,此外,多學科交叉、基礎/臨床研究緊密結合的優勢和特色也是浙江大學腦科技科學的一大亮點。浙江大學已於2016年成立了腦科學研究科技聯盟,對接科技創新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項目,聚焦國際科學前沿。
  • 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心腦科學研究實驗室成立—新聞—科學網
    11月17日,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視友科技心腦科學研究實驗室揭牌儀式暨腦電設備捐贈新聞發布會舉行。
  • 大腦可塑性 腦學派參與腦科學與教育國際論壇研討
    2019年5月11日-12日,「大城市教科院聯盟全國二次學術年會暨腦科學與教育國際論壇」在青島國際會議中心隆重開幕。腦學派課程創始人錢陽秀女士作為與會嘉賓分享了「0-6歲兒童腦發育與科學養育」主題分享。本次論壇為期兩天,主題為「共建更好的全球教育未來」。
  • 東南大學成立腦科學與智能技術研究院:探索人類「終極疆域」
    東南大學成立腦科學與智能技術研究院:探索人類「終極疆域」 2018  當天,東南大學宣布正式成立「腦科學與智能技術研究院」,該研究院將與包括美國著名艾倫腦研究所等在內的多家機構合作,為全世界提供腦科學大數據資源,將腦智能應用提升到國際領先水平。對注意力的測評。 申冉 攝  東南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謝維介紹,腦科學研究不僅是當前國際科技前沿的熱點領域,也是理解自然和人類本身的「終極疆域」。
  • 腦科學轉化應用入歧途 教育神經科學鬚髮力
    由於它注重學與教的腦生理機制,強調教育的實證研究範式,明確指向教育決策與實踐的科學化,近年來已成為許多國家教育發展戰略的基礎,其發展對國民素質的提升與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然而,如今除了讓人觸目驚心的「全腦教育」亂象外,還有很多腦科學轉化與應用的亂象遍及出版業、培訓市場、學校、兒童玩具市場等。
  • 史丹福大學最強專業?
    史丹福大學最強專業主要有計算機科學、化學工程、土木工程、電氣工程、機械工程學、工程物理學、環境工程、生物工程、計算機系統工程 、產品設計、城市研究、建築設計、數學及計算機科學、航空航天、能源資源工程、管理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生物力學工程、地質工程學與水文學等。
  • 吳華:教育本質上是對大腦的塑造,每個教室都是一個腦科學實驗室
    閱讀障礙、自閉症等是否可以通過腦科學的技術手段加以改善?腦科學的研究成果到底會給教育帶來哪些啟示?包括中科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等在內的國內外專家跨界研討腦科學知識和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與發展。教育就是對大腦的塑造在整個論壇中,一個被反覆提及的觀點是:教育的本質就是對人腦的塑造,尊重教育規律在很大意義上就是尊重腦的發育發展規律。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楊雄裡教授在發言一開始就提出:教育從本質上是對大腦的塑造。
  • 賓夕法尼亞大學宣布與中國科學院合作成立腦電圖卓越中心
    北京2011年5月27日電  /美通社亞洲/ -- 賓夕法尼亞大學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在今天的慶典儀式上宣布與中國科學院達成一項合作協議,將共同建設一個腦電圖卓越中心,旨在從事神經影像方面的合作研究與培訓工作。
  • 盛趣遊戲掘金腦科學市場,「浙江大學傳奇創新研究中心」成立
    原標題:盛趣遊戲掘金腦科學市場,「浙江大學傳奇創新研究中心」成立 目前,美國、歐盟、日本、澳大利亞、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相繼推出了腦科學研究計劃,中國的「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已經把腦科學和類腦研究列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國內諸多機構和企業也紛紛投入腦科學布局。